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流涕水滨
对于海西一战,世人都以为将是一场决定南北归属的大战,却不料竟如此草草收场,不仅是汉军大失所望,就连吴人也深以为耻。
自孙策立业以来,吴人纵横江东,连克荆、广,几乎无所不胜,刘表曾因黄祖打退孙策一次进攻,就嘉奖其千金。吴人也深以为傲,自比孙武之师。虽此前争霸中原,旋即退回淮南,但到底也有周瑜彭城之战的胜仗,故而都以为不弱于汉军。此前数次进攻豫州不利,也是器械不全,难以破城的缘故。在江淮诸将看来,两军唯一的差距,无非是汉军多马,吴人少马,仅此而已。
但谁知两军交锋试探,汉军既未守城也未用马,竟是用短时间的步卒相搏就击败了凌统所部。须知凌统乃是吴军中广为看好的后起之秀,在丹阳平贼,他屡为先登,在平定孙绍之乱中,他也曾一人夺船,故而孙权把他引为亲近,誉为名将。此战以他为先锋,也是信任凌统勇武,望其必胜,最后却是如此下场,不能不叫人失望至极。
退兵的当夜,便有数人求见孙权。他们斥责凌统练兵不力,又畏战不前,方才有此败战,故称其为国贼,力主诛杀凌统以立威,振奋军心士气。孙权对此嗤之以鼻,当众将凌统招到众人前,令他脱去上衣,而后令家奴去数他身上的伤痕。但见凌统身有八创,鲜血淋漓,煞是骇人,却无一创在背。孙权对众壤:“诸位既然公绩畏战不力,想必明日我再开战事,以诸位为前锋,必不至如此吧。”来访群臣顿时不语。
此情此景,孙权口头上不好发作,但心中也连连叹息。眼下虽然损失不大,也就千余人,但重在气沮,不禁是士卒之间,就连将佐间也有几分丧胆,恐怕无力与汉军再战了。如此一来,莫非要眼睁睁看刘晔陆绩等人丧命淮北吗?
次日,他再次与众将论来去之事,场景果然如他所料。原本主退如抚军将军张昭、主簿步骘等人,当即旧事重提,希望大军立马退回寿春;主战之人如镇南中郎将当、左将军吕蒙等人,也纷纷偃旗息鼓,沉默不语。
唯有淮南都督鲁肃仍然主张再战,对孙权道:“主公,昨日虽然败,但无伤大雅。起来,无非是我将士远来疲惫,又颇思家乡,而敌军以逸待劳,已得地利,这才有了这结果。改日再战,并非会再败,则能因为一时挫折,就放弃国家大计?”
而步骘听闻,立马反驳道:“昨日是败,可贼军连铁骑都尚未调用,而士卒之勇,可谓我生平仅见。两军相差,岂能用仿佛二字形容?而正如都督所言,贼军已占地利,又不会轻易放弃,我等又有何机会言胜?不如早日撤回淮南,修缮城池,免得贼军再乘胜打过来,那我们就只能撤回江东了。”
然而鲁肃仍然固执己见,断然道:“若如此,步君何不干脆倒戈卸甲,求官贼庭?既然求富贵,昨日可以弃土地,今日可以弃同僚,明日未尝不能弃主公。”他此言一出,步骘脸色都白了,一时间气得浑身发抖,又不知何言以对。
而鲁肃却毫不变色,等若寻常一般对孙权道:“主公,绝不能退兵,不过败便舍弃兵卒,江淮子弟将如何看待?凡非常之功,比出自非凡之人,主公江左豪杰,兵圣之后,名重下,岂能甘做妇?”
这一番话得孙权热血沸腾,连声叫好,周围僚佐也无言反对。但是到底该如何用兵,反败为胜呢?孙权此时只能再问计鲁肃。
鲁肃沉声道:“既然不能为子扬、公绩他们解围,我们便当放弃水师,率步军陈于祖水之南,寻其所在,与其隔水相望。淮北所部四面被围,已是哀军,心存死志。又见我军远来,必然士气大振,奋发望死。而汉军见我远来,必严于外而疏于内,定会被子扬他们打个措手不及,主公只需等他们突围,而后以精兵接引,便能安然而退。即使不胜,也可令下知主公仁义,不弃必死之军。”
话到这个地步,在场众人无不心中一凛,暗自道:鲁肃看起来不过一文弱书生,言不含勇字,却字字带奋死之气,古之烈丈夫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人能够提出更好的意见,于是孙权就全盘按鲁肃策划布置。
九月十一,吴人将舟师尽数留在淮浦,大众沿着一条一丈宽的河往北开进。沿路极为平坦,虽然已是深秋,可海风依然不停,周遭叶林随之簌簌落叶,以至于头上的空也显得非常寥廓,而南迁的候鸟都已去得七七八八,上只有流滥云彩和无尽的风息。好在太阳还是很炽烈,吴人们把象征汉朝正统的赤旗打起来时,阳光很轻易地就穿透了旗帜中心的汉字,显得格外刺眼。
吴军的旗帜继承了东朝的传统,虽然依旧是赤旗为主,但为了象征水德,又在旗帜上加了一层黑边,远远望过去,就好像印玺一般。而为了表现出吴人自己的特点,其中还掺杂着不少白鸟旗、山鬼旗、青蛟旗,迎风招展时,仿佛空中有群魔狂舞。
这一次,吴军更加注重军队阵型的严整,因此行军速度很慢,大约一日行进三十里,但好在陆路不用绕远,吴军总共行不过八十里。大概在第三日的中午,他们就靠近祖水。本来孙权还打算派斥候去追索淮北兵团的驻兵地点,但一到游水南岸,他们就看见了汉军庞大浩渺的军势,旗帜在游水北岸自西向东蔓延不绝,直到一座山丘下。而那座山丘上赫然树立着吴军的旗帜,显然就是淮北吴军的困守之地。只是在山下如怒涛般的汉军营垒面前,就如同一片落叶般微不足道。保守估计,簇的汉军恐怕已经接近二十万人。
汉军看见吴军再来,也不禁吓了一跳,很快就有斥候去通报帅帐。不少汉卒都调到游水北岸,对吴军严阵以待,但也就在提防和警戒之间,显然没有渡河过来与吴军作战的意思。大概也是因为围困成功在即,不想继续冒险吧。
当然,吴军主力到来后,不止是汉军发生了骚动,被围困的大尹山也出现了异样。吴军到来不到两刻,大尹山山头就烧起了一堆明火,而后时明时灭,同时又依稀有号声从远方传来,显然是在设法与大军进行沟通。诸将不解其意,而鲁肃却站起来,立刻也命令兵吹号,时断时续,与大尹山中遥相呼应。等双方都静下来后,鲁肃对孙权:“我已与子扬联络完了,今夜子时,子扬就率军突围。”
孙权微微颔首,对部下吩咐下去,让各军轮番憩,准备当夜再战。
时间过得很慢,对吴军的每人来都是煎熬,但时间又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深夜就已经降临。星光逐渐缀满空,明月也朗照四野,将祖水两岸的军士都笼络在一片寒光之郑一切都显得那么静,以至于河岸两侧的军队都不禁屏息起来,唯恐喧嚣的呼吸声掩盖了什么。
就如同晴霹雳一般,一声遥远又清晰的巨喝传过来,清晰地炸响在河畔两军耳边,所有人都不禁抖了抖,然后朝声源处远望。可迷蒙的夜色中只有篝火在燃烧,除了大地的震动外,大多数人都一无所获,只有靠北的少数人可以看见,大尹山上逐渐腾起了一阵烟尘。
但江南的吴军却非常清醒,知道这一定是淮北的吴人正在突围,于是在祖水边大声呼喝呐喊,做出将要渡河作战的假象。只是吃了海西之战的亏,到底无人敢真的上前厮杀。汉军虽一时紧张,但见无人过河,也很快看出南畔的吴人在虚张声势,反而大声嘲讽起来。一时南北两岸骂称一片。
可骂声很快被鼓声掩盖了。原来孙权知道诸将不能渡河,干脆从军中列出三十面牛皮大鼓,决意自己亲自领头,为在北岸突围的吴人擂鼓助威,夜色中鼓声隆隆不断,很快声扬整个战场,与北岸远处的厮杀喊叫声汇聚在一块,很快激起了更大的声浪,那正是突围吴军的回应,他们一面挥舞着长槊与刀剑,一面朝空中嘶声大喊。
这喊声在南岸的吴军听来,初时模糊,但又随着月影西移而清晰,而且渐渐地,又传来了兵器相撞的金铁之声。击鼓的孙权大受鼓舞,顾不得双腕发酸,手下的鼓点愈发急促。但令人焦急的是,对岸的汉军营垒丝毫不动,旗帜丝毫不乱,显然并没有遭受太多的压力,这也意味着突围的吴人仍然为巨大的困难所阻挡。
吴人们焦急地等待着,期盼着,但是随着月影淡去,呐喊声也变得微弱,直到完全消失。是被逼退了吗?吴人们失望地这么想,毕竟在破晓来临时,他们并没有等到突围的吴军,而是嗅到了一阵可怖又浓烈的血腥味道。此时太阳还没有出现,红霞之下,站在高台的孙权终于可以依稀望见远处的情景,在大约两里外,有一块开阔地平地上,那里吴饶兵家旗帜委弃在地,更有无数尸骨堆在一起,已经成了一座山。
被包围的三万淮北吴军,在这一战中几乎全数阵亡,孙权见到这一幕,当场病倒。而南岸吴军见亲朋死绝,无不痛哭流涕,伤心不已,却又不敢与汉军再战,只能在都督鲁肃的指挥下,最终黯然撤回淮南。
自孙策立业以来,吴人纵横江东,连克荆、广,几乎无所不胜,刘表曾因黄祖打退孙策一次进攻,就嘉奖其千金。吴人也深以为傲,自比孙武之师。虽此前争霸中原,旋即退回淮南,但到底也有周瑜彭城之战的胜仗,故而都以为不弱于汉军。此前数次进攻豫州不利,也是器械不全,难以破城的缘故。在江淮诸将看来,两军唯一的差距,无非是汉军多马,吴人少马,仅此而已。
但谁知两军交锋试探,汉军既未守城也未用马,竟是用短时间的步卒相搏就击败了凌统所部。须知凌统乃是吴军中广为看好的后起之秀,在丹阳平贼,他屡为先登,在平定孙绍之乱中,他也曾一人夺船,故而孙权把他引为亲近,誉为名将。此战以他为先锋,也是信任凌统勇武,望其必胜,最后却是如此下场,不能不叫人失望至极。
退兵的当夜,便有数人求见孙权。他们斥责凌统练兵不力,又畏战不前,方才有此败战,故称其为国贼,力主诛杀凌统以立威,振奋军心士气。孙权对此嗤之以鼻,当众将凌统招到众人前,令他脱去上衣,而后令家奴去数他身上的伤痕。但见凌统身有八创,鲜血淋漓,煞是骇人,却无一创在背。孙权对众壤:“诸位既然公绩畏战不力,想必明日我再开战事,以诸位为前锋,必不至如此吧。”来访群臣顿时不语。
此情此景,孙权口头上不好发作,但心中也连连叹息。眼下虽然损失不大,也就千余人,但重在气沮,不禁是士卒之间,就连将佐间也有几分丧胆,恐怕无力与汉军再战了。如此一来,莫非要眼睁睁看刘晔陆绩等人丧命淮北吗?
次日,他再次与众将论来去之事,场景果然如他所料。原本主退如抚军将军张昭、主簿步骘等人,当即旧事重提,希望大军立马退回寿春;主战之人如镇南中郎将当、左将军吕蒙等人,也纷纷偃旗息鼓,沉默不语。
唯有淮南都督鲁肃仍然主张再战,对孙权道:“主公,昨日虽然败,但无伤大雅。起来,无非是我将士远来疲惫,又颇思家乡,而敌军以逸待劳,已得地利,这才有了这结果。改日再战,并非会再败,则能因为一时挫折,就放弃国家大计?”
而步骘听闻,立马反驳道:“昨日是败,可贼军连铁骑都尚未调用,而士卒之勇,可谓我生平仅见。两军相差,岂能用仿佛二字形容?而正如都督所言,贼军已占地利,又不会轻易放弃,我等又有何机会言胜?不如早日撤回淮南,修缮城池,免得贼军再乘胜打过来,那我们就只能撤回江东了。”
然而鲁肃仍然固执己见,断然道:“若如此,步君何不干脆倒戈卸甲,求官贼庭?既然求富贵,昨日可以弃土地,今日可以弃同僚,明日未尝不能弃主公。”他此言一出,步骘脸色都白了,一时间气得浑身发抖,又不知何言以对。
而鲁肃却毫不变色,等若寻常一般对孙权道:“主公,绝不能退兵,不过败便舍弃兵卒,江淮子弟将如何看待?凡非常之功,比出自非凡之人,主公江左豪杰,兵圣之后,名重下,岂能甘做妇?”
这一番话得孙权热血沸腾,连声叫好,周围僚佐也无言反对。但是到底该如何用兵,反败为胜呢?孙权此时只能再问计鲁肃。
鲁肃沉声道:“既然不能为子扬、公绩他们解围,我们便当放弃水师,率步军陈于祖水之南,寻其所在,与其隔水相望。淮北所部四面被围,已是哀军,心存死志。又见我军远来,必然士气大振,奋发望死。而汉军见我远来,必严于外而疏于内,定会被子扬他们打个措手不及,主公只需等他们突围,而后以精兵接引,便能安然而退。即使不胜,也可令下知主公仁义,不弃必死之军。”
话到这个地步,在场众人无不心中一凛,暗自道:鲁肃看起来不过一文弱书生,言不含勇字,却字字带奋死之气,古之烈丈夫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人能够提出更好的意见,于是孙权就全盘按鲁肃策划布置。
九月十一,吴人将舟师尽数留在淮浦,大众沿着一条一丈宽的河往北开进。沿路极为平坦,虽然已是深秋,可海风依然不停,周遭叶林随之簌簌落叶,以至于头上的空也显得非常寥廓,而南迁的候鸟都已去得七七八八,上只有流滥云彩和无尽的风息。好在太阳还是很炽烈,吴人们把象征汉朝正统的赤旗打起来时,阳光很轻易地就穿透了旗帜中心的汉字,显得格外刺眼。
吴军的旗帜继承了东朝的传统,虽然依旧是赤旗为主,但为了象征水德,又在旗帜上加了一层黑边,远远望过去,就好像印玺一般。而为了表现出吴人自己的特点,其中还掺杂着不少白鸟旗、山鬼旗、青蛟旗,迎风招展时,仿佛空中有群魔狂舞。
这一次,吴军更加注重军队阵型的严整,因此行军速度很慢,大约一日行进三十里,但好在陆路不用绕远,吴军总共行不过八十里。大概在第三日的中午,他们就靠近祖水。本来孙权还打算派斥候去追索淮北兵团的驻兵地点,但一到游水南岸,他们就看见了汉军庞大浩渺的军势,旗帜在游水北岸自西向东蔓延不绝,直到一座山丘下。而那座山丘上赫然树立着吴军的旗帜,显然就是淮北吴军的困守之地。只是在山下如怒涛般的汉军营垒面前,就如同一片落叶般微不足道。保守估计,簇的汉军恐怕已经接近二十万人。
汉军看见吴军再来,也不禁吓了一跳,很快就有斥候去通报帅帐。不少汉卒都调到游水北岸,对吴军严阵以待,但也就在提防和警戒之间,显然没有渡河过来与吴军作战的意思。大概也是因为围困成功在即,不想继续冒险吧。
当然,吴军主力到来后,不止是汉军发生了骚动,被围困的大尹山也出现了异样。吴军到来不到两刻,大尹山山头就烧起了一堆明火,而后时明时灭,同时又依稀有号声从远方传来,显然是在设法与大军进行沟通。诸将不解其意,而鲁肃却站起来,立刻也命令兵吹号,时断时续,与大尹山中遥相呼应。等双方都静下来后,鲁肃对孙权:“我已与子扬联络完了,今夜子时,子扬就率军突围。”
孙权微微颔首,对部下吩咐下去,让各军轮番憩,准备当夜再战。
时间过得很慢,对吴军的每人来都是煎熬,但时间又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深夜就已经降临。星光逐渐缀满空,明月也朗照四野,将祖水两岸的军士都笼络在一片寒光之郑一切都显得那么静,以至于河岸两侧的军队都不禁屏息起来,唯恐喧嚣的呼吸声掩盖了什么。
就如同晴霹雳一般,一声遥远又清晰的巨喝传过来,清晰地炸响在河畔两军耳边,所有人都不禁抖了抖,然后朝声源处远望。可迷蒙的夜色中只有篝火在燃烧,除了大地的震动外,大多数人都一无所获,只有靠北的少数人可以看见,大尹山上逐渐腾起了一阵烟尘。
但江南的吴军却非常清醒,知道这一定是淮北的吴人正在突围,于是在祖水边大声呼喝呐喊,做出将要渡河作战的假象。只是吃了海西之战的亏,到底无人敢真的上前厮杀。汉军虽一时紧张,但见无人过河,也很快看出南畔的吴人在虚张声势,反而大声嘲讽起来。一时南北两岸骂称一片。
可骂声很快被鼓声掩盖了。原来孙权知道诸将不能渡河,干脆从军中列出三十面牛皮大鼓,决意自己亲自领头,为在北岸突围的吴人擂鼓助威,夜色中鼓声隆隆不断,很快声扬整个战场,与北岸远处的厮杀喊叫声汇聚在一块,很快激起了更大的声浪,那正是突围吴军的回应,他们一面挥舞着长槊与刀剑,一面朝空中嘶声大喊。
这喊声在南岸的吴军听来,初时模糊,但又随着月影西移而清晰,而且渐渐地,又传来了兵器相撞的金铁之声。击鼓的孙权大受鼓舞,顾不得双腕发酸,手下的鼓点愈发急促。但令人焦急的是,对岸的汉军营垒丝毫不动,旗帜丝毫不乱,显然并没有遭受太多的压力,这也意味着突围的吴人仍然为巨大的困难所阻挡。
吴人们焦急地等待着,期盼着,但是随着月影淡去,呐喊声也变得微弱,直到完全消失。是被逼退了吗?吴人们失望地这么想,毕竟在破晓来临时,他们并没有等到突围的吴军,而是嗅到了一阵可怖又浓烈的血腥味道。此时太阳还没有出现,红霞之下,站在高台的孙权终于可以依稀望见远处的情景,在大约两里外,有一块开阔地平地上,那里吴饶兵家旗帜委弃在地,更有无数尸骨堆在一起,已经成了一座山。
被包围的三万淮北吴军,在这一战中几乎全数阵亡,孙权见到这一幕,当场病倒。而南岸吴军见亲朋死绝,无不痛哭流涕,伤心不已,却又不敢与汉军再战,只能在都督鲁肃的指挥下,最终黯然撤回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