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早朝上的弹劾闹剧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五十八章早朝上的弹劾闹剧</p>

    朱元璋作为草根出身的皇帝,其实在很多事情上,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着很大的差别。</p>

    毕竟,过往的皇帝,哪怕是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那也都是高门大户出身的。</p>

    唯独朱元璋,草根出身都难以形容,或许用尘埃出身来形容更加合适。</p>

    挨过饿、吃过苦、杀过人、上过当、当过和尚……</p>

    一路既有贵人扶持、气运加身,也有他自己持之不懈的奋斗和努力。</p>

    就好比现在,朱元璋不仅能看得懂臣子们上的奏折,从奏折那弯弯绕绕的话里面分析出臣子要表达的意思,自己还能写出一手工整的字来。</p>

    这对于一个当初大字不识的人来说,全都是他努力之下的结果。</p>

    也正因为如此,文臣眼中朱元璋身为君主的想法,其实跟朱元璋本人的固有思维压根不搭。</p>

    就好比眼下这事,朱元璋听完杨宪的话后,只是瞄了一眼,就发现出头的全是江南一带的官员。</p>

    光是这个场景,立马就把杨宪弹劾胡惟庸一事的真实性给下降了五成。</p>

    毕竟,这摆明了就是江南一党打算冲着淮西人下手嘛。</p>

    党争一事,本身就会有很多添油加醋的成分在。</p>

    与此同时,科举这件事,虽然朱元璋挺看重的,但是这玩意儿在朱元璋眼里的实际意义,绝对跟杨宪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p>

    什么抡才大典的重要性、什么为国举才的庄严……</p>

    都是狗屁!</p>

    他朱元璋就想弄点能干活的“长工”,来给老朱家卖力干活而已。</p>

    而科举,在朱元璋眼里,就是个挑选“长工”的考试而已,没啥特别的。</p>

    若是别的形式能更好的挑选“长工”,那说不定朱元璋扭头就把科举踹到一旁了。</p>

    而之前历届科举选出来的士子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的模样,确确实实让朱元璋比较失望。</p>

    要知道,朱元璋历史上可是停过好几届科举的。</p>

    或许对于其他皇帝来说,科举这事儿,代表着文华昌盛、名留青史。</p>

    可朴素的朱重八表示,没得好处、选出来的废物,要了有卵用?</p>

    那还是别浪费咱的银子了。</p>

    偏生好死不死的,胡惟庸这个异类出现了。</p>

    一通忽悠之下,把自己存了黑心思的歪题,偏生说成了甄选士子的救命良药。</p>

    一条条、一桩桩的掰着指头给朱元璋算了个清楚。</p>

    这可比什么青史留名、文华昌盛之类的虚名、屁话更对朱元璋的胃口。</p>

    而真正让朱元璋决心支持胡惟庸的理由,是他事后真按照胡惟庸的说法去查了。</p>

    还别说,根据破题思路的不同,对照胡惟庸那个说法,还真就蛮符合的。</p>

    破题思路为“不知道、诚信”的,还真就是憨直、本分之人。</p>

    破题思路为“杂书”的,那真就是游学多年或者性喜杂学的,见多识广、博览群书。</p>

    而破题思路为“四书五经”的,那可都是一个个把经史典籍给读出花来的苗子。</p>

    好嘛,胡惟庸一通瞎忽悠居然真就得到了实际的印证,那这就不是忽悠啊。</p>

    所以,胡惟庸的考官之位,简直不要太稳。</p>try{ggauto();} catch(ex){}

    毕竟,说白了科举这事儿就是给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选长工。</p>

    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觉着挺好的,你杨宪一个当长工的忽然冒出来说不好,你算老几?</p>

    不过,朱元璋心里不舒服归不舒服,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p>

    而另一边的李善长,先是吃了一惊,随后差点当场笑出了猪叫声。</p>

    不怪李善长笑。</p>

    因为他上门退婚一事,他跟胡惟庸已经实际上割裂了。</p>

    而胡惟庸辞掉丞相一职闭门谢客之后,其实就已经主动跟淮西那帮老兄弟们切割了。</p>

    如今的胡惟庸,固然跟淮西一派还有不少香火情在,但实际上,就是孤家寡人一个。</p>

    如果硬要说胡惟庸是谁的人,那实际上,他是朱元璋的人。</p>

    没错,胡惟庸如今折腾来折腾去,把自己折腾成了“孤臣”!</p>

    而这种人,看似孤立无援、孑然而立。</p>

    可实际上呢?</p>

    特娘的,你得罪他就等于打了朱元璋的脸!</p>

    老对手干出此等不智之事,李善长不笑才怪。</p>

    李善长在笑,刘基刘伯温则是满脸的忧色。</p>

    他是朝中少有的几个看得清楚的。</p>

    他同样发现了胡惟庸如今定位、身份的改变。</p>

    所以,刘伯温清楚的知道,杨宪今次怕是要碰一鼻子灰了。</p>

    因为,如今的胡惟庸不结党、不营私、不揽权、不贪财,低调得简直不像是个当过宰相的人。</p>

    若不是今天事情牵扯到了胡惟庸,才猛然间提起他的话,朝堂之中还有几人能想起他?</p>

    可偏生就是这么一个人,朱元璋一旦有事,便毫不犹豫的把人叫了出来。</p>

    结果,人甭管外面名声如何,至少在朱元璋这里,觉着胡惟庸差事办得非常好。</p>

    这说明什么?</p>

    这说明胡惟庸才是真正简在帝心之人啊。</p>

    而杨宪呢?</p>

    当上右丞相之后,在一声声杨相的称呼之中,飘了啊。</p>

    此事居然都没跟自己商量一句,便直接在朝堂之上发动了。</p>

    呵呵,碰碰壁,让杨宪冷静一下,或许也是个好事。</p>

    到底是当过朱元璋军师之人,事情的走向完全按照刘伯温心中所想。</p>

    朱元璋压根没怎么搭理杨宪以及站出来的这一批人,咂咂嘴,甚至都没怎么发表看法,冲着一旁的宋利摆了摆手,便直接宣布退朝了。</p>

    杨宪人都傻了。</p>

    这算啥啊。</p>

    怎么连答复都没一个啊,他这个右丞相难不成就这么不值钱?</p>

    杨宪这会儿已经不仅仅是盯着胡惟庸或者淮西人了。</p>

    在他看来,这还是体现他自己地位、权力、威名的一战,绝不容有失。</p>

    因此,下朝后,脸色铁青的杨宪直接开始安排了。</p>

    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朱元璋不打算在朝堂上处理。</p>

    那行,那他就找几个学子,让他们发表看法,顺便将他们的话,记录在册,递给朱元璋。</p>

    他就不信,这样都还不能把事情闹腾起来。</p>

    他杨宪、杨丞相,绝不轻言放弃的!</p></div>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