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砺戈秣马(03~04)
12.03</p>
柯老师与成教学校校长,都是墎州成教战线上屈指可数的领军者,可谓墎州成教的开山鼻祖、泰山北斗。就拿原成校来说,从开办农民夜校到成功晋级为国家正规中专技校,时刻都少不了他们并肩奋斗的身影。不知从何时起,他们一个负责墎州成教工作,一个兼任成教学校校长。料想,柯老师与校长始终是十分了解和具有深厚个人情谊的。否则,柯老师就不会表态“我包你们尽释前嫌”。能够与校方重启合作,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传闻、猜测将失去事实基础,利于巩固和重塑自己的正面形象和声誉。除了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恩师,还有谁会提出如此期待和安排呢?</p>
同校方的一场官司难解难分,久拖未决。自己现在去找校长,是否会给人以胆怯之嫌的感觉?双方的官司早过了激烈交锋阶段,现在进入不了了之阶段。自己尚且住着学校的房屋,至今没有被要求搬出。这些,正如柯老师“都有点到为止的君子之雅”所说,双方都留有退后一步自然宽的余地。应该说,同校方的诉讼已接近尾声,现在去找校长,正好体现出诚意。再说,自己去找校长,当然是观言察色、循序渐进,哪有开口就表明是寻求和解而来的呢?解铃还须系铃人,待自己先找校长,如果校我双方都有继续合作的诚意,然后再请恩师出面将水到渠成。</p>
校内不见校长,庶盶走进当地文办。一经打听,方知校长(文办主任)身体欠恙,已经在家静养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办与此前不同的是,曾经教过晓晖的何校长,也调入了该文办,办公桌还与正在家中养病所空置的主任办公桌并列,何校长应该属于文办的主要领导之一。或许是庶盶素有尊师重教习惯,普遍与老师们相处较为融洽。一头遇见久未蒙面的何校长,彼此分外热情。谈话中,何校长一边凝望着庶盶,一边斟字酌句地缓慢说道:“没必要和学校搞得生生分分的,我看你们双方还是和解为好。”庶盶感觉,就连刚调来的何校长都如此关切这事,完全有理由相信,成教学校校长已经释放出了和解的善意。否则,何校长就不会在文办这种场合来公开规劝自己。庶盶非常感激,以无比虔诚的心情对何校长道:“您不仅是晓晖的老师,同样也是本人的恩师。学生深知和为贵的道理,唯恐校方有不同想法。”“关于学校的想法,你完全可以放心。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做事肯定会把握分寸的!”看来,何校长有意撮合校我双方达成和解。庶盶认为,柯老师已先行表态撮合,所谓一事不烦二主,当然不宜再邀请何校长出面。</p>
校长在家养病,去看望看望,倒是释放诚意的大好机会。可是吧,一场官司毕竟给本人造成一些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内心尚存隐隐作痛之感。如今,一听有望和解,抬腿便走进文办,又要马不停蹄地去看望校长,未免也显得太过猴急了些。自己别无他事地去文办找校长,已经明显传递出善意,文办的老师们肯定会这样认为。此举定然早晚会传进校长耳中,无需火急火燎地去看望他。自己只能准确传递真诚和善意,但绝不卑躬屈膝和削足适履,与校方和解不必突然爆出个180急转弯,还是顺乎自然的好。</p>
12.04</p>
再度自省自己的言谈举止,自己十足个旗帜鲜明反对只顾自己的斗士。私下里,有时态度过于明显,实际上是故意做给晓晖看的。要说只顾自己,晓晖简直达到毫不掩饰地步。在培训及团队建设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凡只顾自己等个人主义言行,是与价值最大化背道而驰的精神迷幻剂。抵制个人主义思潮就成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由于自己总是有太多的事等待着去做,有太多的问题列队等待厘清來因去果。因而时间总是弥足珍贵,导致许多事只有做的份,没有交流、解释的时间,大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自己一以贯之的言行举止,似乎在很多人看来都大惑不解,时而被冠之为“逆向思维”,时而被归类为“超前意识”等等。</p>try{ggauto();} catch(ex){}
多半因为本人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表面上自己能够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风口浪尖不断书写出传奇,因而所到之处成为人们争相提及的话题。自己的一举一动,将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版本的传闻势在难免。许多人或依据本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者是某传闻,或误认为本人孤傲、冷漠或难合作等成见。在自己的历程中,不少人为阻力不问青红皂白地迎头袭来,无论是咎由自取,还是无尽冤屈,都唯有不加区别地一应揽入怀抱。至于其中的酸甜苦辣麻,都必须是先行无条件吞下,然后再慢慢品味。</p>
自己只不过是始终践行“思于易里求深思”,沿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传统路径不断深入,让纷纷扰扰万无头绪或深藏不露的來因去果趋于透明化、条理化,从而把相应问题看得更全面、透彻、系统一些。其实吧,不论是谁,面对任何问题,只要反复不断深入思考,每多一次思考就会对同样的问题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这,就是“思于易里求深思”的结果。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自己不过是在世人皆会的方法层面跨出了那么一小步,让自身洞察力提升了那么一点,仅此而已。显而易见的是,看法的不同只不过是考虑的程度不同——面对同一问题只有全面、正确与否的不同,并不存在同一时空概念内的人或事的本质变迁。一旦将问题的内在前因后果弄个清楚明白,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下各自的实际环境不同——出发点的不同。这就好比“条条大道通罗马”,但由于各自所处位置、立场不同,所拥有可支配资源不同,将要达成的目的和意义有别,各自所能够选择的途径将不尽相同。若必须结伴同行,则必须尊重、综合各方面的客观实际,提出兼顾各方面实际——互利共赢的主张,才能同舟共济、并肩同行。</p>
一些观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言行举止及其结果,但观念同样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例如,个人主义几乎风靡大半个地球,但实践表明:在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内涵的面前,个人主义就成为阻碍智慧倍增(包括知识与技术在内)的拦路虎。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顾个人就是智慧倍减的迷幻歧途。为什么说个人主义是智慧倍增的拦路虎?在理论上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但似乎就隐藏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连带机理的背后。当我们弄清为什么在人类、蚂蚁、蜜蜂等中均存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连带关系之后,料必一切答案尽在其中。</p>
由于自己通过因果推演、类比推演,甚至程序推演,已经习惯直观结合微观,系统、全面、本质地分析看待问题,并以其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得不少人对本人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不同看法,加之自己不断书写所谓“传奇”(但在自己看却实顺理成章),从而不断形成似是而非、颇具争议的传闻。究其根源,多因为自己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人际交流、解释。</p>
与校方产生分歧之后,自己没有注重及时化解,甚至拂袖而去的一时冲动与一以贯之的理性行为缺乏明显区别,可能令人误以为拒绝交流,从而致使与校方的分歧不断升级。</p>
或许,因本人具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似乎所有言行都经过深思熟虑,使得人们很在意本人一时一地的态度。记得若干年前,自己帮人拔了会红薯草,感觉蚊虫成团围着自己起舞,任凭怎样都驱赶不去。一个喷嚏,发觉有蚊虫扑进口中,于是啊呸、啊呸地急于将蚊虫吐出。不料想,数米外的树丛下突然站起一个人来,怒气冲冲地也啊呸、啊呸起来。定睛一看,是从小很要好的高年级学哥,想必他满以为是冲他而啊呸、啊呸。后来,对方远远便躲开离去——没了任何交往。早期尚希望找个适当机会解释,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忘了他姓名和家居何处,也就没了传递善意的途径,从此再也没有正面相对的机会。</p></div>
柯老师与成教学校校长,都是墎州成教战线上屈指可数的领军者,可谓墎州成教的开山鼻祖、泰山北斗。就拿原成校来说,从开办农民夜校到成功晋级为国家正规中专技校,时刻都少不了他们并肩奋斗的身影。不知从何时起,他们一个负责墎州成教工作,一个兼任成教学校校长。料想,柯老师与校长始终是十分了解和具有深厚个人情谊的。否则,柯老师就不会表态“我包你们尽释前嫌”。能够与校方重启合作,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传闻、猜测将失去事实基础,利于巩固和重塑自己的正面形象和声誉。除了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恩师,还有谁会提出如此期待和安排呢?</p>
同校方的一场官司难解难分,久拖未决。自己现在去找校长,是否会给人以胆怯之嫌的感觉?双方的官司早过了激烈交锋阶段,现在进入不了了之阶段。自己尚且住着学校的房屋,至今没有被要求搬出。这些,正如柯老师“都有点到为止的君子之雅”所说,双方都留有退后一步自然宽的余地。应该说,同校方的诉讼已接近尾声,现在去找校长,正好体现出诚意。再说,自己去找校长,当然是观言察色、循序渐进,哪有开口就表明是寻求和解而来的呢?解铃还须系铃人,待自己先找校长,如果校我双方都有继续合作的诚意,然后再请恩师出面将水到渠成。</p>
校内不见校长,庶盶走进当地文办。一经打听,方知校长(文办主任)身体欠恙,已经在家静养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办与此前不同的是,曾经教过晓晖的何校长,也调入了该文办,办公桌还与正在家中养病所空置的主任办公桌并列,何校长应该属于文办的主要领导之一。或许是庶盶素有尊师重教习惯,普遍与老师们相处较为融洽。一头遇见久未蒙面的何校长,彼此分外热情。谈话中,何校长一边凝望着庶盶,一边斟字酌句地缓慢说道:“没必要和学校搞得生生分分的,我看你们双方还是和解为好。”庶盶感觉,就连刚调来的何校长都如此关切这事,完全有理由相信,成教学校校长已经释放出了和解的善意。否则,何校长就不会在文办这种场合来公开规劝自己。庶盶非常感激,以无比虔诚的心情对何校长道:“您不仅是晓晖的老师,同样也是本人的恩师。学生深知和为贵的道理,唯恐校方有不同想法。”“关于学校的想法,你完全可以放心。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做事肯定会把握分寸的!”看来,何校长有意撮合校我双方达成和解。庶盶认为,柯老师已先行表态撮合,所谓一事不烦二主,当然不宜再邀请何校长出面。</p>
校长在家养病,去看望看望,倒是释放诚意的大好机会。可是吧,一场官司毕竟给本人造成一些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内心尚存隐隐作痛之感。如今,一听有望和解,抬腿便走进文办,又要马不停蹄地去看望校长,未免也显得太过猴急了些。自己别无他事地去文办找校长,已经明显传递出善意,文办的老师们肯定会这样认为。此举定然早晚会传进校长耳中,无需火急火燎地去看望他。自己只能准确传递真诚和善意,但绝不卑躬屈膝和削足适履,与校方和解不必突然爆出个180急转弯,还是顺乎自然的好。</p>
12.04</p>
再度自省自己的言谈举止,自己十足个旗帜鲜明反对只顾自己的斗士。私下里,有时态度过于明显,实际上是故意做给晓晖看的。要说只顾自己,晓晖简直达到毫不掩饰地步。在培训及团队建设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凡只顾自己等个人主义言行,是与价值最大化背道而驰的精神迷幻剂。抵制个人主义思潮就成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由于自己总是有太多的事等待着去做,有太多的问题列队等待厘清來因去果。因而时间总是弥足珍贵,导致许多事只有做的份,没有交流、解释的时间,大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自己一以贯之的言行举止,似乎在很多人看来都大惑不解,时而被冠之为“逆向思维”,时而被归类为“超前意识”等等。</p>try{ggauto();} catch(ex){}
多半因为本人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表面上自己能够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风口浪尖不断书写出传奇,因而所到之处成为人们争相提及的话题。自己的一举一动,将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版本的传闻势在难免。许多人或依据本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者是某传闻,或误认为本人孤傲、冷漠或难合作等成见。在自己的历程中,不少人为阻力不问青红皂白地迎头袭来,无论是咎由自取,还是无尽冤屈,都唯有不加区别地一应揽入怀抱。至于其中的酸甜苦辣麻,都必须是先行无条件吞下,然后再慢慢品味。</p>
自己只不过是始终践行“思于易里求深思”,沿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传统路径不断深入,让纷纷扰扰万无头绪或深藏不露的來因去果趋于透明化、条理化,从而把相应问题看得更全面、透彻、系统一些。其实吧,不论是谁,面对任何问题,只要反复不断深入思考,每多一次思考就会对同样的问题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这,就是“思于易里求深思”的结果。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自己不过是在世人皆会的方法层面跨出了那么一小步,让自身洞察力提升了那么一点,仅此而已。显而易见的是,看法的不同只不过是考虑的程度不同——面对同一问题只有全面、正确与否的不同,并不存在同一时空概念内的人或事的本质变迁。一旦将问题的内在前因后果弄个清楚明白,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下各自的实际环境不同——出发点的不同。这就好比“条条大道通罗马”,但由于各自所处位置、立场不同,所拥有可支配资源不同,将要达成的目的和意义有别,各自所能够选择的途径将不尽相同。若必须结伴同行,则必须尊重、综合各方面的客观实际,提出兼顾各方面实际——互利共赢的主张,才能同舟共济、并肩同行。</p>
一些观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言行举止及其结果,但观念同样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例如,个人主义几乎风靡大半个地球,但实践表明:在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内涵的面前,个人主义就成为阻碍智慧倍增(包括知识与技术在内)的拦路虎。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顾个人就是智慧倍减的迷幻歧途。为什么说个人主义是智慧倍增的拦路虎?在理论上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但似乎就隐藏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连带机理的背后。当我们弄清为什么在人类、蚂蚁、蜜蜂等中均存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连带关系之后,料必一切答案尽在其中。</p>
由于自己通过因果推演、类比推演,甚至程序推演,已经习惯直观结合微观,系统、全面、本质地分析看待问题,并以其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得不少人对本人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不同看法,加之自己不断书写所谓“传奇”(但在自己看却实顺理成章),从而不断形成似是而非、颇具争议的传闻。究其根源,多因为自己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人际交流、解释。</p>
与校方产生分歧之后,自己没有注重及时化解,甚至拂袖而去的一时冲动与一以贯之的理性行为缺乏明显区别,可能令人误以为拒绝交流,从而致使与校方的分歧不断升级。</p>
或许,因本人具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似乎所有言行都经过深思熟虑,使得人们很在意本人一时一地的态度。记得若干年前,自己帮人拔了会红薯草,感觉蚊虫成团围着自己起舞,任凭怎样都驱赶不去。一个喷嚏,发觉有蚊虫扑进口中,于是啊呸、啊呸地急于将蚊虫吐出。不料想,数米外的树丛下突然站起一个人来,怒气冲冲地也啊呸、啊呸起来。定睛一看,是从小很要好的高年级学哥,想必他满以为是冲他而啊呸、啊呸。后来,对方远远便躲开离去——没了任何交往。早期尚希望找个适当机会解释,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忘了他姓名和家居何处,也就没了传递善意的途径,从此再也没有正面相对的机会。</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