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第一场题目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60章第一场题目</p>

    “都肃静!按照自己的号牌入座!”</p>

    考舍之中维持秩序的差役们吆喝着。</p>

    千余人的考生入场花费了足足两个时辰,待最后一个考生进入考舍,时间已近午时。</p>

    此次临时搭建的考舍是按照两千人的标准来修建的,内里分为了二十个区域,每个区域可容纳百人。</p>

    区域里除了用于考试的小隔间外,一角还专门修建了茅房,以供考生解决出恭难题。</p>

    每个区域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序的,考生们依着自己的号牌很快找到了各自的小隔间,此时笔墨纸砚等答题器具已经提前在其中摆放整齐。</p>

    经历了门口搜查的那一遭后,在来往巡视的军士目光下,众人坐定,屏息凝神,目不斜视,皆是不敢乱动,生怕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p>

    黎珩此时也悄然进入了考场之中,这次竹升试他非常重视,也想看看来了这么多人,这其中到底能不能出几个好苗子。</p>

    这些考生大多都是外地人,并不认识眼前这位到处转悠的监考官就是自己未来要侍奉的大老爷,至于本地考生里的少数几个虽然认出了黎珩,但此时也不敢声张,只得压抑着心情闭口不言。</p>

    竹升试连考两天,根据安排,第一天考的是通识。</p>

    随着铜锣声响起,负责各个区域的教谕司吏员们面色严肃的进入了考舍之中。</p>

    吏员们将装有考试题目的密封木盒请出,特地在诸位考生面前展示了木盒之上盖着的九溪教谕司大印泥封,示意完好无损,并无破损后,方才启封,将卷纸逐一发放至考生手中。</p>

    这写有考试题目的卷纸乃是江煌出题后亲自带人手记笔录而来,为了防止泄密,这些抄写人员到现在还在孟敦的军营中被严加看管。</p>

    考卷很简单,不过是五张纸,共二十道考题而已。</p>

    只不过拿到考卷的考生们可不是这么想,不少人刚刚展开纸卷粗略一看,便感到一阵头晕目眩。</p>

    原因无它,只是因为这些题目实在是太过难答了。</p>

    比如这第一题:</p>

    今有一村,有上田五百亩,亩产粟七石,下田千八百亩,亩产粟四石,民日食粟五升,问该村田亩生民几何?可征利税几何?</p>

    这是一道算学题和常识题的混合题。</p>

    考的是受试者的计算能力和常识。</p>

    作为竹升试的试题,计算部分并不难,只要下点功夫看过算经,这题可以说是轻而易举。</p>

    五百亩上田的产量为三千五百石,一千八百亩下田的产量为七千二百石,这两个数字一合,便可得该村一年实际产量为一万零七百石粟米。</p>

    一石等于十斗等于一百升,一个人一天吃五升米,一年便是十八石二斗五升,答案看似是最多可养五百八十六人,但实际不然。</p>

    这里是对不熟悉农事之人设下的陷阱。</p>

    九溪的田赋是五公五民,也就是二抽一,交过赋税之后,便只剩五千三百五十石,而且粟米要经过舂米脱壳才能吃,一石粟米脱壳后只余六斗,五千三百五十石粟米脱壳后,便只剩下了三千二百一十石,故这第一问的答案是至多能养育生民一百七十五人。</p>

    第二问便简单不少,刚才说了田赋是五公五民,最终缴纳的利税按粟米实物的话,便是五千三百五十石。</p>try{ggauto();} catch(ex){}

    若折银,按照大周通用规矩这叫地丁银,也是各家士族鼓励的方式,毕竟银子征收起来比粮食可要简单多了,储存方便,损耗也少,故计算起来要比市面通行的粮价要便宜一点。</p>

    往年征收秋粮时粮价一般在低谷,市价是四百文一石脱过壳的粟米,那么一般衙门便按照三百文也就是三钱银子一石的价格来从农户手中折银收取,折银后,该村可收取的地丁银为九百六十三两。</p>

    如此下来,这第一题便能筛选出此次参与竹升试之人中有多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p>

    除了这种常识题和算学题以外,卷中还有考验医术药学的题目两道。</p>

    如这一题:</p>

    若一人在此刻得虚劳盗汗病,当得何脉?源何处脏腑受病?是何症状?即今宜用是何方药调理?若病情有变动,又如何救疗?</p>

    须引医经为证,以用药所出州土、性味、畏恶、重轻、奇偶、正辅、佐使、修制之法及处方,进行对答。</p>

    这道题涉及病候、脉诊、节气、治法、变证、方药等多方面,如此专业的题目自然难倒了一大片不通医理的考生。</p>

    题目中甚至还有一道军事判断题:</p>

    若两军攻伐,尔为城守,贼驱使百姓妇孺攻城,若放箭,妇孺亡,若停箭,则城破,该作何决断?</p>

    二十道题里只有一题属于送分题,乃是要求默写六章律吏章中任意三条条文,这道题只要是此前稍稍下过一点功夫了解到这次竹升试背景的考生,花点心思就应当没问题的。</p>

    除了这一题比较简单外,剩余十几道题道道如前述般困难,让人难以下笔。</p>

    就这样,直到开考过去了半个时辰,还有人只字未写。</p>

    不过黎珩注意到,他所在的这片区域里也有几人作答飞快。</p>

    这其中有垂垂老者,也有年纪轻轻的少年郎。</p>

    尤其是一青衫青年,半个时辰间竟然就已经完成了前六道,清秀端正的字迹写满了面前的那张纸。</p>

    要知道原本这第一场考核预定要持续三个时辰,直到酉时方才结束,看来他根本用不了那么久便能将所有题目全部写完。</p>

    嗯...顾望平么,可以多关注看看。</p>

    黎珩目光扫过青衫男子面前试卷上所写的名讳,心中暗想。</p>

    随后黎珩又陆续看过去另外几个好苗子,默默将他们的姓名和模样在心中挂了个号。</p>

    这些题目各有针对,专门为了摸清一般庸才了不起能答出十之二三,即使是某一方面的专才也不过能做出一半。</p>

    这便是他的目的,要筛选出最合用的,碌碌无为的庸才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p>

    考虑到领内财政问题,他不打算大规模招录吏员,这次竹升试他只计划从中选取两百余人,能将各衙的缺额补齐便好。</p>

    ......</p>

    这一章写的艰难,第一道题也算帮我重新梳理了一番文中的数据问题。</p>

    每日口粮消耗,是参考了《梁书.江革传》“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南梁的一升米大概是现在的三百克,所以三升大概是九百克,这个数量的主粮默认作为可以长时间维持生命体征的最低底线,另外为了文中方便计算一石粟米设定重量合现在的五十斤,所以题目中的百姓每日消耗的粟米定为五升了。</p></div>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