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陈冲谋策
在炎兴五年年末时,霸府在青徐取得大胜的消息固然令人欣慰,但天下人并不以为大局已定。毕竟同一年间,袁绍也攻克易京,北占燕辽两地,几乎统一了河北,又有乌桓、鲜卑以为援助,与光武立业时仿佛。若要国家一统,仍未知鹿死谁手。
但到了炎兴六年五月,凉州叛军向朝廷归降输质后,局势忽然明朗起来。现下西疆战事无忧,朝廷便可以尽起并、司、炎、豫、青徐兵卒,其众竟达三十余万。其声势浩大恢弘,在两百年间,恐怕只有新莽举兵昆阳的情形才能仿佛。而这些军士多是征战经年、通晓戎事的老兵,非王莽临时征用的新卒可比。故而河北虽富、幽燕虽勇,时人皆曰莫能当之,百官也以为统一九州,当在朝夕。
但五月以来,陈冲一直心绪不宁。
《春秋》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今要举三十万大军而动,更是决定国家国运的大事,不可不慎之又慎。陈冲与归来的赵岐商议过,冀州如今有二十万众,新得幽州,又能募得数万,只是考虑粮秣辎重,与各地驻防,袁军能够用来野战的部队当在十七万左右。
虽堪堪过汉军之半,但战事并非纸上这般容易,还需考虑敌之短长,我之优劣,因势利导,据形而动。三十万大军声势固然骇人,但也有其劣处,那就是大军兵势过长,传令不便,令统帅难以相机应变。且三军一体,士气难调,一旦进攻不利,极易出现军心皆丧的局面。
而袁绍经营河北长达七载,颇得人心,若再倚靠城池之险,拖过秋冬之日,便会出现前言所述之局势,若在此时,他能伺机而动,未尝不可出奇制胜,再现彭城奔溃之惨状【1】。到那时,天下形势如何,就又难以言说了。
除非对敌情了如指掌,陈冲一向料敌从宽。故而在这些时日里,陈冲一直在谋思必胜之策。他心想,既然战场之上不能言必胜,那何不从战场外入手?无论如何,己方占据朝廷大义,而袁绍乃是叛臣,且是汝南望族,虽占据河北之地,但恐怕也难尽得郡望忠心,必有愤懑之人。既如此,大可以在出兵之前,从此处入手,挑拨人心,阴求内间,或许能够有意外收获。
只是该与谁联络,陈冲举棋不定。近两年来,朝中在河北也布有不少眼线,但多是观察袁绍幕府兵马粮草调动,对府中人事关系却不甚了然。陈冲就此事去询问赵岐,赵岐也颇为为难,他说道:“我在邺中,也颇受提防。袁绍安排与我相见的,都是他心腹重臣,非至亲而不用。使君问我孰可间之,却是问道于盲了。”
但陈冲也不是一无所获,他随即想起,自己府中也有一人,不仅曾在袁绍幕府中任事,而且官至魏郡太守,定然深知详情。
于是一日傍晚,他身骑青隗,孤身一人去造访董昭。
董昭对陈冲的来访并无预料。因为这些时日里,董承与吕布已有联系,又和刘焉阴结同盟,密除国贼的计议大有进展。故而董承频繁有书信送来,问他朝中局势、霸府征东布置以及此后起事夺权的谋划。
这皆是需要反复参谋的大事,纵使董昭智慧过人,这几日也不免有殚精竭虑之感。故而得知门外有陈冲敲门请见,他心中大惧,迷乱中还以为密谋已泄。好在他随即想到,若是密谋果露,陈冲应当先出兵拿下董承,而非自己。董昭这放下心来,换上一身轻袍,到府门去迎接陈冲。
陈冲见董昭面色疲惫,并未猜到真缘由。毕竟最近府中调度各州粮秣兵马,所耗甚大,治中曹反复核算开销,已不下三次。董昭作为曹中主簿,有劳累之色也属当然。陈冲便开口寒暄关怀了几句。
随董昭入堂后,陈冲随意打量董昭住所。才发现董卓用度竟十分简朴,所住不过是一进的院子,院里亦只有一名苍头喂马随从,一名仆妇火食洗衣。堂上还放有董昭刚刚食剩的膳食,内里不过是些许莱菔、干菜,可以说是极为简朴了。
陈冲一直崇尚勤俭,见此情形也不由心生感慨。他想,董昭虽说为人薄情寡恩,但也确实是名清官干吏,久不提拔,难免为人诟病。或许以后可将他提拔为廷尉,作为张汤、主父偃之流,以弹压不法,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董昭见陈冲眼神游移,心中颇为不安,但面色依旧恭谦至敬,他先低声道:“鄙舍卑寒,不知龙首远来,竟无准备,还望龙首莫怪。”
而后又问道:“不知龙首此来,所为何事?莫非是计核出了错处?”
陈冲摆手说:“公仁不必紧张,我今日来,不为治中,而为河北。”他微微沉吟,将自己对河北征战的顾虑说于董昭,又感慨说:“兵者国之重器,不可轻动。而袁氏乃国家大敌,雄踞河北,背倚戎狄,非轻易可胜。《兵法》有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又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我虽然知己,却不知敌情,这不是可用兵的准备,就来问问你的意见。”
董昭闻言一惊,不料陈冲竟有不战的想法,这对他并不是个好消息。但他仍不露声色,缓缓问道:“那龙首是想与我一谈河北风土人情?”陈冲含笑称是。
为加强陈冲出兵的信念,董昭下定决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且他知晓陈冲谨慎,谈论所得都必会派眼线查证核实,故而也不加虚言,为其详细介绍了袁绍府中众人。
袁绍幕府可分为三派,一派是在朝时便交好的元从,虽说如何顒、伍孚、周毖之流多为董卓所害,但也有郭图、荀谌、许攸、逢纪、淳于琼等人一直相随,这都是袁绍最为亲信之人。
另一派便是袁绍入主冀州后,亲自选用提拔的河北名士,如沮授、田丰、审配、朱灵、张郃、甄尧、颜良等人,他们俱是冀州郡望,在州郡中颇有影响,能主袁绍安定人心,且本身颇有能力,是袁绍能够立足冀州的基石。
剩下的便是因感汉祚将绝,新朝将起,又仰慕袁绍名声,敬畏袁氏权势,而选择加入幕府的投机之臣。诸如陈瑀、朱汉、阴夔、公孙犊、麴义等人,而董昭自己也算在此列之中。
陈冲对袁绍的元从颇为熟稔,知晓他们虽然品性低劣,但轻易不会背弃袁绍,而袁绍对冀州大族又有知遇之恩,也难以动摇,能够着手的恐怕也只有最后一类了。他下定决心,又细细追问董昭,这些人喜好如何,品行如何,袁绍待以何礼,有无恩义。
谈话到最后,陈冲疑问渐少,改与董昭谈论司隶府中诸事,问他对新政有何建议。董昭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正如龙首此前所言,兵者国之大器,不可私授,否则祸乱难止。恐怕龙首已有腹案了,只不过现下河北不平,尚不是新政的良机罢。”
陈冲见他看出自己所想,不由颔首笑道:“公仁确有大智,待河北事罢,我可以公仁为使,着手此事。”董昭连称不敢,两人又客套了几句,陈冲便起身告辞。
董昭把陈冲送出门外百步,见他策马远去后,他才长长松了一口气。即使自视甚高,但在陈冲面前,董昭不敢稍作松懈,一言一语,都要百般思量。此时陈冲一走,他立刻出了一身冷汗,伫立良久,董昭才缓缓向家中走去。
此时天色已然昏暗,董昭在书房点上灯火,在桌案上摊开黄帛,提笔蘸墨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回复董承的来信。近来与吕布接洽,他已提出要求,希望起事之后能得任司隶校尉,执掌三辅。这令董承颇为为难,此前他已与刘焉许诺,事成之后,将以此职赐予刘范,若再赐予吕布,将如何与刘焉交代?
董昭便在回信中写道。可将此事与吕布说明,然后应允他太尉一职,并许之于并州之地。吕布心性不定,闻言则喜,公言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他必许之。在应允吕布之余,也要与韩遂等人结交……
书写之间,董昭忽然想起陈冲,此刻他在干什么呢?方才他与自己分别时,面容平和,分别是下定了东征的决心。但是他会如何谋划呢?董昭有些没有把握,现在的计策全部是建立在霸府兵出河北,与袁绍长久对峙,以致关中空虚的前提下,而后他们才能做得利的渔翁。可若袁绍真的不堪一击,那这些计策也不过是梦幻泡影一般,必然面临失败的结局。
想到这里,董昭放下笔墨,以指敲案,缓缓细思,从今晚的谈话字句中推敲陈冲可能的计策。
莫非是打算先招降一些人,再削弱袁绍的兵势吗?董昭心想,但他了解袁绍,袁绍外宽内狭,对人并不信任,没有几人能够独立统兵,即使少数几将有自己的部曲,计其数量,也不过才万人而已,恐怕也无法改变战局。
董昭想了几刻,也没想出袁绍的破绽。不由在心中感叹,对霸府而言,袁绍确是个难缠的敌手,无怪陈冲对出兵如此犹豫。
既然得不到答案,董昭便又回到案前,披上一件宽袍,继续书写回信。
【1】彭城惨状: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乘项羽胶着于城阳之际,率五诸侯军约计五十六万人,兵分三路向楚都彭城进攻,成功攻克。此时刘邦以为项羽前后失据,必败无疑。不料项羽留下诸将攻齐,自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由鲁瑕丘先击破樊哙等军,随即在胡陵至肖县采取包围闪击。项羽军夜间抵肖,利用拂晓,由西向东反击汉军侧背,早晨开始进攻,与汉军展开大战,中午便大破汉军。汉军面对项羽军的突然袭击,手足无措,自相践踏,乱作一团,结果遭项羽军屠杀,死者十余万人。彭城之战可为刘邦生平最大败绩。
/94/94448/20931330.html
但到了炎兴六年五月,凉州叛军向朝廷归降输质后,局势忽然明朗起来。现下西疆战事无忧,朝廷便可以尽起并、司、炎、豫、青徐兵卒,其众竟达三十余万。其声势浩大恢弘,在两百年间,恐怕只有新莽举兵昆阳的情形才能仿佛。而这些军士多是征战经年、通晓戎事的老兵,非王莽临时征用的新卒可比。故而河北虽富、幽燕虽勇,时人皆曰莫能当之,百官也以为统一九州,当在朝夕。
但五月以来,陈冲一直心绪不宁。
《春秋》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今要举三十万大军而动,更是决定国家国运的大事,不可不慎之又慎。陈冲与归来的赵岐商议过,冀州如今有二十万众,新得幽州,又能募得数万,只是考虑粮秣辎重,与各地驻防,袁军能够用来野战的部队当在十七万左右。
虽堪堪过汉军之半,但战事并非纸上这般容易,还需考虑敌之短长,我之优劣,因势利导,据形而动。三十万大军声势固然骇人,但也有其劣处,那就是大军兵势过长,传令不便,令统帅难以相机应变。且三军一体,士气难调,一旦进攻不利,极易出现军心皆丧的局面。
而袁绍经营河北长达七载,颇得人心,若再倚靠城池之险,拖过秋冬之日,便会出现前言所述之局势,若在此时,他能伺机而动,未尝不可出奇制胜,再现彭城奔溃之惨状【1】。到那时,天下形势如何,就又难以言说了。
除非对敌情了如指掌,陈冲一向料敌从宽。故而在这些时日里,陈冲一直在谋思必胜之策。他心想,既然战场之上不能言必胜,那何不从战场外入手?无论如何,己方占据朝廷大义,而袁绍乃是叛臣,且是汝南望族,虽占据河北之地,但恐怕也难尽得郡望忠心,必有愤懑之人。既如此,大可以在出兵之前,从此处入手,挑拨人心,阴求内间,或许能够有意外收获。
只是该与谁联络,陈冲举棋不定。近两年来,朝中在河北也布有不少眼线,但多是观察袁绍幕府兵马粮草调动,对府中人事关系却不甚了然。陈冲就此事去询问赵岐,赵岐也颇为为难,他说道:“我在邺中,也颇受提防。袁绍安排与我相见的,都是他心腹重臣,非至亲而不用。使君问我孰可间之,却是问道于盲了。”
但陈冲也不是一无所获,他随即想起,自己府中也有一人,不仅曾在袁绍幕府中任事,而且官至魏郡太守,定然深知详情。
于是一日傍晚,他身骑青隗,孤身一人去造访董昭。
董昭对陈冲的来访并无预料。因为这些时日里,董承与吕布已有联系,又和刘焉阴结同盟,密除国贼的计议大有进展。故而董承频繁有书信送来,问他朝中局势、霸府征东布置以及此后起事夺权的谋划。
这皆是需要反复参谋的大事,纵使董昭智慧过人,这几日也不免有殚精竭虑之感。故而得知门外有陈冲敲门请见,他心中大惧,迷乱中还以为密谋已泄。好在他随即想到,若是密谋果露,陈冲应当先出兵拿下董承,而非自己。董昭这放下心来,换上一身轻袍,到府门去迎接陈冲。
陈冲见董昭面色疲惫,并未猜到真缘由。毕竟最近府中调度各州粮秣兵马,所耗甚大,治中曹反复核算开销,已不下三次。董昭作为曹中主簿,有劳累之色也属当然。陈冲便开口寒暄关怀了几句。
随董昭入堂后,陈冲随意打量董昭住所。才发现董卓用度竟十分简朴,所住不过是一进的院子,院里亦只有一名苍头喂马随从,一名仆妇火食洗衣。堂上还放有董昭刚刚食剩的膳食,内里不过是些许莱菔、干菜,可以说是极为简朴了。
陈冲一直崇尚勤俭,见此情形也不由心生感慨。他想,董昭虽说为人薄情寡恩,但也确实是名清官干吏,久不提拔,难免为人诟病。或许以后可将他提拔为廷尉,作为张汤、主父偃之流,以弹压不法,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董昭见陈冲眼神游移,心中颇为不安,但面色依旧恭谦至敬,他先低声道:“鄙舍卑寒,不知龙首远来,竟无准备,还望龙首莫怪。”
而后又问道:“不知龙首此来,所为何事?莫非是计核出了错处?”
陈冲摆手说:“公仁不必紧张,我今日来,不为治中,而为河北。”他微微沉吟,将自己对河北征战的顾虑说于董昭,又感慨说:“兵者国之重器,不可轻动。而袁氏乃国家大敌,雄踞河北,背倚戎狄,非轻易可胜。《兵法》有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又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我虽然知己,却不知敌情,这不是可用兵的准备,就来问问你的意见。”
董昭闻言一惊,不料陈冲竟有不战的想法,这对他并不是个好消息。但他仍不露声色,缓缓问道:“那龙首是想与我一谈河北风土人情?”陈冲含笑称是。
为加强陈冲出兵的信念,董昭下定决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且他知晓陈冲谨慎,谈论所得都必会派眼线查证核实,故而也不加虚言,为其详细介绍了袁绍府中众人。
袁绍幕府可分为三派,一派是在朝时便交好的元从,虽说如何顒、伍孚、周毖之流多为董卓所害,但也有郭图、荀谌、许攸、逢纪、淳于琼等人一直相随,这都是袁绍最为亲信之人。
另一派便是袁绍入主冀州后,亲自选用提拔的河北名士,如沮授、田丰、审配、朱灵、张郃、甄尧、颜良等人,他们俱是冀州郡望,在州郡中颇有影响,能主袁绍安定人心,且本身颇有能力,是袁绍能够立足冀州的基石。
剩下的便是因感汉祚将绝,新朝将起,又仰慕袁绍名声,敬畏袁氏权势,而选择加入幕府的投机之臣。诸如陈瑀、朱汉、阴夔、公孙犊、麴义等人,而董昭自己也算在此列之中。
陈冲对袁绍的元从颇为熟稔,知晓他们虽然品性低劣,但轻易不会背弃袁绍,而袁绍对冀州大族又有知遇之恩,也难以动摇,能够着手的恐怕也只有最后一类了。他下定决心,又细细追问董昭,这些人喜好如何,品行如何,袁绍待以何礼,有无恩义。
谈话到最后,陈冲疑问渐少,改与董昭谈论司隶府中诸事,问他对新政有何建议。董昭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正如龙首此前所言,兵者国之大器,不可私授,否则祸乱难止。恐怕龙首已有腹案了,只不过现下河北不平,尚不是新政的良机罢。”
陈冲见他看出自己所想,不由颔首笑道:“公仁确有大智,待河北事罢,我可以公仁为使,着手此事。”董昭连称不敢,两人又客套了几句,陈冲便起身告辞。
董昭把陈冲送出门外百步,见他策马远去后,他才长长松了一口气。即使自视甚高,但在陈冲面前,董昭不敢稍作松懈,一言一语,都要百般思量。此时陈冲一走,他立刻出了一身冷汗,伫立良久,董昭才缓缓向家中走去。
此时天色已然昏暗,董昭在书房点上灯火,在桌案上摊开黄帛,提笔蘸墨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回复董承的来信。近来与吕布接洽,他已提出要求,希望起事之后能得任司隶校尉,执掌三辅。这令董承颇为为难,此前他已与刘焉许诺,事成之后,将以此职赐予刘范,若再赐予吕布,将如何与刘焉交代?
董昭便在回信中写道。可将此事与吕布说明,然后应允他太尉一职,并许之于并州之地。吕布心性不定,闻言则喜,公言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他必许之。在应允吕布之余,也要与韩遂等人结交……
书写之间,董昭忽然想起陈冲,此刻他在干什么呢?方才他与自己分别时,面容平和,分别是下定了东征的决心。但是他会如何谋划呢?董昭有些没有把握,现在的计策全部是建立在霸府兵出河北,与袁绍长久对峙,以致关中空虚的前提下,而后他们才能做得利的渔翁。可若袁绍真的不堪一击,那这些计策也不过是梦幻泡影一般,必然面临失败的结局。
想到这里,董昭放下笔墨,以指敲案,缓缓细思,从今晚的谈话字句中推敲陈冲可能的计策。
莫非是打算先招降一些人,再削弱袁绍的兵势吗?董昭心想,但他了解袁绍,袁绍外宽内狭,对人并不信任,没有几人能够独立统兵,即使少数几将有自己的部曲,计其数量,也不过才万人而已,恐怕也无法改变战局。
董昭想了几刻,也没想出袁绍的破绽。不由在心中感叹,对霸府而言,袁绍确是个难缠的敌手,无怪陈冲对出兵如此犹豫。
既然得不到答案,董昭便又回到案前,披上一件宽袍,继续书写回信。
【1】彭城惨状: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乘项羽胶着于城阳之际,率五诸侯军约计五十六万人,兵分三路向楚都彭城进攻,成功攻克。此时刘邦以为项羽前后失据,必败无疑。不料项羽留下诸将攻齐,自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由鲁瑕丘先击破樊哙等军,随即在胡陵至肖县采取包围闪击。项羽军夜间抵肖,利用拂晓,由西向东反击汉军侧背,早晨开始进攻,与汉军展开大战,中午便大破汉军。汉军面对项羽军的突然袭击,手足无措,自相践踏,乱作一团,结果遭项羽军屠杀,死者十余万人。彭城之战可为刘邦生平最大败绩。
/94/94448/2093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