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四 种师道再传治国策 文官集团初形成
张叔夜来到王府之时,种师道正在接见张久亮。种师道对张久亮道:“大军就要东归,这里的百姓胡汉交杂,民风彪悍,卿要尽心为国家守牧一方。”</p>
张久亮道:“殿下放心,臣定尽心,鞠躬尽瘁。”</p>
种师道问道:“卿对管理西域有何想法。”</p>
张久亮道:“臣乃是国朝理科状元,平日只是喜爱钻研格物致知之法,对于如果治理地方,还请殿下赐教。”</p>
种师道说道:“你是第一任的状元,也是天子门生。今日孤王再跟你探讨一番这治国之道。这治国之道首在民心,万民归心,则国泰民安也。如今西域民心不稳,各部百姓相互猜疑。因此首先要收拢民心,此为第一要务也。</p>
昔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建立大一统之中国,奠定中华文明之根基。我已经传旨在此地兴建明德书院,以汉子拼音之法教授故宁百姓说汉话,写汉字,卿要关注明德书院建设,持之以恒传授当地百姓汉话、汉字,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才能与我华夏文明融为一体。</p>
爱卿还要将传习百姓汉字之法写成条陈,未来我还华夏军一同天下,凡是到蛮荒之地都要按此条陈实施。”</p>
张久亮一听这就是跟种师道一直说的传播中华文明相关,于是道:“殿下,您曾经说过格物致知之学也是为民造福的大道,更是远胜四书五经,不如也将格物致知书院建在此地,向当地百姓传播格物致知之学。”</p>
种师道一皱眉,道:“凡是都有两性,格物致知虽可救民,亦可害人。耶律大石之火枪就是格物致知之学问的产物,此等凶器在敌人之手,险些让我军全军遭灭顶之灾。此等学问还要掌握在于我华夏上下一心的百姓手中,万万不可轻传外人。西域能工巧匠甚多,你要加以招募送到中原,让单师傅(单如圭)调教,多为华夏出力即可。”</p>
张久亮对此多少有些失望,毕竟他是致知书院的学生,致知书院直属于火器局。这些年火器局总是被造办处押了一头,这次在西域做布政使,那是一省最高的长官,本想在此地发展格物致知之学,没想到让种师道以“国之重器,不可轻传”的理由给否了。</p>
种师道见张久亮有些不愿意,于是道:“卿也研究格物之学多年,又当过国朝的工部侍郎,若不愿荒废可以找工匠三、五人一起习练,但不可广为传播。”</p>
张久亮一听心中略有宽慰,道:“殿下传授的格物之法,学生(张久亮毕竟是天子门生,一声学生拉进了自己和种师道的距离)从不敢忘记。”</p>
种师道接着说道:“除了传授当地百姓习练汉字,还要鼓励农耕。自古民以食为天也,故宁行省所辖伊犁河谷、费尔甘纳谷地,皆是沃野千里之地,只是当地百姓喜游牧儿疏农耕,实在可惜。卿要天赐的神物‘白薯’为契机,广泛种植,当百姓丰收之后,就知农耕获利远胜放牧。继而鼓励百姓扩大小麦、棉花、大豆、高粱等农作物的种植,未来西域一定是物丰民富之地,不但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援助华夏军。”</p>
张久亮知道这些年征战,粮食一直是华夏军的短板,这次东归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华夏军的粮食已经无法支持这种万里征战了。</p>
种师道继续道:“第三就是要厚待留在这里的华夏军将士,这里不论是因伤还是其他原因留在西域的士兵一定要厚待,这里的官办农场和私人农场的运行都要大力支持。运营良好的农场是我华夏军的退身之地,不可怠慢。留在这里的进入农场的士兵的家眷也要尽快送来,咱们能让西军在西夏国扎根,也可以让华夏军在此地发芽。”</p>
张久亮听了种师道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道:“殿下授业、农耕、拥军三策略,学生牢记在心。”</p>
种师道点点头道:“你要进行利用这三策造福百姓,不可轻慢,辱没了天子门生的名号。”</p>
张久亮道:“殿下放心,学生尽力。不过学生还有一事担忧,请殿下赐教。”</p>
种师道说道:“讲!”</p>
张久亮道:“这一省政务由布政使管理民生,提督主管军事,按察使主管刑名。可是王爷任命的按察使李山则是锦衣卫出身,如今朝堂上下皆议论纷纷。”</p>
种师道说道:“锦衣卫与军方素来不合,难道是镇南将军(岳飞)有什么异议吗?”</p>
张久亮道:“那倒不是,只是留守的很多官员都是议论纷纷的。听说殿下在最初设立锦衣卫的时候,只给了他们探查的权利,但是如今锦衣卫却是……”</p>try{ggauto();} catch(ex){}
种师道也知道锦衣卫如今有些权势冲天了,但是自己这个“天子”要向坐稳龙庭,很多时候还是要依靠锦衣卫。好在目前锦衣卫还是忠于自己的,世上的所有事情本身就没完美的,因此锦衣卫还是要用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吧。</p>
种师道说道:“西域为乱世初定也,逢乱世需用重典。锦衣卫却是探查消息,查办案件的利器。李山可以将这里乱象迅速平静下来。”</p>
张久亮还是觉得此事不妥,但是也没有继续说下去。就在此时有内侍官来报,说是张叔夜求见。</p>
张久亮见张叔夜前来觐见,感觉一定有要事相商,于是道:“殿下,学生救告辞了。”</p>
种师道却道:“你是我的学生,不用回避。”转身又对内侍官道:“宣张叔夜上殿。”</p>
张叔夜上殿后,见张久亮在大殿上,张叔夜也没有让他回避的意思,心里明白这是种师道现实对张久亮信任的意思。反正他所奏报的就是李山担任宁故行省按察使的事情,所以也不用避讳种师道,于是对种师道说道:“殿下,臣对任命李山担任故宁行省按察使之事有些看法,请在殿下面前领教领教。”</p>
种师道一皱眉,道:“卿也是为锦衣卫之事。”种师道此刻在知道身在高位的难处,先有吴震,现在有事张叔夜和张久亮,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文官集团都有顶撞皇帝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明朝的时候到达了顶点,王权和相权的对立导致了朝廷很多事情的掣肘,尤其是东林党人,他们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包括王权在内的一切权利展开争斗,这种争斗也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p>
宋朝太祖立下规矩,“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宋朝以后文官集团的地位迅速提高,整个社会重文抑武之风日盛,导致中原汉人逐渐失去了汉唐的尚武精神,转而追求阴柔唯美,种师道穿越之前天朝出现的“小鲜肉”横行,是这种阴风的极端体现。</p>
种师道现在当然可以打压文官集团,但是如果刚刚立国就出现这总情况,是种师道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如果自己的意志无法贯彻,未来如何把握帝国的走向?自己有超越千年的知识和经验,难道还不比眼前只知道“之乎者也”的文官们懂得治国。</p>
种师道沉着脸,道:“孤说吴震是魏征,尔等都要效仿乎?”</p>
种师道这番话,张叔夜马上意识到张久亮也跟种师道提及此事了。张叔夜额头马上就出汗了,吴震说服种师道不杀田虎也是张叔夜的主意,这次又跟张久亮共同上奏反对李山接人故宁行省的按察使。这要是让种师道怀疑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可就坏了。想到此处,张叔夜急忙跪倒在地,道:“陛下(情急之时称呼都错了,作为文官应该成殿下。武将可以称呼王爷)明察,这锦衣卫飞扬跋扈,世人皆知。臣完全是出自公心,提醒殿下。”</p>
种师道压了压火,此刻丞相弹劾官员,如果不准那这个丞相以后在朝中的威信也就没有了。于是种师道说道:“那就让李俊喜接任按察使吧。”</p>
张叔夜多了哆嗦的道:“可是李俊喜不是要跟着武松、李二去探访钦察草原吗?”</p>
种师道说道:“你也只现在文官缺少,还计较什么?就这么定了,踏查钦察草原人选,你在拟一人报上来。”</p>
张叔夜道:“不知王爷想要提调甚等样人。”</p>
种师道道:“认字便可。汝要将精力多多放在东归的安排之上,休要行党同伐异之事。”</p>
张叔夜道:“臣不敢。”</p>
张久亮却不知道种师道为何发怒,出了华夏王府,他拦住张叔夜道:“丞相大人,王爷为何突然发怒。”</p>
张叔夜知道张久亮虽然做过工部侍郎,但是却是学习格物之学出身,对于官场之事也是一知半解。于是反问道:“你是否也上奏了李山接替按察使之事?”</p>
张久亮道:“正是。”</p>
张叔夜道:“以后若要弹劾某人,自有御史出面。我朝初立,还没设置御史,所以要跟我商量,有我出面。若贸然弹劾,只怕引起殿下误会。”</p>
张久亮还是不懂,一脸疑惑的看着张叔夜。张叔夜叹了口气道:“你是天子门生,要好好珍惜。我虽为丞相百官之首,但也是如履薄冰啊。”</p>
说我张叔夜转身而且,留下张久亮在王府外涅呆呆发愣。</p></div>
张久亮道:“殿下放心,臣定尽心,鞠躬尽瘁。”</p>
种师道问道:“卿对管理西域有何想法。”</p>
张久亮道:“臣乃是国朝理科状元,平日只是喜爱钻研格物致知之法,对于如果治理地方,还请殿下赐教。”</p>
种师道说道:“你是第一任的状元,也是天子门生。今日孤王再跟你探讨一番这治国之道。这治国之道首在民心,万民归心,则国泰民安也。如今西域民心不稳,各部百姓相互猜疑。因此首先要收拢民心,此为第一要务也。</p>
昔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建立大一统之中国,奠定中华文明之根基。我已经传旨在此地兴建明德书院,以汉子拼音之法教授故宁百姓说汉话,写汉字,卿要关注明德书院建设,持之以恒传授当地百姓汉话、汉字,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才能与我华夏文明融为一体。</p>
爱卿还要将传习百姓汉字之法写成条陈,未来我还华夏军一同天下,凡是到蛮荒之地都要按此条陈实施。”</p>
张久亮一听这就是跟种师道一直说的传播中华文明相关,于是道:“殿下,您曾经说过格物致知之学也是为民造福的大道,更是远胜四书五经,不如也将格物致知书院建在此地,向当地百姓传播格物致知之学。”</p>
种师道一皱眉,道:“凡是都有两性,格物致知虽可救民,亦可害人。耶律大石之火枪就是格物致知之学问的产物,此等凶器在敌人之手,险些让我军全军遭灭顶之灾。此等学问还要掌握在于我华夏上下一心的百姓手中,万万不可轻传外人。西域能工巧匠甚多,你要加以招募送到中原,让单师傅(单如圭)调教,多为华夏出力即可。”</p>
张久亮对此多少有些失望,毕竟他是致知书院的学生,致知书院直属于火器局。这些年火器局总是被造办处押了一头,这次在西域做布政使,那是一省最高的长官,本想在此地发展格物致知之学,没想到让种师道以“国之重器,不可轻传”的理由给否了。</p>
种师道见张久亮有些不愿意,于是道:“卿也研究格物之学多年,又当过国朝的工部侍郎,若不愿荒废可以找工匠三、五人一起习练,但不可广为传播。”</p>
张久亮一听心中略有宽慰,道:“殿下传授的格物之法,学生(张久亮毕竟是天子门生,一声学生拉进了自己和种师道的距离)从不敢忘记。”</p>
种师道接着说道:“除了传授当地百姓习练汉字,还要鼓励农耕。自古民以食为天也,故宁行省所辖伊犁河谷、费尔甘纳谷地,皆是沃野千里之地,只是当地百姓喜游牧儿疏农耕,实在可惜。卿要天赐的神物‘白薯’为契机,广泛种植,当百姓丰收之后,就知农耕获利远胜放牧。继而鼓励百姓扩大小麦、棉花、大豆、高粱等农作物的种植,未来西域一定是物丰民富之地,不但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援助华夏军。”</p>
张久亮知道这些年征战,粮食一直是华夏军的短板,这次东归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华夏军的粮食已经无法支持这种万里征战了。</p>
种师道继续道:“第三就是要厚待留在这里的华夏军将士,这里不论是因伤还是其他原因留在西域的士兵一定要厚待,这里的官办农场和私人农场的运行都要大力支持。运营良好的农场是我华夏军的退身之地,不可怠慢。留在这里的进入农场的士兵的家眷也要尽快送来,咱们能让西军在西夏国扎根,也可以让华夏军在此地发芽。”</p>
张久亮听了种师道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道:“殿下授业、农耕、拥军三策略,学生牢记在心。”</p>
种师道点点头道:“你要进行利用这三策造福百姓,不可轻慢,辱没了天子门生的名号。”</p>
张久亮道:“殿下放心,学生尽力。不过学生还有一事担忧,请殿下赐教。”</p>
种师道说道:“讲!”</p>
张久亮道:“这一省政务由布政使管理民生,提督主管军事,按察使主管刑名。可是王爷任命的按察使李山则是锦衣卫出身,如今朝堂上下皆议论纷纷。”</p>
种师道说道:“锦衣卫与军方素来不合,难道是镇南将军(岳飞)有什么异议吗?”</p>
张久亮道:“那倒不是,只是留守的很多官员都是议论纷纷的。听说殿下在最初设立锦衣卫的时候,只给了他们探查的权利,但是如今锦衣卫却是……”</p>try{ggauto();} catch(ex){}
种师道也知道锦衣卫如今有些权势冲天了,但是自己这个“天子”要向坐稳龙庭,很多时候还是要依靠锦衣卫。好在目前锦衣卫还是忠于自己的,世上的所有事情本身就没完美的,因此锦衣卫还是要用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吧。</p>
种师道说道:“西域为乱世初定也,逢乱世需用重典。锦衣卫却是探查消息,查办案件的利器。李山可以将这里乱象迅速平静下来。”</p>
张久亮还是觉得此事不妥,但是也没有继续说下去。就在此时有内侍官来报,说是张叔夜求见。</p>
张久亮见张叔夜前来觐见,感觉一定有要事相商,于是道:“殿下,学生救告辞了。”</p>
种师道却道:“你是我的学生,不用回避。”转身又对内侍官道:“宣张叔夜上殿。”</p>
张叔夜上殿后,见张久亮在大殿上,张叔夜也没有让他回避的意思,心里明白这是种师道现实对张久亮信任的意思。反正他所奏报的就是李山担任宁故行省按察使的事情,所以也不用避讳种师道,于是对种师道说道:“殿下,臣对任命李山担任故宁行省按察使之事有些看法,请在殿下面前领教领教。”</p>
种师道一皱眉,道:“卿也是为锦衣卫之事。”种师道此刻在知道身在高位的难处,先有吴震,现在有事张叔夜和张久亮,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文官集团都有顶撞皇帝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明朝的时候到达了顶点,王权和相权的对立导致了朝廷很多事情的掣肘,尤其是东林党人,他们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包括王权在内的一切权利展开争斗,这种争斗也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p>
宋朝太祖立下规矩,“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宋朝以后文官集团的地位迅速提高,整个社会重文抑武之风日盛,导致中原汉人逐渐失去了汉唐的尚武精神,转而追求阴柔唯美,种师道穿越之前天朝出现的“小鲜肉”横行,是这种阴风的极端体现。</p>
种师道现在当然可以打压文官集团,但是如果刚刚立国就出现这总情况,是种师道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如果自己的意志无法贯彻,未来如何把握帝国的走向?自己有超越千年的知识和经验,难道还不比眼前只知道“之乎者也”的文官们懂得治国。</p>
种师道沉着脸,道:“孤说吴震是魏征,尔等都要效仿乎?”</p>
种师道这番话,张叔夜马上意识到张久亮也跟种师道提及此事了。张叔夜额头马上就出汗了,吴震说服种师道不杀田虎也是张叔夜的主意,这次又跟张久亮共同上奏反对李山接人故宁行省的按察使。这要是让种师道怀疑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可就坏了。想到此处,张叔夜急忙跪倒在地,道:“陛下(情急之时称呼都错了,作为文官应该成殿下。武将可以称呼王爷)明察,这锦衣卫飞扬跋扈,世人皆知。臣完全是出自公心,提醒殿下。”</p>
种师道压了压火,此刻丞相弹劾官员,如果不准那这个丞相以后在朝中的威信也就没有了。于是种师道说道:“那就让李俊喜接任按察使吧。”</p>
张叔夜多了哆嗦的道:“可是李俊喜不是要跟着武松、李二去探访钦察草原吗?”</p>
种师道说道:“你也只现在文官缺少,还计较什么?就这么定了,踏查钦察草原人选,你在拟一人报上来。”</p>
张叔夜道:“不知王爷想要提调甚等样人。”</p>
种师道道:“认字便可。汝要将精力多多放在东归的安排之上,休要行党同伐异之事。”</p>
张叔夜道:“臣不敢。”</p>
张久亮却不知道种师道为何发怒,出了华夏王府,他拦住张叔夜道:“丞相大人,王爷为何突然发怒。”</p>
张叔夜知道张久亮虽然做过工部侍郎,但是却是学习格物之学出身,对于官场之事也是一知半解。于是反问道:“你是否也上奏了李山接替按察使之事?”</p>
张久亮道:“正是。”</p>
张叔夜道:“以后若要弹劾某人,自有御史出面。我朝初立,还没设置御史,所以要跟我商量,有我出面。若贸然弹劾,只怕引起殿下误会。”</p>
张久亮还是不懂,一脸疑惑的看着张叔夜。张叔夜叹了口气道:“你是天子门生,要好好珍惜。我虽为丞相百官之首,但也是如履薄冰啊。”</p>
说我张叔夜转身而且,留下张久亮在王府外涅呆呆发愣。</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