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 锦衣卫
“杨宪!”
“臣在!”
朱五说累了,喝口冷掉的茶水,“你负责咱们大汉的屯田,身上又挂着户部侍郎的头衔,回头你和李善长合计一下,从户部挑选贤能之人,清查各地囤粮。
另外设囤粮大仓,淮安一处,南京一处。等小三他们战事了结,襄阳,武昌,九江,都设大仓。”
“臣,遵旨!”
“你才三十几岁,头发白了不少,爱惜自己的身体,如今大汉离不开你。”朱五柔声道。
这话已不是朱五第一次说,但是却是第一次在小朝会上说。
更何况,刚在朱五对读书人那翻不客气的言语之下,再说这话,意味十足。
“臣,有死而已!”杨宪哽咽道。
“别说死!咱们的好日子刚开始,死什么呢?”朱五摆摆手,“今天就这样,散了吧。”说着,看看李善长,“你留下!”
众臣告退,屋里只剩下二人。
朱五往太师椅上一靠,苦笑道,“其实我更愿意去亲征,打仗的事简单,见到敌人砍死就是,杀了之后往野地里一丢,万事大吉。哪像现在,劳心劳力!”
“治大国如烹小鲜,小心翼翼!”李善长笑道,“不过主公,您还是太急,如今大汉初成,有些事慢慢来,自然水到渠成!”
没错,朱五还年轻,二十多岁就已经占有江南江山,往后的岁月里只要他自己不犯糊涂? 谁能撼动他的地位。
“我知道你的意思!”朱五笑道? “大概是我还能活很久,很多事可以先放放!”说着? 笑出声道? “可是老李,你知道吗? 咱们华夏人有个坏毛病!”
“臣,不知!”
“咱们喜欢把难的事? 交给子孙后代。许多事? 不是办不下去,而是怕烦,怕累,怕非议。搁置了就等于默认了? 我越是年轻越要把这些事做好!”
李善长看看朱五? “主公英明!”
这不是拍马屁,当初定远城下见到那个少年,现在已是一代英主。
朱五最吸引他的地方,不是多英明神武。相反,朱五这个人有时候很孩子气? 天真,多疑? 甚至刻薄。
但是朱五有一样,这乱世中别人没有的东西? 未来。他想着未来,盼着未来? 做着未来。
这就是英主!
“我上次跟你说的? 筹备廉政公署? 怎么样了?”朱五闭目问道。
李善长的好心情顿时消失殆尽,站起身,郑重说道,“臣,请主公三思!”
“定好的事,还三思什么?”
“君若视臣为仇寇.......”
“你看,这就是我心里不舒服的地方!”朱五打断他,“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关乎吏治的事,怎么就成了仇了呢?像前朝大宋那样,让满天下的官贪污就是好吗?”
“臣不是那个意思,如今大汉正是需要人心的时候。再说,自古以来没有这个先例。天下人如何想?百官如何想?士子如何想?如此手段.......”
“这是制度,不是手段!”朱五睁开眼睛,坐直了身体,“堂堂正正的制度,以法治官,这不是好事吗?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我也知道别人会怎么想?可是老李,你不是这么迂腐的人吧?”
朱五短下茶碗,空的,扔在一边,“你是明白人,我说过,蒙元天下崩坏到这个地步,当官的难辞其咎,但凡他们少贪一些,会有那么多人饿死吗?”
李善长默不作声。
“说大道理,我说不过你!”朱五耐着性子,“可是廉政公署不是啥监视百官的玩意儿,是监督是约束明白吗?有监督有约束,才能自律。别以为我不知道,大汉现在就有乱伸手的毛病,许多当官的不老实!”
李善长硬邦邦地说道,“臣,不敢苟同!”
“那你说吏治靠什么?”朱五气笑了,“靠道德,仁义,个人操守?咱们都是明白人,那些玩意连老娘们的月事布都不如。不用闻,就知道骚!”
“主公这话臣就当没听到,传出去,于主公名声有碍!”
“我一个要饭的,要什么名声!名声在老百姓的心里!”朱五说道,“按理说,大汉我最大吧?可是我汉王府的花用,还不是每月都要户部拨款,每一分都有数的,对吧?
那廉政公署,登记官员的财产,处理整顿吏治,约束百官,哪里不行了?”
“主公此举,等于在百官脖子上架了一把刀。”李善长正色道,“不妥呀,何况天下未定,主公如此行事,岂不让人寒心。再者,一旦设立这样的衙门,权柄过大,反受其害呀!”
“等天下定下来,再弄就晚了!”朱五看着空空的茶碗,心里忽然有些委屈。
他娘的,自己这个汉王当的,身边连个倒水的宫女都没有。
“臣带管吏部,廉政公署臣绝不敢答应。”李善长闷声道,“主公,你不应该怀疑臣子!”
“不是怀疑,而是防范!”朱五叹气道,“老李,你知道我的。什么事我都喜欢摆在明面上,堂堂正正的来。
廉政公署是君子之法,先明后不争。一切按照制度来,遵守制度自然没事。
况且,我还想着,以后日子好了,给大伙的俸禄涨涨,不可能让当官的,过苦日子。
可是这事你要是不支持我,那就别怪我出下策!”
李善长抬头,脸色郑重,“臣,想听听下策!”
朱五给气到了,“廉政公署不弄,我就不知道谁干坏事了?信不信我弄个啥锦衣卫,专门私下里监察百官!到时候,我看谁难看!”
“君王坦荡荡,臣子坦荡荡。反之,君王窥视,臣子则有二心。”李善长站起来,看着朱五,“如此,臣请辞!”
锦衣卫,听着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你他妈的!”朱五气得不行。
李善长却直视朱五,毫不退让。
忽然,墙上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戒急用忍。
朱五再次坐下,有些事哪怕你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也没有办法,只能慢慢来。
李善长归根到底,是读书人的一员。他从小没挨饿过,百姓的苦他知道,却没亲身体会过。
而朱五不一样,他是个要饭的。他见到的,他遇到的,他感受到,不一样。
但凡父母官手指头漏漏,也不至于去那么多人逃荒,要饭。老百姓交税了,百姓幸服役了,百姓听话了。
那父母官,就该把百姓当人呀!
“这事既然你不同意,缓缓再说。”朱五压着心里的气,“刚才我对你爆粗,不对。老李别往心里去,我实在是心里急得不行!”
“主公!”李善长正色道,“别的地方臣不知道,也管不了。但是户部,吏部,臣绝不允许有一个蛀虫!”
“但愿吧!”朱五叹口气。
这时,余光看见,朱玉在门口徘徊。
“赶紧滚进来,老子茶碗的水都干了,你也不来倒!”朱五骂道,“老子嗓子眼都冒烟了,你没看见吗?你是不是飘了?”
“是你说,不许俺进来打扰君臣谈话的!”
朱玉心里腹诽,然后一溜烟的跑进来,赶紧给朱五和李善长倒上水。
“有事?”朱五喝口水问道。
“大都来信!”朱玉看了眼李善长小声道,随后蓝色的信拿了出来。
朱五也不避讳李善长,让他想去,于是直接打开。
而李善长看着蓝色的信,心里却在琢磨。这蓝色的信,到底是怎么回事?汉王出了表面上的臣子,还另有班底?
想着,忽然想到刚才朱五说的一个词,锦衣卫!
手一抖,茶差点洒了。
同时,边上的朱五却大笑起来。
“主公,何事?”
朱五笑道,“咱们卡住京杭运河大半年,大都没粮了。”
说着,站起身,冷笑道,“今年河北大旱,山东有朱重八开始搅和,元廷都指望不上,没了江南的稻米,大都没粮了。而且,大都还爆发了时疫!”
李善长手一抖,茶水终于撒出来,但是他却不在乎,笑道。
“恭喜主公,天亡蒙元!”
“臣在!”
朱五说累了,喝口冷掉的茶水,“你负责咱们大汉的屯田,身上又挂着户部侍郎的头衔,回头你和李善长合计一下,从户部挑选贤能之人,清查各地囤粮。
另外设囤粮大仓,淮安一处,南京一处。等小三他们战事了结,襄阳,武昌,九江,都设大仓。”
“臣,遵旨!”
“你才三十几岁,头发白了不少,爱惜自己的身体,如今大汉离不开你。”朱五柔声道。
这话已不是朱五第一次说,但是却是第一次在小朝会上说。
更何况,刚在朱五对读书人那翻不客气的言语之下,再说这话,意味十足。
“臣,有死而已!”杨宪哽咽道。
“别说死!咱们的好日子刚开始,死什么呢?”朱五摆摆手,“今天就这样,散了吧。”说着,看看李善长,“你留下!”
众臣告退,屋里只剩下二人。
朱五往太师椅上一靠,苦笑道,“其实我更愿意去亲征,打仗的事简单,见到敌人砍死就是,杀了之后往野地里一丢,万事大吉。哪像现在,劳心劳力!”
“治大国如烹小鲜,小心翼翼!”李善长笑道,“不过主公,您还是太急,如今大汉初成,有些事慢慢来,自然水到渠成!”
没错,朱五还年轻,二十多岁就已经占有江南江山,往后的岁月里只要他自己不犯糊涂? 谁能撼动他的地位。
“我知道你的意思!”朱五笑道? “大概是我还能活很久,很多事可以先放放!”说着? 笑出声道? “可是老李,你知道吗? 咱们华夏人有个坏毛病!”
“臣,不知!”
“咱们喜欢把难的事? 交给子孙后代。许多事? 不是办不下去,而是怕烦,怕累,怕非议。搁置了就等于默认了? 我越是年轻越要把这些事做好!”
李善长看看朱五? “主公英明!”
这不是拍马屁,当初定远城下见到那个少年,现在已是一代英主。
朱五最吸引他的地方,不是多英明神武。相反,朱五这个人有时候很孩子气? 天真,多疑? 甚至刻薄。
但是朱五有一样,这乱世中别人没有的东西? 未来。他想着未来,盼着未来? 做着未来。
这就是英主!
“我上次跟你说的? 筹备廉政公署? 怎么样了?”朱五闭目问道。
李善长的好心情顿时消失殆尽,站起身,郑重说道,“臣,请主公三思!”
“定好的事,还三思什么?”
“君若视臣为仇寇.......”
“你看,这就是我心里不舒服的地方!”朱五打断他,“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关乎吏治的事,怎么就成了仇了呢?像前朝大宋那样,让满天下的官贪污就是好吗?”
“臣不是那个意思,如今大汉正是需要人心的时候。再说,自古以来没有这个先例。天下人如何想?百官如何想?士子如何想?如此手段.......”
“这是制度,不是手段!”朱五睁开眼睛,坐直了身体,“堂堂正正的制度,以法治官,这不是好事吗?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我也知道别人会怎么想?可是老李,你不是这么迂腐的人吧?”
朱五短下茶碗,空的,扔在一边,“你是明白人,我说过,蒙元天下崩坏到这个地步,当官的难辞其咎,但凡他们少贪一些,会有那么多人饿死吗?”
李善长默不作声。
“说大道理,我说不过你!”朱五耐着性子,“可是廉政公署不是啥监视百官的玩意儿,是监督是约束明白吗?有监督有约束,才能自律。别以为我不知道,大汉现在就有乱伸手的毛病,许多当官的不老实!”
李善长硬邦邦地说道,“臣,不敢苟同!”
“那你说吏治靠什么?”朱五气笑了,“靠道德,仁义,个人操守?咱们都是明白人,那些玩意连老娘们的月事布都不如。不用闻,就知道骚!”
“主公这话臣就当没听到,传出去,于主公名声有碍!”
“我一个要饭的,要什么名声!名声在老百姓的心里!”朱五说道,“按理说,大汉我最大吧?可是我汉王府的花用,还不是每月都要户部拨款,每一分都有数的,对吧?
那廉政公署,登记官员的财产,处理整顿吏治,约束百官,哪里不行了?”
“主公此举,等于在百官脖子上架了一把刀。”李善长正色道,“不妥呀,何况天下未定,主公如此行事,岂不让人寒心。再者,一旦设立这样的衙门,权柄过大,反受其害呀!”
“等天下定下来,再弄就晚了!”朱五看着空空的茶碗,心里忽然有些委屈。
他娘的,自己这个汉王当的,身边连个倒水的宫女都没有。
“臣带管吏部,廉政公署臣绝不敢答应。”李善长闷声道,“主公,你不应该怀疑臣子!”
“不是怀疑,而是防范!”朱五叹气道,“老李,你知道我的。什么事我都喜欢摆在明面上,堂堂正正的来。
廉政公署是君子之法,先明后不争。一切按照制度来,遵守制度自然没事。
况且,我还想着,以后日子好了,给大伙的俸禄涨涨,不可能让当官的,过苦日子。
可是这事你要是不支持我,那就别怪我出下策!”
李善长抬头,脸色郑重,“臣,想听听下策!”
朱五给气到了,“廉政公署不弄,我就不知道谁干坏事了?信不信我弄个啥锦衣卫,专门私下里监察百官!到时候,我看谁难看!”
“君王坦荡荡,臣子坦荡荡。反之,君王窥视,臣子则有二心。”李善长站起来,看着朱五,“如此,臣请辞!”
锦衣卫,听着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你他妈的!”朱五气得不行。
李善长却直视朱五,毫不退让。
忽然,墙上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戒急用忍。
朱五再次坐下,有些事哪怕你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也没有办法,只能慢慢来。
李善长归根到底,是读书人的一员。他从小没挨饿过,百姓的苦他知道,却没亲身体会过。
而朱五不一样,他是个要饭的。他见到的,他遇到的,他感受到,不一样。
但凡父母官手指头漏漏,也不至于去那么多人逃荒,要饭。老百姓交税了,百姓幸服役了,百姓听话了。
那父母官,就该把百姓当人呀!
“这事既然你不同意,缓缓再说。”朱五压着心里的气,“刚才我对你爆粗,不对。老李别往心里去,我实在是心里急得不行!”
“主公!”李善长正色道,“别的地方臣不知道,也管不了。但是户部,吏部,臣绝不允许有一个蛀虫!”
“但愿吧!”朱五叹口气。
这时,余光看见,朱玉在门口徘徊。
“赶紧滚进来,老子茶碗的水都干了,你也不来倒!”朱五骂道,“老子嗓子眼都冒烟了,你没看见吗?你是不是飘了?”
“是你说,不许俺进来打扰君臣谈话的!”
朱玉心里腹诽,然后一溜烟的跑进来,赶紧给朱五和李善长倒上水。
“有事?”朱五喝口水问道。
“大都来信!”朱玉看了眼李善长小声道,随后蓝色的信拿了出来。
朱五也不避讳李善长,让他想去,于是直接打开。
而李善长看着蓝色的信,心里却在琢磨。这蓝色的信,到底是怎么回事?汉王出了表面上的臣子,还另有班底?
想着,忽然想到刚才朱五说的一个词,锦衣卫!
手一抖,茶差点洒了。
同时,边上的朱五却大笑起来。
“主公,何事?”
朱五笑道,“咱们卡住京杭运河大半年,大都没粮了。”
说着,站起身,冷笑道,“今年河北大旱,山东有朱重八开始搅和,元廷都指望不上,没了江南的稻米,大都没粮了。而且,大都还爆发了时疫!”
李善长手一抖,茶水终于撒出来,但是他却不在乎,笑道。
“恭喜主公,天亡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