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33)
韩冈是十天来第一次上殿。
他辞了第五次之后,终于接下削去了国公封爵和食邑的诏书。
作为新任的北院宣徽使走进了崇政殿的大门。
两府宰执都在,气氛有些凝重。他们正等着韩冈来共议高丽军事。
高丽求援的使臣进了京城。
只是还没有安排上殿。住进了安州巷的同文馆——辽国都亭驿,西夏都亭西驿,高丽使者上京的时候,都会入住同文馆。
不过这位使臣很性急,京城后就要说要面见大宋天子,被劝下后就说要去宣德门,看模样是要哭门,幸亏又给拦住了。
但这样总不是事,要真让他学申包胥哭秦庭哭上七天七夜,麻烦可就大了。万一性子更烈一点,拿着求救的国书撞宣德门自尽,朝廷的脸面往哪里摆?
不管怎么说,高丽也向大宋称了臣,纵然是两面倒,可之前的几年,朝廷在宣传上都将高丽称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正旦大朝会各国使臣上殿,高丽使者是单独一班。现在高丽被辽国侵攻,在道义就不能不救,民间和士林的议论必须要顾及。所以之前也都准备做做样子,给点甲兵、助点粮饷,让高丽消耗辽国国力。
可现在若是来个忠臣哭庭,那就不一样了。朝廷若是置之不理,或是随意打,民间的议论起来,两府就会很被动。
但登州来的军情加急,说高丽国已经丢了大半江山,辽军直接往开京去了。败得如此之快,也是始料未及的一件事。好歹多撑几天,不能援助还没到就被灭了吧。
韩冈听了通报,想了一下,问道:“以诸公所见,开京守得住吗?”
“看辽人的气势,开京不一定能守得住。”韩绛摇了摇头。
蔡确也跟着道:“辽国这些年从皇宋学到了太多东西。官军虽不惧他,但四夷却是差得远了。事突然,高丽毫无所备,败亡的可能居多。”
“如果开京能守住,辽人的攻势坚持不了太久。但以高丽国中的情况,很难让人对此有信心。”
“所以方才议论了一下,最好是加筑边城城墙,然后看辽国的反应。”章惇最后说道。
的确打的是如意算盘。
高丽毕竟也可算是大宋的属国,辽国此时攻打高丽,朝廷鞭长莫及,却也不能坐视不理,否则下面也会对怯懦的中枢有所不满。为高丽出兵当然更不可能,在边境上整修战备,摆出围魏救赵的架势,也算是一种各方面都说得过去的应对。
再说边境诸州都刚刚经历了战争,麦苗都成了辽宋的马粮,今年注定不会有任何收成。之前对河北边州的赈济安排,就是以工代赈,组织边民挖掘塘泊。现在辽人抽不出手了,攻打的又是高丽,趁机将边境的城防修一番,也是一桩美事。
难道耶律乙辛还敢再进攻不成?大不了到时候再打一番嘴仗。
说起来两府宰执都认同这个方案,但太上皇后却只信任韩冈的专业意见,只能宣韩冈上殿。
韩冈考虑了一下,问道:“只是怎么加筑?”
几名宰辅互相看看,由蔡确出言问道:“玉昆有什么好想法?”
“第一莫做,第二莫休,既然要做,就要做大的。不如干脆烧砖。以砖石包墙。”
“砖石包墙?成本呢?”曾布立刻问道。
就是如今的东京城,也仅仅是城门一圈有城砖包起,其他地方都还是夯土。虽然也能算得上坚固,可怎么与砖石垒砌的墙体相比?东西是好,但开销却吃不住。
熙宁初年重修东京城墙时,曾议论过给东京城上砖石外墙,但一算成本,立刻就打消了念头。当时的国库并不充裕,实在玩不起。
“河北如今多石炭,燃料不缺。”薛向帮韩冈说话,韩冈支持宰辅们的共识,只是提出了一点修改意见,也算是会做人了,“用边地流民烧砖,就等于是赈济了。”
“的确如此。”韩冈点头,“这几年,东京石炭的价格已经比过去低了许多。河北本产石炭,价格只会更低。”
随着石炭矿场的开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是炼铁,制砖的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后世留存的城墙,就是一个县城,也有很多是有砖石保护。更别说有名的南北双京,东京城即便再奢华繁荣,在城防上还是输了许多。在韩冈看来,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他后世见识过的城墙大多都是有城砖保护的原因——几百年后的石炭的使用比例,肯定是要过现在的。
要说富庶,大宋并不输给后世的几个王朝,但之所以连砖头都不用,也只是因为技术的展还没有能够将制砖的成本压低下去。
如果能改用砖石包墙,不论是霹雳砲还是早期的火炮,都要比对付夯土墙时吃力很多。纵使日后再与辽国对阵,火炮技术泄露出去,以辽国的技术水平,也不可能造出能击毁城墙的重炮来,也算是给上下一个安心。
韩冈不怕火炮的秘密泄露出去,甚至期盼辽国当真装备上火炮。以来去如风而闻名的契丹骑兵,却牵着上千斤乃至几千斤重的重炮,好吧,会有多少将帅会笑疯掉?
重型火炮有利于宋军以最快的度攻破辽军城防,却反而会拖累辽军的实际战斗力。而火炮轻型化又不那么简单,韩冈现在都没把握,以辽国的技术更是不可能。以两国工艺技术的差距,同样威力下,辽国的火炮只可能会比大宋的更重。至于火药的配方和制作流程、以及铸造的工艺,这些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技术细节,却不是那么容易会泄露出去。
韩冈心中笑了一下,宰辅们的想法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破坏既定的和约,在边界上大起工役,便要应对辽人的威逼。这样的形势下,当然需要一位精擅军事又有胆色的重臣坐镇河北。有此理由,吕惠卿代郭逵镇河北,在面子上也说得过去了。
宰辅们的共识,既有军事意义,也有政治意义,同时还兼顾了实际上的需求,韩冈当然不会反对,锦上添花才是该做的事。
郭逵马上就要回来了,那么吕惠卿什么时候到河北?
给他的诏书,以及他兄弟受到弹劾的消息,应该都快要传到长安城了吧。
……………………
一场暴雨,解了长安多日的暑热,也带了一丝秋天的气息。
院中的梧桐树,树叶落了满地。宣抚使行辕中的屋舍老旧,风雨卷下了不少屋瓦。风雨大作的时候,就听见窗外院中砰砰的碎裂声。
下人们正忙着清理满地的碎瓦、落叶。
吕惠卿站在台阶上,像是在看着下人们清扫,但心神早就不知游荡到了何处去。
“大人。”吕惠卿的长子吕渊走到了他的身边,“今天是升堂视事的日子,前面已经准备好了。”
吕惠卿动也没动。
战争结束了之后,朝廷很快就选派得力官员,将新收复的疆土纳入了管制之下。现在他这个宣抚使也没有了什么事情可做,衙中的大小事务都交托给了宣抚判官。隔几日一视事,不过做做样子,尽一尽本分。
吕惠卿在家甚有威严,吕渊不敢打扰,可也不敢不提醒,“大人,快要来不及了。”
吕惠卿沉默着,忽而叹了一声:“……早就来不及了。”
现在还想做什么,都已经来不及了。
离开京城之后,出外官员的命运,就取决于天子。远在千里之外,没有人为自己辩解,更无法为自己解释。命运完全掌握在在京的宰辅们手中。
吕惠卿本来认为自己有大功于国,朝廷纵不愿厚赏,也要顾忌自己手中的兵权,将自家及早调回京中。可是没想到王安石为了阻止他的女婿回京,硬是把自己做筹码,跟蔡确等人做了交换。
可结果呢,韩冈什么都不管,丢下差事就回去了。西府枢副,本来也只需要向天子负责,就是平章军国重事也管不到他的头上。
这是蔡确当年故技,他受韩绛所荐,入开封府为韩维椽属。后刘庠代韩维知府事,依故例,属官当行庭参礼。只有蔡确不肯拜:‘唐藩镇自置掾属,故有是礼。今辇毂下比肩事主,虽故事不可用。’
区区一个管勾右厢公事,都敢跟权知开封府说‘辇毂下比肩事主’,难道枢密副使还说不得吗?只要有人为他们撑腰就行。
蔡确得到了王安石和天子的看重。而韩冈,垂帘听政的皇后自然会给他撑腰。
可惜韩冈的手段,吕惠卿学不来。东施效颦的事,他也不想做。
韩冈抢了先手,硬顶着压力回了京城。自己从道理上的确也可以跟着回京,但若是他去学着来,却反而落了下乘。不仅要在朝堂中受到耻笑,上面的皇后也会看不上眼。
还不如反其道而行之,留在京兆府中。
以自己手上的兵权,朝廷终究也不敢将自己留在陕西,而作为一名刚刚攻占兴灵的主帅,朝廷也不会有脸将自己贬斥。只要有个能回京的机会,进入东府也就会顺理成章。吕惠卿在京中多年,根基也深厚,本身还是枢密使的身份,朝堂上有的是人愿意帮他说话,一个回京的机会,其实不用等待太久。
只是算错了一点,他没有算到内禅。
当新天子登基的消息传来,吕惠卿放弃了一切计划,做好了在外久任的准备。
韩冈一回京,天子便退了位。有些事稍作深思,就是让人不寒而栗。
联想起去岁冬至夜后传出来的消息,或许当时的太后,根本就不是传言中的要保次子夺位。
但这样的猜疑一点意义都没有。冬至夜立储,有皇帝皇后作保。而现在的内禅,更是所有在京的宰辅都卷了进去,包括王安石,另外还有太上皇后。
除非日后他们全都倒台,否则就没有查清真相的一天。但得利的终究是新天子,即是待其亲政,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彻查此案,给自己找麻烦。
不过天子想要整治某人,让其无法翻身,罪名总是能找得到的……
“最近有做什么不该做的事?!”吕惠卿神色突然严肃起来,问着身边的儿子。
“儿子断断不敢!”吕渊跪了下来,“平日都在府中读书,督促弟弟们功课,哪里敢作奸犯科。”
“算了。”吕惠卿瞥了儿子一眼,自嘲的冷笑着:“只要想找,哪条狗身上找不到虱子?”
吕惠卿正要转身回房,吕家的管家匆匆而来:“相公,相公,京中来了天使,正在府门前,要相公出去接旨。”
乍听闻,吕渊张口结舌,惊得脸色煞白。
“你看……”吕惠卿摇了摇头,反倒笑了起来,“说到就到呢!还真是一点不耽搁。”
“去请天使少待。”吕惠卿吩咐道,“等我更衣后出迎。”
吕惠卿没有儿子的惊疑不定,纵使朝廷掇拾罪名,难道还能将他新立大功的堂堂枢密使如何?不过是继续留外而已。
他还不到五旬,有的是时间去周旋。
他辞了第五次之后,终于接下削去了国公封爵和食邑的诏书。
作为新任的北院宣徽使走进了崇政殿的大门。
两府宰执都在,气氛有些凝重。他们正等着韩冈来共议高丽军事。
高丽求援的使臣进了京城。
只是还没有安排上殿。住进了安州巷的同文馆——辽国都亭驿,西夏都亭西驿,高丽使者上京的时候,都会入住同文馆。
不过这位使臣很性急,京城后就要说要面见大宋天子,被劝下后就说要去宣德门,看模样是要哭门,幸亏又给拦住了。
但这样总不是事,要真让他学申包胥哭秦庭哭上七天七夜,麻烦可就大了。万一性子更烈一点,拿着求救的国书撞宣德门自尽,朝廷的脸面往哪里摆?
不管怎么说,高丽也向大宋称了臣,纵然是两面倒,可之前的几年,朝廷在宣传上都将高丽称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正旦大朝会各国使臣上殿,高丽使者是单独一班。现在高丽被辽国侵攻,在道义就不能不救,民间和士林的议论必须要顾及。所以之前也都准备做做样子,给点甲兵、助点粮饷,让高丽消耗辽国国力。
可现在若是来个忠臣哭庭,那就不一样了。朝廷若是置之不理,或是随意打,民间的议论起来,两府就会很被动。
但登州来的军情加急,说高丽国已经丢了大半江山,辽军直接往开京去了。败得如此之快,也是始料未及的一件事。好歹多撑几天,不能援助还没到就被灭了吧。
韩冈听了通报,想了一下,问道:“以诸公所见,开京守得住吗?”
“看辽人的气势,开京不一定能守得住。”韩绛摇了摇头。
蔡确也跟着道:“辽国这些年从皇宋学到了太多东西。官军虽不惧他,但四夷却是差得远了。事突然,高丽毫无所备,败亡的可能居多。”
“如果开京能守住,辽人的攻势坚持不了太久。但以高丽国中的情况,很难让人对此有信心。”
“所以方才议论了一下,最好是加筑边城城墙,然后看辽国的反应。”章惇最后说道。
的确打的是如意算盘。
高丽毕竟也可算是大宋的属国,辽国此时攻打高丽,朝廷鞭长莫及,却也不能坐视不理,否则下面也会对怯懦的中枢有所不满。为高丽出兵当然更不可能,在边境上整修战备,摆出围魏救赵的架势,也算是一种各方面都说得过去的应对。
再说边境诸州都刚刚经历了战争,麦苗都成了辽宋的马粮,今年注定不会有任何收成。之前对河北边州的赈济安排,就是以工代赈,组织边民挖掘塘泊。现在辽人抽不出手了,攻打的又是高丽,趁机将边境的城防修一番,也是一桩美事。
难道耶律乙辛还敢再进攻不成?大不了到时候再打一番嘴仗。
说起来两府宰执都认同这个方案,但太上皇后却只信任韩冈的专业意见,只能宣韩冈上殿。
韩冈考虑了一下,问道:“只是怎么加筑?”
几名宰辅互相看看,由蔡确出言问道:“玉昆有什么好想法?”
“第一莫做,第二莫休,既然要做,就要做大的。不如干脆烧砖。以砖石包墙。”
“砖石包墙?成本呢?”曾布立刻问道。
就是如今的东京城,也仅仅是城门一圈有城砖包起,其他地方都还是夯土。虽然也能算得上坚固,可怎么与砖石垒砌的墙体相比?东西是好,但开销却吃不住。
熙宁初年重修东京城墙时,曾议论过给东京城上砖石外墙,但一算成本,立刻就打消了念头。当时的国库并不充裕,实在玩不起。
“河北如今多石炭,燃料不缺。”薛向帮韩冈说话,韩冈支持宰辅们的共识,只是提出了一点修改意见,也算是会做人了,“用边地流民烧砖,就等于是赈济了。”
“的确如此。”韩冈点头,“这几年,东京石炭的价格已经比过去低了许多。河北本产石炭,价格只会更低。”
随着石炭矿场的开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是炼铁,制砖的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后世留存的城墙,就是一个县城,也有很多是有砖石保护。更别说有名的南北双京,东京城即便再奢华繁荣,在城防上还是输了许多。在韩冈看来,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他后世见识过的城墙大多都是有城砖保护的原因——几百年后的石炭的使用比例,肯定是要过现在的。
要说富庶,大宋并不输给后世的几个王朝,但之所以连砖头都不用,也只是因为技术的展还没有能够将制砖的成本压低下去。
如果能改用砖石包墙,不论是霹雳砲还是早期的火炮,都要比对付夯土墙时吃力很多。纵使日后再与辽国对阵,火炮技术泄露出去,以辽国的技术水平,也不可能造出能击毁城墙的重炮来,也算是给上下一个安心。
韩冈不怕火炮的秘密泄露出去,甚至期盼辽国当真装备上火炮。以来去如风而闻名的契丹骑兵,却牵着上千斤乃至几千斤重的重炮,好吧,会有多少将帅会笑疯掉?
重型火炮有利于宋军以最快的度攻破辽军城防,却反而会拖累辽军的实际战斗力。而火炮轻型化又不那么简单,韩冈现在都没把握,以辽国的技术更是不可能。以两国工艺技术的差距,同样威力下,辽国的火炮只可能会比大宋的更重。至于火药的配方和制作流程、以及铸造的工艺,这些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技术细节,却不是那么容易会泄露出去。
韩冈心中笑了一下,宰辅们的想法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破坏既定的和约,在边界上大起工役,便要应对辽人的威逼。这样的形势下,当然需要一位精擅军事又有胆色的重臣坐镇河北。有此理由,吕惠卿代郭逵镇河北,在面子上也说得过去了。
宰辅们的共识,既有军事意义,也有政治意义,同时还兼顾了实际上的需求,韩冈当然不会反对,锦上添花才是该做的事。
郭逵马上就要回来了,那么吕惠卿什么时候到河北?
给他的诏书,以及他兄弟受到弹劾的消息,应该都快要传到长安城了吧。
……………………
一场暴雨,解了长安多日的暑热,也带了一丝秋天的气息。
院中的梧桐树,树叶落了满地。宣抚使行辕中的屋舍老旧,风雨卷下了不少屋瓦。风雨大作的时候,就听见窗外院中砰砰的碎裂声。
下人们正忙着清理满地的碎瓦、落叶。
吕惠卿站在台阶上,像是在看着下人们清扫,但心神早就不知游荡到了何处去。
“大人。”吕惠卿的长子吕渊走到了他的身边,“今天是升堂视事的日子,前面已经准备好了。”
吕惠卿动也没动。
战争结束了之后,朝廷很快就选派得力官员,将新收复的疆土纳入了管制之下。现在他这个宣抚使也没有了什么事情可做,衙中的大小事务都交托给了宣抚判官。隔几日一视事,不过做做样子,尽一尽本分。
吕惠卿在家甚有威严,吕渊不敢打扰,可也不敢不提醒,“大人,快要来不及了。”
吕惠卿沉默着,忽而叹了一声:“……早就来不及了。”
现在还想做什么,都已经来不及了。
离开京城之后,出外官员的命运,就取决于天子。远在千里之外,没有人为自己辩解,更无法为自己解释。命运完全掌握在在京的宰辅们手中。
吕惠卿本来认为自己有大功于国,朝廷纵不愿厚赏,也要顾忌自己手中的兵权,将自家及早调回京中。可是没想到王安石为了阻止他的女婿回京,硬是把自己做筹码,跟蔡确等人做了交换。
可结果呢,韩冈什么都不管,丢下差事就回去了。西府枢副,本来也只需要向天子负责,就是平章军国重事也管不到他的头上。
这是蔡确当年故技,他受韩绛所荐,入开封府为韩维椽属。后刘庠代韩维知府事,依故例,属官当行庭参礼。只有蔡确不肯拜:‘唐藩镇自置掾属,故有是礼。今辇毂下比肩事主,虽故事不可用。’
区区一个管勾右厢公事,都敢跟权知开封府说‘辇毂下比肩事主’,难道枢密副使还说不得吗?只要有人为他们撑腰就行。
蔡确得到了王安石和天子的看重。而韩冈,垂帘听政的皇后自然会给他撑腰。
可惜韩冈的手段,吕惠卿学不来。东施效颦的事,他也不想做。
韩冈抢了先手,硬顶着压力回了京城。自己从道理上的确也可以跟着回京,但若是他去学着来,却反而落了下乘。不仅要在朝堂中受到耻笑,上面的皇后也会看不上眼。
还不如反其道而行之,留在京兆府中。
以自己手上的兵权,朝廷终究也不敢将自己留在陕西,而作为一名刚刚攻占兴灵的主帅,朝廷也不会有脸将自己贬斥。只要有个能回京的机会,进入东府也就会顺理成章。吕惠卿在京中多年,根基也深厚,本身还是枢密使的身份,朝堂上有的是人愿意帮他说话,一个回京的机会,其实不用等待太久。
只是算错了一点,他没有算到内禅。
当新天子登基的消息传来,吕惠卿放弃了一切计划,做好了在外久任的准备。
韩冈一回京,天子便退了位。有些事稍作深思,就是让人不寒而栗。
联想起去岁冬至夜后传出来的消息,或许当时的太后,根本就不是传言中的要保次子夺位。
但这样的猜疑一点意义都没有。冬至夜立储,有皇帝皇后作保。而现在的内禅,更是所有在京的宰辅都卷了进去,包括王安石,另外还有太上皇后。
除非日后他们全都倒台,否则就没有查清真相的一天。但得利的终究是新天子,即是待其亲政,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彻查此案,给自己找麻烦。
不过天子想要整治某人,让其无法翻身,罪名总是能找得到的……
“最近有做什么不该做的事?!”吕惠卿神色突然严肃起来,问着身边的儿子。
“儿子断断不敢!”吕渊跪了下来,“平日都在府中读书,督促弟弟们功课,哪里敢作奸犯科。”
“算了。”吕惠卿瞥了儿子一眼,自嘲的冷笑着:“只要想找,哪条狗身上找不到虱子?”
吕惠卿正要转身回房,吕家的管家匆匆而来:“相公,相公,京中来了天使,正在府门前,要相公出去接旨。”
乍听闻,吕渊张口结舌,惊得脸色煞白。
“你看……”吕惠卿摇了摇头,反倒笑了起来,“说到就到呢!还真是一点不耽搁。”
“去请天使少待。”吕惠卿吩咐道,“等我更衣后出迎。”
吕惠卿没有儿子的惊疑不定,纵使朝廷掇拾罪名,难道还能将他新立大功的堂堂枢密使如何?不过是继续留外而已。
他还不到五旬,有的是时间去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