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以策万全的曹爽,蜀汉的实力
只要安排一些下人照顾着,不让他们在府中乱逛,安心在屋中歇息到第二天天亮便可,</p>
若是让众人在深夜再各自打道回府,那些住在洛阳城偏远地段的官员,就有可能遭遇不测,被人暗算,</p>
无论是蜀汉还是孙吴的人下的手,曹昭伯自己作为晚宴的主办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里面,即使自己真的没有动手,</p>
也会让群臣觉得他有铲除朝臣中的异己的嫌疑在里面,若是孙、刘两方再有点心眼在里面,专门挑几个与自己有隙的朝臣下手的话,</p>
那就更能坐实是自己下手的论断了,若是再在洛阳城中散播些谣言,那自己就更难洗清这个罪名了,只有让众人在府中留宿一晚才能确保众人周全。</p>
毕竟孙、刘两家的谍报机构还是有这个实力在洛阳城有一定的机会将这些事情做好的,</p>
就像曹魏的校事府也有能力在建业、成都这两个地方搞些事情出来,比如散播些谣言、刺杀个人之类的,</p>
现在的曹魏这方占据着优势,也没必要这么做,以免孙、刘两家狗急跳墙,</p>
但是并不代表孙、刘两家不会这么做,毕竟孙、刘两家现在在军力还有其他方面上,诸如屯田积蓄粮草、人口方面都不怎么占优势,</p>
尤其是碧眼儿,刚刚在江北一线经历大败,还彻底丧失了江北之地,实力大损,难免不会出一些阴招牵制、消耗曹魏的实力,</p>
就像之前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之时,没有赢得光明正大,但那也是赢了,还斩了妹夫大耳刘备的一条臂膀、得力助手,也不是有意,</p>
但是做了便是做了,而妹夫大耳刘备也把杀结义兄弟之仇记在了碧眼儿头上,毕竟他才是东吴的头头,掌权者,而荆州也是他下令要取的,</p>
若是没有他的命令,那东吴上下是没人敢擅自调兵取荆州,以碧眼儿生性多疑的性格,最忌惮的便是麾下武将不听号令,擅自调动兵马了,</p>
而今夜,随着夜色的渐深,月亮的光照也渐渐的由明到暗,正是一个夜黑风高杀人的好时候,</p>
东吴解烦营也早已探得曹爽大办晚宴广邀群臣、世家的消息,也早以安排了解烦营内的高手埋伏在众人回府的必经之路上,就等着众人回府,</p>
打算就算是不能全部得逞,也要有针对性的除掉几个与曹爽有隙的人,嫁祸给曹爽,把他对外攻伐的目光转移到解决国内与天子、朝臣的矛盾上来,</p>
暂时没有时间兼顾继续对孙、刘两家的攻伐,当然了主要还是为了他们孙吴,若是能兼顾到蜀汉,也算是他们的运气,自己给盟友的一点甜头,</p>
也能让盟友看到,自己对此番再都度结盟是有诚意的,不是只出工不出力,就说这屯田,就算孙、刘两家加起来也不一定能赶上屯田狂魔曹魏,</p>
毕竟曹魏屯田是有传统的,从曹操便开始,到现在也有好几十年的时间了,而孙、刘两家的屯田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没曹魏屯田的成效大,</p>
蜀汉是三国当中公认的实力最弱的一方,这与蜀汉根基太浅有很大关系。</p>
在粮食、人口决定国力的年代,蜀汉政权最缺的恰恰是人和粮。</p>try{ggauto();} catch(ex){}
早在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即采纳韩浩建议,在许昌一带屯田(由士兵开垦荒地,耕战一体),为曹操后续的一系列征战奠定了农业基础,这也是后来曹魏能够强盛的根源。</p>
孙策在建安五年(200年)平定江东后,也致力于发展生产。到黄武五年(226年),东吴已在全境设立屯田都尉,保障了吴军的粮草供应,但粮草、人口方面还是比不上曹魏,</p>
毕竟这时候曹魏掌控的北方才是天下的重心,而这时候孙吴掌控的扬州等地还未得到较大开发,潜力未发挥出来,</p>
与魏、吴相比,刘备起家最晚。建安十三年(208年)占据荆州五郡后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但却并未实施屯田。</p>
这是因为荆州地处四战之地,纷乱的环境和不间断的对外用兵,使得刘备根本无暇分出兵力屯垦开荒。</p>
此后的夺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甚至包括吴蜀夷陵之战,刘备采取的都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竭泽而渔战术,虽然创下了蜀汉基业,却也付出了惨痛代价。</p>
汉中之战,作为取胜方的刘备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曹操在撤退时已将汉中全部人口迁走;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葬送了数万丁壮,这对于原本就起步较晚的蜀汉政权而言,可谓雪上加霜。</p>
所以,诸葛亮主政时,接手的其实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描述的那样:“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p>
按照常理,在连续经历数次军事重创之后,蜀汉应该充分利用蜀中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p>
发展生产,打好根基,特别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最适宜发展屯田。这也是历朝历代重农抑商而后强盛的必经之路。</p>
但是,蜀汉的屯田开始却非常晚,直到建兴十二年春(234年),诸葛亮才在五丈原屯田,这已是其北伐末期。</p>
显然,这次屯田仅仅是为了与司马懿长期对峙而采取的临时措施。</p>
而下一次屯田,便是要到景耀五年(262年),但这次也是姜维为避祸黄皓而采取的临时之举。</p>
魏蜀吴三国当中,人口最少的是蜀汉。</p>
以蜀汉灭亡前夕的人口数据为例,在籍人口94万,带甲将士和官吏却多达14万,</p>
这其中固然存在未纳入册籍的隐匿人口,但在籍人口是蜀汉征收赋税的依据,刨除老弱,蜀汉农业供养比例接近5:1。</p>
建兴十四年(236年)、延熙十年(247)、五年后的延熙十七年(254),蜀汉数次将从魏国掳来的人口安置在广都、新繁、绵竹,也佐证了成都平原民力不足,存在大量荒田。</p>
此外,无论是诸葛亮兵出祁山还是姜维发兵陇西,均饱受粮草不足之苦。</p>
吴蜀结盟,两国开展贸易往来实属正常。</p>
史载:东吴从蜀汉大量购买蜀锦和马匹。</p>
对此,诸葛丞相曾言道:“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据《蜀都赋》记载,蜀汉仅成都一地,就集中了织工七万六千人…………………</p></div>
若是让众人在深夜再各自打道回府,那些住在洛阳城偏远地段的官员,就有可能遭遇不测,被人暗算,</p>
无论是蜀汉还是孙吴的人下的手,曹昭伯自己作为晚宴的主办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里面,即使自己真的没有动手,</p>
也会让群臣觉得他有铲除朝臣中的异己的嫌疑在里面,若是孙、刘两方再有点心眼在里面,专门挑几个与自己有隙的朝臣下手的话,</p>
那就更能坐实是自己下手的论断了,若是再在洛阳城中散播些谣言,那自己就更难洗清这个罪名了,只有让众人在府中留宿一晚才能确保众人周全。</p>
毕竟孙、刘两家的谍报机构还是有这个实力在洛阳城有一定的机会将这些事情做好的,</p>
就像曹魏的校事府也有能力在建业、成都这两个地方搞些事情出来,比如散播些谣言、刺杀个人之类的,</p>
现在的曹魏这方占据着优势,也没必要这么做,以免孙、刘两家狗急跳墙,</p>
但是并不代表孙、刘两家不会这么做,毕竟孙、刘两家现在在军力还有其他方面上,诸如屯田积蓄粮草、人口方面都不怎么占优势,</p>
尤其是碧眼儿,刚刚在江北一线经历大败,还彻底丧失了江北之地,实力大损,难免不会出一些阴招牵制、消耗曹魏的实力,</p>
就像之前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之时,没有赢得光明正大,但那也是赢了,还斩了妹夫大耳刘备的一条臂膀、得力助手,也不是有意,</p>
但是做了便是做了,而妹夫大耳刘备也把杀结义兄弟之仇记在了碧眼儿头上,毕竟他才是东吴的头头,掌权者,而荆州也是他下令要取的,</p>
若是没有他的命令,那东吴上下是没人敢擅自调兵取荆州,以碧眼儿生性多疑的性格,最忌惮的便是麾下武将不听号令,擅自调动兵马了,</p>
而今夜,随着夜色的渐深,月亮的光照也渐渐的由明到暗,正是一个夜黑风高杀人的好时候,</p>
东吴解烦营也早已探得曹爽大办晚宴广邀群臣、世家的消息,也早以安排了解烦营内的高手埋伏在众人回府的必经之路上,就等着众人回府,</p>
打算就算是不能全部得逞,也要有针对性的除掉几个与曹爽有隙的人,嫁祸给曹爽,把他对外攻伐的目光转移到解决国内与天子、朝臣的矛盾上来,</p>
暂时没有时间兼顾继续对孙、刘两家的攻伐,当然了主要还是为了他们孙吴,若是能兼顾到蜀汉,也算是他们的运气,自己给盟友的一点甜头,</p>
也能让盟友看到,自己对此番再都度结盟是有诚意的,不是只出工不出力,就说这屯田,就算孙、刘两家加起来也不一定能赶上屯田狂魔曹魏,</p>
毕竟曹魏屯田是有传统的,从曹操便开始,到现在也有好几十年的时间了,而孙、刘两家的屯田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没曹魏屯田的成效大,</p>
蜀汉是三国当中公认的实力最弱的一方,这与蜀汉根基太浅有很大关系。</p>
在粮食、人口决定国力的年代,蜀汉政权最缺的恰恰是人和粮。</p>try{ggauto();} catch(ex){}
早在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即采纳韩浩建议,在许昌一带屯田(由士兵开垦荒地,耕战一体),为曹操后续的一系列征战奠定了农业基础,这也是后来曹魏能够强盛的根源。</p>
孙策在建安五年(200年)平定江东后,也致力于发展生产。到黄武五年(226年),东吴已在全境设立屯田都尉,保障了吴军的粮草供应,但粮草、人口方面还是比不上曹魏,</p>
毕竟这时候曹魏掌控的北方才是天下的重心,而这时候孙吴掌控的扬州等地还未得到较大开发,潜力未发挥出来,</p>
与魏、吴相比,刘备起家最晚。建安十三年(208年)占据荆州五郡后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但却并未实施屯田。</p>
这是因为荆州地处四战之地,纷乱的环境和不间断的对外用兵,使得刘备根本无暇分出兵力屯垦开荒。</p>
此后的夺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甚至包括吴蜀夷陵之战,刘备采取的都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竭泽而渔战术,虽然创下了蜀汉基业,却也付出了惨痛代价。</p>
汉中之战,作为取胜方的刘备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曹操在撤退时已将汉中全部人口迁走;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葬送了数万丁壮,这对于原本就起步较晚的蜀汉政权而言,可谓雪上加霜。</p>
所以,诸葛亮主政时,接手的其实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描述的那样:“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p>
按照常理,在连续经历数次军事重创之后,蜀汉应该充分利用蜀中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p>
发展生产,打好根基,特别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最适宜发展屯田。这也是历朝历代重农抑商而后强盛的必经之路。</p>
但是,蜀汉的屯田开始却非常晚,直到建兴十二年春(234年),诸葛亮才在五丈原屯田,这已是其北伐末期。</p>
显然,这次屯田仅仅是为了与司马懿长期对峙而采取的临时措施。</p>
而下一次屯田,便是要到景耀五年(262年),但这次也是姜维为避祸黄皓而采取的临时之举。</p>
魏蜀吴三国当中,人口最少的是蜀汉。</p>
以蜀汉灭亡前夕的人口数据为例,在籍人口94万,带甲将士和官吏却多达14万,</p>
这其中固然存在未纳入册籍的隐匿人口,但在籍人口是蜀汉征收赋税的依据,刨除老弱,蜀汉农业供养比例接近5:1。</p>
建兴十四年(236年)、延熙十年(247)、五年后的延熙十七年(254),蜀汉数次将从魏国掳来的人口安置在广都、新繁、绵竹,也佐证了成都平原民力不足,存在大量荒田。</p>
此外,无论是诸葛亮兵出祁山还是姜维发兵陇西,均饱受粮草不足之苦。</p>
吴蜀结盟,两国开展贸易往来实属正常。</p>
史载:东吴从蜀汉大量购买蜀锦和马匹。</p>
对此,诸葛丞相曾言道:“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据《蜀都赋》记载,蜀汉仅成都一地,就集中了织工七万六千人…………………</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