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诸葛兄弟的连招
诸葛瑾和刘巴把铸造新币的方案,彻底打磨扎实,得到刘备点头通过后。</p>
便趁着七月底最后这点时间,赶紧操办起来。</p>
需要大规模流通的直五百钱镀银铜币,目前还有些技术细节需要攻关,然后还要小规模试产磨合,所以估计今年内是难以大规模发行了。</p>
不过没关系,诸葛亮那边的“代役钱/租庸调法”变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年只是在江州和梓潼小范围试点,涉及到的百姓人数还不多,也不至于那么快就造成钱荒。</p>
诸葛亮那边,完全可以提前多调集一些旧的铜钱储备、运到江州城等地,以便在百姓需要大量支付铜钱时,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即可。</p>
诸葛瑾的直五百钱镀银币,只要能确保在明年收税季之前铺开,就完全来得及。</p>
相比之下,诸葛瑾搞的那种含银近九成的银合金币,铸造难度就低得多,目前已经没有技术难点了,成熟样品也已经铸出来了。</p>
诸葛瑾便让刘巴安排生产,七月底开始就投入全力铸造。到了八月初,已经铸造出了上万枚银币。</p>
随着工匠越来越熟练,产线和生产工具也磨合得越来越好,产量规模还能进一步复制扩张。估计今年可以达到每月铸造数万枚银币的规模,明年有需要的话还能扩产——</p>
但是考虑到这种含银量极高的货币,只是一个价值锚定物,一种“纪念币”,诸葛瑾估计后续不出意外的话,也不会有太多需求了。</p>
同样那么多白银储备花下去,还是铸镀银币更划算,也更能提升“广义货币总量”,两者之间至少有五倍以上的溢价差距。</p>
第一批银币铸成后,诸葛瑾便请示刘备,差不多可以按之前谈妥的计划,宣布用银币回收功臣的铜钱了。</p>
刘备自是没有异议,就选了个良辰吉日,在八月十五、仲秋祀月这天,宣布这项计划。</p>
……</p>
时间很快来到了八月十五。武昌城内,也略有几处稍稍张灯结彩,庆祝丰收。</p>
汉朝已经有仲秋节了,只是还没有后世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更没有月饼。</p>
汉朝的仲秋节,主要是祭祀丰收的,赏月只是附带,属于可选项目。</p>
还留在江夏郡的众文武,自然也要到武昌侯府赴宴。诸葛瑾、关羽、张飞都在其列,一共来了上百位官员。</p>
席间繁文缛节、觥筹交错自不必多提。酒过三巡之后,刘备便宣布了一个事儿:</p>
自去年讨逆破曹以来,众文武将士的赏赐,虽已足额发放。但因为年初时发得过于仓促,黄金、锦缎不足,所以多发铜钱,导致如今府库铜钱余额较少。给士卒发放军饷,已经出现了暂时的短缺。</p>
众文武听了这铺垫,一时也闹不清刘备是想干什么。极個别刚来的、不了解主公的,还以为主公这是要劝大家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呢。</p>
好在刘备话锋一转,立刻把真实目的挑明了:</p>
“诸位,将士们发饷,每月也就几百钱,那是必须发铜钱的。大家的赏赐却不然,动辄数十万钱,完全可以用别的替代。所以孤与司徒商议了一下,决定发行银币,每枚可当三千五百钱。</p>
如有响应号召,愿意出家中铜钱兑换银币的,首批可按三千钱兑一银,这也是考虑到银币初次面世,士民心中还有疑虑。以后就不是这个价了。”</p>
刘备说完后,诸葛瑾也连忙帮着解释了两句,表示就算大家响应了,每人可以优惠兑换的金额也是有限的。</p>
三公级别,可以兑换一亿钱的银币。卫将军可以兑换八千万钱。前后左右将军、尚书令、侍中级别可以兑换五千万钱的银币,其他依此类推,按品秩高低各有限额。</p>
时值中秋佳节,本来大家心情就不错,也要响应主公的号召。司徒再这么一放话,搞了“饥饿营销”,自然是所有人都齐刷刷“认购”了。</p>
刘备只是请大家喝了一顿赏月酒,就把声势造了出去,这个“发布会”不可谓不成功。</p>
当天晚上,就有一批早已做好准备的顶层文武,直接兑现了铜钱,领取了兑赏的银币。其他人则是先认购、写下数额,约定时日把铜钱筹好再来交割。</p>
第二天,武昌城内就传开了上述消息,从士绅到商人,都立刻关注到了这个事儿。</p>
这也是刘备和诸葛瑾的本来目的,要让手下官员相信这种银币的价值,这是很容易的。但关键是让民间也相信,尤其是让那些流动的游商相信。</p>
毕竟官员把银币拿回去,那只是窖藏存起来的,流通率太低。要让那些每天大笔花钱的人相信,那才叫“精准投放”。</p>
银币的后续推广,肯定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最初的萌芽,确实称得上发展很稳健,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p>try{ggauto();} catch(ex){}
……</p>
话分两头。</p>
诸葛瑾铸造发行合金银币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相关计划、进程,以及后续的考量,都行文发去了江州的江北新城。</p>
好让二弟也及时掌握荆州这边的情况,了解主公解决钱荒问题的进度,针对性地调整他今年在蜀中实施的财税变法。</p>
诸葛瑾发文的时间,甚至在刘备中秋节正式发放银币换赏之前。所以哪怕算上入川的路程,信使还是在八月中旬就顺利抵达了江州。</p>
诸葛亮听说有人送来了大哥的公文,当然也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就亲自接见了信使,当面验看印信、而后拆看。</p>
一边拆信,诸葛亮见那信使仪表颇有特色,两颊颧骨棱角突兀,谈吐应对也算得体,反应挺快,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p>
诸葛亮心中略微生出两分好奇,便随口问:“你是何出身?现居何职?”</p>
那信使连忙长揖再拜:“南阳邓芝,原本是刘景升治下寒士,主公入主江夏后,在下慕名投奔,为一小吏,去年得司徒赏识简拔,如今为司徒府一曹属而已。”</p>
诸葛亮点点头,没有再多问,只是随口吩咐:“此间事了,可在江州多住些时日,待我和庞士元商讨应对之策,你再送还江夏。</p>
信中所言铸币事宜,在益州这边具体该如何宣扬,我自有主张。你出门之后,不该说的别说。</p>
有闲暇可以看看江州的风土人情,亲眼见证代役钱变法的利弊得失,回去也好跟主公和司徒汇报。”</p>
邓芝连忙点头,表示他只是个送信的,不该知道的机密他都不知道,不该乱卖弄的消息也绝不卖弄。</p>
诸葛亮一边看信,大致了解了一下铸币工作的前因后果、进展近况,一边心中暗忖:</p>
大哥从小吏之中发掘的一个普通曹属,倒也有点潜力,假以时日或许是个人才。大哥识人于微末的本事,果然还是在我之上,这一点我怕是再练多年,也未必赶得上了……</p>
诸葛亮在绝大部分智力谋略领域,都是从不服人的。唯独对于识人用人方面,他始终真心佩服主公和大哥,觉得他们比自己做得更好。</p>
他又哪里知道,大哥去年是又借着穿越者的先知,直接抄答案开挂了。</p>
邓芝此人,虽然籍贯是荆州南阳的,但历史上他是因为荆州战乱、移居蜀地,最初被刘璋麾下的庞羲用为小吏,然后刘备入蜀,才得重用,发迹很晚。</p>
不过这一世,荆州地区还没有爆发战乱,曹操南侵也还没发生,邓芝还在荆州安住,刘备就入主江夏了。</p>
自从五六年前,司马徽、黄承彦、徐庶、向朗等荆州名士纷纷慕名投效刘备后,刘备在荆北三郡也越来越得人心。刘表领地内不得重用的士人,只要是自负才干的,纷纷涌向江夏、长沙,年轻的邓芝也是悄然在列。</p>
只是他才学根基更浅,也没什么名声,去的又晚,四年前才去,刘备军在荆州已经没什么空缺官位了,就只是从小吏做起。</p>
做了三年小吏后,办事口碑倒也不错,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诸葛瑾从小吏的花名册中发现了,诸葛瑾就直接抄答案要走了。</p>
凡是开府的重臣,下辖多半有不少“曹”,曹的长官叫曹掾,下面的普通办事人员则叫“曹属”。所以邓芝如今级别其实还是很低,就是个跑腿办事的。要做到大名士刘巴那个级别,才能一上来起步就是“曹掾”。</p>
……</p>
邓芝得了诸葛亮的关照,送完信后便在江州的江北新城先安心住下。</p>
打算利用这些日子,好好观摩一下诸葛亮试点的代役钱制度的实际效果如何、对民间疾苦有什么真实影响。</p>
等将来回荆州时,也好如实向主公和司徒汇报。</p>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出入一趟长江三峡非常艰险。诸葛亮肯定要花不少时间准备回信,还要问问庞统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要一并捎回去的,这一来二去就更久了,所以邓芝有的是时间闲逛。</p>
当晚仅仅在驿馆休息了一夜,稍稍缓解舟车劳顿。第二天一早,邓芝就趁着早膳的工夫,向驿馆的驿丞打探消息:</p>
“不知这江州附近,今年秋收之后,可有什么徭役工程?听说诸葛令君在此试点代役法,那干活的人手还够么?”</p>
驿丞也知道他的身份,便没有瞒着他,随口便回答:“自然是有的,诸葛令君早就规划好了,秋收农闲之后,征发民夫继续扩建城西磁器口的码头。如今还没农闲呢,就已经找了些人开干了。既不扰民,也不耽误农时。你去看了就知道。”</p>
邓芝不由有些不敢相信:“征发徭役,自古都是扰民的苦差,竟还有不扰民、不误农时的?那我倒是要见识见识。”</p></div>
便趁着七月底最后这点时间,赶紧操办起来。</p>
需要大规模流通的直五百钱镀银铜币,目前还有些技术细节需要攻关,然后还要小规模试产磨合,所以估计今年内是难以大规模发行了。</p>
不过没关系,诸葛亮那边的“代役钱/租庸调法”变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年只是在江州和梓潼小范围试点,涉及到的百姓人数还不多,也不至于那么快就造成钱荒。</p>
诸葛亮那边,完全可以提前多调集一些旧的铜钱储备、运到江州城等地,以便在百姓需要大量支付铜钱时,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即可。</p>
诸葛瑾的直五百钱镀银币,只要能确保在明年收税季之前铺开,就完全来得及。</p>
相比之下,诸葛瑾搞的那种含银近九成的银合金币,铸造难度就低得多,目前已经没有技术难点了,成熟样品也已经铸出来了。</p>
诸葛瑾便让刘巴安排生产,七月底开始就投入全力铸造。到了八月初,已经铸造出了上万枚银币。</p>
随着工匠越来越熟练,产线和生产工具也磨合得越来越好,产量规模还能进一步复制扩张。估计今年可以达到每月铸造数万枚银币的规模,明年有需要的话还能扩产——</p>
但是考虑到这种含银量极高的货币,只是一个价值锚定物,一种“纪念币”,诸葛瑾估计后续不出意外的话,也不会有太多需求了。</p>
同样那么多白银储备花下去,还是铸镀银币更划算,也更能提升“广义货币总量”,两者之间至少有五倍以上的溢价差距。</p>
第一批银币铸成后,诸葛瑾便请示刘备,差不多可以按之前谈妥的计划,宣布用银币回收功臣的铜钱了。</p>
刘备自是没有异议,就选了个良辰吉日,在八月十五、仲秋祀月这天,宣布这项计划。</p>
……</p>
时间很快来到了八月十五。武昌城内,也略有几处稍稍张灯结彩,庆祝丰收。</p>
汉朝已经有仲秋节了,只是还没有后世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更没有月饼。</p>
汉朝的仲秋节,主要是祭祀丰收的,赏月只是附带,属于可选项目。</p>
还留在江夏郡的众文武,自然也要到武昌侯府赴宴。诸葛瑾、关羽、张飞都在其列,一共来了上百位官员。</p>
席间繁文缛节、觥筹交错自不必多提。酒过三巡之后,刘备便宣布了一个事儿:</p>
自去年讨逆破曹以来,众文武将士的赏赐,虽已足额发放。但因为年初时发得过于仓促,黄金、锦缎不足,所以多发铜钱,导致如今府库铜钱余额较少。给士卒发放军饷,已经出现了暂时的短缺。</p>
众文武听了这铺垫,一时也闹不清刘备是想干什么。极個别刚来的、不了解主公的,还以为主公这是要劝大家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呢。</p>
好在刘备话锋一转,立刻把真实目的挑明了:</p>
“诸位,将士们发饷,每月也就几百钱,那是必须发铜钱的。大家的赏赐却不然,动辄数十万钱,完全可以用别的替代。所以孤与司徒商议了一下,决定发行银币,每枚可当三千五百钱。</p>
如有响应号召,愿意出家中铜钱兑换银币的,首批可按三千钱兑一银,这也是考虑到银币初次面世,士民心中还有疑虑。以后就不是这个价了。”</p>
刘备说完后,诸葛瑾也连忙帮着解释了两句,表示就算大家响应了,每人可以优惠兑换的金额也是有限的。</p>
三公级别,可以兑换一亿钱的银币。卫将军可以兑换八千万钱。前后左右将军、尚书令、侍中级别可以兑换五千万钱的银币,其他依此类推,按品秩高低各有限额。</p>
时值中秋佳节,本来大家心情就不错,也要响应主公的号召。司徒再这么一放话,搞了“饥饿营销”,自然是所有人都齐刷刷“认购”了。</p>
刘备只是请大家喝了一顿赏月酒,就把声势造了出去,这个“发布会”不可谓不成功。</p>
当天晚上,就有一批早已做好准备的顶层文武,直接兑现了铜钱,领取了兑赏的银币。其他人则是先认购、写下数额,约定时日把铜钱筹好再来交割。</p>
第二天,武昌城内就传开了上述消息,从士绅到商人,都立刻关注到了这个事儿。</p>
这也是刘备和诸葛瑾的本来目的,要让手下官员相信这种银币的价值,这是很容易的。但关键是让民间也相信,尤其是让那些流动的游商相信。</p>
毕竟官员把银币拿回去,那只是窖藏存起来的,流通率太低。要让那些每天大笔花钱的人相信,那才叫“精准投放”。</p>
银币的后续推广,肯定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最初的萌芽,确实称得上发展很稳健,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p>try{ggauto();} catch(ex){}
……</p>
话分两头。</p>
诸葛瑾铸造发行合金银币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相关计划、进程,以及后续的考量,都行文发去了江州的江北新城。</p>
好让二弟也及时掌握荆州这边的情况,了解主公解决钱荒问题的进度,针对性地调整他今年在蜀中实施的财税变法。</p>
诸葛瑾发文的时间,甚至在刘备中秋节正式发放银币换赏之前。所以哪怕算上入川的路程,信使还是在八月中旬就顺利抵达了江州。</p>
诸葛亮听说有人送来了大哥的公文,当然也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就亲自接见了信使,当面验看印信、而后拆看。</p>
一边拆信,诸葛亮见那信使仪表颇有特色,两颊颧骨棱角突兀,谈吐应对也算得体,反应挺快,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p>
诸葛亮心中略微生出两分好奇,便随口问:“你是何出身?现居何职?”</p>
那信使连忙长揖再拜:“南阳邓芝,原本是刘景升治下寒士,主公入主江夏后,在下慕名投奔,为一小吏,去年得司徒赏识简拔,如今为司徒府一曹属而已。”</p>
诸葛亮点点头,没有再多问,只是随口吩咐:“此间事了,可在江州多住些时日,待我和庞士元商讨应对之策,你再送还江夏。</p>
信中所言铸币事宜,在益州这边具体该如何宣扬,我自有主张。你出门之后,不该说的别说。</p>
有闲暇可以看看江州的风土人情,亲眼见证代役钱变法的利弊得失,回去也好跟主公和司徒汇报。”</p>
邓芝连忙点头,表示他只是个送信的,不该知道的机密他都不知道,不该乱卖弄的消息也绝不卖弄。</p>
诸葛亮一边看信,大致了解了一下铸币工作的前因后果、进展近况,一边心中暗忖:</p>
大哥从小吏之中发掘的一个普通曹属,倒也有点潜力,假以时日或许是个人才。大哥识人于微末的本事,果然还是在我之上,这一点我怕是再练多年,也未必赶得上了……</p>
诸葛亮在绝大部分智力谋略领域,都是从不服人的。唯独对于识人用人方面,他始终真心佩服主公和大哥,觉得他们比自己做得更好。</p>
他又哪里知道,大哥去年是又借着穿越者的先知,直接抄答案开挂了。</p>
邓芝此人,虽然籍贯是荆州南阳的,但历史上他是因为荆州战乱、移居蜀地,最初被刘璋麾下的庞羲用为小吏,然后刘备入蜀,才得重用,发迹很晚。</p>
不过这一世,荆州地区还没有爆发战乱,曹操南侵也还没发生,邓芝还在荆州安住,刘备就入主江夏了。</p>
自从五六年前,司马徽、黄承彦、徐庶、向朗等荆州名士纷纷慕名投效刘备后,刘备在荆北三郡也越来越得人心。刘表领地内不得重用的士人,只要是自负才干的,纷纷涌向江夏、长沙,年轻的邓芝也是悄然在列。</p>
只是他才学根基更浅,也没什么名声,去的又晚,四年前才去,刘备军在荆州已经没什么空缺官位了,就只是从小吏做起。</p>
做了三年小吏后,办事口碑倒也不错,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诸葛瑾从小吏的花名册中发现了,诸葛瑾就直接抄答案要走了。</p>
凡是开府的重臣,下辖多半有不少“曹”,曹的长官叫曹掾,下面的普通办事人员则叫“曹属”。所以邓芝如今级别其实还是很低,就是个跑腿办事的。要做到大名士刘巴那个级别,才能一上来起步就是“曹掾”。</p>
……</p>
邓芝得了诸葛亮的关照,送完信后便在江州的江北新城先安心住下。</p>
打算利用这些日子,好好观摩一下诸葛亮试点的代役钱制度的实际效果如何、对民间疾苦有什么真实影响。</p>
等将来回荆州时,也好如实向主公和司徒汇报。</p>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出入一趟长江三峡非常艰险。诸葛亮肯定要花不少时间准备回信,还要问问庞统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要一并捎回去的,这一来二去就更久了,所以邓芝有的是时间闲逛。</p>
当晚仅仅在驿馆休息了一夜,稍稍缓解舟车劳顿。第二天一早,邓芝就趁着早膳的工夫,向驿馆的驿丞打探消息:</p>
“不知这江州附近,今年秋收之后,可有什么徭役工程?听说诸葛令君在此试点代役法,那干活的人手还够么?”</p>
驿丞也知道他的身份,便没有瞒着他,随口便回答:“自然是有的,诸葛令君早就规划好了,秋收农闲之后,征发民夫继续扩建城西磁器口的码头。如今还没农闲呢,就已经找了些人开干了。既不扰民,也不耽误农时。你去看了就知道。”</p>
邓芝不由有些不敢相信:“征发徭役,自古都是扰民的苦差,竟还有不扰民、不误农时的?那我倒是要见识见识。”</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