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前文说过,大唐的信息交流,主要就是靠写信,一家子人给远在外地的亲友写信,一次性送出去十封八封的情况,在大唐非常常见。
具体到谢家,二代老二谢玉在洛阳为官,虽然距离老家汜水县不远,不过往来家书都是集中到一起来来往往,要不然的话,总不能今天老爷子想儿子了,写一封寄出去,明天老太太想儿子了,又写一封寄出去,后天柳氏想丈夫了,再写一封寄出去,大后天谢直听说洛阳有什么好玩的,问问二叔知道不知道啊,也写封信吧……真要是那样的话,谢家有多少资产都过不上好日子,全得送快递公司去。
事实上,老爷子老太太每次给二儿子谢玉写信,都会问一下二儿媳妇,有什么信,一起寄出去。
不过,今天,情况就不一样了。
柳氏主动提出来,要和老爷子的信一起寄给谢玉,老爷子的信里面,是让谢玉找一找相关的资源,好帮助谢直拜师王昌龄,那么,你猜,柳氏的信里面,会写点什么?
老爷子的脸色顿时就黑下来了。
老太太看着柳氏,眼中怒火满溢,显然是动了真怒。
大嫂吴氏干脆就苦笑开口:“二叔母,何至于此?”
柳氏不敢看老爷子老太太,对着比自己小一辈的侄媳妇可没什么好脸。
“何至于此?你说什么呢,我柳氏可没读过书,我可听不懂。
我就是想写信问问谢玉,我家二郎的学业如何了,明年科考的把握大不大,要是不大的话,谢玉他这个当爹的,又帮着做了什么啊,要是做得还不够,就赶紧想办法,别因为不着急的事情牵扯了精力……”
吴氏无奈说道:“事情不着急不错,可就是写几封信问一问而已,又能牵扯多少精力?”
柳氏不干了。
“话说得轻巧,什么事不是要消耗香火人情的,一份信,两件事,人家一看,一件难办一件好办,办哪一件?自然是办好办的,办了,有了个交代,人情也没了,再提那件难办的事情,人家还给你办吗?
这还是老爷子刚才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吗?
再说了,我也没不让你二叔帮忙啊,只不过是等等而已,你刚才也说了不着急,怎么,就半年的时间等不了吗?”
吴氏听了,还想再说话,却被谢直打断了。
谢直一听柳氏出言要寄信,就知道这位二叔母要出幺蛾子,果然怼了大嫂两句,就差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直白点,柳氏的意思很简单,现在我儿子科考是最重要的事,有什么事,等他考完再说!即便是写封信问问消息这样的小事,也得等!
她为什么有这个底气?还不是刚才老爷子说的,二叔谢玉继承了先父的一部分香火情,又因为他自己为官经营出来了一部分,话句话说,现在谢家在读书科考一道的资源,全都掌握在二房的手中!
这件事,就算是老爷子不高兴也没办法,毕竟具体运作如何也绕不开谢玉这位现任官员。
至于其他更激烈的方式,比如老爷子老太太强压谢玉去安排之类的,那就不用想了,就算老太太再宠溺三孙子,也不能因为给三孙子办事耽误了二孙子的科举大事,即便耽误科举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不过,作为这件事情的当事人,谢直可就不乐意了,你这是干什么呢?让二叔打听个消息,还能影响到二哥科考,卧槽,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再有一千字我都弄不明白!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也弄不明白,你们一个劲强调资源啥的,那玩意儿跟我拜师有个啥关系?
想到这,谢直开口了。
“祖父大人,祖母大人不必动气,想不到因为我一个小小的愿望,竟然把家里搅和成这样,实非三郎本愿。
我看这样吧,祖父大人也不必给二叔去信了。
拜师一事,我自己想办法。”
大嫂一听,顿时大急。
“三郎,莫要自误!
那王少府的名声,即便我身在闺中也曾听闻,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拜他为师!
你一个汜水少年,不过年届十八,以前又不曾深研过学问,一旦没有了家族的支撑,如何才能拜师?”
这话谢直就有点不爱听了,王昌龄是牛逼,不错,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他写出来的,不过也不能说他什么都行啊,明月几时有会背吗?道是无晴却有晴会背吗?一夜鱼龙舞会背吗?不是都不会吗?这还不如我呢不是?
不过谢直也知道好赖人,对着大嫂吴氏施了一礼。
“多谢大嫂多番维护,不过三郎心意已定,拜师王昌龄一事,三郎自己想办法!”
一句话说得斩钉截铁,吴氏也就没话了。
结果还是柳氏看不上谢直这幅胸有成竹的架势,不由得开口讽刺:“三郎真是好志气,不过我一个深宅妇人倒也是听说过七绝圣手的名头,三郎想要拜师,恐怕不那么容易吧?”
谢直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确定了,这货脑子有病,犯不上和她计较,随口就反问了一句。
“这么说,二叔母是愿意三郎拜师成功呢,还是三郎拜师不成功呢?”
柳氏张了张嘴,竟然说不出话来了,按照她的本心来说,自然是愿意谢直拜不到王昌龄的门下,但是如果不成功,怎么办?谢直终究是谢家子孙,真要是哭闹一番,难道还真能拦住老爷子给谢玉写信?那岂不又成了动用家族资源为他拜师了吗?得,什么也别说了,看结果吧。
倒是谢老爷子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到了此时却突然开口:
“三郎,你想清楚了?”
谢直点头,“想清楚了,拜师王昌龄一事,三郎自己想办法,不用家里跟着劳心受累。”
老爷子点点头,有些怅然说道:
“谢家文华一道乃是你父亲开启,能够文脉延绵,也是你父亲在其中出力甚伟,却不想你如今要读书却如此艰难,说到底,还是咱们谢家在文华一道的资源实在有限。
也罢,你自己试试也好。
成了,皆大欢喜。
不成,半年之后,等你二哥科考完成,无论结果,我谢家倾尽所有资源,也要为保你拜师成功。”
谢直听了,心说这老爷子果然还是个明白人,不过他对“资源”二字尤其不认同,听了老爷子再一次强调了一次,不知道为什么,一时气血上头,开口说道: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一语出口,掷地有声!
谢老爷子一听,眼神一亮,连连喊好!
“好!
这才是我谢家子孙!
没人帮忙又怕什么!想干什么就自己去做!
筚路蓝缕、奋发向上才是好儿郎!
想到年我在临洮战场上,如果自己握不住刀子,就算有谢忠他们忠心相随,也躲不过吐蕃人的刀子!
你爹当年求学,又何曾有什么资源,哪里又有什么人脉,还不是靠着他自己的一篇诗赋取了个进士及第!
如今谢家三代渐渐长成,无论是你习文还是练武,这份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不能丢!
丢了,就不是我谢家子弟!”
就连一直没有说话的六岁谢文,小眼睛也亮晶晶的,大嫂吴氏更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赞叹道:“好好跟你三叔学学,这才是我谢家好儿郎!”
就在此时,老管家谢忠进了正堂。
“启禀老爷,杨家主母,柳三姨,登门拜见老爷和二夫人。”
具体到谢家,二代老二谢玉在洛阳为官,虽然距离老家汜水县不远,不过往来家书都是集中到一起来来往往,要不然的话,总不能今天老爷子想儿子了,写一封寄出去,明天老太太想儿子了,又写一封寄出去,后天柳氏想丈夫了,再写一封寄出去,大后天谢直听说洛阳有什么好玩的,问问二叔知道不知道啊,也写封信吧……真要是那样的话,谢家有多少资产都过不上好日子,全得送快递公司去。
事实上,老爷子老太太每次给二儿子谢玉写信,都会问一下二儿媳妇,有什么信,一起寄出去。
不过,今天,情况就不一样了。
柳氏主动提出来,要和老爷子的信一起寄给谢玉,老爷子的信里面,是让谢玉找一找相关的资源,好帮助谢直拜师王昌龄,那么,你猜,柳氏的信里面,会写点什么?
老爷子的脸色顿时就黑下来了。
老太太看着柳氏,眼中怒火满溢,显然是动了真怒。
大嫂吴氏干脆就苦笑开口:“二叔母,何至于此?”
柳氏不敢看老爷子老太太,对着比自己小一辈的侄媳妇可没什么好脸。
“何至于此?你说什么呢,我柳氏可没读过书,我可听不懂。
我就是想写信问问谢玉,我家二郎的学业如何了,明年科考的把握大不大,要是不大的话,谢玉他这个当爹的,又帮着做了什么啊,要是做得还不够,就赶紧想办法,别因为不着急的事情牵扯了精力……”
吴氏无奈说道:“事情不着急不错,可就是写几封信问一问而已,又能牵扯多少精力?”
柳氏不干了。
“话说得轻巧,什么事不是要消耗香火人情的,一份信,两件事,人家一看,一件难办一件好办,办哪一件?自然是办好办的,办了,有了个交代,人情也没了,再提那件难办的事情,人家还给你办吗?
这还是老爷子刚才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吗?
再说了,我也没不让你二叔帮忙啊,只不过是等等而已,你刚才也说了不着急,怎么,就半年的时间等不了吗?”
吴氏听了,还想再说话,却被谢直打断了。
谢直一听柳氏出言要寄信,就知道这位二叔母要出幺蛾子,果然怼了大嫂两句,就差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直白点,柳氏的意思很简单,现在我儿子科考是最重要的事,有什么事,等他考完再说!即便是写封信问问消息这样的小事,也得等!
她为什么有这个底气?还不是刚才老爷子说的,二叔谢玉继承了先父的一部分香火情,又因为他自己为官经营出来了一部分,话句话说,现在谢家在读书科考一道的资源,全都掌握在二房的手中!
这件事,就算是老爷子不高兴也没办法,毕竟具体运作如何也绕不开谢玉这位现任官员。
至于其他更激烈的方式,比如老爷子老太太强压谢玉去安排之类的,那就不用想了,就算老太太再宠溺三孙子,也不能因为给三孙子办事耽误了二孙子的科举大事,即便耽误科举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不过,作为这件事情的当事人,谢直可就不乐意了,你这是干什么呢?让二叔打听个消息,还能影响到二哥科考,卧槽,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再有一千字我都弄不明白!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也弄不明白,你们一个劲强调资源啥的,那玩意儿跟我拜师有个啥关系?
想到这,谢直开口了。
“祖父大人,祖母大人不必动气,想不到因为我一个小小的愿望,竟然把家里搅和成这样,实非三郎本愿。
我看这样吧,祖父大人也不必给二叔去信了。
拜师一事,我自己想办法。”
大嫂一听,顿时大急。
“三郎,莫要自误!
那王少府的名声,即便我身在闺中也曾听闻,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拜他为师!
你一个汜水少年,不过年届十八,以前又不曾深研过学问,一旦没有了家族的支撑,如何才能拜师?”
这话谢直就有点不爱听了,王昌龄是牛逼,不错,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他写出来的,不过也不能说他什么都行啊,明月几时有会背吗?道是无晴却有晴会背吗?一夜鱼龙舞会背吗?不是都不会吗?这还不如我呢不是?
不过谢直也知道好赖人,对着大嫂吴氏施了一礼。
“多谢大嫂多番维护,不过三郎心意已定,拜师王昌龄一事,三郎自己想办法!”
一句话说得斩钉截铁,吴氏也就没话了。
结果还是柳氏看不上谢直这幅胸有成竹的架势,不由得开口讽刺:“三郎真是好志气,不过我一个深宅妇人倒也是听说过七绝圣手的名头,三郎想要拜师,恐怕不那么容易吧?”
谢直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确定了,这货脑子有病,犯不上和她计较,随口就反问了一句。
“这么说,二叔母是愿意三郎拜师成功呢,还是三郎拜师不成功呢?”
柳氏张了张嘴,竟然说不出话来了,按照她的本心来说,自然是愿意谢直拜不到王昌龄的门下,但是如果不成功,怎么办?谢直终究是谢家子孙,真要是哭闹一番,难道还真能拦住老爷子给谢玉写信?那岂不又成了动用家族资源为他拜师了吗?得,什么也别说了,看结果吧。
倒是谢老爷子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到了此时却突然开口:
“三郎,你想清楚了?”
谢直点头,“想清楚了,拜师王昌龄一事,三郎自己想办法,不用家里跟着劳心受累。”
老爷子点点头,有些怅然说道:
“谢家文华一道乃是你父亲开启,能够文脉延绵,也是你父亲在其中出力甚伟,却不想你如今要读书却如此艰难,说到底,还是咱们谢家在文华一道的资源实在有限。
也罢,你自己试试也好。
成了,皆大欢喜。
不成,半年之后,等你二哥科考完成,无论结果,我谢家倾尽所有资源,也要为保你拜师成功。”
谢直听了,心说这老爷子果然还是个明白人,不过他对“资源”二字尤其不认同,听了老爷子再一次强调了一次,不知道为什么,一时气血上头,开口说道: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一语出口,掷地有声!
谢老爷子一听,眼神一亮,连连喊好!
“好!
这才是我谢家子孙!
没人帮忙又怕什么!想干什么就自己去做!
筚路蓝缕、奋发向上才是好儿郎!
想到年我在临洮战场上,如果自己握不住刀子,就算有谢忠他们忠心相随,也躲不过吐蕃人的刀子!
你爹当年求学,又何曾有什么资源,哪里又有什么人脉,还不是靠着他自己的一篇诗赋取了个进士及第!
如今谢家三代渐渐长成,无论是你习文还是练武,这份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不能丢!
丢了,就不是我谢家子弟!”
就连一直没有说话的六岁谢文,小眼睛也亮晶晶的,大嫂吴氏更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赞叹道:“好好跟你三叔学学,这才是我谢家好儿郎!”
就在此时,老管家谢忠进了正堂。
“启禀老爷,杨家主母,柳三姨,登门拜见老爷和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