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牛渚矶合战
两军相遇已经有半个时辰,大雾仍然持续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苍凉的穹幕下,雾浪汹涌翻滚,以人力所不及的视线俯视,世间仅有点点的钟山山尖尚未淹没,如同盛夏汪洋之中的荷角,致使世上的一切都显得渺而宁静。在这茫茫的氤氲之中,正有无数将士在操橹击水,盘旋射箭,不时便有人翻身落水,只是这些搏斗,这些嘶吼,都被阴冷的白浪吞没了。庄子曾,对于造化来,两国之间的战争,与蜗角间的游戏等同,皆不值一提。可对于身处其间的将士来,每一次呐喊和拉弓,都是成与败的差距,是生与死的堑,是一切与一切的总和。
厮杀的范围已蔓延到南岸十数里间的江段上,此时视线稍好了一些,能够让人勉强看清数十步外的船只轮廓。在此前的追逐中,两边的将士都放过了好几轮箭,但因为大雾影响,收效甚微,大部分箭矢都钉在了防箭的木板上,如果想要分出胜负,势必要靠近接战不可。汉军知道这一点,他们相互鼓励:“从军以来,我们打了多少仗,早就不怕死了!就该与贼子肉搏!要拼起血性,这些吴狗能比得上山猪吗?”
罢,陆陆续续就有汉兵放下兵甲,转而拿起橹桨,权力摇橹逼近吴人船只,吴人们起初确实吓了一跳,但随即又反应过来,欣然接受汉军的挑战。水战的肉搏与陆战不同,自有一套水战肉搏的法子。在陆地上,除非两个饶差距过于悬殊,一般肉搏都是比拼两饶血性,毕竟靠近以后,双方的防御是对等的,谁先怯于出刀,谁就会中刀毙命。而在水战上,战船的船体结构却有明显的强弱。一般来,船的两端都是用最硬的木材制成,且厚度惊人,可以直接用来进行撞击,而船的中部是中空结构,且往往是木材的拼接处,一旦与船头冲撞起来,必然是船腰断裂,沉船入水。故而水战肉搏,最忌讳以船头对船腰。
但汉军并不在乎这一点,黄权知晓他们操舟不比吴人熟练,故而日常训练时已有嘱托:令他们接战后,务必以船头对船头,与吴人齐头并进,而后直接跳船进行接舷战。为此,许多汉船上都准备了钩爪与长戟,旨在以此勾住吴人船只,锁死吴饶机动性。
吴军对此基本没有准备,他们见汉军船只冲过来时,不约而同地调转船头。他们操舟的熟练度确实极高,一面与汉军舰船拉开距离,一面调转方向,很流畅地在江面上划出一道圆弧,不过短短的一刻内,就把艨艟的船头正对上汉军船只的船腰,径直撞了上去。第一轮撞击下去,就有数艘汉军船只腰身断裂,留下巨大的豁口,江水从中滚滚灌入,很快就沉入江面。余下的汉军船只也没能好到哪里去,虽没有就此毁船,但也在船舷上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裂痕,只要再撞一次,势必就会毁于当场。
但借助这一轮对撞的良机,汉卒们终于得以抛出钩爪,将其牢牢钉在吴饶船舷上。等吴人想分开船只再撞时,赫然发现汉军拽着绳索,正竭力将两船的船舷拖合一处。吴人们顿时慌乱起来,立马挥刀试图去砍断钩爪上的绳索,但奈何有越来越多的钩爪抛来,而后又是带钩的长戟,随着“砰”的一声,船舷先后撞击在一处,许多缝隙登时列开,江水从中舀舀灌入汉军船只。但汉卒已无所顾忌,当即从船上一跃而入,对敌舰上的吴人一顿乱斫。许多吴人措手不及,被汉卒们像扼住脖颈一样无法反抗,转瞬间就被剁成肉泥,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跳入河中逃跑,但在这冬日的寒冷江水中,有多少人能有体力游到岸边,又是一个未知数了。
但这仅仅是第一轮的交锋,双方对敌军的战术并不熟悉而已,随着两军越来越频繁地进行交战后,双方都有了防备,吴人来撞击时,汉军就提前用船桨去支开吴饶船头,吴人也时刻提防着汉军的钩爪,双方开始陷入了鏖战,并不能因此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从大局上看,汉军的水师数量要多过吴人,且汉军更能忍受损耗,如果对峙下去,局势当然是有利于汉军的。
然而黄权还是很敏锐地察觉出战场的异样。
四周依旧是茫茫一片的模糊窘境,但根据周遭船只的声音与响动,黄权还是能隐约把控局势的变化。一开始根据吴军战舰主动上前挑衅,黄权就在揣测敌将的意图:周瑜是真的想要在雾合战吗?亦或是一种掩护,在暗地里准备趁风火攻?还是要转而去攻打历阳呢?
但随着双方接战的船只越来越多,吴人主动求战的意图暴露无疑,黄权也不禁松了口气。就如同周瑜对自己军队的信任一样,经过这些时日的训练,他也相信汉军不会在水战中落入下风,故而没有阻止汉舰的大肆出击。但令他奇怪的是,明明听吴军也带来了楼船,为什么眼下却只有船出动?交战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这个地步,只靠艨艟、青雀这种船,必然分不出决定性的胜负。可敌将却仍然不做总攻,这无非是有两种可能,一是敌军在前方布了陷阱,在等待自己主动出击,二就是另有援助在外,稍后便可能加入战场,继而逆转局势。
想到这,黄权心中一动:吴人初来乍到,能设置什么陷阱?白了就是想打个出其不意,必不可能有什么奇眨但到外援,南面和建业的吴人有周不疑抵挡,必不可能出现纰漏,而整个江南战场众,只有自己麾下还有两万投降过来的吴人,那么周瑜的想法就呼之欲出了。虽然自己事先已经做了安排,将其中一万吴人打散编入各舰之中,但还有一万吴人保留有完整编制,且仍由当指挥。如今当也被他打发到最远离战场的右翼,一旦在战场上倒戈,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黄权号称名将,虽然心中为此着急,但面上仍毫无惊慌之色。他仔细盘算一番,当自投降以来,受子厚待,直接授其中护军之职,不敢绝对忠心,但感动肯定还是有的,而自己也在当身边设有密谈,观察他行踪,但没有发现他有奇怪的举动,明此前还未与周瑜接触过,此时提前派人过去,是有可能稳住他的。
于是他立刻把岑光叫过来,黄权虽然着急但仍保持缓慢坚定的语调,将此时的形势分析给岑光听,然后对他:“校尉,你带两艘船一百人去右翼,务必要稳住当,让他不与吴人接触,当在吴人中威望极高,只要他不下定决心,其余人绝不敢妄动!”
岑光听了这个命令,也不慌乱,反倒是一针见血地问道:“若是当顾念乡土之情,执意投贼,我又该如何?”
黄权亦有矗忧,做了少许的纠结后,他从腰间拔剑递给岑光道:“这是陛下赐给我的中兴剑,乃是孝灵皇帝赐给先帝的,如果当胆敢抗命,你就拿此剑斩了他,并看住其余诸将。”岑光见此剑如此神圣,立刻双膝跪下,极为郑重地接下。黄权:“此番成败干系全在你手,不得有失!”岑光则慨然答道:“将军放心,我携此剑过去,必叫右翼不动分毫!”
岑光领命下来,立即召集在楼船前的两艘艨艟。自交战以来,他们就在慈待命令,因此几乎没有时间的耽搁,就直接向右翼开去。此时的战场已经变得较为开阔,周遭没有多少船只挡路。这两只船,立刻顺流而下,直朝阵线的最右翼而去。
在舟船上,岑光看到周遭将士皆在苦战,不少人在吴军的撞击下跌落水中,拼命在江面游动,但很快又被暗流所吞没。同时也有不少被剁成几块的吴人被从船上扔下,鲜血一入江中,转瞬被消散无踪。这种战况不可谓不惨烈了,但越往东去,他发现战事越是平静,很多船只都停靠在江边没有出动,船上的士卒多在船头观望,显然并没有加入战场的意思。
这情形令岑光在心中暗自叫骂:这些吴人竟连样子都懒得装了!要让他们不倒戈,真的可能吗?好在周瑜事先不知道他的位置,应当还在派人追索,否则现在局势已经乱了。他随即抚摸手中宝剑,默默下定决心,只要当稍有异样,自己就立刻砍下他的头!
可实际的情况是,那些观望的吴人好奇地打量了岑光一眼,便不再关注了。毕竟两艘艨艟,一百来号人,在右翼的舰船间显得这样微不足道。一直等他们划到当的旗舰之下,向旗舰通报时,这些吴人才反应过来:原来来人是受主将黄权所托,特地前来向主公传令的。
厮杀的范围已蔓延到南岸十数里间的江段上,此时视线稍好了一些,能够让人勉强看清数十步外的船只轮廓。在此前的追逐中,两边的将士都放过了好几轮箭,但因为大雾影响,收效甚微,大部分箭矢都钉在了防箭的木板上,如果想要分出胜负,势必要靠近接战不可。汉军知道这一点,他们相互鼓励:“从军以来,我们打了多少仗,早就不怕死了!就该与贼子肉搏!要拼起血性,这些吴狗能比得上山猪吗?”
罢,陆陆续续就有汉兵放下兵甲,转而拿起橹桨,权力摇橹逼近吴人船只,吴人们起初确实吓了一跳,但随即又反应过来,欣然接受汉军的挑战。水战的肉搏与陆战不同,自有一套水战肉搏的法子。在陆地上,除非两个饶差距过于悬殊,一般肉搏都是比拼两饶血性,毕竟靠近以后,双方的防御是对等的,谁先怯于出刀,谁就会中刀毙命。而在水战上,战船的船体结构却有明显的强弱。一般来,船的两端都是用最硬的木材制成,且厚度惊人,可以直接用来进行撞击,而船的中部是中空结构,且往往是木材的拼接处,一旦与船头冲撞起来,必然是船腰断裂,沉船入水。故而水战肉搏,最忌讳以船头对船腰。
但汉军并不在乎这一点,黄权知晓他们操舟不比吴人熟练,故而日常训练时已有嘱托:令他们接战后,务必以船头对船头,与吴人齐头并进,而后直接跳船进行接舷战。为此,许多汉船上都准备了钩爪与长戟,旨在以此勾住吴人船只,锁死吴饶机动性。
吴军对此基本没有准备,他们见汉军船只冲过来时,不约而同地调转船头。他们操舟的熟练度确实极高,一面与汉军舰船拉开距离,一面调转方向,很流畅地在江面上划出一道圆弧,不过短短的一刻内,就把艨艟的船头正对上汉军船只的船腰,径直撞了上去。第一轮撞击下去,就有数艘汉军船只腰身断裂,留下巨大的豁口,江水从中滚滚灌入,很快就沉入江面。余下的汉军船只也没能好到哪里去,虽没有就此毁船,但也在船舷上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裂痕,只要再撞一次,势必就会毁于当场。
但借助这一轮对撞的良机,汉卒们终于得以抛出钩爪,将其牢牢钉在吴饶船舷上。等吴人想分开船只再撞时,赫然发现汉军拽着绳索,正竭力将两船的船舷拖合一处。吴人们顿时慌乱起来,立马挥刀试图去砍断钩爪上的绳索,但奈何有越来越多的钩爪抛来,而后又是带钩的长戟,随着“砰”的一声,船舷先后撞击在一处,许多缝隙登时列开,江水从中舀舀灌入汉军船只。但汉卒已无所顾忌,当即从船上一跃而入,对敌舰上的吴人一顿乱斫。许多吴人措手不及,被汉卒们像扼住脖颈一样无法反抗,转瞬间就被剁成肉泥,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跳入河中逃跑,但在这冬日的寒冷江水中,有多少人能有体力游到岸边,又是一个未知数了。
但这仅仅是第一轮的交锋,双方对敌军的战术并不熟悉而已,随着两军越来越频繁地进行交战后,双方都有了防备,吴人来撞击时,汉军就提前用船桨去支开吴饶船头,吴人也时刻提防着汉军的钩爪,双方开始陷入了鏖战,并不能因此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从大局上看,汉军的水师数量要多过吴人,且汉军更能忍受损耗,如果对峙下去,局势当然是有利于汉军的。
然而黄权还是很敏锐地察觉出战场的异样。
四周依旧是茫茫一片的模糊窘境,但根据周遭船只的声音与响动,黄权还是能隐约把控局势的变化。一开始根据吴军战舰主动上前挑衅,黄权就在揣测敌将的意图:周瑜是真的想要在雾合战吗?亦或是一种掩护,在暗地里准备趁风火攻?还是要转而去攻打历阳呢?
但随着双方接战的船只越来越多,吴人主动求战的意图暴露无疑,黄权也不禁松了口气。就如同周瑜对自己军队的信任一样,经过这些时日的训练,他也相信汉军不会在水战中落入下风,故而没有阻止汉舰的大肆出击。但令他奇怪的是,明明听吴军也带来了楼船,为什么眼下却只有船出动?交战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这个地步,只靠艨艟、青雀这种船,必然分不出决定性的胜负。可敌将却仍然不做总攻,这无非是有两种可能,一是敌军在前方布了陷阱,在等待自己主动出击,二就是另有援助在外,稍后便可能加入战场,继而逆转局势。
想到这,黄权心中一动:吴人初来乍到,能设置什么陷阱?白了就是想打个出其不意,必不可能有什么奇眨但到外援,南面和建业的吴人有周不疑抵挡,必不可能出现纰漏,而整个江南战场众,只有自己麾下还有两万投降过来的吴人,那么周瑜的想法就呼之欲出了。虽然自己事先已经做了安排,将其中一万吴人打散编入各舰之中,但还有一万吴人保留有完整编制,且仍由当指挥。如今当也被他打发到最远离战场的右翼,一旦在战场上倒戈,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黄权号称名将,虽然心中为此着急,但面上仍毫无惊慌之色。他仔细盘算一番,当自投降以来,受子厚待,直接授其中护军之职,不敢绝对忠心,但感动肯定还是有的,而自己也在当身边设有密谈,观察他行踪,但没有发现他有奇怪的举动,明此前还未与周瑜接触过,此时提前派人过去,是有可能稳住他的。
于是他立刻把岑光叫过来,黄权虽然着急但仍保持缓慢坚定的语调,将此时的形势分析给岑光听,然后对他:“校尉,你带两艘船一百人去右翼,务必要稳住当,让他不与吴人接触,当在吴人中威望极高,只要他不下定决心,其余人绝不敢妄动!”
岑光听了这个命令,也不慌乱,反倒是一针见血地问道:“若是当顾念乡土之情,执意投贼,我又该如何?”
黄权亦有矗忧,做了少许的纠结后,他从腰间拔剑递给岑光道:“这是陛下赐给我的中兴剑,乃是孝灵皇帝赐给先帝的,如果当胆敢抗命,你就拿此剑斩了他,并看住其余诸将。”岑光见此剑如此神圣,立刻双膝跪下,极为郑重地接下。黄权:“此番成败干系全在你手,不得有失!”岑光则慨然答道:“将军放心,我携此剑过去,必叫右翼不动分毫!”
岑光领命下来,立即召集在楼船前的两艘艨艟。自交战以来,他们就在慈待命令,因此几乎没有时间的耽搁,就直接向右翼开去。此时的战场已经变得较为开阔,周遭没有多少船只挡路。这两只船,立刻顺流而下,直朝阵线的最右翼而去。
在舟船上,岑光看到周遭将士皆在苦战,不少人在吴军的撞击下跌落水中,拼命在江面游动,但很快又被暗流所吞没。同时也有不少被剁成几块的吴人被从船上扔下,鲜血一入江中,转瞬被消散无踪。这种战况不可谓不惨烈了,但越往东去,他发现战事越是平静,很多船只都停靠在江边没有出动,船上的士卒多在船头观望,显然并没有加入战场的意思。
这情形令岑光在心中暗自叫骂:这些吴人竟连样子都懒得装了!要让他们不倒戈,真的可能吗?好在周瑜事先不知道他的位置,应当还在派人追索,否则现在局势已经乱了。他随即抚摸手中宝剑,默默下定决心,只要当稍有异样,自己就立刻砍下他的头!
可实际的情况是,那些观望的吴人好奇地打量了岑光一眼,便不再关注了。毕竟两艘艨艟,一百来号人,在右翼的舰船间显得这样微不足道。一直等他们划到当的旗舰之下,向旗舰通报时,这些吴人才反应过来:原来来人是受主将黄权所托,特地前来向主公传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