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大朝会
转眼就到了大朝会的日子。这天一大早,刘备和秦翼就来到邺城皇宫外面,等候参加朝会。
夏季天亮的早,此时天色已经大亮,秦翼便主动去与那些相识的官员打招呼,还把刘备引见给他们。
也许是前日送了一圈礼的缘故,也许是出于礼节,那些官员都对秦翼非常热情。但对刘备,就没那么热情了。有的人还跟刘备说上几句话,有的人仅仅是冲刘备点一下头。
反倒是刘虞这位正宗的皇亲国戚和当朝司徒,拉着刘备的手说了很久。刘虞详细询问了刘备的族谱,最后下了结论,他与刘备乃是同辈,刘虞便主动以“玄德贤弟”称呼刘备。
刘备却不敢称呼刘虞为兄,依旧以官职相称。
其实,前天秦翼拜访刘虞时,就已经与刘虞说好了,不管刘备这个汉室宗亲是真是假,刘虞都要帮刘备入汉室宗谱。反正,只是在族谱上多记上刘备以及刘备的上几辈祖宗的名字而已。
刘虞是司徒,还兼着宗正卿,管理汉室宗谱,正在他的职责范围内。这事对刘虞来说易如反掌。
因此,刘虞今日才对刘备表现的如此热情,他这也是在暗示秦翼,你托付给我的事情,我已经办妥了。
卯时许,宫门大开,百官依职事高低,列队进入皇宫。秦翼排在中间靠前的位置,在他的前面,只有不到二十人。刘备却连进入皇宫的资格都没有,在宫门外等候宣召。
去年刘辩的复辟登基大典时,秦翼曾经进入过这个皇宫。那时,宫中的建筑非常简陋。今日再次踏入,秦翼发现,皇宫已修整一新。那座皇帝坐朝的大殿,加高了不少。宫殿前面开辟出了一个很大的广场,原先种植的树木花草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的青石板。
虽然,皇宫依然很小,但却多了些庄严肃穆的感觉。
进入宫殿,天子随后驾到,百官唱礼。秦翼偷偷观察了一下,刘辩比去年长高了半头,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
刘辩入座后,便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内容无非是说自今年以来,长安伪朝廷派兵攻伐朝廷所属州郡,百官齐心协力扶保社稷,将士用命,终击退来犯之敌云云。
随后,便是对有功官员的封赏。由刘虞亲自宣读一卷卷封赏诏书。
袁绍总揽全局,又亲自率兵击退公孙瓒,自当首功。但袁绍已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再往上升官,就是不常设的丞相之职了。而这个职位,一般为托孤之臣,可代替天子总揽朝政,袁绍还没狂妄到那个地步,因此,诏书中,只是加授袁绍卫将军之衔。
令秦翼大跌眼镜的是,功臣排在第二位的,竟然是王允。诏书中说,王允苦心诛杀董卓,为汉室诛除逆贼,有匡扶社稷之功,因此,刘辩封王允为祁县侯,领镇西将军衔。这显然是邺城朝廷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人家王允是效忠长安朝廷的,与你邺城朝廷八竿子打不着。
功臣排在第三的,则是孙坚。孙坚虽然没有取得多大的战绩,但他已然战死了,朝廷也不能薄待。诏书中,追封孙坚为平南将军,其子孙策袭孙坚生前爵位,封为乌程侯。
功臣第四位乃是袁术。虽然,袁术是主动进攻刘表,还打了败仗,但诏书中却说他牵制荆州刘表、抵御张济占据雒阳有功,由后将军晋封为骠骑将军,仍领豫州牧,督豫州、扬州军政事。这显然是安慰性质的。
功臣第五位,乃是曹操。曹操派兵援助秦翼击退牛辅,又有击退张济进犯兖州的功劳,被刘辩升为兖州牧、加封平东将军衔。
听了这么久的诏书,秦翼本以为快要点到他的名字了,可后面宣读的几份诏书,已然没有他的名字。
第六位功臣乃是战死的王匡,追封为平西将军。第七位乃是公孙瓒,虽然公孙瓒奉董卓之命攻伐冀州,有错在先,但公孙瓒在董卓死后幡然醒悟,主动退兵,并上表拥护朝廷,功奉前将军、领幽州牧。
第八位,却是战死的杨奉,追封为安西将军,其从子杨随继任河西郡太守之职。
就连杨奉的功臣名次都排到秦翼前面了,这让秦翼越来越失望。他不由地心中暗想:袁绍那厮不会是反悔了吧,说好的要让我当并州刺史的呢?
就在这时,秦翼忽然听到刘虞念到了他的名字。
“奋武将军、羽林中郎将、上党郡太守秦翼,守襄陵、助战河内、克服广昌县、唐县,半年内转战千里,功在社稷,加封安北将军、授并州刺史,封爵潞县侯,仍遥领羽林中郎将之职。”
呼——终于听到我的名字了。秦翼一听诏书中对他的封赏,大喜过望,忙出班谢恩。
这下,他也想明白了,把杨奉的功劳排在他的前面,也是像孙坚一样,出于对逝者的尊重。
后面还宣读了很多诏书,分别对王匡的儿子王栩、平难中郎将张燕,以及袁绍军中的一些将领和谋士,还有朝中一应官员进行了封赏。
诏书中所点到的功臣,有的在朝,有的并未参加朝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来邺城。但不管怎样,这次战役,乃是邺城朝廷成立后经历的第一场大战,同时也是关系到邺城朝廷存亡的一场大战,战役既然胜了,天子也不吝封赏。
只是,所涉及到的封赏,除了少数几人官职升迁,大多数人都只是提升了虚衔,实际职权并未变动。财物奖励更是连提都没提。总而言之,朝廷这次所谓的封赏,惠而不费。没花多少钱,但你还不能说人家抠门。
一封封诏书,宣读了足有一个时辰。秦翼在听完对他的封赏后,就无心细听了,站了这么久,他都已经开始犯困了。
“宣广昌县令刘备觐见——”就在秦翼昏昏欲睡之时,他听到唱礼的宦官一声高呼。
秦翼立刻打起了精神。肉戏来了,看看刘辩是如何对待刘备的。
过了一会儿,刘备走进了宫殿,一进门口,他就冲刘辩弯腰施礼:“广昌县令刘备,拜见皇帝陛下。”
他这个广昌县令乃是公孙瓒授予的,按说,朝廷是不应该承认的。但如今公孙瓒都已经名列功臣之中了,朝廷也便认可了刘备的官职。
刘备一进来,殿内官员的眼神就全汇聚到了刘备身上。
“刘卿免礼!”刘辩的声音传出。待刘备站直了,他又道:“刘卿,朕闻你乃中山靖王之后,可有此事?”
“回禀陛下,确有此事!”
刘辩看向刘虞:“皇叔,刘卿所言当真否?”
刘虞朝刘辩一拱手:“陛下,昨日,臣已查过宗谱,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孙临邑侯刘复的后裔。”
“哦?那我汉室宗谱之中,可曾记录刘备的名字?”刘辩又问。
刘虞道:“宗谱之中,只记录到刘备祖父刘雄之名。刘雄曾举孝廉,担任过东郡范令,因此宗谱中有其名。”
刘辩点点头,道:“既然宗谱中有刘备祖父的名字,那刘卿的汉室宗亲身份,便确凿无疑了。”
说到这里,刘辩便问刘备:“刘卿,令尊名讳为何?”
“回禀陛下,先父讳名刘弘。”
刘辩看向刘虞:“皇叔,将刘弘和刘备之名皆记入宗谱之中。”
“臣遵旨!”
刘备一听,连忙谢恩。
刘辩摆摆手,道:“你不用谢朕,将我汉室遗落的宗亲子弟之名收录于族谱,乃是朕的本分。”
说到这里,刘辩又问刘虞:“皇叔,刘备在我汉室宗谱之中,辈分为何?”
刘虞道:“刘备与臣同辈。”
刘辩一听,道:“如此说来,朕该称呼刘卿为皇叔了。”说完,他便起身,朝刘备微微一礼:“侄儿见过皇叔。”
刘备吓得赶紧还礼:“陛下,君臣有别,备当不得此礼!”
刘辩笑了笑,又坐了回去。
秦翼看到这儿,终于放心了。刘备这汉室宗亲的身份,算是坐实了。
随后,刘虞就朝刘备宣读了诏书。诏书之中,将刘备列为最后一名功臣,封他为阳陵令。
阳陵令,比县令略高,比太守要低,相当于一郡郡丞或都尉的官职。阳陵,是文帝刘启与其皇后的合葬墓。阳陵令,便是掌管看护阳陵的官职。
实际上,阳陵远在咸阳,刘备不可能去阳陵上任,只能遥领阳陵令之职。看护皇家陵园,乃是宗正寺的职责之一,刘备这个阳陵令,说白了,以后他就要在宗正寺当官了,正是刘虞的属下。
之所以封刘备为阳陵令,是刘虞想为刘备争取一点兵权。皇家陵园是有士兵驻守的,宗正寺之中的官职,也只有看护陵园的令署可以领兵。刘虞想把刘备留在宗正寺当官,刘备又带了数百士兵前来邺城,想把这数百士兵的兵权继续握在手里,也只能担任这个看护陵园的官职了。
刘备是汉室宗亲,看护祖宗陵园,也是应当应分的,因此,袁绍对此也没有意见。
刘虞为了刘备,也可谓用心良苦了。
夏季天亮的早,此时天色已经大亮,秦翼便主动去与那些相识的官员打招呼,还把刘备引见给他们。
也许是前日送了一圈礼的缘故,也许是出于礼节,那些官员都对秦翼非常热情。但对刘备,就没那么热情了。有的人还跟刘备说上几句话,有的人仅仅是冲刘备点一下头。
反倒是刘虞这位正宗的皇亲国戚和当朝司徒,拉着刘备的手说了很久。刘虞详细询问了刘备的族谱,最后下了结论,他与刘备乃是同辈,刘虞便主动以“玄德贤弟”称呼刘备。
刘备却不敢称呼刘虞为兄,依旧以官职相称。
其实,前天秦翼拜访刘虞时,就已经与刘虞说好了,不管刘备这个汉室宗亲是真是假,刘虞都要帮刘备入汉室宗谱。反正,只是在族谱上多记上刘备以及刘备的上几辈祖宗的名字而已。
刘虞是司徒,还兼着宗正卿,管理汉室宗谱,正在他的职责范围内。这事对刘虞来说易如反掌。
因此,刘虞今日才对刘备表现的如此热情,他这也是在暗示秦翼,你托付给我的事情,我已经办妥了。
卯时许,宫门大开,百官依职事高低,列队进入皇宫。秦翼排在中间靠前的位置,在他的前面,只有不到二十人。刘备却连进入皇宫的资格都没有,在宫门外等候宣召。
去年刘辩的复辟登基大典时,秦翼曾经进入过这个皇宫。那时,宫中的建筑非常简陋。今日再次踏入,秦翼发现,皇宫已修整一新。那座皇帝坐朝的大殿,加高了不少。宫殿前面开辟出了一个很大的广场,原先种植的树木花草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的青石板。
虽然,皇宫依然很小,但却多了些庄严肃穆的感觉。
进入宫殿,天子随后驾到,百官唱礼。秦翼偷偷观察了一下,刘辩比去年长高了半头,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
刘辩入座后,便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内容无非是说自今年以来,长安伪朝廷派兵攻伐朝廷所属州郡,百官齐心协力扶保社稷,将士用命,终击退来犯之敌云云。
随后,便是对有功官员的封赏。由刘虞亲自宣读一卷卷封赏诏书。
袁绍总揽全局,又亲自率兵击退公孙瓒,自当首功。但袁绍已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再往上升官,就是不常设的丞相之职了。而这个职位,一般为托孤之臣,可代替天子总揽朝政,袁绍还没狂妄到那个地步,因此,诏书中,只是加授袁绍卫将军之衔。
令秦翼大跌眼镜的是,功臣排在第二位的,竟然是王允。诏书中说,王允苦心诛杀董卓,为汉室诛除逆贼,有匡扶社稷之功,因此,刘辩封王允为祁县侯,领镇西将军衔。这显然是邺城朝廷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人家王允是效忠长安朝廷的,与你邺城朝廷八竿子打不着。
功臣排在第三的,则是孙坚。孙坚虽然没有取得多大的战绩,但他已然战死了,朝廷也不能薄待。诏书中,追封孙坚为平南将军,其子孙策袭孙坚生前爵位,封为乌程侯。
功臣第四位乃是袁术。虽然,袁术是主动进攻刘表,还打了败仗,但诏书中却说他牵制荆州刘表、抵御张济占据雒阳有功,由后将军晋封为骠骑将军,仍领豫州牧,督豫州、扬州军政事。这显然是安慰性质的。
功臣第五位,乃是曹操。曹操派兵援助秦翼击退牛辅,又有击退张济进犯兖州的功劳,被刘辩升为兖州牧、加封平东将军衔。
听了这么久的诏书,秦翼本以为快要点到他的名字了,可后面宣读的几份诏书,已然没有他的名字。
第六位功臣乃是战死的王匡,追封为平西将军。第七位乃是公孙瓒,虽然公孙瓒奉董卓之命攻伐冀州,有错在先,但公孙瓒在董卓死后幡然醒悟,主动退兵,并上表拥护朝廷,功奉前将军、领幽州牧。
第八位,却是战死的杨奉,追封为安西将军,其从子杨随继任河西郡太守之职。
就连杨奉的功臣名次都排到秦翼前面了,这让秦翼越来越失望。他不由地心中暗想:袁绍那厮不会是反悔了吧,说好的要让我当并州刺史的呢?
就在这时,秦翼忽然听到刘虞念到了他的名字。
“奋武将军、羽林中郎将、上党郡太守秦翼,守襄陵、助战河内、克服广昌县、唐县,半年内转战千里,功在社稷,加封安北将军、授并州刺史,封爵潞县侯,仍遥领羽林中郎将之职。”
呼——终于听到我的名字了。秦翼一听诏书中对他的封赏,大喜过望,忙出班谢恩。
这下,他也想明白了,把杨奉的功劳排在他的前面,也是像孙坚一样,出于对逝者的尊重。
后面还宣读了很多诏书,分别对王匡的儿子王栩、平难中郎将张燕,以及袁绍军中的一些将领和谋士,还有朝中一应官员进行了封赏。
诏书中所点到的功臣,有的在朝,有的并未参加朝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来邺城。但不管怎样,这次战役,乃是邺城朝廷成立后经历的第一场大战,同时也是关系到邺城朝廷存亡的一场大战,战役既然胜了,天子也不吝封赏。
只是,所涉及到的封赏,除了少数几人官职升迁,大多数人都只是提升了虚衔,实际职权并未变动。财物奖励更是连提都没提。总而言之,朝廷这次所谓的封赏,惠而不费。没花多少钱,但你还不能说人家抠门。
一封封诏书,宣读了足有一个时辰。秦翼在听完对他的封赏后,就无心细听了,站了这么久,他都已经开始犯困了。
“宣广昌县令刘备觐见——”就在秦翼昏昏欲睡之时,他听到唱礼的宦官一声高呼。
秦翼立刻打起了精神。肉戏来了,看看刘辩是如何对待刘备的。
过了一会儿,刘备走进了宫殿,一进门口,他就冲刘辩弯腰施礼:“广昌县令刘备,拜见皇帝陛下。”
他这个广昌县令乃是公孙瓒授予的,按说,朝廷是不应该承认的。但如今公孙瓒都已经名列功臣之中了,朝廷也便认可了刘备的官职。
刘备一进来,殿内官员的眼神就全汇聚到了刘备身上。
“刘卿免礼!”刘辩的声音传出。待刘备站直了,他又道:“刘卿,朕闻你乃中山靖王之后,可有此事?”
“回禀陛下,确有此事!”
刘辩看向刘虞:“皇叔,刘卿所言当真否?”
刘虞朝刘辩一拱手:“陛下,昨日,臣已查过宗谱,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孙临邑侯刘复的后裔。”
“哦?那我汉室宗谱之中,可曾记录刘备的名字?”刘辩又问。
刘虞道:“宗谱之中,只记录到刘备祖父刘雄之名。刘雄曾举孝廉,担任过东郡范令,因此宗谱中有其名。”
刘辩点点头,道:“既然宗谱中有刘备祖父的名字,那刘卿的汉室宗亲身份,便确凿无疑了。”
说到这里,刘辩便问刘备:“刘卿,令尊名讳为何?”
“回禀陛下,先父讳名刘弘。”
刘辩看向刘虞:“皇叔,将刘弘和刘备之名皆记入宗谱之中。”
“臣遵旨!”
刘备一听,连忙谢恩。
刘辩摆摆手,道:“你不用谢朕,将我汉室遗落的宗亲子弟之名收录于族谱,乃是朕的本分。”
说到这里,刘辩又问刘虞:“皇叔,刘备在我汉室宗谱之中,辈分为何?”
刘虞道:“刘备与臣同辈。”
刘辩一听,道:“如此说来,朕该称呼刘卿为皇叔了。”说完,他便起身,朝刘备微微一礼:“侄儿见过皇叔。”
刘备吓得赶紧还礼:“陛下,君臣有别,备当不得此礼!”
刘辩笑了笑,又坐了回去。
秦翼看到这儿,终于放心了。刘备这汉室宗亲的身份,算是坐实了。
随后,刘虞就朝刘备宣读了诏书。诏书之中,将刘备列为最后一名功臣,封他为阳陵令。
阳陵令,比县令略高,比太守要低,相当于一郡郡丞或都尉的官职。阳陵,是文帝刘启与其皇后的合葬墓。阳陵令,便是掌管看护阳陵的官职。
实际上,阳陵远在咸阳,刘备不可能去阳陵上任,只能遥领阳陵令之职。看护皇家陵园,乃是宗正寺的职责之一,刘备这个阳陵令,说白了,以后他就要在宗正寺当官了,正是刘虞的属下。
之所以封刘备为阳陵令,是刘虞想为刘备争取一点兵权。皇家陵园是有士兵驻守的,宗正寺之中的官职,也只有看护陵园的令署可以领兵。刘虞想把刘备留在宗正寺当官,刘备又带了数百士兵前来邺城,想把这数百士兵的兵权继续握在手里,也只能担任这个看护陵园的官职了。
刘备是汉室宗亲,看护祖宗陵园,也是应当应分的,因此,袁绍对此也没有意见。
刘虞为了刘备,也可谓用心良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