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联寇灭虏
旧吴宫重开馆娃,
新扬州初教瘦马,
淮阳鼓昆山弦索,
无锡口姑苏娇娃。
一件件闹春风,吹暖响,
斗晴烟,飘冷袖,
宫女如麻,
红楼翠殿,
景美天涯,
都奉俺无愁天子,
语笑喧哗。(注释1)
大齐武定元年、大唐贞宝元年,大明弘光元年,二三月间,京师(南京)。
宫殿楼台遮蔽了北国的刀光剑影,京城中的骄奢掩饰住了前方将士的艰难困苦。
继位不到两月的弘光皇帝朱常灜,如同这个时代大多数藩王一样,在经历数十年极度压抑之后,有朝一日忽然登基御极,自然想要让身心欲望都得到最大释放。
所以当北虏(弘光君臣对刘招孙等人的称呼)在北京城与张春、李献忠鏖战时,弘光皇帝仍在关心自己御花园的魅力,关心宫内戏台班子的戏装精致。
当然,皇帝也不忘在后宫中和他新近册立的十多位江南美人们缠绵悱恻鏖战不休。
弘光元年的春天,刘宗周(时任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讨逆大都督)所在的扬州大营,吸引了江南士绅中最狂热的忠义之士。他们从江南各地,尤其从淮河流域来到刘宗周营中充当幕僚,渴望为朝廷效力,诛灭北虏。
刘宗周从南京离开时,带走了他在对抗海盗(郑芝龙)期间招募训练的精兵强将,如张一宠、李彪、周自新、史可法、孟振邦等年轻人。
抵达扬州后,刘宗周未及上奏弘光皇帝,便宣布成了一个特殊机构——礼贤馆,并下令招纳四方学士,让这些南方精英们以幕僚身份为自己出谋划策。
当弘光皇帝还在南京纸醉金迷寻欢作乐时,刘都督却已秣马厉兵,位于扬州大营的幕僚们,建议刘大都督开始考虑与陕西流贼李献忠部结盟,以共同对付大齐残部及仍控制着的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其他“北虏”。
南明君臣创造出的这种堪称“天才”式的政治军事联盟策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联寇平虏”,当然,更官方的称呼是“四月逆流”。
无论该军事策略被后世史学家如何定义,在弘光元年的春天,该倡议一经提出,便立即得到朝野上下广泛支持和拥护。
南明君臣拥护联寇平虏之策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无论是刘宗周还是弘光皇帝本人,都觉得利用流贼力量去消灭主要敌人开原军,是老成谋国之举。其次,毫无疑问,弑君篡国,杀害先皇、先先皇的北虏,显然要比刚刚入关(潼关)的流贼更加危险,也更加可恶。最后,君父之仇不可不报,而杀害君父的,正是刘招孙这个乱臣贼子。
南方的东林党人更是以唐朝平定黄巢为题目著书立论,以证明联寇灭虏之策的正确性。
唐朝平定黄巢之乱,不是只靠郭子仪、李光弼,而是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义军叛徒,最后才有中兴之望。
那么,我朝是否也可暂时利用李献忠张自成这些流贼——李献忠多次表达忠君爱国之意——让他们与开原军相互消耗,等两败俱伤时,朝廷再收渔翁之利。
不得不说,南明朝廷效率极高,二月底刚得到京师变故的消息,三月二日,刘宗周便派出了和谈的第一波使者。
镇江参将何涛护送两名御史秘密北上,联络李献忠,并以弘光帝的名义册封其为秦国公。
与此同时,南京朝廷终于得知唐军将刘招孙彻底围死在北京,并已开始发动猛攻,北京城随时可能被攻克。
南明朝廷大惊。
弘光元年三月十二日,南京方敏收到了马金星亲自操刀攥写的那篇《为天下百姓伐齐书》。
在弘光朝廷一众饱学之士们看来,檄文笔法晦涩,文意颇为含糊,第一部分写了唐军出兵北直隶的理由,写唐军希望铲除暴齐,拯救天下。
考虑到北方官员士绅都“怀忠义之心”以迎唐军,并且现在已经主动投靠大唐,成为新朝治下的良民,这一点都证明了唐朝的善意。李献忠在檄文中表示:
所有与唐朝合作的人,都会被加官进爵,对支持南明的江南百姓,唐朝也将一视同仁,加以保护。
“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勠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好讲和,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以敦睦邻之谊。”(注释2)
马金星檄文中的这一部分,以“两立”作为诱饵,为南明小朝廷的君臣们描绘了一副南北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美好画卷。
这篇檄文仿佛一剂强心针,彻底打消了刘宗周等人对流贼的最后顾虑。
于是,和谈正式被提上日程,参将何涛出使后不久,弘光皇帝便派出第二波使者。
通北使臣夏之令再次出发,他原是户科给事中,现任南京巡抚。
恰逢其母在天津去世,夏之令作为山东人,想回北方安排母亲葬礼。因此,他请求率使团出使前往北京。
本次出使,一则为殉国的天启皇帝督办祭品及安排葬礼,二则是说服闯王李献忠与南明结盟。
为表示诚意,南明将割让更多已被唐军控制的西北土地(陕西甘肃),而且保证,以后每年向闯王缴纳三十万两白银,以此换取唐军撤回关西(潼关)。
当然,此次议和的前提是灭掉暴齐,歼灭开原军,将北虏逐出山海关。
换句话说,无论如何,刘招孙都必须死。
弘光元年这次出使声势浩大,除夏之令作为正使外,还有两名副使,太仆寺少卿马邵和左都督陈洪范等人。
此外,随行还有十名官员,二十随从,骑兵五十,马夫两百,卫兵三千,并携带有大量礼品和金银绸缎。
~~~~
京师西郊唐军大营。
贞宝皇帝李献忠刚听完刘宗敏永定门之战惨败情形,心中兀自烦闷,他揉了揉剧痛的左眼,不耐烦瞟了眼站在面前的几位“弘光皇帝的使者”,当听到说对方要册封他为“蓟州公”时,大唐皇帝像被人当着众手下抽了一记耳光,他暗暗攥紧拳头,没有立即出手。
夏之令初到北京,对周边形势一概不知,便跑来面见李献忠。
旁边陪着的镇江参将何涛比他先到几日,昨天亲眼目睹过老营攻打永定门的情形,他不停朝这个迂腐的文官使眼色。
夏之令兀自不觉,继续滔滔不绝说完弘光皇帝给李献忠开出来的价码,最后对李献忠洋洋得意道:
“不知闯王意下如何?吾皇听闻闯王骁勇无双,早有招纳之心……”
“甚?三十万两?打发叫花子哩?!他是皇帝,咱老子也是皇帝,老子不要他册封!咱老子想拿银子自己拿!”
马金星见夏之令等人兀自站着不跪,跟着大怒道:
“大胆!见了贞宝皇帝,还不跪下!跪!”
夏之令带着两位使者极不情愿的跪下,向贞宝皇帝行了三叩九拜大礼。
李献忠上前一脚踹翻夏之令,指着几位南明使者骂道:
“金银珠宝都留下,三千士兵也留下,明天跟刘宗敏去永定门攻城,你们几个,给老子滚回去,让那个什么光皇帝洗净脖子等着,等咱老子灭了刘招孙,便去砍你们狗头!”
注:
1、孔尚任:《桃花扇》,第13页
2、谈迁:《国榷》,第6118页,又见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1页。
新扬州初教瘦马,
淮阳鼓昆山弦索,
无锡口姑苏娇娃。
一件件闹春风,吹暖响,
斗晴烟,飘冷袖,
宫女如麻,
红楼翠殿,
景美天涯,
都奉俺无愁天子,
语笑喧哗。(注释1)
大齐武定元年、大唐贞宝元年,大明弘光元年,二三月间,京师(南京)。
宫殿楼台遮蔽了北国的刀光剑影,京城中的骄奢掩饰住了前方将士的艰难困苦。
继位不到两月的弘光皇帝朱常灜,如同这个时代大多数藩王一样,在经历数十年极度压抑之后,有朝一日忽然登基御极,自然想要让身心欲望都得到最大释放。
所以当北虏(弘光君臣对刘招孙等人的称呼)在北京城与张春、李献忠鏖战时,弘光皇帝仍在关心自己御花园的魅力,关心宫内戏台班子的戏装精致。
当然,皇帝也不忘在后宫中和他新近册立的十多位江南美人们缠绵悱恻鏖战不休。
弘光元年的春天,刘宗周(时任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讨逆大都督)所在的扬州大营,吸引了江南士绅中最狂热的忠义之士。他们从江南各地,尤其从淮河流域来到刘宗周营中充当幕僚,渴望为朝廷效力,诛灭北虏。
刘宗周从南京离开时,带走了他在对抗海盗(郑芝龙)期间招募训练的精兵强将,如张一宠、李彪、周自新、史可法、孟振邦等年轻人。
抵达扬州后,刘宗周未及上奏弘光皇帝,便宣布成了一个特殊机构——礼贤馆,并下令招纳四方学士,让这些南方精英们以幕僚身份为自己出谋划策。
当弘光皇帝还在南京纸醉金迷寻欢作乐时,刘都督却已秣马厉兵,位于扬州大营的幕僚们,建议刘大都督开始考虑与陕西流贼李献忠部结盟,以共同对付大齐残部及仍控制着的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其他“北虏”。
南明君臣创造出的这种堪称“天才”式的政治军事联盟策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联寇平虏”,当然,更官方的称呼是“四月逆流”。
无论该军事策略被后世史学家如何定义,在弘光元年的春天,该倡议一经提出,便立即得到朝野上下广泛支持和拥护。
南明君臣拥护联寇平虏之策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无论是刘宗周还是弘光皇帝本人,都觉得利用流贼力量去消灭主要敌人开原军,是老成谋国之举。其次,毫无疑问,弑君篡国,杀害先皇、先先皇的北虏,显然要比刚刚入关(潼关)的流贼更加危险,也更加可恶。最后,君父之仇不可不报,而杀害君父的,正是刘招孙这个乱臣贼子。
南方的东林党人更是以唐朝平定黄巢为题目著书立论,以证明联寇灭虏之策的正确性。
唐朝平定黄巢之乱,不是只靠郭子仪、李光弼,而是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义军叛徒,最后才有中兴之望。
那么,我朝是否也可暂时利用李献忠张自成这些流贼——李献忠多次表达忠君爱国之意——让他们与开原军相互消耗,等两败俱伤时,朝廷再收渔翁之利。
不得不说,南明朝廷效率极高,二月底刚得到京师变故的消息,三月二日,刘宗周便派出了和谈的第一波使者。
镇江参将何涛护送两名御史秘密北上,联络李献忠,并以弘光帝的名义册封其为秦国公。
与此同时,南京朝廷终于得知唐军将刘招孙彻底围死在北京,并已开始发动猛攻,北京城随时可能被攻克。
南明朝廷大惊。
弘光元年三月十二日,南京方敏收到了马金星亲自操刀攥写的那篇《为天下百姓伐齐书》。
在弘光朝廷一众饱学之士们看来,檄文笔法晦涩,文意颇为含糊,第一部分写了唐军出兵北直隶的理由,写唐军希望铲除暴齐,拯救天下。
考虑到北方官员士绅都“怀忠义之心”以迎唐军,并且现在已经主动投靠大唐,成为新朝治下的良民,这一点都证明了唐朝的善意。李献忠在檄文中表示:
所有与唐朝合作的人,都会被加官进爵,对支持南明的江南百姓,唐朝也将一视同仁,加以保护。
“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勠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好讲和,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以敦睦邻之谊。”(注释2)
马金星檄文中的这一部分,以“两立”作为诱饵,为南明小朝廷的君臣们描绘了一副南北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美好画卷。
这篇檄文仿佛一剂强心针,彻底打消了刘宗周等人对流贼的最后顾虑。
于是,和谈正式被提上日程,参将何涛出使后不久,弘光皇帝便派出第二波使者。
通北使臣夏之令再次出发,他原是户科给事中,现任南京巡抚。
恰逢其母在天津去世,夏之令作为山东人,想回北方安排母亲葬礼。因此,他请求率使团出使前往北京。
本次出使,一则为殉国的天启皇帝督办祭品及安排葬礼,二则是说服闯王李献忠与南明结盟。
为表示诚意,南明将割让更多已被唐军控制的西北土地(陕西甘肃),而且保证,以后每年向闯王缴纳三十万两白银,以此换取唐军撤回关西(潼关)。
当然,此次议和的前提是灭掉暴齐,歼灭开原军,将北虏逐出山海关。
换句话说,无论如何,刘招孙都必须死。
弘光元年这次出使声势浩大,除夏之令作为正使外,还有两名副使,太仆寺少卿马邵和左都督陈洪范等人。
此外,随行还有十名官员,二十随从,骑兵五十,马夫两百,卫兵三千,并携带有大量礼品和金银绸缎。
~~~~
京师西郊唐军大营。
贞宝皇帝李献忠刚听完刘宗敏永定门之战惨败情形,心中兀自烦闷,他揉了揉剧痛的左眼,不耐烦瞟了眼站在面前的几位“弘光皇帝的使者”,当听到说对方要册封他为“蓟州公”时,大唐皇帝像被人当着众手下抽了一记耳光,他暗暗攥紧拳头,没有立即出手。
夏之令初到北京,对周边形势一概不知,便跑来面见李献忠。
旁边陪着的镇江参将何涛比他先到几日,昨天亲眼目睹过老营攻打永定门的情形,他不停朝这个迂腐的文官使眼色。
夏之令兀自不觉,继续滔滔不绝说完弘光皇帝给李献忠开出来的价码,最后对李献忠洋洋得意道:
“不知闯王意下如何?吾皇听闻闯王骁勇无双,早有招纳之心……”
“甚?三十万两?打发叫花子哩?!他是皇帝,咱老子也是皇帝,老子不要他册封!咱老子想拿银子自己拿!”
马金星见夏之令等人兀自站着不跪,跟着大怒道:
“大胆!见了贞宝皇帝,还不跪下!跪!”
夏之令带着两位使者极不情愿的跪下,向贞宝皇帝行了三叩九拜大礼。
李献忠上前一脚踹翻夏之令,指着几位南明使者骂道:
“金银珠宝都留下,三千士兵也留下,明天跟刘宗敏去永定门攻城,你们几个,给老子滚回去,让那个什么光皇帝洗净脖子等着,等咱老子灭了刘招孙,便去砍你们狗头!”
注:
1、孔尚任:《桃花扇》,第13页
2、谈迁:《国榷》,第6118页,又见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