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父秉国 四十六 李斯与《吕氏春秋》
嬴政才去章台没几日,赵姬便以太后名义颁下诏书,要吕不韦将丞相府搬进王宫东偏殿的外书房。吕不韦自然知道赵姬心里的所思所想,于是毫不犹豫地以“万事宜常态,非常之法莫能久”的借口推辞了。
吕不韦独揽大权,赵括却乐得个悠闲自在。虽然他已高居上将军之位,又被当今秦王尊奉为亚父,但他深知只要吕不韦在朝,自己的乱秦大计就不可能真正的实施,因此他必须继续的等下去,直等到有一天搬开了吕不韦这块拦路巨石,自己方能够毫无顾忌地把持秦国的朝政。
想明白了这点,赵括每日除上将军府无法回避的一应公干外,对其余朝政大事竟是不闻不问。他此举就是要让吕不韦产生一种错觉赵括不谙权谋,匹夫而已。
而真正让赵括头疼的还是姬华,自从云中回来,她仿佛就像变了一个人,终日站在庭院中对着一池碧水默默愣神,才在咸阳没住上几日,便又重新搬回了栎阳旧宫。没有女人的家,哪还能算是家?忍不住寂寞的赵括只好独自一人来到咸阳城内的一间小酒馆,点了些酒菜,自斟自饮了起来。
忽然,隔壁桌的一位英气逼人的年轻人引起了赵括的注意。只见这个年轻人嘴里念念有词,正用筷子蘸着酒,在桌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
赵括好奇心大起,径直起身走过去,也顾不上唐突,一拱手就在年轻人的旁边坐了下来“在下赵人马昭,敢问先生大名?”
年轻人似乎心中郁闷,并没有接话茬,只是一边比划,一边低头喝着闷酒。
赵括凝望着年轻人,轻轻一叹气道“看足下仪表堂堂,举止亦颇有大士之风,为何却是满腹心事,莫非怀才而不遇乎?”
年轻人浑身一颤,猛地抬起头,目光闪烁道“兄台何有此言?”
看到年轻人神情的变化,赵括已有成竹在胸“足下欲投相国吕不韦,却苦于无门而入?是也不是?”如今秦政皆决于吕不韦,士子入秦,多半是要投靠他的。
年轻人见赵括三言两语就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禁坐直了身子,肃然拱手道“在下姓李名斯,楚国上蔡人氏。”
听完对方自报家门,赵括心中不禁一喜“阁下可是荀夫子高徒李斯?”
“君知李斯乎?”李斯吃惊地问道。
赵括微微地点了点头“先生仓鼠之论,在下亦有所耳闻。”
“惭愧也!”李斯突然喟然长叹一声,脸上露出了一丝抑郁之色,“斯来咸阳已有月余,却终不能面见相国一抒己见,何其痛哉!”
赵括替李斯满斟满一碗酒,漫不经心地说道“以先生大才,堪比张仪范雎,至六国皆是丞相,何愿入秦屈居吕公门下?”
李斯接酒便饮,然后带着醉意凑到了赵括身旁,压低声音道“六国皆弱,无堪大谋!惟入秦,方可展我抱负也!吕不韦何人?商贾者也!何为商贾?飞蝇逐臭,唯利是图也!以商贾之身窃居相国高位岂能久乎?”李斯顿了顿,环顾了一番左右又道,“然今秦政皆决于吕氏,吾往,唯进身之阶耳!岂有他哉?”
赵括听完李斯的自白,心中顿时有了谋划“阁下可知我为何人?”
李斯睁开醉眼,仔仔细细地打量了赵括一番“赵人马昭……李斯我没醉!”
赵括微笑着摇了摇头“实不相瞒,在下赵括。”
“马……马服君?”已是山穷水尽的李斯差点没从座位上蹦了起来,“你……你是……”
赵括目视前方,并没有看李斯的表情,只是淡淡地说道“欲见吕公不难,括愿为先生引荐,只是括有一请。”
好运突如其来,李斯有些怀疑地狠狠拧了一把自己的大腿,这才确信了并非在梦中,赶忙起身朝着赵括深深一躬道“李斯愿闻其详。”
“以先生之才,见吕公则必使其悦,然终身徒为门客耳!但若扳倒吕公,括可保先生丞相之位。”赵括死死地盯住了李斯,这是一招险棋,说实话赵括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这……”世人皆说吕赵二人交情深厚,今日看来只是虚言罢了!李斯心中暗笑一声,迫不及待地表白道“出仕不为相,此生虚度也!李斯愿助马服君一臂之力!”说罢,两人几乎同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次日,赵括便带着李斯去了渭水南岸的吕氏庄园。进庄后,赵括让李斯先在院中等候,然后在老管事的引领下走进了大厅。等待中的时间总显得异常漫长,李斯独自一人站在院中,焦急地搓着手,不安地来回走动着。过了许久,老内侍终于从厅中走了出来,朝李斯招了招手“相国有请先生。”
成败在此一举,李斯心中顿时一阵狂喜。他忙不迭地整了整衣裳,一定神,大步走上台阶,跨入了大厅的门槛。
“你便是李斯?”高坐于大厅首座的吕不韦含笑望着这位刚走进来的年轻后生。
李斯从容地施礼道“楚人李斯,拜见相国大人。”
吕不韦挺了挺身子,捋着灰白的胡须,悠悠开口道“先生既是荀卿高徒,且不远千里而来,可有高见乎?”
李斯知道吕不韦这是在考察自己,于是清了清嗓子,肃然正色言道“李斯恳请相国尽诛门下三千食客!”
此言一出不但是吕不韦,就连赵括一时也没反应过来,整个大厅中顿时一片死寂。吕不韦差点没被噎着,原本满面春风的脸上瞬间变得铁青,但多年养成的习惯还是让他按捺住了心头的怒火,不冷不热地呵斥道“李斯大胆!你且说,门客何罪乎?”吕不韦倒想看看这个不知好歹的年轻人将要如何自圆其说。
李斯深吸了一口气,慷慨陈词道“相国以商贾之身入秦,得封文信侯,食五万户。秦王年幼,相国又以仲父之名摄政,人臣之望不过如此也!”
吕不韦轻啜一口清茶,有节奏地叩着桌案,见李斯突然打住了言语望向自己,于是冷冷地说道“说下去。”
“相国身为托孤重臣,对国披肝沥胆自是毋庸置疑。然主少国疑,李斯闻信陵君以宗室之亲尚遭魏王猜忌,郁郁而终。相国客身入秦,如无根浮草,却令三千食客肆其所为,凡言皆有相国而无秦王,长此以往,相国岂能自全?唯今之计,尽诛门人,以示天下相国事秦之心。”听李斯义正言辞地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吕不韦不禁闭上双眼,把身子往后一靠,半天没有了声音。
李斯扭头望向赵括,赵括冲着他颔首一笑,然后起身道“文信侯,括军务在身,先告辞了。”赵括明白,此刻自己已成多余,倒不如尽早离开。
待赵括走后,偌大的大厅中,就剩下了吕不韦和李斯两人。
吕不韦睁开眼,平静地说道“先生所言不差,然杀三千门客,陷不韦于何地?不知先生可有万全之策?”
“李斯不才,确有一策。”李斯原本就没打算让吕不韦真把那三千门客都给杀了,一切只不过是为了他后面的话做铺垫罢了。
“哦?”吕不韦心中一动,匆忙离席走到李斯面前,谦恭地拱手拜道,“先生教我。”
李斯微笑着,将心中的谋划一字一句地说了出来“相国养士而不用,日久必生事端!不若聚门人于一堂,凡能撰文者,授其以竹简刀笔,书其所知所闻,汇诸子百家,集天文地理。再遴选归类,汇编成册,以流万世!旦有此举,相国既可平息天下流言蜚语,亦能借此良机,择贤用之,此所谓一石三鸟也!”
三千人共同著书,乃是前所未有之盛事,听着都让人感觉热血沸腾,在李斯的煽动下,吕不韦又怎能不动心“此书若成,何以为名?”
“可谓之《吕子春秋》。”李斯脱口而出。
吕不韦却是摇了摇头“吕子之名,老夫岂敢受之?本书即为我吕氏门人合著,还是以《吕氏春秋》为妥。”见李斯点头赞同,吕不韦顿时大悦,紧紧拉住了李斯的手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先生便屈才做《吕氏春秋》之总撰如何?”
这句话李斯虽然早已等了许久,但他还是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紧不慢地言道“既是如此,李斯敬诺!”
。
吕不韦独揽大权,赵括却乐得个悠闲自在。虽然他已高居上将军之位,又被当今秦王尊奉为亚父,但他深知只要吕不韦在朝,自己的乱秦大计就不可能真正的实施,因此他必须继续的等下去,直等到有一天搬开了吕不韦这块拦路巨石,自己方能够毫无顾忌地把持秦国的朝政。
想明白了这点,赵括每日除上将军府无法回避的一应公干外,对其余朝政大事竟是不闻不问。他此举就是要让吕不韦产生一种错觉赵括不谙权谋,匹夫而已。
而真正让赵括头疼的还是姬华,自从云中回来,她仿佛就像变了一个人,终日站在庭院中对着一池碧水默默愣神,才在咸阳没住上几日,便又重新搬回了栎阳旧宫。没有女人的家,哪还能算是家?忍不住寂寞的赵括只好独自一人来到咸阳城内的一间小酒馆,点了些酒菜,自斟自饮了起来。
忽然,隔壁桌的一位英气逼人的年轻人引起了赵括的注意。只见这个年轻人嘴里念念有词,正用筷子蘸着酒,在桌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
赵括好奇心大起,径直起身走过去,也顾不上唐突,一拱手就在年轻人的旁边坐了下来“在下赵人马昭,敢问先生大名?”
年轻人似乎心中郁闷,并没有接话茬,只是一边比划,一边低头喝着闷酒。
赵括凝望着年轻人,轻轻一叹气道“看足下仪表堂堂,举止亦颇有大士之风,为何却是满腹心事,莫非怀才而不遇乎?”
年轻人浑身一颤,猛地抬起头,目光闪烁道“兄台何有此言?”
看到年轻人神情的变化,赵括已有成竹在胸“足下欲投相国吕不韦,却苦于无门而入?是也不是?”如今秦政皆决于吕不韦,士子入秦,多半是要投靠他的。
年轻人见赵括三言两语就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禁坐直了身子,肃然拱手道“在下姓李名斯,楚国上蔡人氏。”
听完对方自报家门,赵括心中不禁一喜“阁下可是荀夫子高徒李斯?”
“君知李斯乎?”李斯吃惊地问道。
赵括微微地点了点头“先生仓鼠之论,在下亦有所耳闻。”
“惭愧也!”李斯突然喟然长叹一声,脸上露出了一丝抑郁之色,“斯来咸阳已有月余,却终不能面见相国一抒己见,何其痛哉!”
赵括替李斯满斟满一碗酒,漫不经心地说道“以先生大才,堪比张仪范雎,至六国皆是丞相,何愿入秦屈居吕公门下?”
李斯接酒便饮,然后带着醉意凑到了赵括身旁,压低声音道“六国皆弱,无堪大谋!惟入秦,方可展我抱负也!吕不韦何人?商贾者也!何为商贾?飞蝇逐臭,唯利是图也!以商贾之身窃居相国高位岂能久乎?”李斯顿了顿,环顾了一番左右又道,“然今秦政皆决于吕氏,吾往,唯进身之阶耳!岂有他哉?”
赵括听完李斯的自白,心中顿时有了谋划“阁下可知我为何人?”
李斯睁开醉眼,仔仔细细地打量了赵括一番“赵人马昭……李斯我没醉!”
赵括微笑着摇了摇头“实不相瞒,在下赵括。”
“马……马服君?”已是山穷水尽的李斯差点没从座位上蹦了起来,“你……你是……”
赵括目视前方,并没有看李斯的表情,只是淡淡地说道“欲见吕公不难,括愿为先生引荐,只是括有一请。”
好运突如其来,李斯有些怀疑地狠狠拧了一把自己的大腿,这才确信了并非在梦中,赶忙起身朝着赵括深深一躬道“李斯愿闻其详。”
“以先生之才,见吕公则必使其悦,然终身徒为门客耳!但若扳倒吕公,括可保先生丞相之位。”赵括死死地盯住了李斯,这是一招险棋,说实话赵括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这……”世人皆说吕赵二人交情深厚,今日看来只是虚言罢了!李斯心中暗笑一声,迫不及待地表白道“出仕不为相,此生虚度也!李斯愿助马服君一臂之力!”说罢,两人几乎同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次日,赵括便带着李斯去了渭水南岸的吕氏庄园。进庄后,赵括让李斯先在院中等候,然后在老管事的引领下走进了大厅。等待中的时间总显得异常漫长,李斯独自一人站在院中,焦急地搓着手,不安地来回走动着。过了许久,老内侍终于从厅中走了出来,朝李斯招了招手“相国有请先生。”
成败在此一举,李斯心中顿时一阵狂喜。他忙不迭地整了整衣裳,一定神,大步走上台阶,跨入了大厅的门槛。
“你便是李斯?”高坐于大厅首座的吕不韦含笑望着这位刚走进来的年轻后生。
李斯从容地施礼道“楚人李斯,拜见相国大人。”
吕不韦挺了挺身子,捋着灰白的胡须,悠悠开口道“先生既是荀卿高徒,且不远千里而来,可有高见乎?”
李斯知道吕不韦这是在考察自己,于是清了清嗓子,肃然正色言道“李斯恳请相国尽诛门下三千食客!”
此言一出不但是吕不韦,就连赵括一时也没反应过来,整个大厅中顿时一片死寂。吕不韦差点没被噎着,原本满面春风的脸上瞬间变得铁青,但多年养成的习惯还是让他按捺住了心头的怒火,不冷不热地呵斥道“李斯大胆!你且说,门客何罪乎?”吕不韦倒想看看这个不知好歹的年轻人将要如何自圆其说。
李斯深吸了一口气,慷慨陈词道“相国以商贾之身入秦,得封文信侯,食五万户。秦王年幼,相国又以仲父之名摄政,人臣之望不过如此也!”
吕不韦轻啜一口清茶,有节奏地叩着桌案,见李斯突然打住了言语望向自己,于是冷冷地说道“说下去。”
“相国身为托孤重臣,对国披肝沥胆自是毋庸置疑。然主少国疑,李斯闻信陵君以宗室之亲尚遭魏王猜忌,郁郁而终。相国客身入秦,如无根浮草,却令三千食客肆其所为,凡言皆有相国而无秦王,长此以往,相国岂能自全?唯今之计,尽诛门人,以示天下相国事秦之心。”听李斯义正言辞地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吕不韦不禁闭上双眼,把身子往后一靠,半天没有了声音。
李斯扭头望向赵括,赵括冲着他颔首一笑,然后起身道“文信侯,括军务在身,先告辞了。”赵括明白,此刻自己已成多余,倒不如尽早离开。
待赵括走后,偌大的大厅中,就剩下了吕不韦和李斯两人。
吕不韦睁开眼,平静地说道“先生所言不差,然杀三千门客,陷不韦于何地?不知先生可有万全之策?”
“李斯不才,确有一策。”李斯原本就没打算让吕不韦真把那三千门客都给杀了,一切只不过是为了他后面的话做铺垫罢了。
“哦?”吕不韦心中一动,匆忙离席走到李斯面前,谦恭地拱手拜道,“先生教我。”
李斯微笑着,将心中的谋划一字一句地说了出来“相国养士而不用,日久必生事端!不若聚门人于一堂,凡能撰文者,授其以竹简刀笔,书其所知所闻,汇诸子百家,集天文地理。再遴选归类,汇编成册,以流万世!旦有此举,相国既可平息天下流言蜚语,亦能借此良机,择贤用之,此所谓一石三鸟也!”
三千人共同著书,乃是前所未有之盛事,听着都让人感觉热血沸腾,在李斯的煽动下,吕不韦又怎能不动心“此书若成,何以为名?”
“可谓之《吕子春秋》。”李斯脱口而出。
吕不韦却是摇了摇头“吕子之名,老夫岂敢受之?本书即为我吕氏门人合著,还是以《吕氏春秋》为妥。”见李斯点头赞同,吕不韦顿时大悦,紧紧拉住了李斯的手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先生便屈才做《吕氏春秋》之总撰如何?”
这句话李斯虽然早已等了许久,但他还是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紧不慢地言道“既是如此,李斯敬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