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 西夏建制(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种师道在兴庆府收到了高怀远送来的江咩保之重和李文忠的人头送的时候,种师道有些不喜,他觉得高怀远没有经过请示就私自斩杀降将,对未来的征战有些不利。将来很有可能很多敌人因此就会与西军拼死决战。</p>

    李三太子和天地会的事情也让他烦恼不已,尤其是天地会提出的这个“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让他更加担心。因为这个谶语是明末李自成起义的时候他的谋士牛金星提出来的,是不是又是有人穿越了,如果是那样,这个时空就太过于混乱了,自己则要加倍小心。于是他命了王定六派人严查这个天地会的动向和这个谶语的来历。</p>

    另外吴玠也给种师道秘密送来一封密信,他对高怀远自甘州以来的行军作战做了一个详细的记录,这份记录没有加任何个人对高怀远的看法。不过种师道也是从字里行间感觉高怀远似乎有些变化,种师道从物玠觉得这个人有点像三国了的魏延,似乎有些反骨。但是种师道还有一些穿越前种师道的记忆,在那个记忆力他是非常信任高怀远的。</p>

    现在种师道又不敢确定,毕竟西军起家除了种家、刘家、折家以外,高家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四家的。如果因为高怀远私斩降将就处分他,只怕引起西军将士的猜疑。以后在征战中要是因为不敢杀敌将而缩手缩脚的恐怕也是个麻烦,何况高怀远到目前为止还是对自己言听计从的。</p>

    高怀远自幼在种家长大,跟种世仁一直交好,于是种师道就给在东京种世仁写了一封信,让他跟高怀远阐明利害。然后又让王定六带人去西凉府秘密处死了李仁孝。</p>

    宣和五年十一月初二十三,此时的西北已经是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了。折赛花终于在折可求的互送下来到了兴庆府。</p>

    种师道见折赛花此时已经小腹微微隆起了,心中有些不忍,道:“我儿辛苦了。本该让你回到太原养胎,但是这西北诸事繁杂,还是要辛苦你呀。”</p>

    折赛花笑道:“爹爹说的哪里话。西夏国已灭,这里就是我西军未来龙兴之地,自家的事情谈何辛苦。”</p>

    种师道揉着脑袋道:“西夏国虽然土崩瓦解,但是要说这个地方作为龙兴之地,只怕差的太远。我让嵇仲给你介绍一下现在的情况。”</p>

    张叔夜最近也是忙的焦头烂额,攻下兴庆府也就1个多月,兴庆府政务都压在了他的肩上,他瘦了有20多斤。折赛花看到又瘦又黑的张叔夜也吓了一跳,道:“嵇仲怎么变得如此模样?”</p>

    张叔夜尴尬的笑了笑,道:“公主容禀,下官这几日忙于兴庆府的政务,实在是事情繁杂,捉襟见肘。”</p>

    张叔夜一句“公主”让折赛花心花怒发,在大宋境内西军将领都称她为军师,其他文武官员称她为两国夫人。这刚刚到了兴庆府,张叔夜称呼自己为“公主”,要知道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成为“公主”。</p>

    他偷眼看了一眼种师道,种师道显然对这个称呼并不在意,折赛花猜想:是不是种师道想割地自立了。</p>

    不过折赛花听了张叔夜的对西夏国的介绍后,再也高兴不起来了。现在西夏国人口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是从现存的各种账簿估算,西夏人口超过百万。由于去年三大军司全都被西军毁掉,西夏国是什么都缺,尤其是百姓缺粮。这次打破兴庆府用的是水攻,兴庆府周围六七个县遭到洪水淹没,受灾百姓超过10万。要不是黄河突然结冰,钱粮堵住了黄河缺口,受灾的百姓恐怕就更加难以过冬。</p>

    面对各种困难,折赛花也只有建议先将今年刚刚大量种植的白薯运到兴庆府,在兴庆府各地广设粥棚,熬制白薯粥,先让百姓渡过这个难关而已。</p>

    对于西夏国的其他州县,种师道无非仿照盐州方法或者是仿照洪州的方法(洪州方法被他称为加里宁格勒之法)处理,总之这个冬天西夏国的门阀大户都不太好过。要不被杀,要不就给要被强行迁到陕西。</p>

    种天英、高怀远终于到了兴庆府与种师道汇合。种师道并没有表现出来对高怀远的不满,同事种天英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就是归义部的首领的胡晗的女儿胡姬给种世信生了一个儿子种天保,这个消息其实种家早就知道了。但是种天英却说这个种天保如今刚刚1岁,却是相貌奇特、板肋遒筋,身体健壮从不生病,处处与众不同。</p>

    种师道、种世信等人听了自然高兴,种世信原本只盼孩子长大一些可以将胡姬母子接到身边生活。如今西夏国灭亡,高昌国已经跟西军控制的地盘接壤,所以未来往来必然十分方便,因此种世信早就有去高昌国接他们母子的想法。</p>

    种世信默许张叔夜称呼折赛花为“公主”,就是想试探试探西军诸将的放映,毕竟那个时代对皇权的敬畏还是有的,尤其是大宋朝,立国依赖厚待士大夫,因此贸然称王或者称帝都是有很大风险的。</p>

    这些时日他让锦衣卫多处探听西军将士的反应,让种师道惊喜的是西军将士宋朝庭的敬畏已经远远少于对自己的崇拜了,特别是种师道潜移默化的宣扬朝廷中张邦昌、刘豫等人勾结西夏要消灭西军,现在很多人希望种师道割地称王,有些人甚至提议种师道率领大军东征汴梁,以“清君侧”的名义争夺天下。</p>try{ggauto();} catch(ex){}

    兴庆府西军诸将是大多数凑齐了,算一算只有韩世忠、刘延庆、种师中、牛皋等人不在,所以但是这些人中种师中是自己的同胞弟弟,自然会只支持自己。其他人也算不上西军核心人物,因此种师道决定以召开请功大会,以探西军诸将之心。</p>

    宣和五年十二月初一,种师道接到王定六传来的几封密信,他觉得有些事情应该有所决断了。于是在这一天,种师道在西夏皇宫的大雄宝殿中大宴群臣,西军诸将也似乎遇见到了什么,皆身披锦袍,盛装出席。</p>

    种师道举起酒杯对诸将说道:“西夏国危害中原(此时种师道特意没说大宋)已达百年,如今被我西军连根拔起,永绝了后患,实在是可喜可贺。来诸位咱们满饮此杯。”种师道说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p>

    种师道刚刚坐下,张叔夜就站了起来,道:“诸位将军,自宣和五年七月十五西征以来,不过百余日,国祚近百年的西夏国就被侯爷弹指间灭掉,这岂非天意使然。”</p>

    种师道摆摆手道:“天意纵然是有的,不过全靠主公助力,再说我也早就不是侯爷了。”</p>

    种师道说出这话,大殿就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他们都想劝进,但是又不敢挑头,毕竟这种劝进的话说出来就没有回头的,如果不成功那就是要灭九族的。</p>

    刘光世眯缝着仅有的一只眼,心中暗想:我刘家原本是西军三大家之一(他不太承认高怀远是西军单独一家),如今衰败了,家族根基都迁移到了高昌国。不如自己先劝进,如果种师道兴兵成功,必然对刘家大肆封赏,就是失败了,也可以退到高昌国自在逍遥。</p>

    想到此处,刘光世站了起来,由于在高昌国杀入如麻,他得了“黄撒旦”的称号,再加上只有一只眼了,看起来比跟方腊作战时凶恶10倍!</p>

    刘光世大声道:“如今我西军兵强马壮,种世伯又得仙人点化。此乃我西军之大福也。我斗但请种世伯在西夏称王,整顿三军,杀奔东京清除张邦昌、蔡京等一帮奸臣,重整朝纲。我刘家远以倾家之力助之。”</p>

    刘家虽然衰落,但毕竟是西军四大家之一,他们环庆军不少人都在现在的西军中做中下级军官,因此他说话的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p>

    刘光世喝了一口酒,有对着折赛花道:“我们刘家心愿已表,还请公主殿下意吓如何?”</p>

    他张口就叫折赛花公主,折赛花自然高兴。不过此时她由于是种师道的义女了,不便代表折家表态,于是他用目光示意折可求。</p>

    折可求见刘光世最先表态早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且他根本就想让种师道直接称帝!因为称帝之后他妹妹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公主”(王的女儿只能是郡主),而且自己折家也可以成就“公侯”之位。</p>

    折可求道:“如今天下大乱,完颜阿骨打一部落酋长尚可称帝,何况种世伯世代簪缨,又受天命。我看就在此地继皇帝位也未尝不可!”</p>

    高怀远也跟着,道:“如今我西军沃野千里、带甲十万,太下之大,谁可挡之。请大人立刻继位,我愿带领部下为大人效死命!”</p>

    西军三大家族纷纷表态,西军诸将原本都是出自四大家族,所以也纷纷起身劝进。这些人心中都是非常激动的,不论是种师道称王还是称帝,届时的封赏一定是少不了的。而且他们也不相信现在西军能失败,仿佛种师道称王或者称帝后,挥师东进,这天下则唾手可得!如果那样,今天在这大雄宝殿上喝酒的诸将就都成了开国元勋了。</p>

    种师道看着众人心中热血翻涌,他几乎都要把“就依诸公”这四个字说出来了,就在这时候突然大殿之上传来了一声冷笑,只见岳飞走道:“尔等只因一己私利,要陷侯爷于不义吗?”</p>

    岳飞的声音显得非常刺耳,刘光世首先就烦了,道:“哪里来的腌臜,竟然在在此胡言乱语。”</p>

    岳飞是刘延庆提拔的,刘延庆到高昌国跟刘光世介绍过岳飞,说他文韬武略都是一流,也算是他在环庆军提拔的一员将领了,未来也许可以帮助他们刘家中兴。没想到岳飞一开口,就跟整个西军四大家唱反调,刘光世自觉脸上无光,因此大声呵斥起来。</p>

    岳飞道:“启禀刘将军,在下原是大宋河北宣慰使刘延庆大人的亲兵,现任宋军千夫长之职,不是什么腌臜。”</p>

    刘光世大怒,顺手拔出腰刀,道:“我杀了你这个没大没小的东西!”</p>

    种师道却阻止了刘光世,道:“自古兼听则明,鹏举也是有大才之人,老夫就听听你的见识。”</p>

    岳飞道:“我等皆是宋臣,背叛朝廷是为不忠;种大人乃是我朝大儒种放从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背叛组训割地自立为不孝;若自立则刀兵四起,百姓必遭涂炭,此为不仁;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为保大宋战死沙场,如今却要挥戈东进,直指向朝廷此为不义。如此不忠不孝不已之事,大人是英明神武如何能做?</p></div>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