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战报
姜韶华早有心里准备,拆开竹筒,将纸卷打开抹平,寥寥几行字瞬间映入眼帘。</P></p>
柔然果然出兵了!</P></p>
柔然可汗伏名敦一边派使者去大梁求亲,一边召集各部落骑兵,对大梁边境虎视眈眈。</P></p>
和亲使者被撵出京城后,一路快马狂奔回柔然送信。柔然可汗得知求娶公主被拒,当众大怒,以此为由火速出兵。</P></p>
万幸范大将军接到圣旨后便积极备战,朝廷拨了军饷送到边军,南阳郡的二十万石军粮也在年前送到了司州。</P></p>
钱粮在手,身为主将心里便有了底气。哪怕边军将士们心里还惦记着左大将军,也不敢在国战当头的时候给现在的主将使绊子。范大将军布防备战还算顺利。</P></p>
柔然悍然出兵,边军据城墙固守。交手的第一战,竟是以逸待劳的边军占了上风,小胜了一场。</P></p>
这样的战报,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送至京城。南阳郡路程近了一半,且在荆州境内有特殊的通讯渠道,比朝廷收到消息要快得多。</P></p>
姜韶华看完纸上的消息后,递给了宋渊:“柔然已经出兵,边军勉强挡住了第一波进攻。”</P></p>
宋渊看后,又传给刘恒昌等人。</P></p>
秦战看后颇为振奋:“好!打了一场胜仗,先狠狠挫一挫柔然锐气。”</P></p>
“南阳军去边军送粮,岂不是正好赶上打仗了?”孟大山眼中露出遗憾:“可惜,我们亲卫营不能去边军。”</P></p>
按着朝廷规矩,藩王只能有五百亲卫。南阳王府的亲卫营,一直远超朝廷规定的数字。这几年尤其是扩张得厉害。要是拿到明面上,这便是妥妥的造反证据。所以,亲卫营只能暗中行事,不能显露真正的实力。</P></p>
姜韶华眸光一闪,淡淡道:“这倒未必。”</P></p>
此言一出,众武将皆看了过来。</P></p>
姜韶华目光掠过众武将的脸孔:“柔然野心不息,进犯大梁。此次和亲被拒,不过是挑起战火的理由和借口。这一场战争,是国战,只能赢不能输。一旦败了,边境州郡的百姓就没了活路,整个北方都会陷入混乱。”</P></p>
“边军号称有十万,实则真正的兵力有多少,你我都不清楚。我派于崇领南阳军前去送粮,其实是让南阳军去协助边军一同守边关。”</P></p>
“想来朝廷也会不断派援军前去。如果战事顺利,也就罢了。如果边军接连打败仗,亲卫营便以南阳军的名义出兵。”</P></p>
南阳军兵册上是五千人,亲卫营可以正大光明地派一千人前去支援。如果需要,还可以接连不断地派兵。到时候对外就宣称是南阳军。</P></p>
真到了那一步,朝廷也就顾不上追究是南阳军还是亲卫营了。</P></p>
秦战孟大山毫不犹豫地拱手领命。</P></p>
刘恒昌动作慢了一步,拱手沉声道:“郡主说的话,末将明白了。末将一定继续加紧练兵,以备不测。”</P></p>
待众武将离开军帐后,姜韶华脸上轻松自信的笑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沉凝。</P></p>
宋渊低声道:“郡主对范大将军没有信心?”</P></p>
“我对朝廷没信心。”没了旁人,姜韶华无需摆出郡主的威严,眉眼间露出无奈:“柔然骑兵凶残,战力惊人。大梁边军能守城,想击退柔然骑兵却难之又难。而且,朝堂重臣们个个勾心斗角争权夺势,只怕有人在关键时候拖后腿。”</P></p>try{ggauto();} catch(ex){}
宋渊皱了皱眉头:“这是国战,必须要上下一心。王丞相和安国公在这等时候还要争斗不成?”</P></p>
姜韶华默然不语。</P></p>
何止王丞相安国公斗个不停,后宫里郑太皇太后和李太后也不消停。太和帝身边的几位中书舍人,更是各怀心思。</P></p>
大梁朝堂就如一盘散沙,想捏紧往一处用力,谈何容易。</P></p>
“郡主要不要再去京城?”宋渊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在京城,郡主可以影响左右皇上和朝堂。待在南阳郡,到底离朝堂远了。我们能及时收到消息,却无法做出有效应对。”</P></p>
姜韶华微微叹了口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一个南阳郡主,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有什么理由再去京城?”</P></p>
“先等一等吧!”</P></p>
等什么?</P></p>
宋渊看着蹙眉不语的郡主,默默闭上嘴。</P></p>
……</P></p>
边军起战火的消息,在数日之后传到京城。</P></p>
君臣听闻此事并不慌乱,纷纷庆幸早有准备。</P></p>
安国公直接张口为范大将军请功,被王丞相拦了下来:“这才打第一仗,有功劳且先记下。等战事结束了,再算军功重赏不迟。”</P></p>
太和帝点头:“王丞相言之有理。”</P></p>
安国公本来就是为范大将军张目,顺水推舟地领命:“是,臣先将这一战功记下。”</P></p>
紧接着,众臣便商榷讨论增派援军一事。</P></p>
此事在年前就定好了,由宋将军带领士兵前去边军支援。原本要派四万士兵,现在打了一场小胜仗,便有臣子进言,援兵其实不必派那么多,派个两万士兵前去也就足够了。</P></p>
大军一动,就要钱粮。国库空虚,自然要省着些用。</P></p>
纪尚书自然不会反对这个提议。众臣纷纷附和,唯有安国公一力主张派四万援兵。吵了半日,此事都没定下。</P></p>
太和帝被吵得头痛,回寝室后,叹了一声,心里暗想,朕确实不及堂妹。之前姜韶华在朝会上,压得众臣个个老实不敢多嘴。现在朝堂争执吵闹的风气又慢慢恢复了,弊端也就来了。</P></p>
凡事都要争个高下,政务拖沓。</P></p>
争论了几日,终于定下宋将军领两万士兵增援。结果,宋将军出发没几天,边军第二封战报就来了。</P></p>
这一次,边军被诱主动出兵,结果大败了一场,死伤三千多士兵。边军刚刚振作的士气,被这一场大败一扫而空。</P></p>
刚轻松没几日的朝堂,陷入了一片恐慌和沉闷。</P></p>
安国公再次上奏折,请朝廷增派援兵。</P></p>
太和帝立刻允了安国公所请,增派两万援兵。</P></p>
只是,援兵也不能一蹴而就,立刻到边军。按着正常行军,得一个多月才能抵达。</P></p>
接下来,边军的战报如雪片一般飞至京城。</p></div>
柔然果然出兵了!</P></p>
柔然可汗伏名敦一边派使者去大梁求亲,一边召集各部落骑兵,对大梁边境虎视眈眈。</P></p>
和亲使者被撵出京城后,一路快马狂奔回柔然送信。柔然可汗得知求娶公主被拒,当众大怒,以此为由火速出兵。</P></p>
万幸范大将军接到圣旨后便积极备战,朝廷拨了军饷送到边军,南阳郡的二十万石军粮也在年前送到了司州。</P></p>
钱粮在手,身为主将心里便有了底气。哪怕边军将士们心里还惦记着左大将军,也不敢在国战当头的时候给现在的主将使绊子。范大将军布防备战还算顺利。</P></p>
柔然悍然出兵,边军据城墙固守。交手的第一战,竟是以逸待劳的边军占了上风,小胜了一场。</P></p>
这样的战报,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送至京城。南阳郡路程近了一半,且在荆州境内有特殊的通讯渠道,比朝廷收到消息要快得多。</P></p>
姜韶华看完纸上的消息后,递给了宋渊:“柔然已经出兵,边军勉强挡住了第一波进攻。”</P></p>
宋渊看后,又传给刘恒昌等人。</P></p>
秦战看后颇为振奋:“好!打了一场胜仗,先狠狠挫一挫柔然锐气。”</P></p>
“南阳军去边军送粮,岂不是正好赶上打仗了?”孟大山眼中露出遗憾:“可惜,我们亲卫营不能去边军。”</P></p>
按着朝廷规矩,藩王只能有五百亲卫。南阳王府的亲卫营,一直远超朝廷规定的数字。这几年尤其是扩张得厉害。要是拿到明面上,这便是妥妥的造反证据。所以,亲卫营只能暗中行事,不能显露真正的实力。</P></p>
姜韶华眸光一闪,淡淡道:“这倒未必。”</P></p>
此言一出,众武将皆看了过来。</P></p>
姜韶华目光掠过众武将的脸孔:“柔然野心不息,进犯大梁。此次和亲被拒,不过是挑起战火的理由和借口。这一场战争,是国战,只能赢不能输。一旦败了,边境州郡的百姓就没了活路,整个北方都会陷入混乱。”</P></p>
“边军号称有十万,实则真正的兵力有多少,你我都不清楚。我派于崇领南阳军前去送粮,其实是让南阳军去协助边军一同守边关。”</P></p>
“想来朝廷也会不断派援军前去。如果战事顺利,也就罢了。如果边军接连打败仗,亲卫营便以南阳军的名义出兵。”</P></p>
南阳军兵册上是五千人,亲卫营可以正大光明地派一千人前去支援。如果需要,还可以接连不断地派兵。到时候对外就宣称是南阳军。</P></p>
真到了那一步,朝廷也就顾不上追究是南阳军还是亲卫营了。</P></p>
秦战孟大山毫不犹豫地拱手领命。</P></p>
刘恒昌动作慢了一步,拱手沉声道:“郡主说的话,末将明白了。末将一定继续加紧练兵,以备不测。”</P></p>
待众武将离开军帐后,姜韶华脸上轻松自信的笑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沉凝。</P></p>
宋渊低声道:“郡主对范大将军没有信心?”</P></p>
“我对朝廷没信心。”没了旁人,姜韶华无需摆出郡主的威严,眉眼间露出无奈:“柔然骑兵凶残,战力惊人。大梁边军能守城,想击退柔然骑兵却难之又难。而且,朝堂重臣们个个勾心斗角争权夺势,只怕有人在关键时候拖后腿。”</P></p>try{ggauto();} catch(ex){}
宋渊皱了皱眉头:“这是国战,必须要上下一心。王丞相和安国公在这等时候还要争斗不成?”</P></p>
姜韶华默然不语。</P></p>
何止王丞相安国公斗个不停,后宫里郑太皇太后和李太后也不消停。太和帝身边的几位中书舍人,更是各怀心思。</P></p>
大梁朝堂就如一盘散沙,想捏紧往一处用力,谈何容易。</P></p>
“郡主要不要再去京城?”宋渊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在京城,郡主可以影响左右皇上和朝堂。待在南阳郡,到底离朝堂远了。我们能及时收到消息,却无法做出有效应对。”</P></p>
姜韶华微微叹了口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一个南阳郡主,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有什么理由再去京城?”</P></p>
“先等一等吧!”</P></p>
等什么?</P></p>
宋渊看着蹙眉不语的郡主,默默闭上嘴。</P></p>
……</P></p>
边军起战火的消息,在数日之后传到京城。</P></p>
君臣听闻此事并不慌乱,纷纷庆幸早有准备。</P></p>
安国公直接张口为范大将军请功,被王丞相拦了下来:“这才打第一仗,有功劳且先记下。等战事结束了,再算军功重赏不迟。”</P></p>
太和帝点头:“王丞相言之有理。”</P></p>
安国公本来就是为范大将军张目,顺水推舟地领命:“是,臣先将这一战功记下。”</P></p>
紧接着,众臣便商榷讨论增派援军一事。</P></p>
此事在年前就定好了,由宋将军带领士兵前去边军支援。原本要派四万士兵,现在打了一场小胜仗,便有臣子进言,援兵其实不必派那么多,派个两万士兵前去也就足够了。</P></p>
大军一动,就要钱粮。国库空虚,自然要省着些用。</P></p>
纪尚书自然不会反对这个提议。众臣纷纷附和,唯有安国公一力主张派四万援兵。吵了半日,此事都没定下。</P></p>
太和帝被吵得头痛,回寝室后,叹了一声,心里暗想,朕确实不及堂妹。之前姜韶华在朝会上,压得众臣个个老实不敢多嘴。现在朝堂争执吵闹的风气又慢慢恢复了,弊端也就来了。</P></p>
凡事都要争个高下,政务拖沓。</P></p>
争论了几日,终于定下宋将军领两万士兵增援。结果,宋将军出发没几天,边军第二封战报就来了。</P></p>
这一次,边军被诱主动出兵,结果大败了一场,死伤三千多士兵。边军刚刚振作的士气,被这一场大败一扫而空。</P></p>
刚轻松没几日的朝堂,陷入了一片恐慌和沉闷。</P></p>
安国公再次上奏折,请朝廷增派援兵。</P></p>
太和帝立刻允了安国公所请,增派两万援兵。</P></p>
只是,援兵也不能一蹴而就,立刻到边军。按着正常行军,得一个多月才能抵达。</P></p>
接下来,边军的战报如雪片一般飞至京城。</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