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工程招标
“工程招标?”
???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再次一脸的问号。
一个个一脸懵逼,不知道这工程招标又是个什么鬼。
扶苏有一种错觉,就是好像在这位李中丞面前,大家都变成白痴了一样,什么都听不懂,什么都得问他才行。
没办法,抵不住心中的好奇心,他还是决定不耻下问:“中丞,这工程招标,所为何意?它真的能解决徭役之问题?”
众人皆是一脸好奇的望向李阳。
李阳点头道:“工程招标,就是把骊山、长城这些工程作价,承包给一些有实力的商人,让商人去找人施工建设。如此一来,商人可从中有差价利润可图,百姓也可赚取钱粮,解决生计问题,而我大秦亦不存在违反新法之嫌,更重要的是,工程可一年四季顺利进行。”
“什么?把……把这些工程全部承……承包给商人!”
一听这话,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倒不是说这些工程不能给商人去请人做,而是这些工程连举国之力都如此为艰,难以进行下去,那就些商人……他们能做到?难道一个商人还会比我整个大秦之国还厉害?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顿时,所有人都觉得李阳有点飘了,太自以为是了。
这要不是前面李阳讲了那么多高见,冯去疾这会儿都想骂李阳这是在瞎胡闹!
如此浩大的国之工程,承包给商人去做,这简直就是荒唐、离谱!
冯去疾虽然忍住没有当面斥责李阳瞎搞,但还是直接质问道:“李中丞难道觉得商人可办得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而且,就算商人可以办到,但是商人亦是需找民夫,民夫若被商人征尽,这岂不又是无人耕种了?”
李阳早就猜到他们会有此一问,直接道:“冯相有所不知,商人雇工,与国家征役,二者大有不同啊。国家征役,天下百姓不得不从,而商人雇工,百姓可视情况而往。如此,百姓可视自家情况,而前往用工之地,赚取钱粮,为国效力。”
众人一听,一时沉默了,因为李阳所讲之理,似乎有点道理。
冯去疾也皱着眉头,开始细细对李阳的话惴磨了起来。
见大家没有立即反驳和质疑,李阳知道,自己说的并没有错,于是继续道:“我大秦田税,诸位应当比本相更为清楚,田税之高,达三成去二,百姓收获三石栗米,需纳税二石,自己只得一石。而我大秦,人均耕种面积十二亩,亩产六石,如此只需一年,国之富足,完全可以承担用工之钱财。而且,百姓为利劳作,我敢断言,效率定是以往数倍有余。”
李阳可是算得很清楚,秦时,一石等于后世的30公斤,一亩田栗米才六石,即180公斤,秦时总的耕种面积达近二十三亿至二十五亿亩,即是一年产栗米最高可达4500亿公斤,尽收田税3000亿公斤。
试想一下,大秦总人口2000万人,百姓自留1500亿公斤粮,可解温保,大秦国库一年却有3000亿公斤粮,是天下百姓的一倍,而国家只要养一百万的军队,民不需养,这么多粮自然足够养承担工程了。
其实,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说“一夫挟五口,治百田”,即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个中年人带着一家五口,可耕作百亩田。而又有记载“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之,不可损之,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些都说明,其实在当时,一个人耕作,可养活十个人,只不过因为税重,三分之二上交国家,所以如此一来,百姓也只够自保,余粮全在国库。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征尽了所有的青壮劳力,却还能坚持到今天,每年养着两百万数的役夫吃喝,直到今日。
就是因为,田税之重,一年足额征纳的田粮,够支撑军政及两百万役夫好几年。
而且《仓律》有云,说“秦国境内,栗如丘山”、“秦国富于天下十倍”等说法,无不说明秦国粮食之多,以至粮仓遍布各地县、乡。
是不是很震惊,是不是很诧异,这跟大家理解的历史不同,古代人这么多粮,大家印象中他们却民不聊生,饥不择食,苦不堪言。
其实,这是因为历代多有战乱,或徭役过重造成的,还有就是各种灾害造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只要一但安稳下来的话,便是盛世。中国五千年朝代更替中,盛世无不是如此,稍有安稳,便是盛世。
历代,缺的不是粮,缺的是太平和安稳。
李阳知道,国库充实,完全可以实现工程招标。
众人听完李阳的这番话,冯去疾还是有不解之处,又问:“依李中丞之策,把工程交予商人去办,商人若是给的工钱低了,百姓自是不肯干,若是工钱高了,百姓尽皆做工,而不为农事,这如何解决?”
李阳笑道:“冯相过忧了!商人何其精明也,怎会不知该用多少人呢?工钱太低,不如耕种,自是无人做工,所以工钱自然高于耕种之事,至于哪些人能去做工,何时做工,自是百姓与商人的事,哪怕有人放弃耕作,一年只为做工,那又何妨,只要他能足够交纳家中田税即可。国家每年田税能足额征到,工程便能运转,百姓或为耕种,或为做工,或一边从事耕种,农闲时再去从事做工,这都可保他们生计无忧,如此,大秦可安!”
众人听完之后,都沉思了起来。
麒麟殿中,变得诡异的寂静。
良久之后,似乎他们都扯掰清楚了,不由一个个两眼放光,一脸兴奋的样子。
有些人更是激动地忍不住拍手叫好!
冯去疾这时也两眼放光,有一种茅塞顿开,拨云见日之感,他突然发现,如果按李阳所说的办法去做,似乎真的既能保证百姓生计,又能保证国家税赋,还能使国家工程顺利进行。
想到这里,冯去疾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同时也无比诧异的看向李阳,他发现,这个少年,真的是每每都有惊喜,每每都让人有一种大开眼界,颠覆认知的感觉。
从他献仙药开始,对律法的剖析,对新法的改革,还有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无不是给人一种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奇妙经历。
所有的事情,他都能一眼看出问题之要害。
所有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他面前,都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解决……
眼光独到,理论新颖,办法新奇,实乃世之奇才!
冯去疾很少佩服过谁,这次是真的心服口服了,深深一揖:“李中丞此策,真可谓是一言点醒梦中人,叫我等如梦初醒,无不叹服。”
一众文武大臣也纷纷冲李阳拱手,道:“中丞大才,我等佩服!”
李阳也忙拱了拱手,算是回礼,脸上却一脸十分享受这种称赞的感觉。
自己的政策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同和支持,李阳也是大松了口气。同时,他又觉得好笑,他记得在以前的那个世界,很多人把“长城贴瓷砖”当成段子开玩笑,而今日,自己却真的把这个段子变成事实了。
而且,这种招标还不只是给长城贴瓷砖那么小,而是直接筑长城。
也不知道将来的史书上,会如何写这件事呢?
想到这里,李阳嘴一咧,忍不住得意的笑了起来。
当然,扶苏也是被李阳的这个策略给惊得目瞪口呆,这一次,他是真的被李阳的才能给惊呆了。
把役夫全数解散,谁敢去想?
把骊山、阿房、长城等工程交给商人去办,这更是无人敢想。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看似离谱的想法,结合到一起,居然似乎真的正好绝妙的能解决大秦的难题。
呼……
扶苏此刻是彻底的惊到说不出话来了,对本阳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地步。
现在,他终于明白父皇为何会愿意遣散所有役夫了,更加明白父皇为何会如此重用此人了。
此人,非常人也!
看来,父皇说的没错,他就是我大秦的吉星福相。
???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再次一脸的问号。
一个个一脸懵逼,不知道这工程招标又是个什么鬼。
扶苏有一种错觉,就是好像在这位李中丞面前,大家都变成白痴了一样,什么都听不懂,什么都得问他才行。
没办法,抵不住心中的好奇心,他还是决定不耻下问:“中丞,这工程招标,所为何意?它真的能解决徭役之问题?”
众人皆是一脸好奇的望向李阳。
李阳点头道:“工程招标,就是把骊山、长城这些工程作价,承包给一些有实力的商人,让商人去找人施工建设。如此一来,商人可从中有差价利润可图,百姓也可赚取钱粮,解决生计问题,而我大秦亦不存在违反新法之嫌,更重要的是,工程可一年四季顺利进行。”
“什么?把……把这些工程全部承……承包给商人!”
一听这话,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倒不是说这些工程不能给商人去请人做,而是这些工程连举国之力都如此为艰,难以进行下去,那就些商人……他们能做到?难道一个商人还会比我整个大秦之国还厉害?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顿时,所有人都觉得李阳有点飘了,太自以为是了。
这要不是前面李阳讲了那么多高见,冯去疾这会儿都想骂李阳这是在瞎胡闹!
如此浩大的国之工程,承包给商人去做,这简直就是荒唐、离谱!
冯去疾虽然忍住没有当面斥责李阳瞎搞,但还是直接质问道:“李中丞难道觉得商人可办得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而且,就算商人可以办到,但是商人亦是需找民夫,民夫若被商人征尽,这岂不又是无人耕种了?”
李阳早就猜到他们会有此一问,直接道:“冯相有所不知,商人雇工,与国家征役,二者大有不同啊。国家征役,天下百姓不得不从,而商人雇工,百姓可视情况而往。如此,百姓可视自家情况,而前往用工之地,赚取钱粮,为国效力。”
众人一听,一时沉默了,因为李阳所讲之理,似乎有点道理。
冯去疾也皱着眉头,开始细细对李阳的话惴磨了起来。
见大家没有立即反驳和质疑,李阳知道,自己说的并没有错,于是继续道:“我大秦田税,诸位应当比本相更为清楚,田税之高,达三成去二,百姓收获三石栗米,需纳税二石,自己只得一石。而我大秦,人均耕种面积十二亩,亩产六石,如此只需一年,国之富足,完全可以承担用工之钱财。而且,百姓为利劳作,我敢断言,效率定是以往数倍有余。”
李阳可是算得很清楚,秦时,一石等于后世的30公斤,一亩田栗米才六石,即180公斤,秦时总的耕种面积达近二十三亿至二十五亿亩,即是一年产栗米最高可达4500亿公斤,尽收田税3000亿公斤。
试想一下,大秦总人口2000万人,百姓自留1500亿公斤粮,可解温保,大秦国库一年却有3000亿公斤粮,是天下百姓的一倍,而国家只要养一百万的军队,民不需养,这么多粮自然足够养承担工程了。
其实,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说“一夫挟五口,治百田”,即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个中年人带着一家五口,可耕作百亩田。而又有记载“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之,不可损之,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些都说明,其实在当时,一个人耕作,可养活十个人,只不过因为税重,三分之二上交国家,所以如此一来,百姓也只够自保,余粮全在国库。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征尽了所有的青壮劳力,却还能坚持到今天,每年养着两百万数的役夫吃喝,直到今日。
就是因为,田税之重,一年足额征纳的田粮,够支撑军政及两百万役夫好几年。
而且《仓律》有云,说“秦国境内,栗如丘山”、“秦国富于天下十倍”等说法,无不说明秦国粮食之多,以至粮仓遍布各地县、乡。
是不是很震惊,是不是很诧异,这跟大家理解的历史不同,古代人这么多粮,大家印象中他们却民不聊生,饥不择食,苦不堪言。
其实,这是因为历代多有战乱,或徭役过重造成的,还有就是各种灾害造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只要一但安稳下来的话,便是盛世。中国五千年朝代更替中,盛世无不是如此,稍有安稳,便是盛世。
历代,缺的不是粮,缺的是太平和安稳。
李阳知道,国库充实,完全可以实现工程招标。
众人听完李阳的这番话,冯去疾还是有不解之处,又问:“依李中丞之策,把工程交予商人去办,商人若是给的工钱低了,百姓自是不肯干,若是工钱高了,百姓尽皆做工,而不为农事,这如何解决?”
李阳笑道:“冯相过忧了!商人何其精明也,怎会不知该用多少人呢?工钱太低,不如耕种,自是无人做工,所以工钱自然高于耕种之事,至于哪些人能去做工,何时做工,自是百姓与商人的事,哪怕有人放弃耕作,一年只为做工,那又何妨,只要他能足够交纳家中田税即可。国家每年田税能足额征到,工程便能运转,百姓或为耕种,或为做工,或一边从事耕种,农闲时再去从事做工,这都可保他们生计无忧,如此,大秦可安!”
众人听完之后,都沉思了起来。
麒麟殿中,变得诡异的寂静。
良久之后,似乎他们都扯掰清楚了,不由一个个两眼放光,一脸兴奋的样子。
有些人更是激动地忍不住拍手叫好!
冯去疾这时也两眼放光,有一种茅塞顿开,拨云见日之感,他突然发现,如果按李阳所说的办法去做,似乎真的既能保证百姓生计,又能保证国家税赋,还能使国家工程顺利进行。
想到这里,冯去疾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同时也无比诧异的看向李阳,他发现,这个少年,真的是每每都有惊喜,每每都让人有一种大开眼界,颠覆认知的感觉。
从他献仙药开始,对律法的剖析,对新法的改革,还有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无不是给人一种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奇妙经历。
所有的事情,他都能一眼看出问题之要害。
所有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他面前,都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解决……
眼光独到,理论新颖,办法新奇,实乃世之奇才!
冯去疾很少佩服过谁,这次是真的心服口服了,深深一揖:“李中丞此策,真可谓是一言点醒梦中人,叫我等如梦初醒,无不叹服。”
一众文武大臣也纷纷冲李阳拱手,道:“中丞大才,我等佩服!”
李阳也忙拱了拱手,算是回礼,脸上却一脸十分享受这种称赞的感觉。
自己的政策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同和支持,李阳也是大松了口气。同时,他又觉得好笑,他记得在以前的那个世界,很多人把“长城贴瓷砖”当成段子开玩笑,而今日,自己却真的把这个段子变成事实了。
而且,这种招标还不只是给长城贴瓷砖那么小,而是直接筑长城。
也不知道将来的史书上,会如何写这件事呢?
想到这里,李阳嘴一咧,忍不住得意的笑了起来。
当然,扶苏也是被李阳的这个策略给惊得目瞪口呆,这一次,他是真的被李阳的才能给惊呆了。
把役夫全数解散,谁敢去想?
把骊山、阿房、长城等工程交给商人去办,这更是无人敢想。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看似离谱的想法,结合到一起,居然似乎真的正好绝妙的能解决大秦的难题。
呼……
扶苏此刻是彻底的惊到说不出话来了,对本阳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地步。
现在,他终于明白父皇为何会愿意遣散所有役夫了,更加明白父皇为何会如此重用此人了。
此人,非常人也!
看来,父皇说的没错,他就是我大秦的吉星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