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夺回鄂州(下)
蒙古军在讨论逃脱,宋军就在商议进攻。李云的师部里面,众人对蒙古人白天的反应很满意,也有些疑惑。营长梁盛发问参谋长吕文道:“参谋长,蒙古人的应对怎么如此愚笨。”
参谋长脸色凝重,他答道:“等我军冲上城头,蒙古军从躲藏的地方突然杀出来之时,你还觉得他们的应对愚笨么?”
谈到肉搏,宋军各级指挥员的神色同样凝重起来。步枪兵填弹再快,也得十秒。十秒钟,长枪手能突刺两三回呢。真的是刀对刀枪对枪的硬干,蒙古军与宋军之间的差距就大大缩小。
看大家脸色变化,李云笑道:“怎么,怕了?”
“没有!”梁盛发本能的做出否定。不过说完之后,他又觉得有些不安,思忖了片刻,他才答道:“没有怕!”
得到如此回答,李云点点头,继续说道:“到明日,我等就可以尝试攻上城头。到时候谁愿打头阵?”
“我们营原本是长枪营,换了装备才改为火枪营。比拼刺,我们有信心。”朱洪武营长果断答道。
李云看了看这位来自淮东的军人,他原本是淮东地主,家里被蒙古害了之后就投军。宋军有丰富的野战经验,攻城的机会却很少。所以朱洪武出来抢这个登城肉搏的差事,其他营长都没有和他争夺。最后李云只能点了朱洪武的营来执行登城战。
军事会议结束之后,李云心中叹息。当年他认识朱洪武的时候,因为这个年轻人一句‘俺就算是没办法打蒙古人,至少也得给宋军今年的好粮食’,所以对朱洪武非常欣赏。他从军之后也的确有栽培。不过朱洪武能三年多就当上营长,他本人的出色表现的才是主要原因。平日里朱洪武表现算是不错,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别人还有迟疑,朱洪武总是挺身而出。加上每次都能获胜,他评功当然要比别人高。
当天晚上,工地上紧锣密鼓的制作长梯。第二天一早,天色刚明,宋军就开始向护城河边运输这些工程设备。之所以没有更早运过来倒不是有谁怠惰,而是让蒙古军看到宋军的动作,就能调动他们的兵力出现在城头。宋军的子弹炮弹又不会拐弯,蒙古军不出现,他们也没有目标可打。
李云虽然也想过其他部队若是能先发动进攻,就能吸引蒙古军的兵力,让李云这边的进攻更容易些,不过他自己把这个想法给否定了。他所打的每一仗都是硬碰硬,经过战斗之后,李云发现部队成长的飞快。没有经历过激烈的战斗,就是不懂得战斗中那些细节。
以前在军校的时候,读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打仗多了,李云才知道世上没有两次相同的战斗。而且也没有任何一场战斗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那样去走。总是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意外局面。为了这些意外苦恼过好多次之后,李云才明白了赵太尉讲过的一个逻辑,‘评价事情是别人的事情,干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千万不要弄错了关系’。
放到这一仗上,李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所有蒙古军都压到自己这边,李云就能得到斩首数量的功劳。总参参谋部里面都不是糊涂人,看到斩首的数量就知道谁才是此战最大的功臣。
宋军里面有这种想法并非只有李云一个,所以天刚亮,帅府里面的戈尔滕万户得到了城东、城西、城南的宋军发动进攻的消息。这下万户就感觉十分为难,他知道不能平均分配兵力。从昨天亲眼看到宋军垒土台的行动就能判断出宋军每一边的兵力都有万人左右。原先城内蒙古军的兵力数量只有两万,刨除水军的五千人。每边城墙上派遣五千人,就是劣势防御。真的想在城墙上给宋军重大杀伤,就得在某一边上集结优势兵力,轮番击溃宋军的攻城。
到底该上哪边的城墙,万户心里面拿不定主意。就在此时,又有小校跑进来禀报,“万户,城西的宋军已经过了护城河。”叹口气,戈尔滕万户知道自己已经没了选择,他只能对进攻速度最快的宋军进行反击。
朱洪武始终处在部队的前列。几年前他在高邮的老家被蒙古人肆虐,那些引狼入室的朱家贼子看到局面不对,竟然跑去蒙古人的营地。让沸腾着复仇心的朱洪武失去了亲自报仇的机会。
种地是个辛苦事,朱洪武本来就不喜欢。此次更有了理由,他就毅然从军。心里面想打仗,他便习惯在冲在前面。也许是运气好,不管箭支怎么射倒身边的战友,不管敌人怎么嚎叫着冲上来。朱洪武在消灭敌人之后,自己都毫发无伤。而且他也发现,只要自己在阵列前面,士兵们也更有战斗意志,他就更容易获得战斗的胜利。所以习惯成自然,朱洪武就从容不迫的出现在看着非常危险的位置。
越过护城河的简易浮桥搭建好,先头部队刚过去一个排,朱洪武就到了护城河边,指挥长梯过河。长提过去了够一个连用的数量,朱洪武就把后续指挥交给营参谋,自己和部队一起过河。
此时土台上的步枪兵们将城头打得土屑乱飞,朱洪武就让大家做好准备。等土台上发了旗号,他就把二连发的霰弹枪背在背后,准备跟着一连的突击队上城。
此时有人从背后拽住了朱洪武,扭头一看原来是营参谋。参谋非常清楚这位营长在阵头喊一声‘杀’,接着率先扑向敌人的作风。他拽住朱洪武,大声说道:“你要是上,也得上去两个连之后再上!”
朱洪武哪里肯答应,他讨价还价般的说道:“一个连行么?”
“不行!”营参谋死死拽住朱洪武的手臂。攻城战太危险,有太多不确定性。若是营长上去就战死了,这对士气的打击得多大。
宋军并没有因为营长被参谋长拽住而受到士气的打击,大家都知道营长的勇武,也知道营长绝不会抛下他们。所以早上晚上根本不是什么问题。连长倒是更希望能够让营长晚上去一些,虽然营长从来不会抢大家的功劳,可跟在营长背后登城,又被称为率先登城。大家的脸皮还没有这么厚呢。
就如训练般,部队快速沿着长梯爬上本来就不很高的鄂州城城墙。接着城头杀生四起,枪声大做。
眼瞅已经有一个连上了城头,朱洪武趁着营参谋没有注意,迅速挣脱他的拉扯,冲突队伍,和大家一起开始登城。
翻过城墙前,朱洪武觉得心中火急火燎。翻过城墙,立足观看,朱营长竟然有些心花怒放的感觉。战前,大家就充分讨论过,城头上没有足够的空间去耍弄四米长的长枪,加上刺刀的长度有一米多长的步枪可以当做短枪来使用。
实践当中刺刀的表现比想象的还好。蒙古军上城的拿的竟然是朴刀和短刀。这些武器挥砍起来看着吓人,可城头这么多人,哪里有空间给他们施展。宋军操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排成一排就是个小枪阵。枪阵后面的宋军还能从枪阵中探出枪管,对着蒙古军开枪。宋军登城不过十分钟,就控制了好长的一段城墙。
看到如此局面,朱洪武更是热血沸腾。他摘下背着的霰弹枪冲到前排,近距离对着尝试抵抗的蒙古兵就开火。这种双管枪一次可以开两枪,装填又是纸壳子弹,杀人效率更高。蒙古军原本就已经完全顶不住,此时更是扭头就跑。虽然朱洪武并非是故意要抢功,不过他的奋战更让指战员们对他更加信赖。众人呐喊着在城头开始追杀蒙古兵。
李云看到朱洪武的营很轻松的登城,不久又接到他们已经控制了下城的通道。他忍不住叹口气。其实论聪明,朱洪武在八个营里面未必就是绝对第一。可问题就在于他乐意打仗,愿意承担。其他营长就是想得太多,求得太多。反倒失去了机会。
宋军的师长有余力考虑部队内部人员的特点,这就意味着蒙古军就只能考虑自己的小命会不会不保。朱洪武的营并没有简单的待在城上,后续部队很快更着上了城。朱洪武就带着部队在城内空地上稍加整顿,随即沿着大路向前冲杀。正好就遇到了前来增援的蒙古军主力。
街道比城头宽阔不少,却也不是长枪兵能够轻易施展的宽度。而且集结在街道上的长枪兵就是步枪兵的活靶子。在呼啸而来的子弹面前割稻子般被打倒。朱洪武毫不迟疑的向蒙古军发动了近战。
戈尔滕万户并不擅长巷战。更准确的讲,他本人毫无巷战经验。所以左支右拙间,他的命令只是让蒙古军失去了联络,跑的哪里都是。
大半个时辰过去,万户接到了最新的消息,城西的宋军也突破城墙杀进城内。鄂州城再也守不住了!
参谋长脸色凝重,他答道:“等我军冲上城头,蒙古军从躲藏的地方突然杀出来之时,你还觉得他们的应对愚笨么?”
谈到肉搏,宋军各级指挥员的神色同样凝重起来。步枪兵填弹再快,也得十秒。十秒钟,长枪手能突刺两三回呢。真的是刀对刀枪对枪的硬干,蒙古军与宋军之间的差距就大大缩小。
看大家脸色变化,李云笑道:“怎么,怕了?”
“没有!”梁盛发本能的做出否定。不过说完之后,他又觉得有些不安,思忖了片刻,他才答道:“没有怕!”
得到如此回答,李云点点头,继续说道:“到明日,我等就可以尝试攻上城头。到时候谁愿打头阵?”
“我们营原本是长枪营,换了装备才改为火枪营。比拼刺,我们有信心。”朱洪武营长果断答道。
李云看了看这位来自淮东的军人,他原本是淮东地主,家里被蒙古害了之后就投军。宋军有丰富的野战经验,攻城的机会却很少。所以朱洪武出来抢这个登城肉搏的差事,其他营长都没有和他争夺。最后李云只能点了朱洪武的营来执行登城战。
军事会议结束之后,李云心中叹息。当年他认识朱洪武的时候,因为这个年轻人一句‘俺就算是没办法打蒙古人,至少也得给宋军今年的好粮食’,所以对朱洪武非常欣赏。他从军之后也的确有栽培。不过朱洪武能三年多就当上营长,他本人的出色表现的才是主要原因。平日里朱洪武表现算是不错,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别人还有迟疑,朱洪武总是挺身而出。加上每次都能获胜,他评功当然要比别人高。
当天晚上,工地上紧锣密鼓的制作长梯。第二天一早,天色刚明,宋军就开始向护城河边运输这些工程设备。之所以没有更早运过来倒不是有谁怠惰,而是让蒙古军看到宋军的动作,就能调动他们的兵力出现在城头。宋军的子弹炮弹又不会拐弯,蒙古军不出现,他们也没有目标可打。
李云虽然也想过其他部队若是能先发动进攻,就能吸引蒙古军的兵力,让李云这边的进攻更容易些,不过他自己把这个想法给否定了。他所打的每一仗都是硬碰硬,经过战斗之后,李云发现部队成长的飞快。没有经历过激烈的战斗,就是不懂得战斗中那些细节。
以前在军校的时候,读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打仗多了,李云才知道世上没有两次相同的战斗。而且也没有任何一场战斗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那样去走。总是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意外局面。为了这些意外苦恼过好多次之后,李云才明白了赵太尉讲过的一个逻辑,‘评价事情是别人的事情,干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千万不要弄错了关系’。
放到这一仗上,李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所有蒙古军都压到自己这边,李云就能得到斩首数量的功劳。总参参谋部里面都不是糊涂人,看到斩首的数量就知道谁才是此战最大的功臣。
宋军里面有这种想法并非只有李云一个,所以天刚亮,帅府里面的戈尔滕万户得到了城东、城西、城南的宋军发动进攻的消息。这下万户就感觉十分为难,他知道不能平均分配兵力。从昨天亲眼看到宋军垒土台的行动就能判断出宋军每一边的兵力都有万人左右。原先城内蒙古军的兵力数量只有两万,刨除水军的五千人。每边城墙上派遣五千人,就是劣势防御。真的想在城墙上给宋军重大杀伤,就得在某一边上集结优势兵力,轮番击溃宋军的攻城。
到底该上哪边的城墙,万户心里面拿不定主意。就在此时,又有小校跑进来禀报,“万户,城西的宋军已经过了护城河。”叹口气,戈尔滕万户知道自己已经没了选择,他只能对进攻速度最快的宋军进行反击。
朱洪武始终处在部队的前列。几年前他在高邮的老家被蒙古人肆虐,那些引狼入室的朱家贼子看到局面不对,竟然跑去蒙古人的营地。让沸腾着复仇心的朱洪武失去了亲自报仇的机会。
种地是个辛苦事,朱洪武本来就不喜欢。此次更有了理由,他就毅然从军。心里面想打仗,他便习惯在冲在前面。也许是运气好,不管箭支怎么射倒身边的战友,不管敌人怎么嚎叫着冲上来。朱洪武在消灭敌人之后,自己都毫发无伤。而且他也发现,只要自己在阵列前面,士兵们也更有战斗意志,他就更容易获得战斗的胜利。所以习惯成自然,朱洪武就从容不迫的出现在看着非常危险的位置。
越过护城河的简易浮桥搭建好,先头部队刚过去一个排,朱洪武就到了护城河边,指挥长梯过河。长提过去了够一个连用的数量,朱洪武就把后续指挥交给营参谋,自己和部队一起过河。
此时土台上的步枪兵们将城头打得土屑乱飞,朱洪武就让大家做好准备。等土台上发了旗号,他就把二连发的霰弹枪背在背后,准备跟着一连的突击队上城。
此时有人从背后拽住了朱洪武,扭头一看原来是营参谋。参谋非常清楚这位营长在阵头喊一声‘杀’,接着率先扑向敌人的作风。他拽住朱洪武,大声说道:“你要是上,也得上去两个连之后再上!”
朱洪武哪里肯答应,他讨价还价般的说道:“一个连行么?”
“不行!”营参谋死死拽住朱洪武的手臂。攻城战太危险,有太多不确定性。若是营长上去就战死了,这对士气的打击得多大。
宋军并没有因为营长被参谋长拽住而受到士气的打击,大家都知道营长的勇武,也知道营长绝不会抛下他们。所以早上晚上根本不是什么问题。连长倒是更希望能够让营长晚上去一些,虽然营长从来不会抢大家的功劳,可跟在营长背后登城,又被称为率先登城。大家的脸皮还没有这么厚呢。
就如训练般,部队快速沿着长梯爬上本来就不很高的鄂州城城墙。接着城头杀生四起,枪声大做。
眼瞅已经有一个连上了城头,朱洪武趁着营参谋没有注意,迅速挣脱他的拉扯,冲突队伍,和大家一起开始登城。
翻过城墙前,朱洪武觉得心中火急火燎。翻过城墙,立足观看,朱营长竟然有些心花怒放的感觉。战前,大家就充分讨论过,城头上没有足够的空间去耍弄四米长的长枪,加上刺刀的长度有一米多长的步枪可以当做短枪来使用。
实践当中刺刀的表现比想象的还好。蒙古军上城的拿的竟然是朴刀和短刀。这些武器挥砍起来看着吓人,可城头这么多人,哪里有空间给他们施展。宋军操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排成一排就是个小枪阵。枪阵后面的宋军还能从枪阵中探出枪管,对着蒙古军开枪。宋军登城不过十分钟,就控制了好长的一段城墙。
看到如此局面,朱洪武更是热血沸腾。他摘下背着的霰弹枪冲到前排,近距离对着尝试抵抗的蒙古兵就开火。这种双管枪一次可以开两枪,装填又是纸壳子弹,杀人效率更高。蒙古军原本就已经完全顶不住,此时更是扭头就跑。虽然朱洪武并非是故意要抢功,不过他的奋战更让指战员们对他更加信赖。众人呐喊着在城头开始追杀蒙古兵。
李云看到朱洪武的营很轻松的登城,不久又接到他们已经控制了下城的通道。他忍不住叹口气。其实论聪明,朱洪武在八个营里面未必就是绝对第一。可问题就在于他乐意打仗,愿意承担。其他营长就是想得太多,求得太多。反倒失去了机会。
宋军的师长有余力考虑部队内部人员的特点,这就意味着蒙古军就只能考虑自己的小命会不会不保。朱洪武的营并没有简单的待在城上,后续部队很快更着上了城。朱洪武就带着部队在城内空地上稍加整顿,随即沿着大路向前冲杀。正好就遇到了前来增援的蒙古军主力。
街道比城头宽阔不少,却也不是长枪兵能够轻易施展的宽度。而且集结在街道上的长枪兵就是步枪兵的活靶子。在呼啸而来的子弹面前割稻子般被打倒。朱洪武毫不迟疑的向蒙古军发动了近战。
戈尔滕万户并不擅长巷战。更准确的讲,他本人毫无巷战经验。所以左支右拙间,他的命令只是让蒙古军失去了联络,跑的哪里都是。
大半个时辰过去,万户接到了最新的消息,城西的宋军也突破城墙杀进城内。鄂州城再也守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