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另辟蹊径(下)
历史上奥地利帝国在军事领域的做法更是愚蠢至极,将军中的匈牙利将领和士兵全部调往外地驻防,甚至将当地的警察都调换成其他民族的宪兵。</p>
屯驻大军、设立军事禁区、大张旗鼓地搜捕匈牙利残党,先不说会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光是这种行为本就是在替匈牙利民族主义者做宣传,同时也是在将或中立,或无心政治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p>
弗兰茨觉得屯驻大军和设立军事禁区,这两项是毫无意义的做法,元气大伤的匈牙利很难再次发动叛乱。</p>
而且按照奥地利帝国的惯例,军队需要当地提供一定比例的粮食,这对于战后的重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p>
与其让大军屯驻浪费粮食徒增民怨,不如原地将军队解散,只留下一小部分忠于奥地利帝国且正处于当打之年的士兵。</p>
复员的军人既是劳动力,又是消费者。他们不但年轻力壮,手里更有着一定资金。这样不但减小了后勤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产业的恢复。</p>
这些人稳定下来匈牙利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p>
推行德语教育只靠强制在学校和政府中使用德语是远远不够的,当时奥地利帝国的识字率低得可怜。</p>
哪怕是科希策那样的大城市,人人识字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早就安排好了内应,传单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被人刻意忽略。</p>
是像小孩子发脾气一样乱改店铺的招牌和路标,更是毫无必要,只要语言普及率足够高,不需要政府强令,民众们自己就会将其弃如敝履。</p>
所以要解决德语教育问题,第一步应该是普及义务教育。否则就是向空气宣战,把自己累得半死,结果都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p>
此时在匈牙利上得起学的人不超过20%,而普及义务教育在于其强制性、普及性和均衡性。</p>
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受到德语影响的人群会成倍增加,并且在根源上解决困扰奥地利帝国数个世纪的语言问题。</p>
此外苏联时期的扫盲学校也非常值得借鉴,菲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仁斯基那句:</p>
“如果你不会,我们可以教;如果你不想学,我们就帮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p>
在此时的匈牙利显得尤为合适.</p>
创始人。)</p>
当然一些细节还是不能照搬照抄,比如苏联是以工厂为核心,这对于遍地农田的匈牙利来说显然不合适。</p>
世俗化改革是必需的,但完全摒弃宗教却没必要。</p>
扫盲教育不同于正规教育,扫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会中未识字或识字水平较低人口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写和算术能力。</p>
弗兰茨可不指望那些人刚从扫盲学校毕业就能造飞机大炮、搞科研,若他们都能做到这点,那奥地利帝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就可以都关门了。</p>
打压匈牙利文化和民俗,在弗兰茨看来是最愚蠢的行为,这甚至已经超过了自欺欺人的范畴,完全是在饮鸩止渴。</p>
表面上似乎抑制了匈牙利文化的复苏,实际上却是在帮匈牙利民族主义者做宣传,帮他们创造新的匈牙利民族主义者。</p>try{ggauto();} catch(ex){}
单纯地打压匈牙利文化和民俗的结果,只能激化矛盾、浪费资源,助长排外主义。</p>
弗兰茨并不在意匈牙利文化的传承,也不在意他们搞一些民俗,只要别出格,别打着民俗的旗号伤风败俗就行。</p>
肯定有人会因此感到惊慌失措,甚至害怕马扎尔文化会反过来影响到奥地利帝国,然而奥地利帝国如果连这点文化自信都没有,那还不如直接斯拉夫化。</p>
以上所有措施每年大约要花费奥地利帝国三千到五千万弗罗林的经费,预计需要持续三年,之后费用会降到一千万弗罗林以下主要用于维持义务教育。</p>
按照弗兰茨的估计最多一到两个月,匈牙利的叛乱就能平定。只不过在如此的天罗地网之下,科苏特和那些马扎尔精英恐怕很难逃出生天了。</p>
“唉,这世间又少了很多笑料。”</p>
匈牙利东都,德布勒森。</p>
科苏特被气得直接掀翻了桌子,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在求援,到处都是战败的消息。</p>
奥地利人、克罗地亚人、特兰西瓦尼亚人、波兰人、鲁塞尼亚人,还有该死的犹太人,全都要在匈牙利共和国身上撕下一块肉来。</p>
西部海瑙的部队一直在围攻布达佩斯,留下的缺口只许进不许出,这明摆着是在围点打援。</p>
哪怕是不懂军事科苏特也能看得出来,然而匈牙利军方和议会中的一部分人却坚持救援,这才导致了其他方向空虚,甚至无兵可用的窘境。</p>
但是此时这件事的话语权却不在他的手中,毕竟当年称布达佩斯是匈牙利民族象征的人也是他。</p>
其实那些人也并不是看不到,只是这其中还涉及到匈牙利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p>
所以现在科苏特只能看着好不容易强征来的青壮去送死。</p>
东部之前一直在围攻科洛斯堡的阿尔图尔更是让他怒火中烧,明明每次汇报都说就快将奥地利帝国的军队消灭,已经将其逼入死地。</p>
然而怎么突然之间,一仗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军团就全军覆没了?阿尔图尔那个该死的家伙更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p>
有传闻说其与俄国人接触过</p>
“该死的叛徒!把我的军团还给我!”</p>
南部克罗地亚人早已准备多时,但匈牙利人也是如此。双方一开始战斗就进入了白热化,但匈牙利大平原终究是易攻难守之地。</p>
很快克罗地亚人就找到了马扎尔人防御的空隙,前者通过这些缝隙进入后方开始大肆破坏,眼看着自己的后方变成一片火海,后者不得不选择应战。</p>
无论是应战,还是分兵救援都在克罗地亚人的意料之中。最终匈牙利南部失守,三万军队,一千五百余人战死,其余全部投降。</p>
北部斯洛伐克地区,一万五千名匈牙利士兵,五万仆从军全部被击溃生死不知,同样不知所终的还有三十万移民。</p>
面对全线的溃败,以及内部无休止的权力斗争,科苏特决定另辟蹊径――称帝。</p></div>
屯驻大军、设立军事禁区、大张旗鼓地搜捕匈牙利残党,先不说会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光是这种行为本就是在替匈牙利民族主义者做宣传,同时也是在将或中立,或无心政治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p>
弗兰茨觉得屯驻大军和设立军事禁区,这两项是毫无意义的做法,元气大伤的匈牙利很难再次发动叛乱。</p>
而且按照奥地利帝国的惯例,军队需要当地提供一定比例的粮食,这对于战后的重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p>
与其让大军屯驻浪费粮食徒增民怨,不如原地将军队解散,只留下一小部分忠于奥地利帝国且正处于当打之年的士兵。</p>
复员的军人既是劳动力,又是消费者。他们不但年轻力壮,手里更有着一定资金。这样不但减小了后勤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产业的恢复。</p>
这些人稳定下来匈牙利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p>
推行德语教育只靠强制在学校和政府中使用德语是远远不够的,当时奥地利帝国的识字率低得可怜。</p>
哪怕是科希策那样的大城市,人人识字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早就安排好了内应,传单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被人刻意忽略。</p>
是像小孩子发脾气一样乱改店铺的招牌和路标,更是毫无必要,只要语言普及率足够高,不需要政府强令,民众们自己就会将其弃如敝履。</p>
所以要解决德语教育问题,第一步应该是普及义务教育。否则就是向空气宣战,把自己累得半死,结果都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p>
此时在匈牙利上得起学的人不超过20%,而普及义务教育在于其强制性、普及性和均衡性。</p>
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受到德语影响的人群会成倍增加,并且在根源上解决困扰奥地利帝国数个世纪的语言问题。</p>
此外苏联时期的扫盲学校也非常值得借鉴,菲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仁斯基那句:</p>
“如果你不会,我们可以教;如果你不想学,我们就帮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p>
在此时的匈牙利显得尤为合适.</p>
创始人。)</p>
当然一些细节还是不能照搬照抄,比如苏联是以工厂为核心,这对于遍地农田的匈牙利来说显然不合适。</p>
世俗化改革是必需的,但完全摒弃宗教却没必要。</p>
扫盲教育不同于正规教育,扫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会中未识字或识字水平较低人口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写和算术能力。</p>
弗兰茨可不指望那些人刚从扫盲学校毕业就能造飞机大炮、搞科研,若他们都能做到这点,那奥地利帝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就可以都关门了。</p>
打压匈牙利文化和民俗,在弗兰茨看来是最愚蠢的行为,这甚至已经超过了自欺欺人的范畴,完全是在饮鸩止渴。</p>
表面上似乎抑制了匈牙利文化的复苏,实际上却是在帮匈牙利民族主义者做宣传,帮他们创造新的匈牙利民族主义者。</p>try{ggauto();} catch(ex){}
单纯地打压匈牙利文化和民俗的结果,只能激化矛盾、浪费资源,助长排外主义。</p>
弗兰茨并不在意匈牙利文化的传承,也不在意他们搞一些民俗,只要别出格,别打着民俗的旗号伤风败俗就行。</p>
肯定有人会因此感到惊慌失措,甚至害怕马扎尔文化会反过来影响到奥地利帝国,然而奥地利帝国如果连这点文化自信都没有,那还不如直接斯拉夫化。</p>
以上所有措施每年大约要花费奥地利帝国三千到五千万弗罗林的经费,预计需要持续三年,之后费用会降到一千万弗罗林以下主要用于维持义务教育。</p>
按照弗兰茨的估计最多一到两个月,匈牙利的叛乱就能平定。只不过在如此的天罗地网之下,科苏特和那些马扎尔精英恐怕很难逃出生天了。</p>
“唉,这世间又少了很多笑料。”</p>
匈牙利东都,德布勒森。</p>
科苏特被气得直接掀翻了桌子,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在求援,到处都是战败的消息。</p>
奥地利人、克罗地亚人、特兰西瓦尼亚人、波兰人、鲁塞尼亚人,还有该死的犹太人,全都要在匈牙利共和国身上撕下一块肉来。</p>
西部海瑙的部队一直在围攻布达佩斯,留下的缺口只许进不许出,这明摆着是在围点打援。</p>
哪怕是不懂军事科苏特也能看得出来,然而匈牙利军方和议会中的一部分人却坚持救援,这才导致了其他方向空虚,甚至无兵可用的窘境。</p>
但是此时这件事的话语权却不在他的手中,毕竟当年称布达佩斯是匈牙利民族象征的人也是他。</p>
其实那些人也并不是看不到,只是这其中还涉及到匈牙利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p>
所以现在科苏特只能看着好不容易强征来的青壮去送死。</p>
东部之前一直在围攻科洛斯堡的阿尔图尔更是让他怒火中烧,明明每次汇报都说就快将奥地利帝国的军队消灭,已经将其逼入死地。</p>
然而怎么突然之间,一仗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军团就全军覆没了?阿尔图尔那个该死的家伙更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p>
有传闻说其与俄国人接触过</p>
“该死的叛徒!把我的军团还给我!”</p>
南部克罗地亚人早已准备多时,但匈牙利人也是如此。双方一开始战斗就进入了白热化,但匈牙利大平原终究是易攻难守之地。</p>
很快克罗地亚人就找到了马扎尔人防御的空隙,前者通过这些缝隙进入后方开始大肆破坏,眼看着自己的后方变成一片火海,后者不得不选择应战。</p>
无论是应战,还是分兵救援都在克罗地亚人的意料之中。最终匈牙利南部失守,三万军队,一千五百余人战死,其余全部投降。</p>
北部斯洛伐克地区,一万五千名匈牙利士兵,五万仆从军全部被击溃生死不知,同样不知所终的还有三十万移民。</p>
面对全线的溃败,以及内部无休止的权力斗争,科苏特决定另辟蹊径――称帝。</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