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国士无双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东厂胡同里,两个穿着日本学生服装的年轻人和一个身着和服的女人正在寒风中搓着手。

    “北京的冬真是冷。”钱玄同伸出双手哈了口气。

    “所以吾还是更怀念可以泡着温泉的东京,”周作人细细,“没有什么比寒冬时节在温暖的池子里泡澡,然后喝上一杯热腾腾的清酒更惬意的。”

    钱玄同:“周兄真是懂得享受。”

    周作人微微一笑:“过往我也不曾知道这种体会,只是在充满汉唐遗风的日本国,令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东方与西方交融的一种神秘吸引力。”

    周作人与他哥哥鲁迅不一样。

    鲁迅觉得自己在东京的生活充满屈辱,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日本师生对中国留学生的侮辱,最出名的就是《藤野先生》中记录的看日俄战争纪录片,斩杀中国人头的情节。

    而周作人则与他相反,自始至终对日本文化极度赞美。

    用一点不太合适的现代话,属于被文化入侵成功了。

    如果周作人去日本农村看看,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态度变化。

    列强欺压的可不仅仅是殖民地居民,还在不遗余力压榨本国劳动力呢。

    话殖民地的本土官员,列强也不会去欺压,白了针对的都是普通百姓。

    周作人又对钱玄同:“你穿这身日本服装,不也是对日本国之文化念念不忘?”

    钱玄同摇摇头:“我穿它们,是怕剪了发被警察盘问,权当一身护身符。”

    周作人:“能当做护身符,不就已经明问题?”

    “周兄又要和我辩论,我可辩不过你,”钱玄同摆摆手,“而且今咱们是要来拜访李谕院士,顺便送上师傅的亲笔信,咱们在他大门前争来争去,院士可能会把我们当做两儿辩日。”

    周作人哈哈大笑:“你这个比喻很有章师风采。”

    鲁迅、周作人、钱玄同以及那位大狂人黄侃在日本时,都曾拜入章太炎门下学习。

    两人走到门口,发现没了门钉和铜环。

    钱玄同疑惑道:“奇怪,这么一个深宅大院,门前竟然光秃秃的。”

    他们不知道此前有人想要借这些僭越的细节告李谕,事后李谕干脆换成了最普通的宅院大门布置,啥也没樱

    周作人:“这么大的门,要敲响怕不是要用一根大鼓槌。”

    钱玄同注意到门上有一个按钮:“素闻李谕院士是科学巨匠,可能与其他人不同,按一下这个试试。”

    钱玄同按下后,院子里就响起了一阵电子铃声。

    周作人奇道:“有点意思。”

    片刻后,大门打开,王伯走出来问道:“你们是?”

    钱玄同:“此处当是帝师李谕府邸。在下钱玄同,这位是周作人,我们刚从日本国回来,按照师傅章太炎的指示,前来拜见帝师,并送上一点礼物。”

    王伯看了一眼后面穿着奇怪服饰的日本女人。

    周作人解释道:“这位是在下夫人。”

    李谕正好在院中锻炼身体,看到后,走过来:“两位请进吧。”

    钱玄同:“院士大人果然如章师所言一样,虽学识渊博却极为淡雅随和。”

    李谕笑道:“多谢太炎先生夸赞。”

    他们当然不明白,是因为李谕早就在历史书上了解过他们,知道这些人以后都不是等闲之辈。

    周作人问道:“院士大人门口那个奇怪的门钉是什么?”

    李谕:“电子门铃呀,租界并不少见。”

    周作人:“原来如此,门铃竟也可以用电,在下一直困惑于电到底是种什么东西,怎么什么事都可以做。”

    这个问题要解释清楚太复杂了,除非给他们两个上一两个钟头的科普课程才能讲到皮毛,于是只是简单:“电就是一种能量,能够驱动各种各样的机械。”

    周作人:“洋人是真会发明东西。”

    李谕:“其实所有的科学,都是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非洋人发明,只不过闻道有先后,咱们晚零而已。”

    钱玄同是以后废除汉字的鼎力支持者,道:“不是西洋文化固有之强吗?”

    李谕脑中一闪,他突然有那么一点理解为什么民国初年会有那么多废除汉字、废除中医的运动了,一方面当然是此时对西洋的极度崇拜;另一方面,就是没有仔细研究为什么西洋如此之强,压根不明白背后的原理。

    看来以后不仅要引进一下名人传记,更主要的是要亲自编撰一部科技史,让国人知道科技发展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来的。单纯的盲目崇拜是最可怕的,会迷失自我,被人利用。

    钱玄同看李谕愣了几秒钟,又问了一遍。

    李谕:“西洋科技之强不过几百年,对于数千年的文明来,并不长,怎么会是固有之强?”

    周作人:“起来,刚才我们两人还在门口想,帝师会不会以为我们两人在两儿辩日,不知这个孔夫子都无法解答的问题,有没有科学上的解释?”

    李谕:“其实很简单,只要知道地球如何自转与公转就可,当年没有望远镜,回答不出来没什么。而且这个故事本身不就在学无止境嘛?”

    周作人赞叹:“帝师果然渊博。”

    钱玄同拿出了一个礼盒:“章师听闻院士大人喜得贵子,特意让我们回国时路过京城,送上他的祝福。”

    李谕感激道:“没想到太炎先生远在日本国,竟然已经知道了我的事情。”

    周作人:“帝师大人一举一动都能在日本国上新闻,这点事儿章师自然知道。”

    李谕愕然,没想到日本对自己这么关注。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李谕又问道:“阁下兄长最近可好?”

    周作人:“兄长已经归国一年多,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兼任日本教员的植物学翻译。”

    李谕:“有时间,我会去杭州看望他。”

    周作人有些惊讶,李谕的名头如此之大,竟然会拜望自己那位名不见经传的兄长?于是也道:“杭州风景如画,院士大人去了,兄长肯定会竭力做好导游。”

    李谕知道他会错了意,于是随口道:“再好不过。”

    目前周氏兄弟关系还挺好,鲁迅提前回国工作,也是为了成全弟弟的学业。

    而他们此后关系破裂的原因之一,就是周作人这位新婚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

    李谕留他们在家吃了顿饭,然后才送别两人。

    回屋逗孩子时,吕碧城问道:“今又是什么人来了?”

    李谕拿出章太炎送的盒子,里面是一块玉如意,虽然质地远远比不上袁世凯送的,但李谕颇为珍重,另外里面还有一幅章太炎的大字书法。

    “太炎先生的两个弟子,你看,还送了玉如意。”

    吕碧城:“太炎先生的弟子嘛,确实不会是普通人。”

    李谕笑道:“你看人真准。”

    这两人在民国历史上自然很有名,只是其中一位名气有点臭。

    ——

    又过了几,伍连德从奉发来电报,要举办万国鼠疫研究会,邀请李谕也过来。

    奉的距离还算比较近,李谕搭乘火车过去参加了一下。

    这次研究会级别挺高,八国联军的几大列强都来参会,而大会的主席是年轻的伍连德。

    成名已久的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只是副主席。

    对了,北里以后会成为日本新版货币的封面人物。

    不过中国人肯定对日本搞细菌学的没有任何好福

    各国对东北鼠疫能够如此快扑灭表达了极大兴趣,伍连德亲自宣讲了各项举措以及自己发现的可以发生人传人现象的肺鼠疫。

    防治措施对今后指导传染病防治以及公共卫生意义很大,从东北鼠疫之后,各国再出现传染病,几乎都是照着伍连德的做法来。

    至于肺鼠疫,则属于医学上的重大发现。

    所以伍连德拿个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一点没毛病。

    李谕下次去欧洲,准备联合一些人早点给他提名,越往后医学或生理学奖的竞争越大。

    而且早些年每年几乎都是只有一人获奖,多加一个比较好操作。

    研究会开完,伍连德进京领赏,被授予了陆军少将军衔,在清末民初这个级别相当高,并且朝廷希望伍连德担任卫生部门主管,统筹全国医疗工作。

    放在后世,应该就是卫生部部长了吧。

    不过……伍连德拒绝了。

    伍连德想做的是在东北开始建立现代医疗体系,不仅仅是现代医院。

    要不伍连德能够配称一句至高赞誉:“国士无双”。

    伍连德还让李谕帮着在北京城物色了一套房子买下,好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接过来居住。

    李谕“北漂”这么多年,对北京城里的房屋中介市场已经相当熟悉,找到瓜皮帽崔老三买了一套物美价廉的房子。

    伍连德感激道:“将来我远赴东北,家人还望帝师照料,最好孩子能进入您的学校。”

    “包在我身上!”李谕爽快答应,然后问道,“这段时间伍大夫准备先做什么?”

    伍连德:“我想写本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李谕问道,“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伍连德:“此前我看了一本美国作家加里森写的医学史书籍,其中关于中国医学的介绍竟然仅仅只有一页,并且这仅有的一页都有诸多错误。

    “我曾向他写信询问。加里森,在美国所有的图书馆里,都没有介绍中国医学的书籍,他也是无奈之举。

    “你知道吗,这是很可怕的,只会加重洋人对中国医学的误解。”

    李谕肃然起敬,正好自己也有写科技史的想法,回道:“想编写中国医史难度太大了,浩如烟海的古典籍,读起来就非常晦涩。”

    伍连德自己也不是纯中医,慨然道:“困难自然有,不过再难也难不过扑灭一场瘟疫。”

    李谕:“希望届时能有中英文两种文字出版。”

    历史上,伍连德所写的《中国医史》是英文的。

    伍连德:“那时候我会联系有志者共同完稿。”

    李谕突然问道:“提到中国医学史,伍大夫对传统医学如何看待?”

    伍连德:“传统医学在我看来,早在三百年前就已停滞不前。我本人是学西洋医学长大,对传统医学中的一些理论理解并不透彻,不过最问题不是出在这儿。”

    李谕问道:“那在哪?”

    伍连德:“传统医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徒弟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一个足够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会出现非常多的庸医,并且庸医的数量还不少,对于整个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同样导致了洋人根本无法理解传统医学,保持怀疑态度

    “另外,传统医学中,那些有声望有能力的名医,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独家秘方。一旦名医去世,秘方便会随之入土。其所在的那片村镇,几乎瞬间失去优秀的医疗保障能力。”

    伍连德指出来的点都非常鞭辟入里,整个明末清初,中医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李谕:“确实到了应该改进的时候,不过传统医学并非一无是处。”

    伍连德叹道:“过去确实辉煌,可这几百年已然没有一部新的优秀传统医学着作问世,大家都热衷于给古籍注解,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这并不健康。”

    李谕:“或许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会是一条路线。”

    伍连德:“能学通二者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李谕道:“至少在草药这一块,能合作的地方还是很多嘛,阿司匹林和奎宁不都是最先从草药中发现。”

    阿司匹林的最初发现,来自柳树皮。

    治疗疟疾的奎宁,则来自金鸡纳树皮。据康熙得过疟疾,就是服用了洋人提供的金鸡纳霜才好。

    对了,别忘了还有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是屠呦呦在古方中发现,然后在青蒿中提取得到。

    所以,中医也分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

    直接分别叫做“中医”与“西医”总感觉不太好,会被人曲解,然后挑拨对立,互联网上类似的骂仗太多。

    伍连德抱拳道:“院士先生的话不无道理,我在今后写中国医学史时,会多加注述。”

    伍连德在民国的医学界地位很高,1920年代末那场关于废除中医的投票中,伍连德投了赞成票。

    李谕希望能够让事情多少有点改观,毕竟那次决议过于仓促,后果并不好,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