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敢问陛下
李老三刚要招呼史思明上殿,却又被人拦下了。
众人一看。
李尚隐。
只见这位御史台的老大,正了正头顶的獬豸冠,抖了抖身上的獬豸跑,这才四平八稳地走出队列,对着李老三轻轻一躬。
“敢问陛下,这位幽州偏将,是何许人也?”
李老三一听,差点哭出来,太不容易了,总算我提点事情,有能正常交流的人,不像张九龄,早早就给我挖好了坑,就等着我提“谨慎斟酌”这事怼我呢!
他刚想开口,转念一想,不对,我是天子啊,这种事情自己说,多不显身份?不过是幽州一个小小偏将而已……我要是亲口向满朝文武介绍他的话,不合适,一来显得过于抬举他的身份,二来,也显得我堂堂天子,管的事情太过琐碎。
那咋办?
找别人说呗。
李老三在金銮殿上左右一看,一眼就看到了牛仙童,这货脑门子肿得老高,正站在龙椅左侧装寿星佬呢。
嘿,就你了。
“牛仙童,那天你也在场,给李大夫介绍一下,这位幽州偏将史思明,到底是何许人也。”
牛仙童也没有多想,上前一步,就开始介绍史思明的生平,那天就是他通过介绍、才忽悠地李老三传召史思明,今天李老三让他给李尚隐、甚至满朝文武介绍一番,不过是相同的言语再说上一遍而已,也不费事……
不过呢,牛仙童也知道,相同的言语,在不同的场合,得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说,比如那天在偏殿给李老三介绍的时候,侧重强调史思明这个人有趣,要不然怎么能够吸引起大唐天子的注意力?而现如今在常参超会上介绍他,就不能那么介绍了,事关大唐政治决策的场合,你那么聊,不庄重,碰上个想要找事的御史,一纸弹劾就能把他轰出金銮殿去。
所以,牛仙童出列之后,老老实实地,尽可能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史思明进行了介绍,重点突出他上殿的资格。
第一个,史思明乃是幽州偏将,率领麾下三千人马,跟随安禄山一起出塞作战,乃是安禄山大军的后军,一来为他保护粮道,二来也是为安禄山的大军保证后路安全,事实上,正是史思明的存在,才把安禄山以及他身边的二百多亲卫,接应回了幽州方镇。
第二个,史思明率军出塞,虽然作为安禄山的后军保证,也一直没有和他断了联系,当安禄山大军遇袭的时候,史思明麾下人马虽然距离遥远、难以救援,但是史思明军中派出的斥候,完整地目睹了整个战斗的全过程。
第三个,史思明带领麾下三千兵马全军而回,在安禄山三万边军葬身塞外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难得可贵,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幽州方镇这一次出塞作战的唯一亮点。
总得来说,史思明军事素养没有问题,又在近距离上了解了整个战斗的过程,他的话,可信,再加上人家乃是有功之臣,他的话,就变得尤为可信了。
事实上,李老三之所以那天被牛仙童说动,要见见这位幽州偏将史思明,甚至几天要让史思明在满朝文武面前公然亮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李尚隐却不这么看。
人家身为御史台的老大,专门盯的就是朝堂纲纪,除了作奸犯科、违法乱纪之外,朝廷做事的流程也在人家的监督范围之内,按照后世的说法,人家李尚隐,就是盯着“程序正义”的!
“敢问陛下,史思明乃是何许人也,您是从何处得知的?”
李老三一愣,随即看了看站在金銮殿当中的牛仙童,没直说,却拿出一股不讲理的劲儿来。
“朕自有渠道知道这些消息……”
李尚隐点了点头,没多问,天子乃是大唐的天子,全天下都是人家家的,在大唐国土上不管发生什么,人家都有知情权,不管人家从哪个途径知道了消息,都是“程序正义”,绝对没毛病,事实上,李尚隐都不能关于这个消息来源多问,要是管多了,那就是要“隔绝内外,堵塞言路”,这在朝堂之上可不是什么好话,一般都是“权臣”才这么干,久而久之,这种事,在朝堂大佬的心中,都特别避讳。
李尚隐既然不能再问消息的来源,就把矛头转向了史思明。
“敢问陛下,幽州偏将史思明进入洛阳,据臣所知,乃是押解犯官安禄山前来洛阳受审,不知道他前来洛阳之前,幽州节帅张守珪可曾令他求见陛下?”
李老三一听,没词了。
这话问得,大有学问。
如果说有,那就是张守珪安排史思明见李老三,这个属于幽州方镇和天子之间的交流,李尚隐代表的御史台,自然没有资格拦着,但是,按照朝廷规定,史思明身上必须有幽州节帅张守珪的手令,并且到兵部报备,然后到通政司地上奏章申请陛见,这才是最正统的流程。
之所以设定这样的流程,并不是朝廷中枢要阻拦各地官员与天子交流,而是要规避一些意外。
为啥要有当地主管的手令?
一来,你得证明你的身份,其作用想到于后世的介绍信。
二来,也要明确你的立场,如果没有当地主官的手令,谁知道你是授命到京都陛见,还是接着这个机会跑到天子面前告刁状啊?平常时候吧,还好,但是在经历了武后朝“打小报告成风”之后,如今的开元朝,从天子到朝臣,都特别在意这件事情。
至于为啥还得到通政司递本子排队,那就更好理解了,大唐幅员辽阔,一天天的,得发生多少事啊?不是说你来陛见,天子就有空见你的,排排队,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处理,这谁都挑不出毛病来。
当然,规矩是这个规矩,很显然,李老三这是没有按照规矩办事,一听牛仙童提起史思明,听了他说的这个人挺有意思,就私下传召见了一下。
要放到平时,这事儿也不算是事儿?
古代帝王没事还有微服私访的呢,时不常见见自己感兴趣的人,那些朝堂大佬知道了,不过付之一笑而已,就当天子见了一个歌姬或者一个百戏戏子,那不就是个乐子吗,算得什么大事?
但是,你私下里见了一个“歌姬”,第二天当着满朝文武,在常参朝会上说,还想让满朝文武见见这个“歌姬”……
这就得说道说道了……
这个“歌姬”是个什么身份,这么来的,这么去的,你得说明白了吧?什么,你还想让这个“歌姬”上金銮殿来说话,而且还是对已经经过了复核的三堂会审结果,阐述不同的意见?
这个……合适吗?
李尚隐一见李老三不说话了,也不以为甚。
“陛下明鉴,臣李尚隐以为,传召幽州偏将史思明上殿,于理不合!”
本来就是嘛。
三堂会审,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个衙门共同审理一个案子,乃是大唐司法系统内最高规定的审案模式。
你说有犯官有冤屈,你想为他作证?
可以!
但是必须早说!
你愿意给安禄山作证,没人拦着你!
不但不拦着你可以派人保护你,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向大理寺提出要求,大理寺能把你接到衙门之中居住,说白了就是把你保护起来……
然后等三堂会审开始的时候,你可以进入公堂,在公堂上当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的官员的面,把你说的话全说出来,不管是有利于案犯的,还是不利于案犯的,三堂会审的三位主管,都会充分考虑你的话。
说白了,你想作证,有机会。
但是,注意,你得按照规矩来!
显然,史思明这样,就不是按照规矩来的!
受审犯官安禄山是幽州偏将,你史思明也是幽州偏将,你想为他作证也好,想为他说好话也好,没问题啊。
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跟幽州张守珪商量好了,拿到人家的手令,到了洛阳,将安禄山交接给大理寺,然后规规矩矩地到通政司请求陛见,等排队排到了你,你想跟天子说啥,都行,没人敢拦着你!
如果你怕在通政司排队受限制,怕时间来不及,最终耽误了三堂会审之前给安禄山求情,那么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
作证!
不是你史思明押解着安禄山来到洛阳城受审的嘛,正好,请张节帅一份手令,提前说明了,你史思明要当场作证,那也好办啊,都不用自己在洛阳城找住的地方,直接住大理寺去,什么时候开始三堂会审,你就什么时候上场作证,想给安禄山说多少好话,都行,只要你说的是真的,三位主审官呢,总有一位能听得进去。
但是,现在这种方式,不行!
李尚隐对李老三说的客气,“于理不合”,那哪是“不合道理”那么简单啊,简直就没有这么办事的!
你真想作证、求情,三堂会审开始之前做去!
结果,现在三趟会审的结果出来了,你倒通过一种私下的途径见到了天子,来为安禄山求情?
啥意思这是!?
拿一帮朝堂司法官员不当回事!?
你一个小小的幽州偏将,就要凌驾在大唐所有司法系统官员的头顶上不成!?
今天这是老成持重的御史台老大李尚隐站了出来,说天子于理不合,他要是没有站出来,其他司法系统的官员也地站出来,到时候那话可就没有李尚隐说话这么客气了!
实打实地说,现如今的朝堂上看似风平浪静,一个说话的都没有,但是所有跟司法有关的官员都憋着劲呢,这要是天子李老三胆敢一意孤行,执意让史思明进入金銮殿,不管他是干啥来的,这帮子司法系统的官员,能把这货给活活撕巴喽!
天子李老三一听李尚隐说“于理不合”,再看着大殿上一个个司法系统的官员眼睛都蓝了,也意识到自己犯了众怒,也不好意思再提让史思明进入金銮殿的话了,但是,他又不愿意就这么把这件事情放过去,沉吟半晌,开口说道:
“这件事,是朕欠考虑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安禄山既然能带着三万边军出塞作战,想必是幽州边军一名将才……
此战,我大唐三万边军皆丧命塞外,他这个主将,自然责无旁贷……
不过,朕私下里想,还是要谨慎一二为好……
如果安禄山真的是一个将才,如果就这么杀了,未免可惜……
不过,朕还是要确定一下,这一场战斗,到底是非战之过,还是主将安禄山的罪责!
三堂会审的结果,朕看了,是安禄山的罪责。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朕听到了其他的说法……
今天本想叫史思明上殿说一说,不过既然于理不合,那就不让他上殿了。
但是,具体的说法,咱们还是要听一听的。”
说到这里,李老三也不管金殿之中的文武大臣了,直接示意还在殿中站立的牛仙童。
“那天你也在场,幽州偏将史思明说了什么,你也都听见了……
复述一遍。
也让大家都听听……”
说着,就示意牛仙童上前说话。
到了这个时候,张九龄也好,李尚隐也好,都不好意思再横加阻拦了,两位朝廷大佬对视一眼,相对无言,然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金銮殿的角落。
汜水谢三郎,就站在那里。
谢直站在今天之上,一直没有做声,但是他对这场常参朝会的操控,早就开始了。
无论张九龄上来硬怼李老三的“谨慎斟酌”,还是李尚隐三次连问“敢问陛下”,横扒拉竖挡地不让史思明上殿,都是他早早和这两位朝堂大佬商量好的!
说实话,这一次的常参朝会,谢直是准备得最用心的一次,他早早就臆测了李老三的种种作为,并且针对每一种作为,做了专门的应对的准备。
人家张九龄和李尚隐,作为朝堂大佬,自然不能放任谢三郎胡作非为,听了他的应对之后,考虑到李老三如果真的像谢直所猜测得那么干,确实也有点不合适,所以才答应下来按照他的安排行事……
只是,无论是李尚隐,还是张九龄,都没有想到,李老三竟然一意孤行到了这种程度,都到了这个时候,还要让牛仙童把史思明的话说出来。
他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谢直。
谢直一见,也下意识的深深吸了口气!
果然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走!
堂堂的大唐首相和御史台老大联手,竟然还拦不住李老三!
行嘞!
看来要杀安禄山,还得他这个小小的监察御史出手不可!
谢直一双眼睛微微眯起,紧紧盯着金銮殿之中的牛仙童,到底要看看他说什么!
众人一看。
李尚隐。
只见这位御史台的老大,正了正头顶的獬豸冠,抖了抖身上的獬豸跑,这才四平八稳地走出队列,对着李老三轻轻一躬。
“敢问陛下,这位幽州偏将,是何许人也?”
李老三一听,差点哭出来,太不容易了,总算我提点事情,有能正常交流的人,不像张九龄,早早就给我挖好了坑,就等着我提“谨慎斟酌”这事怼我呢!
他刚想开口,转念一想,不对,我是天子啊,这种事情自己说,多不显身份?不过是幽州一个小小偏将而已……我要是亲口向满朝文武介绍他的话,不合适,一来显得过于抬举他的身份,二来,也显得我堂堂天子,管的事情太过琐碎。
那咋办?
找别人说呗。
李老三在金銮殿上左右一看,一眼就看到了牛仙童,这货脑门子肿得老高,正站在龙椅左侧装寿星佬呢。
嘿,就你了。
“牛仙童,那天你也在场,给李大夫介绍一下,这位幽州偏将史思明,到底是何许人也。”
牛仙童也没有多想,上前一步,就开始介绍史思明的生平,那天就是他通过介绍、才忽悠地李老三传召史思明,今天李老三让他给李尚隐、甚至满朝文武介绍一番,不过是相同的言语再说上一遍而已,也不费事……
不过呢,牛仙童也知道,相同的言语,在不同的场合,得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说,比如那天在偏殿给李老三介绍的时候,侧重强调史思明这个人有趣,要不然怎么能够吸引起大唐天子的注意力?而现如今在常参超会上介绍他,就不能那么介绍了,事关大唐政治决策的场合,你那么聊,不庄重,碰上个想要找事的御史,一纸弹劾就能把他轰出金銮殿去。
所以,牛仙童出列之后,老老实实地,尽可能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史思明进行了介绍,重点突出他上殿的资格。
第一个,史思明乃是幽州偏将,率领麾下三千人马,跟随安禄山一起出塞作战,乃是安禄山大军的后军,一来为他保护粮道,二来也是为安禄山的大军保证后路安全,事实上,正是史思明的存在,才把安禄山以及他身边的二百多亲卫,接应回了幽州方镇。
第二个,史思明率军出塞,虽然作为安禄山的后军保证,也一直没有和他断了联系,当安禄山大军遇袭的时候,史思明麾下人马虽然距离遥远、难以救援,但是史思明军中派出的斥候,完整地目睹了整个战斗的全过程。
第三个,史思明带领麾下三千兵马全军而回,在安禄山三万边军葬身塞外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难得可贵,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幽州方镇这一次出塞作战的唯一亮点。
总得来说,史思明军事素养没有问题,又在近距离上了解了整个战斗的过程,他的话,可信,再加上人家乃是有功之臣,他的话,就变得尤为可信了。
事实上,李老三之所以那天被牛仙童说动,要见见这位幽州偏将史思明,甚至几天要让史思明在满朝文武面前公然亮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李尚隐却不这么看。
人家身为御史台的老大,专门盯的就是朝堂纲纪,除了作奸犯科、违法乱纪之外,朝廷做事的流程也在人家的监督范围之内,按照后世的说法,人家李尚隐,就是盯着“程序正义”的!
“敢问陛下,史思明乃是何许人也,您是从何处得知的?”
李老三一愣,随即看了看站在金銮殿当中的牛仙童,没直说,却拿出一股不讲理的劲儿来。
“朕自有渠道知道这些消息……”
李尚隐点了点头,没多问,天子乃是大唐的天子,全天下都是人家家的,在大唐国土上不管发生什么,人家都有知情权,不管人家从哪个途径知道了消息,都是“程序正义”,绝对没毛病,事实上,李尚隐都不能关于这个消息来源多问,要是管多了,那就是要“隔绝内外,堵塞言路”,这在朝堂之上可不是什么好话,一般都是“权臣”才这么干,久而久之,这种事,在朝堂大佬的心中,都特别避讳。
李尚隐既然不能再问消息的来源,就把矛头转向了史思明。
“敢问陛下,幽州偏将史思明进入洛阳,据臣所知,乃是押解犯官安禄山前来洛阳受审,不知道他前来洛阳之前,幽州节帅张守珪可曾令他求见陛下?”
李老三一听,没词了。
这话问得,大有学问。
如果说有,那就是张守珪安排史思明见李老三,这个属于幽州方镇和天子之间的交流,李尚隐代表的御史台,自然没有资格拦着,但是,按照朝廷规定,史思明身上必须有幽州节帅张守珪的手令,并且到兵部报备,然后到通政司地上奏章申请陛见,这才是最正统的流程。
之所以设定这样的流程,并不是朝廷中枢要阻拦各地官员与天子交流,而是要规避一些意外。
为啥要有当地主管的手令?
一来,你得证明你的身份,其作用想到于后世的介绍信。
二来,也要明确你的立场,如果没有当地主官的手令,谁知道你是授命到京都陛见,还是接着这个机会跑到天子面前告刁状啊?平常时候吧,还好,但是在经历了武后朝“打小报告成风”之后,如今的开元朝,从天子到朝臣,都特别在意这件事情。
至于为啥还得到通政司递本子排队,那就更好理解了,大唐幅员辽阔,一天天的,得发生多少事啊?不是说你来陛见,天子就有空见你的,排排队,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处理,这谁都挑不出毛病来。
当然,规矩是这个规矩,很显然,李老三这是没有按照规矩办事,一听牛仙童提起史思明,听了他说的这个人挺有意思,就私下传召见了一下。
要放到平时,这事儿也不算是事儿?
古代帝王没事还有微服私访的呢,时不常见见自己感兴趣的人,那些朝堂大佬知道了,不过付之一笑而已,就当天子见了一个歌姬或者一个百戏戏子,那不就是个乐子吗,算得什么大事?
但是,你私下里见了一个“歌姬”,第二天当着满朝文武,在常参朝会上说,还想让满朝文武见见这个“歌姬”……
这就得说道说道了……
这个“歌姬”是个什么身份,这么来的,这么去的,你得说明白了吧?什么,你还想让这个“歌姬”上金銮殿来说话,而且还是对已经经过了复核的三堂会审结果,阐述不同的意见?
这个……合适吗?
李尚隐一见李老三不说话了,也不以为甚。
“陛下明鉴,臣李尚隐以为,传召幽州偏将史思明上殿,于理不合!”
本来就是嘛。
三堂会审,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个衙门共同审理一个案子,乃是大唐司法系统内最高规定的审案模式。
你说有犯官有冤屈,你想为他作证?
可以!
但是必须早说!
你愿意给安禄山作证,没人拦着你!
不但不拦着你可以派人保护你,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向大理寺提出要求,大理寺能把你接到衙门之中居住,说白了就是把你保护起来……
然后等三堂会审开始的时候,你可以进入公堂,在公堂上当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的官员的面,把你说的话全说出来,不管是有利于案犯的,还是不利于案犯的,三堂会审的三位主管,都会充分考虑你的话。
说白了,你想作证,有机会。
但是,注意,你得按照规矩来!
显然,史思明这样,就不是按照规矩来的!
受审犯官安禄山是幽州偏将,你史思明也是幽州偏将,你想为他作证也好,想为他说好话也好,没问题啊。
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跟幽州张守珪商量好了,拿到人家的手令,到了洛阳,将安禄山交接给大理寺,然后规规矩矩地到通政司请求陛见,等排队排到了你,你想跟天子说啥,都行,没人敢拦着你!
如果你怕在通政司排队受限制,怕时间来不及,最终耽误了三堂会审之前给安禄山求情,那么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
作证!
不是你史思明押解着安禄山来到洛阳城受审的嘛,正好,请张节帅一份手令,提前说明了,你史思明要当场作证,那也好办啊,都不用自己在洛阳城找住的地方,直接住大理寺去,什么时候开始三堂会审,你就什么时候上场作证,想给安禄山说多少好话,都行,只要你说的是真的,三位主审官呢,总有一位能听得进去。
但是,现在这种方式,不行!
李尚隐对李老三说的客气,“于理不合”,那哪是“不合道理”那么简单啊,简直就没有这么办事的!
你真想作证、求情,三堂会审开始之前做去!
结果,现在三趟会审的结果出来了,你倒通过一种私下的途径见到了天子,来为安禄山求情?
啥意思这是!?
拿一帮朝堂司法官员不当回事!?
你一个小小的幽州偏将,就要凌驾在大唐所有司法系统官员的头顶上不成!?
今天这是老成持重的御史台老大李尚隐站了出来,说天子于理不合,他要是没有站出来,其他司法系统的官员也地站出来,到时候那话可就没有李尚隐说话这么客气了!
实打实地说,现如今的朝堂上看似风平浪静,一个说话的都没有,但是所有跟司法有关的官员都憋着劲呢,这要是天子李老三胆敢一意孤行,执意让史思明进入金銮殿,不管他是干啥来的,这帮子司法系统的官员,能把这货给活活撕巴喽!
天子李老三一听李尚隐说“于理不合”,再看着大殿上一个个司法系统的官员眼睛都蓝了,也意识到自己犯了众怒,也不好意思再提让史思明进入金銮殿的话了,但是,他又不愿意就这么把这件事情放过去,沉吟半晌,开口说道:
“这件事,是朕欠考虑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安禄山既然能带着三万边军出塞作战,想必是幽州边军一名将才……
此战,我大唐三万边军皆丧命塞外,他这个主将,自然责无旁贷……
不过,朕私下里想,还是要谨慎一二为好……
如果安禄山真的是一个将才,如果就这么杀了,未免可惜……
不过,朕还是要确定一下,这一场战斗,到底是非战之过,还是主将安禄山的罪责!
三堂会审的结果,朕看了,是安禄山的罪责。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朕听到了其他的说法……
今天本想叫史思明上殿说一说,不过既然于理不合,那就不让他上殿了。
但是,具体的说法,咱们还是要听一听的。”
说到这里,李老三也不管金殿之中的文武大臣了,直接示意还在殿中站立的牛仙童。
“那天你也在场,幽州偏将史思明说了什么,你也都听见了……
复述一遍。
也让大家都听听……”
说着,就示意牛仙童上前说话。
到了这个时候,张九龄也好,李尚隐也好,都不好意思再横加阻拦了,两位朝廷大佬对视一眼,相对无言,然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金銮殿的角落。
汜水谢三郎,就站在那里。
谢直站在今天之上,一直没有做声,但是他对这场常参朝会的操控,早就开始了。
无论张九龄上来硬怼李老三的“谨慎斟酌”,还是李尚隐三次连问“敢问陛下”,横扒拉竖挡地不让史思明上殿,都是他早早和这两位朝堂大佬商量好的!
说实话,这一次的常参朝会,谢直是准备得最用心的一次,他早早就臆测了李老三的种种作为,并且针对每一种作为,做了专门的应对的准备。
人家张九龄和李尚隐,作为朝堂大佬,自然不能放任谢三郎胡作非为,听了他的应对之后,考虑到李老三如果真的像谢直所猜测得那么干,确实也有点不合适,所以才答应下来按照他的安排行事……
只是,无论是李尚隐,还是张九龄,都没有想到,李老三竟然一意孤行到了这种程度,都到了这个时候,还要让牛仙童把史思明的话说出来。
他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谢直。
谢直一见,也下意识的深深吸了口气!
果然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走!
堂堂的大唐首相和御史台老大联手,竟然还拦不住李老三!
行嘞!
看来要杀安禄山,还得他这个小小的监察御史出手不可!
谢直一双眼睛微微眯起,紧紧盯着金銮殿之中的牛仙童,到底要看看他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