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758节 陋习恶俗,一体整肃!
南方民间械斗,也算是一个顽疾了。唐廷建政后,皇权下乡,械斗少了不少,可并未根治。</p>
到底,主要是灌溉资源之争。可是除了争水,还有其他很多原因都不可忽略。</p>
由于乡村官吏大多是当地人,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向乡民妥协,以求息事宁人,平安无事。这使得唐廷的一些政策,没有很好的在基层落实。</p>
李洛和崔秀宁得到特察局源源不断上奏的一系列情报,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要破除民间一些落后愚昧的陋习。</p>
乡间暴力,很多都是这些东西引起的。</p>
民间落后愚昧陋习,其实是地方豪绅愚弄百姓故意诱导纵容而致。所以李洛和崔秀宁发现的规律是,田地兼并越严重的地方,陋习越严重。</p>
像裹脚、吃绝户、**、近亲婚姻、瓦罐坟活葬、私刑、溺婴、淫祀、童养媳、强制守寡、典妻、殉葬等种种陋习恶俗,有违人伦壤,与大唐教化背道而驰。</p>
除了这些较为普遍知名的陋习,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特色恶俗,闻之令人发指。</p>
传统华夏地区还好些,像缅州等新收的州,还影人尸养鱼”、“人尸藏床”、纹面、长颈等风俗,令人匪夷所思。</p>
之前李洛和崔秀宁只针对溺婴和裹脚下诏禁绝,效果也很好。可对于其他陋习,由于各地不尽相同,还没有专门下诏整治。</p>
警部尚书商铣以钦差大臣赴岭南,除了督办械斗大案,还要整肃岭南地方风俗。</p>
如今唐廷在南方的统治已稳,是时候借助这次南海郡械斗的机会,狠狠整治各地民间不正之风了。</p>
大唐国民,必须遵纪守法,文明开化,否则与蛮夷何益?甚至不如夷狄。起码蒙古裙是没有太多陋习。虽然他们野蛮,却不愚昧。</p>
这次,李洛没有再出面,而是让政事堂以朝令的形式,下令禁绝十多种陋习恶俗。子,不能什么时候都冲在前面。</p>
政事堂的朝令能解决的,子诏命就不再频繁颁布。</p>
“陛下,户部奏请朝廷拨款三百万银元,用于修建水渠水库。工部的章程是,以一千银元为立项,修建水库三千个,可大大缓解灌溉之急。这械斗成风之恶行,就可避免了。”</p>
光政殿内,林必举上奏道。这两年,唐廷为了兴修水利,已经拨款六百多万银元,但还是不够。</p>
“准奏。”唐主淡淡道,“着工部会同财部审计司,立项督办。三千水库工程,事关大唐盛世,百姓福祉,务必要办好。”</p>
“遵旨!”林必举领命,“陛下,如今五庙除了海州和越州,其他州只是修建到郡县,而乡村多无庙社,不利于百姓祭祀,更不利于朝廷推广大道教化。”</p>
“政事堂卓户部统计之后,没有庙社的乡,共有八千二百八十六,倘若都修建五座道社,每座道社耗费三百银元,则需要拨款二百四十余万元。”林必举继续道。</p>
“准奏,财部立项拨款,工部督办。乡村道社,事关大道教化,华夏人心,万不可马虎。”皇帝下令。</p>
这两次“准奏”,五百多万就花出去了。</p>
不过,大唐国库现在还有七千多万银元,银行还在源源不断的铸造新的银元,根本不差钱。花呗!</p>
大唐五大道庙,最高等级是道宫,其次是道观,再其次是道庙,最的是道社。</p>
宫观庙社四等,每个等级的规模标准都有规定。像修建在乡村的道社,一般只有半亩大,面积犹如一般民居,只是门楣高大,规格超然而已,造价不会超过三百银元。</p>
按照李洛和崔秀宁的统一规划,以乡公所为中心,修建五座道社,戏台,乡学学堂等建筑,形成乡中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发挥乡村社区中心的作用。</p>
那么,乡公所附近一定会形成新的街市,促进商业的发展。</p>
看似李洛花了很多钱,但哪怕从投资的角度,他也会赚回来的。</p>
“陛下。”杨汉明出列,“商铣出任钦差大臣赴岭南,一为督办大案,二为整肃恶俗。可全国各州,尽有恶俗陋习,岂独岭南独有?”</p>
“臣奏请陛下,派朝中大臣为各州肃风观察使,整肃民间陋习,移风易俗,敦促百姓遵纪守法。”</p>
李洛欣然点头,“准奏。政事堂拟定人选,报朕过目。”</p>
“遵旨!”</p>
三后,唐主下旨,敕命御史中丞李扬、刑部尚书万荣等八人为“钦命肃风观察大臣”,各赐王命旗牌,赴各地会同州牧整治陋习恶俗。</p>
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大肃风”正式拉开了序幕!</p>
下传诵的圣子,终于露出了严厉的一面。</p>
…………</p>
“牧台官人,钦差大臣、广桂二州肃风观察使商铣警台,已经快到了。这是钦差手本公文!”</p>
广州牧治所南海郡城州牧衙门内,州牧李交接到汇报和公文。</p>
“来人,令所有州衙官员,随本官出城迎接钦差!”李交立刻放下公务站起来,拿着官帽就往外走。</p>
随即,州丞和司马等大州官上百人,浩浩荡荡的出了州衙,往北城门而去。</p>
此时,钦差大臣的全副仪仗已经快到城门了。前面是整整四名鸣锣开道的警士,后面则是钦差护卫一都,打着“钦命督查、肃风观察”的对牌,以及直柄伞、黄麾等仪仗。</p>
在后面,就是龙凤云纹华盖车,里面端端正正坐着的一位头戴梁冠,身穿紫袍的大员,当然就是钦差商铣。</p>
簇拥华盖车的,是骑马的警官,以及录事等文吏。</p>
在后面,又是一都骑兵护卫,打着一杆大纛。最后,则是数十名乐队。</p>
整个钦差仪仗队伍,足有两百人。</p>
“铛铛—”</p>
“钦差行台驾到!官民回避——”</p>
与此同时,乐队锣鼓管弦齐鸣,令钦差行台更加肃重威严。</p>
煊赫堂皇的钦差行台刚到城门,广州牧李交就带着上百随员和乐队赶来迎接。</p>
周围早就为了大量城中百姓,不远不近的围观,面露惊讶之色。</p>
“子派了钦差大官人,那必是为了械斗大案来的。”</p>try{ggauto();} catch(ex){}
“可不是么?死了那么多人,陛下哪里会不管?这次很多人要倒霉了。”</p>
“是要狠狠管一管!我那可怜的外甥,这次也让人打死了,这口气咽不下去!”“这次必定不会善了,钦差大臣,那可是比州牧大官人还大的官儿啊。”</p>
事实上,明朝之前并没有钦差大臣的称谓,可问题是,这个称谓太直白了,哪怕是第一次听,顾名思义,也知道是皇帝专门派出办差的重臣。</p>
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驻足观望。起来,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钦差仪仗啊。</p>
鼓乐声中,李交站在众官之前,拱手大声道:“敢问,尊驾可是钦差大臣,广州桂州肃风观察使?本官广州牧李交,请勘验印信公文!”</p>
其实,李交早就看见了华盖车上的老熟人商铣,但这一步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接待新官或者上官的程序,不能省。</p>
一个玄甲紫罩的警官点头道:“稍待!”</p>
随即,警官下马来到华盖车下,禀报道:“启禀钦差行台,广州牧李交,请求勘验印信公文!”</p>
“准勘!”商铣肃然道。</p>
“遵宪令!”警官立刻请出印信公文,双手捧着来到李交面前。</p>
李交也从身边文吏手中取出州牧大印,将大印翻起,印面对着那警官,露出“广州牧衙”四个篆体大字。</p>
玄甲警官点点头,表示已经认可李交广州牧的身份,然后将钦差的印信公文交给李交,李交象征性的勘验了一边,再将原物递还对方。</p>
之后,李交正正冠带,肃然下拜,朗声唱道:“下官广州牧李交,参见钦差行台,恭请陛下圣安!”</p>
他身后上百个官员也跟着一起下拜:“…参见钦差行台,恭请陛下圣安!”</p>
“圣躬安!”商铣振衣肃容而起,双手虚扶道:“李广州请起,众官请起!”</p>
“请钦差行台入城视事!”李交让开一边,做出邀请入城的姿态,州牧衙官纷纷让开,昭穆有序的排在两边。</p>
紧接着,钦差仪仗就大摇大摆的入城,一路鸣锣开道,钟鼓齐鸣。</p>
到了州衙门口,商铣才下了华盖车,拱手对李交笑道:“本官奉旨前来,圣上已经有了交代,还请李广州和诸位同仁,多多帮衬办差啊。”</p>
李交等人连“正是此理”。</p>
“钦帅远道辛苦,这广州夏炎热,骄阳似火,还请入衙歇息片刻。”李交道。</p>
此时烈日当空,吴牛喘月,众人穿戴整齐,皆是一身大汗。</p>
商铣道:“李广州也辛苦了,请。”</p>
商铣进了气派的州牧衙门,来到州牧的官厅,挥退所有下吏随从,这才随意下来。</p>
“师兄,老师可好?”李交亲自给商铣倒了一杯解暑的广州凉茶,一边问道。</p>
“老师好得很,可老师不太高兴。师弟啊,你这次怎么搞的,为何眼皮子底下,竟然出了这么大的案子?你是做情报的人,不该犯这个错。”</p>
两人其实都是崔秀宁第一批学生,只是李交学的是特情学,商铣学的是警务,只是因为商铣年纪大一岁,入门也早几,所以才是师兄。</p>
李交苦笑道:“弟是大意了。弟四月就去了琼崖,亲自布置搜捕潜伏到琼崖的海宋奸细,抓了勾结海宋的黎人头人,接着视察岛上的军港和防务。一直到五月底,弟才回到南海城。”</p>
商铣皱眉,“你可是搞情报的,虽你之前在琼崖公干,可南海郡上万人械斗,事情不可能事先毫无征兆,为何你就不知情?”</p>
李交摇头,“知情。当时收到情报,新会县数乡村民争水,相互斗殴,越闹越大,县城警堂曾出动警士制止,还逮捕了几个挑头闹事的村民。”</p>
“这夏季争水斗殴,古已有之,本来不足为奇。弟学的情报,于民事调解并不上心,终究没有重视。等到大案爆发,要阻止也晚了。弟赶回州衙时,这事情都过去了三。”</p>
“我根据情报线索,派出警士抓捕挑事之人和暴徒,又发文给广州节度使,调兵戡乱,一共抓了两千七百余人,都关在军营里面。这些人,都是打杀过人,参与打砸抢的。”</p>
抓了两千七百人!</p>
商铣眉头一皱,“截止今日,死了多少人?”</p>
李交不假思索的报出数字:“三百五十九人。其中有数十人,都是这些伤重而死。”</p>
“其他伤者呢?”商铣又问。</p>
李交回答:“伤重的,都在广州大医堂诊治,伤势轻的,官府也管不了了。官府医院也没有那么多病床。”</p>
“三百多死者,每人都记载了伤口,姓名,致死原因,做成遇难者档案,存放在州衙警堂。因为气炎热,尸体腐烂很快,只能全部收敛封棺。准备集体安葬。”</p>
商铣点点头,觉得李交虽然有责,但事后的善后处理,还是无可挑剔的。</p>
“上万人械斗,死伤上千,他们的武器是甚么?难道是刀矛不成?”商铣又问。</p>
李交冷笑,“当初蒙元治下,严禁他们持有兵器,就算收藏一把刀,也是死罪。而我大唐并不禁百姓藏刀。刀枪长矛,民间日多。这次械斗,很多人就用的刀枪。不然,伤亡不会这么大。弟打算上奏陛下,禁止百姓私用刀枪。”</p>
商铣摇头,“你不要多事,陛下和老师都不会答应的。用老师的话,凡事不要光讲专业,还要讲政治。这强民之策,是陛下和老师一直在做的,怎么能因噎废食,学蒙元禁制刀枪呢?古往今来,除了蒙元,可没有禁制民间刀枪的。”</p>
“谢师兄提醒,那我就不上奏了。可是,这民间私造兵器越来越多,治安隐患也越来越大。师兄可是学警务的,还是大唐警台,难道就这么看着么?”</p>
商铣道:“强民之策,是大唐国策,一定要办下去。可这民间私造兵器越来越多,终究是个祸患。嗯,此事先不着急。等办好了陛下交代的差事,你我好好商议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再上奏陛下,为君分忧。”</p>
PS:今只能先到这了,蟹蟹,求票票,晚安。今真是一言难尽。</p></div>
到底,主要是灌溉资源之争。可是除了争水,还有其他很多原因都不可忽略。</p>
由于乡村官吏大多是当地人,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向乡民妥协,以求息事宁人,平安无事。这使得唐廷的一些政策,没有很好的在基层落实。</p>
李洛和崔秀宁得到特察局源源不断上奏的一系列情报,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要破除民间一些落后愚昧的陋习。</p>
乡间暴力,很多都是这些东西引起的。</p>
民间落后愚昧陋习,其实是地方豪绅愚弄百姓故意诱导纵容而致。所以李洛和崔秀宁发现的规律是,田地兼并越严重的地方,陋习越严重。</p>
像裹脚、吃绝户、**、近亲婚姻、瓦罐坟活葬、私刑、溺婴、淫祀、童养媳、强制守寡、典妻、殉葬等种种陋习恶俗,有违人伦壤,与大唐教化背道而驰。</p>
除了这些较为普遍知名的陋习,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特色恶俗,闻之令人发指。</p>
传统华夏地区还好些,像缅州等新收的州,还影人尸养鱼”、“人尸藏床”、纹面、长颈等风俗,令人匪夷所思。</p>
之前李洛和崔秀宁只针对溺婴和裹脚下诏禁绝,效果也很好。可对于其他陋习,由于各地不尽相同,还没有专门下诏整治。</p>
警部尚书商铣以钦差大臣赴岭南,除了督办械斗大案,还要整肃岭南地方风俗。</p>
如今唐廷在南方的统治已稳,是时候借助这次南海郡械斗的机会,狠狠整治各地民间不正之风了。</p>
大唐国民,必须遵纪守法,文明开化,否则与蛮夷何益?甚至不如夷狄。起码蒙古裙是没有太多陋习。虽然他们野蛮,却不愚昧。</p>
这次,李洛没有再出面,而是让政事堂以朝令的形式,下令禁绝十多种陋习恶俗。子,不能什么时候都冲在前面。</p>
政事堂的朝令能解决的,子诏命就不再频繁颁布。</p>
“陛下,户部奏请朝廷拨款三百万银元,用于修建水渠水库。工部的章程是,以一千银元为立项,修建水库三千个,可大大缓解灌溉之急。这械斗成风之恶行,就可避免了。”</p>
光政殿内,林必举上奏道。这两年,唐廷为了兴修水利,已经拨款六百多万银元,但还是不够。</p>
“准奏。”唐主淡淡道,“着工部会同财部审计司,立项督办。三千水库工程,事关大唐盛世,百姓福祉,务必要办好。”</p>
“遵旨!”林必举领命,“陛下,如今五庙除了海州和越州,其他州只是修建到郡县,而乡村多无庙社,不利于百姓祭祀,更不利于朝廷推广大道教化。”</p>
“政事堂卓户部统计之后,没有庙社的乡,共有八千二百八十六,倘若都修建五座道社,每座道社耗费三百银元,则需要拨款二百四十余万元。”林必举继续道。</p>
“准奏,财部立项拨款,工部督办。乡村道社,事关大道教化,华夏人心,万不可马虎。”皇帝下令。</p>
这两次“准奏”,五百多万就花出去了。</p>
不过,大唐国库现在还有七千多万银元,银行还在源源不断的铸造新的银元,根本不差钱。花呗!</p>
大唐五大道庙,最高等级是道宫,其次是道观,再其次是道庙,最的是道社。</p>
宫观庙社四等,每个等级的规模标准都有规定。像修建在乡村的道社,一般只有半亩大,面积犹如一般民居,只是门楣高大,规格超然而已,造价不会超过三百银元。</p>
按照李洛和崔秀宁的统一规划,以乡公所为中心,修建五座道社,戏台,乡学学堂等建筑,形成乡中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发挥乡村社区中心的作用。</p>
那么,乡公所附近一定会形成新的街市,促进商业的发展。</p>
看似李洛花了很多钱,但哪怕从投资的角度,他也会赚回来的。</p>
“陛下。”杨汉明出列,“商铣出任钦差大臣赴岭南,一为督办大案,二为整肃恶俗。可全国各州,尽有恶俗陋习,岂独岭南独有?”</p>
“臣奏请陛下,派朝中大臣为各州肃风观察使,整肃民间陋习,移风易俗,敦促百姓遵纪守法。”</p>
李洛欣然点头,“准奏。政事堂拟定人选,报朕过目。”</p>
“遵旨!”</p>
三后,唐主下旨,敕命御史中丞李扬、刑部尚书万荣等八人为“钦命肃风观察大臣”,各赐王命旗牌,赴各地会同州牧整治陋习恶俗。</p>
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大肃风”正式拉开了序幕!</p>
下传诵的圣子,终于露出了严厉的一面。</p>
…………</p>
“牧台官人,钦差大臣、广桂二州肃风观察使商铣警台,已经快到了。这是钦差手本公文!”</p>
广州牧治所南海郡城州牧衙门内,州牧李交接到汇报和公文。</p>
“来人,令所有州衙官员,随本官出城迎接钦差!”李交立刻放下公务站起来,拿着官帽就往外走。</p>
随即,州丞和司马等大州官上百人,浩浩荡荡的出了州衙,往北城门而去。</p>
此时,钦差大臣的全副仪仗已经快到城门了。前面是整整四名鸣锣开道的警士,后面则是钦差护卫一都,打着“钦命督查、肃风观察”的对牌,以及直柄伞、黄麾等仪仗。</p>
在后面,就是龙凤云纹华盖车,里面端端正正坐着的一位头戴梁冠,身穿紫袍的大员,当然就是钦差商铣。</p>
簇拥华盖车的,是骑马的警官,以及录事等文吏。</p>
在后面,又是一都骑兵护卫,打着一杆大纛。最后,则是数十名乐队。</p>
整个钦差仪仗队伍,足有两百人。</p>
“铛铛—”</p>
“钦差行台驾到!官民回避——”</p>
与此同时,乐队锣鼓管弦齐鸣,令钦差行台更加肃重威严。</p>
煊赫堂皇的钦差行台刚到城门,广州牧李交就带着上百随员和乐队赶来迎接。</p>
周围早就为了大量城中百姓,不远不近的围观,面露惊讶之色。</p>
“子派了钦差大官人,那必是为了械斗大案来的。”</p>try{ggauto();} catch(ex){}
“可不是么?死了那么多人,陛下哪里会不管?这次很多人要倒霉了。”</p>
“是要狠狠管一管!我那可怜的外甥,这次也让人打死了,这口气咽不下去!”“这次必定不会善了,钦差大臣,那可是比州牧大官人还大的官儿啊。”</p>
事实上,明朝之前并没有钦差大臣的称谓,可问题是,这个称谓太直白了,哪怕是第一次听,顾名思义,也知道是皇帝专门派出办差的重臣。</p>
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驻足观望。起来,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钦差仪仗啊。</p>
鼓乐声中,李交站在众官之前,拱手大声道:“敢问,尊驾可是钦差大臣,广州桂州肃风观察使?本官广州牧李交,请勘验印信公文!”</p>
其实,李交早就看见了华盖车上的老熟人商铣,但这一步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接待新官或者上官的程序,不能省。</p>
一个玄甲紫罩的警官点头道:“稍待!”</p>
随即,警官下马来到华盖车下,禀报道:“启禀钦差行台,广州牧李交,请求勘验印信公文!”</p>
“准勘!”商铣肃然道。</p>
“遵宪令!”警官立刻请出印信公文,双手捧着来到李交面前。</p>
李交也从身边文吏手中取出州牧大印,将大印翻起,印面对着那警官,露出“广州牧衙”四个篆体大字。</p>
玄甲警官点点头,表示已经认可李交广州牧的身份,然后将钦差的印信公文交给李交,李交象征性的勘验了一边,再将原物递还对方。</p>
之后,李交正正冠带,肃然下拜,朗声唱道:“下官广州牧李交,参见钦差行台,恭请陛下圣安!”</p>
他身后上百个官员也跟着一起下拜:“…参见钦差行台,恭请陛下圣安!”</p>
“圣躬安!”商铣振衣肃容而起,双手虚扶道:“李广州请起,众官请起!”</p>
“请钦差行台入城视事!”李交让开一边,做出邀请入城的姿态,州牧衙官纷纷让开,昭穆有序的排在两边。</p>
紧接着,钦差仪仗就大摇大摆的入城,一路鸣锣开道,钟鼓齐鸣。</p>
到了州衙门口,商铣才下了华盖车,拱手对李交笑道:“本官奉旨前来,圣上已经有了交代,还请李广州和诸位同仁,多多帮衬办差啊。”</p>
李交等人连“正是此理”。</p>
“钦帅远道辛苦,这广州夏炎热,骄阳似火,还请入衙歇息片刻。”李交道。</p>
此时烈日当空,吴牛喘月,众人穿戴整齐,皆是一身大汗。</p>
商铣道:“李广州也辛苦了,请。”</p>
商铣进了气派的州牧衙门,来到州牧的官厅,挥退所有下吏随从,这才随意下来。</p>
“师兄,老师可好?”李交亲自给商铣倒了一杯解暑的广州凉茶,一边问道。</p>
“老师好得很,可老师不太高兴。师弟啊,你这次怎么搞的,为何眼皮子底下,竟然出了这么大的案子?你是做情报的人,不该犯这个错。”</p>
两人其实都是崔秀宁第一批学生,只是李交学的是特情学,商铣学的是警务,只是因为商铣年纪大一岁,入门也早几,所以才是师兄。</p>
李交苦笑道:“弟是大意了。弟四月就去了琼崖,亲自布置搜捕潜伏到琼崖的海宋奸细,抓了勾结海宋的黎人头人,接着视察岛上的军港和防务。一直到五月底,弟才回到南海城。”</p>
商铣皱眉,“你可是搞情报的,虽你之前在琼崖公干,可南海郡上万人械斗,事情不可能事先毫无征兆,为何你就不知情?”</p>
李交摇头,“知情。当时收到情报,新会县数乡村民争水,相互斗殴,越闹越大,县城警堂曾出动警士制止,还逮捕了几个挑头闹事的村民。”</p>
“这夏季争水斗殴,古已有之,本来不足为奇。弟学的情报,于民事调解并不上心,终究没有重视。等到大案爆发,要阻止也晚了。弟赶回州衙时,这事情都过去了三。”</p>
“我根据情报线索,派出警士抓捕挑事之人和暴徒,又发文给广州节度使,调兵戡乱,一共抓了两千七百余人,都关在军营里面。这些人,都是打杀过人,参与打砸抢的。”</p>
抓了两千七百人!</p>
商铣眉头一皱,“截止今日,死了多少人?”</p>
李交不假思索的报出数字:“三百五十九人。其中有数十人,都是这些伤重而死。”</p>
“其他伤者呢?”商铣又问。</p>
李交回答:“伤重的,都在广州大医堂诊治,伤势轻的,官府也管不了了。官府医院也没有那么多病床。”</p>
“三百多死者,每人都记载了伤口,姓名,致死原因,做成遇难者档案,存放在州衙警堂。因为气炎热,尸体腐烂很快,只能全部收敛封棺。准备集体安葬。”</p>
商铣点点头,觉得李交虽然有责,但事后的善后处理,还是无可挑剔的。</p>
“上万人械斗,死伤上千,他们的武器是甚么?难道是刀矛不成?”商铣又问。</p>
李交冷笑,“当初蒙元治下,严禁他们持有兵器,就算收藏一把刀,也是死罪。而我大唐并不禁百姓藏刀。刀枪长矛,民间日多。这次械斗,很多人就用的刀枪。不然,伤亡不会这么大。弟打算上奏陛下,禁止百姓私用刀枪。”</p>
商铣摇头,“你不要多事,陛下和老师都不会答应的。用老师的话,凡事不要光讲专业,还要讲政治。这强民之策,是陛下和老师一直在做的,怎么能因噎废食,学蒙元禁制刀枪呢?古往今来,除了蒙元,可没有禁制民间刀枪的。”</p>
“谢师兄提醒,那我就不上奏了。可是,这民间私造兵器越来越多,治安隐患也越来越大。师兄可是学警务的,还是大唐警台,难道就这么看着么?”</p>
商铣道:“强民之策,是大唐国策,一定要办下去。可这民间私造兵器越来越多,终究是个祸患。嗯,此事先不着急。等办好了陛下交代的差事,你我好好商议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再上奏陛下,为君分忧。”</p>
PS:今只能先到这了,蟹蟹,求票票,晚安。今真是一言难尽。</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