青青陵柏(二)
王悦是天生的世家子。
这话的意思是他没有经历过家族的微寒时代。
从他记事以来,晋朝已经从诸王封建的皇权政治迈向士族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王家也从第一流世家转变为压皇室一头的当轴士族。
有过忧惧恐慌、朝不保夕的经历,但那是他的从伯王敦起兵谋反,国家最高层之间为了争夺至高之位发生的权力角斗。
刚经历流民帅破城、颠覆京师的祸乱,但叛军主帅苏峻对他的父亲王导极为尊重,官职还让王导位居在自己之上保留丞相。
他一直生活在云端上。
孝顺父母、友爱弟妹,是历代传承的家风。
关心族人、提携小辈,是族长长子的责任。
周到体贴、细心谨慎,是天性具备的特质。
清白节俭、不重物欲,是士人修身的美德。
即使表现得再温和,再谦逊,再平易近人,他丞相长子的地位没有变,当轴士族领门人的身份没有失,是从未体会过底层生活的人上人。
王琅身边的亲卫随从为她的话语红了眼眶,深受感动,王悦也长久地凝视着她,心有所感。
他在感慨什么呢?
当然不是为王琅关心大业里的士卒而感动折服,他感慨的是王琅善于得到人心。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业壁垒里被抛弃的将校士卒一定会对抛弃他们的郭默产生仇恨之心,而对救援他们的王琅产生爱戴之心。跟随王琅的亲兵看到这一幕,也一定会跟大业壁垒里的士卒产生同感与共鸣,更加为王琅卖命。仅此一条,便足以成为救援大业的理由,况且还能卖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情给驻守京口的徐州刺史郗鉴,搏得他的好感,这不是些许浮名和爵位能相比的。
——我家阿琅能得众心。
他以一种超越世俗偏见的视角为她的才能魅力倾倒,发自真心为她欣赏赞叹,同时又能以一种冷静到冷酷的态度计算得失,评估事件造成的影响,两者互不干预。
那么王琅知不知道他这么想呢?
即使过去不知道,刚才她也肯定已经意识到了。
否则她不会用那么冰冷的语气跟他说话,问无关紧要是不是他的想法。
她和她的哥哥王允之一样,都拥有洞察人心的天赋。过去王允之就是因为察觉到这一点而逐渐跟他疏远,她会和她的哥哥一样吗?
想到这里,王悦发现自己心底竟然隐隐有一丝紧张。
多陌生的情绪……
他坐在原地静静感受了一会儿,随后垂下睫毛,右手轻轻扶住半边额头。
“兄长哪里不舒服吗?”
对面立刻响起她的声音,与她下船见到他时的语气别无二致,没有任何隔阂。
“头有点晕,缓缓就好,不妨事。”
“兄长在渡口等了多久,会不会是冷风吹伤了,除了头晕可还有别的不适?”她蹙着双眉连连发问,同时伸手摸上他的额头,“还好,没有发热。驾车驾慢点或许会好受些。墓地阴气重,等会兄长就留在车里,不要下车了。”
他只说了一句,她却不间断地说了好长一串,不等他回答就扬声吩咐车夫,又直接坐到他身边,揽住他肩头,让他可以靠在她身上,用手指轻轻按揉他额边穴位。
他想,就算有一天走到他阿父和大将军那样的局面,或许也并不可怕。
#
牛车一路行驶到幕府山脉西南面的白石山。
王琅掀开帘子,长腿一迈,随意跳下车,然后搭着车门边缘问里面的王悦:“我自己真的可以,兄长等我一会儿就好。”
王悦并不回答,只是将手伸给她。
连续三次说服失败,王琅别无他法,握住他的手扶他下车。
春末夏初时分,山上草木葱茏,郁郁青青,山下比王琅曾经前来祭扫时新增加了一座壁垒,是一年前陶侃为抵抗苏峻派士兵建立的白石垒,周围依稀能看到战场痕迹。
王悦拢了拢披风,没有走向山道,而是指着不远处的一面草陂道:“那便是苏峻受伤堕马,被陶军斩首之处。上月月末,建康人在旁边新营了一座祠堂,用来供奉他的塑像,称为苏侯祠。”
王琅忍不住向他确认:“确定是供奉苏峻,不是别的苏侯吗?”
王悦微微挑眉:“山山在建康还听过别的苏侯?”
“可是为什么……”
“人有善恶,神亦有善恶。建康人觉得苏峻生前骁勇,又受斩首刮尸之刑,死后凶厉之气不散,会成为恶神,所以塑像祭祀,建祠供奉,乞求他保佑这座城市,不要作恶。”
王琅有些不太能理解:“他活着的时候作恶尚且伏诛,死了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就算真的害怕他作恶,给陶侃建生祠镇压他不行吗?总没有向恶人下跪乞命的道理。”
“这正是我指给山山看的原因。世上有勇气反抗的人很少,反抗者里能成功的更少,最多的还是逆来顺受的普通人。他们向故去的祖辈请求,向天上的神灵祈祷,向世间的恶人下跪,将祠堂庙宇建立得比自己的家还要宏大华丽。”
王悦说话时眼神邈远,眉目如春山般淡美恬静,“山山似乎既不信天师道,也不信僧佛,像古代的圣人一样敬鬼神而远之。但我还是希望山山能抽空去这些地方看一看,听听他们都在里面乞求什么。”
王琅看着苏侯祠前的人流沉默了一会,道:“好,我会去的。”
王悦轻轻点头,举步带她向山道走去。
魏晋之际财物匮乏,盗墓猖獗,几代君主都提倡薄葬,有的用政令强制约束,神道石柱、石人、石兽、石碑都不许立。王家向来没有追逐奢侈的门风,这方面以身作则,实行简葬,不过每座坟茔还是刻砖立石,标记坟茔主人的身份。这是相信家族势力累世不衰,能够保住墓园不被强权者占用或被盗墓者打扰。
王悦穿过林立的碑石,径直引她走到王晏之墓前,只见石砖新立,尚无风化磨损痕迹,上面用汉隶体简短刻着墓主生卒:“晋故护军参军琅邪临沂王晏之,咸和三年二月七日卒,年廿六,其年三月卅日葬于白石”。
即使在亲人故旧记忆之中,他做过的每件事都还历历在目,留给后人晚辈看的也不过这么几行字,甚至连这几行字都不会留下,完全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王琅站在坟前对着那方小小的墓志看了很久,才终于收敛起所有表情,放空头脑,专心向长兄的坟墓添香祭拜。
跟在她后方随侍的婢女司南打开竹编手提箱,取出里面的祭品一样样递给王琅。
祭品都是王琅母亲刘氏准备的,王琅打开看过,里面装了王晏之过去喜欢的点心菓子,还有刘氏为他缝制的衣帽鞋履等物。
墓土已覆,不可能再添加陪葬品,所以食物摆放到墓前,其它物品置入火盆中焚烧。
他们在路上花费了一些时间,祭拜完成之后,日光已有些暝昧。
在前领路的仍是王悦。
他这次没有走最短路线,而是带王琅在整座墓地都走了一遍。
王氏渡江的是王览这一支的后代。第二代墓是假葬墓,真墓在北方老家没有迁徙。第三代就是王导、王舒这一辈,埋葬了王颍、王敞、王含、王敦、王邃、王旷、王廙、王棱八人以及他们已经过世的妻子。其中王颍、王敞两人是王导的胞弟,永嘉之乱留在北方,没有渡江,后来人在北方遇难,尸首无法寻回,于是也只能立假葬墓。第四代是王琅这一辈,成年后丧的只有王应、王晏之两人,其余都是年幼早夭没能养大的幼子,有些连名字都还没取,随葬在家人旁边。
王琅随他走了一圈也看了一圈,发现这么多坟墓里,几乎没有一个是主人正常寿终的。
不过王导如今也只有五十多岁,他们这一辈又大多比王导小,没到古人眼中命若危烛的高龄。如果天下太平,绝不可能立出这么多墓碑。
这就是乱世的影响,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难怪王导要忧虑族人凋零。
姜尚的观点应该是对的。王导手上能用的棋子已经不多了,想要布好当轴士族,世代簪缨的长局,他会愿意付出一定代价,以换取更重要的东西。
然而一直到离开墓园,离开幕府山,王悦也没有说什么,不像在白石垒看苏侯祠那样意有所指。
难道她想错了什么?
这话的意思是他没有经历过家族的微寒时代。
从他记事以来,晋朝已经从诸王封建的皇权政治迈向士族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王家也从第一流世家转变为压皇室一头的当轴士族。
有过忧惧恐慌、朝不保夕的经历,但那是他的从伯王敦起兵谋反,国家最高层之间为了争夺至高之位发生的权力角斗。
刚经历流民帅破城、颠覆京师的祸乱,但叛军主帅苏峻对他的父亲王导极为尊重,官职还让王导位居在自己之上保留丞相。
他一直生活在云端上。
孝顺父母、友爱弟妹,是历代传承的家风。
关心族人、提携小辈,是族长长子的责任。
周到体贴、细心谨慎,是天性具备的特质。
清白节俭、不重物欲,是士人修身的美德。
即使表现得再温和,再谦逊,再平易近人,他丞相长子的地位没有变,当轴士族领门人的身份没有失,是从未体会过底层生活的人上人。
王琅身边的亲卫随从为她的话语红了眼眶,深受感动,王悦也长久地凝视着她,心有所感。
他在感慨什么呢?
当然不是为王琅关心大业里的士卒而感动折服,他感慨的是王琅善于得到人心。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业壁垒里被抛弃的将校士卒一定会对抛弃他们的郭默产生仇恨之心,而对救援他们的王琅产生爱戴之心。跟随王琅的亲兵看到这一幕,也一定会跟大业壁垒里的士卒产生同感与共鸣,更加为王琅卖命。仅此一条,便足以成为救援大业的理由,况且还能卖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情给驻守京口的徐州刺史郗鉴,搏得他的好感,这不是些许浮名和爵位能相比的。
——我家阿琅能得众心。
他以一种超越世俗偏见的视角为她的才能魅力倾倒,发自真心为她欣赏赞叹,同时又能以一种冷静到冷酷的态度计算得失,评估事件造成的影响,两者互不干预。
那么王琅知不知道他这么想呢?
即使过去不知道,刚才她也肯定已经意识到了。
否则她不会用那么冰冷的语气跟他说话,问无关紧要是不是他的想法。
她和她的哥哥王允之一样,都拥有洞察人心的天赋。过去王允之就是因为察觉到这一点而逐渐跟他疏远,她会和她的哥哥一样吗?
想到这里,王悦发现自己心底竟然隐隐有一丝紧张。
多陌生的情绪……
他坐在原地静静感受了一会儿,随后垂下睫毛,右手轻轻扶住半边额头。
“兄长哪里不舒服吗?”
对面立刻响起她的声音,与她下船见到他时的语气别无二致,没有任何隔阂。
“头有点晕,缓缓就好,不妨事。”
“兄长在渡口等了多久,会不会是冷风吹伤了,除了头晕可还有别的不适?”她蹙着双眉连连发问,同时伸手摸上他的额头,“还好,没有发热。驾车驾慢点或许会好受些。墓地阴气重,等会兄长就留在车里,不要下车了。”
他只说了一句,她却不间断地说了好长一串,不等他回答就扬声吩咐车夫,又直接坐到他身边,揽住他肩头,让他可以靠在她身上,用手指轻轻按揉他额边穴位。
他想,就算有一天走到他阿父和大将军那样的局面,或许也并不可怕。
#
牛车一路行驶到幕府山脉西南面的白石山。
王琅掀开帘子,长腿一迈,随意跳下车,然后搭着车门边缘问里面的王悦:“我自己真的可以,兄长等我一会儿就好。”
王悦并不回答,只是将手伸给她。
连续三次说服失败,王琅别无他法,握住他的手扶他下车。
春末夏初时分,山上草木葱茏,郁郁青青,山下比王琅曾经前来祭扫时新增加了一座壁垒,是一年前陶侃为抵抗苏峻派士兵建立的白石垒,周围依稀能看到战场痕迹。
王悦拢了拢披风,没有走向山道,而是指着不远处的一面草陂道:“那便是苏峻受伤堕马,被陶军斩首之处。上月月末,建康人在旁边新营了一座祠堂,用来供奉他的塑像,称为苏侯祠。”
王琅忍不住向他确认:“确定是供奉苏峻,不是别的苏侯吗?”
王悦微微挑眉:“山山在建康还听过别的苏侯?”
“可是为什么……”
“人有善恶,神亦有善恶。建康人觉得苏峻生前骁勇,又受斩首刮尸之刑,死后凶厉之气不散,会成为恶神,所以塑像祭祀,建祠供奉,乞求他保佑这座城市,不要作恶。”
王琅有些不太能理解:“他活着的时候作恶尚且伏诛,死了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就算真的害怕他作恶,给陶侃建生祠镇压他不行吗?总没有向恶人下跪乞命的道理。”
“这正是我指给山山看的原因。世上有勇气反抗的人很少,反抗者里能成功的更少,最多的还是逆来顺受的普通人。他们向故去的祖辈请求,向天上的神灵祈祷,向世间的恶人下跪,将祠堂庙宇建立得比自己的家还要宏大华丽。”
王悦说话时眼神邈远,眉目如春山般淡美恬静,“山山似乎既不信天师道,也不信僧佛,像古代的圣人一样敬鬼神而远之。但我还是希望山山能抽空去这些地方看一看,听听他们都在里面乞求什么。”
王琅看着苏侯祠前的人流沉默了一会,道:“好,我会去的。”
王悦轻轻点头,举步带她向山道走去。
魏晋之际财物匮乏,盗墓猖獗,几代君主都提倡薄葬,有的用政令强制约束,神道石柱、石人、石兽、石碑都不许立。王家向来没有追逐奢侈的门风,这方面以身作则,实行简葬,不过每座坟茔还是刻砖立石,标记坟茔主人的身份。这是相信家族势力累世不衰,能够保住墓园不被强权者占用或被盗墓者打扰。
王悦穿过林立的碑石,径直引她走到王晏之墓前,只见石砖新立,尚无风化磨损痕迹,上面用汉隶体简短刻着墓主生卒:“晋故护军参军琅邪临沂王晏之,咸和三年二月七日卒,年廿六,其年三月卅日葬于白石”。
即使在亲人故旧记忆之中,他做过的每件事都还历历在目,留给后人晚辈看的也不过这么几行字,甚至连这几行字都不会留下,完全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王琅站在坟前对着那方小小的墓志看了很久,才终于收敛起所有表情,放空头脑,专心向长兄的坟墓添香祭拜。
跟在她后方随侍的婢女司南打开竹编手提箱,取出里面的祭品一样样递给王琅。
祭品都是王琅母亲刘氏准备的,王琅打开看过,里面装了王晏之过去喜欢的点心菓子,还有刘氏为他缝制的衣帽鞋履等物。
墓土已覆,不可能再添加陪葬品,所以食物摆放到墓前,其它物品置入火盆中焚烧。
他们在路上花费了一些时间,祭拜完成之后,日光已有些暝昧。
在前领路的仍是王悦。
他这次没有走最短路线,而是带王琅在整座墓地都走了一遍。
王氏渡江的是王览这一支的后代。第二代墓是假葬墓,真墓在北方老家没有迁徙。第三代就是王导、王舒这一辈,埋葬了王颍、王敞、王含、王敦、王邃、王旷、王廙、王棱八人以及他们已经过世的妻子。其中王颍、王敞两人是王导的胞弟,永嘉之乱留在北方,没有渡江,后来人在北方遇难,尸首无法寻回,于是也只能立假葬墓。第四代是王琅这一辈,成年后丧的只有王应、王晏之两人,其余都是年幼早夭没能养大的幼子,有些连名字都还没取,随葬在家人旁边。
王琅随他走了一圈也看了一圈,发现这么多坟墓里,几乎没有一个是主人正常寿终的。
不过王导如今也只有五十多岁,他们这一辈又大多比王导小,没到古人眼中命若危烛的高龄。如果天下太平,绝不可能立出这么多墓碑。
这就是乱世的影响,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难怪王导要忧虑族人凋零。
姜尚的观点应该是对的。王导手上能用的棋子已经不多了,想要布好当轴士族,世代簪缨的长局,他会愿意付出一定代价,以换取更重要的东西。
然而一直到离开墓园,离开幕府山,王悦也没有说什么,不像在白石垒看苏侯祠那样意有所指。
难道她想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