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上巳失约(1)
一行人回到舒家庄,谢过夏亭长。舒晏留夏亭长吃过了饭,就给谢公公熬药去了。他将这些钱帛交给舒博士安顿好,至于以后的打算,舒博士已经想好了,鉴于舒晏、芷馨他们还小,劳动能力还差得远,他们可以把换回来的地全部栽上桑树,三等地种庄稼不行,但栽桑树还是可以的。桑树田里先不种庄稼,等过几年他们长大一些再另做打算。这些田对他们来说负担真的很重,采桑虽然也累人,但总算比种庄稼容时间,不用那么紧张。
五万钱是个什么概念,五铢钱究竟价值几何,这没法统计。因为三国到魏晋,战乱总是不断,政权不断更迭,五铢钱的命运也跟着朝代更迭而起起落落。拿粮食来说,太平时期,如果再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一斛粟只要二十个五铢钱左右;如果遇到兵荒马乱的时候,再加上天灾,粟米每斛能达到一万甚至是五十万个五铢钱。衣帛的价格相对平稳,它受战乱的影响较小,但总体上要比粮食贵得多。
老百姓惜钱如命,可是那些豪门望族却挥钱如土。最令人瞠目的就是先帝司马昭的女婿王济与当今皇帝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拿一千万钱比赛射箭的故事。这个王恺有一头黑白相间的牛,名叫“八百里驳”,据说能够每天行走八百里,王恺非常喜欢它,非常精心地养护这头牛,这头牛不但膘肥体壮,甚至它的犄角和四蹄都被保养得闪闪发亮,亮瞎人的双眼。王恺将这头神牛引以为豪。
王济听说了却很不平衡,就对他说:我在射箭方面不如你,如今,我情愿拿出一千万钱做赌注,与你比赛射箭。如果我输了,就输给你一千万钱;相反,如果你输了,你就赔上这头神牛。王恺略加思索就答应了,因为他知道,首先,对方的射箭技术不如自己,自己占优势;第二,即便自己真的输了这头牛,对方也绝对舍不得杀了这头价值一千万钱的神牛,到时候自己还可以想办法赎回来呢。王恺仗着自己箭法好,让王济先射,结果王济一箭就射中箭靶。王济大喜,马上命人将这头神牛杀死,把牛心挖出来,拿在火上烤。为什么非要把牛心挖出来,烤牛心呢?因为吃炙牛心可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王济坐在胡床上等,不一会儿,牛心烤熟了,王济只用小刀割了一小口便扬长而去,只留王恺对着那头死牛痛心凌乱。
在魏晋时期,金银还没有广泛的作为货币用来流通。五铢钱又太过沉重,碰到大宗的交易,都用牛车来拉着钱付款。五铢钱是汉朝铸造的钱币,汉朝灭亡以前天下通行。后来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直到魏晋,各朝廷都是割据一方,又全都没有多大气候,把五铢钱废了又用,用了一段时间又废,很不稳定。老百姓手里的钱不定哪天又变成废铜烂铁,所以老百姓更喜欢用谷物、帛、绢当钱来使用,甚至还有的用以货换货的方式进行交易。
在和施家换完地后,舒晏和芷馨轻松了一阵子,田里也不用去了,桑树林里的枯枝虽然没剪完,也不必剪了,施家自会派人去剪,自家换过来的地等明年开春请人栽上桑树就行了。其实除了这块田地,舒韩两家还有几块零星的田地,分别种着不同的作物,可以错开农时,以免劳作时间集中到一起。
刚消停没几天,就有一个讨债的进门了。原来是本乡的啬夫。当时的地方基层设置大约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县方百里。当然,也要根据人口的多少灵活变动。乡设啬夫一人,专管征收赋税。
这个乡啬夫刚进舒晏家门,随后夏亭长也进来了。啬夫属乡官,比亭长大一级,上司来本地视察工作,夏亭长自然要陪同。
乡啬夫先跟舒博士寒暄几句,然后就直奔主题:“听说你家和韩家将各自的几十亩田地跟施将军家的田地交换了?”
舒博士点头。
“一共得了多少钱?”
“我家得了五万钱,韩家得了二万五千钱。”舒晏如实回答。
“既然这样,你可知道,按照朝廷法令,这种买卖田地的交易可是要收税的。”
没等舒晏说话,夏亭长抢先道:“朝廷有规定,舒家庄的老百姓们也愿意缴纳赋税,可朝廷规定的是买卖土地,而并没说包括交换土地啊?”
乡啬夫将脸一沉:“只要是涉及到钱的,都算买卖。我只按差额收,没按田地价钱的全额收就算便宜他们了!”
“要收多少?”舒晏平静地问。
“律令规定:凡买卖奴婢、马牛、田宅等等,以文券为凭,一律按照一万钱收取四百钱的标准,买家收一百,卖家收三百。”
舒晏在脑中稍稍一算,“一万钱收四百钱,我们两家一共得了七万五千钱,应该收取三千钱。买家出七百五十钱,卖家出二千二百五十钱,对不对?”
乡啬夫笑道:“舒小哥果然聪明。”
“帐目好算,只是不知道以地换地,哪一方算买家,哪一方算卖家呢?”
“当然是出钱的一方算买家,得钱的一方算卖家了。”
“也就是说,我家跟韩家要缴纳二千二百五十钱,而施家只需缴纳七百五十钱喽?”
乡啬夫点头。
舒晏翻出二千二百五十钱来,交予乡啬夫道:“我家和韩家该交的钱全在这里,请不要再对韩家征取,也不必对韩家人说之。”
乡啬夫笑了笑:“人家都说舒家小郎仗义,今日看来,果然不假。”
舒晏道:“按章纳税是老百姓应该做的,我们的钱已经交齐了,剩下的请到施家去收吧。”
“施家?哼哼,你可真是幼稚,施家什么时候交过税?”
“为什么他家不用交税?”
“他家是有爵位的人家,历来都不用交税,不信你问问夏亭长。”
看着夏亭长点头,舒晏叹道:“施家广有钱财,每天吃喝都要花费上万钱,却还不用交税;寒门之人缺吃少穿,却要按章纳税,这是什么道理?”
“不合理归不合理,但我也没有办法,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这些杂税才几个钱?算得什么?即便是田赋和口税等大税他们也是不用交的。”乡啬夫说到这里,顿了顿又道,“说起田赋和口赋,听说朝廷要改革税法了。”
夏亭长忙问:“怎么个改法?”
乡啬夫道:“听说要实行‘户调’之制,具体措施还不清楚。”
“不管实行什么税法,舒韩两家免征三年的赋税,这是上面答应过的,可不能改变。”
自从去年舒安夫妇、韩宁遇难之后,夏亭长可怜舒韩两家老老小小的,他就带领乡亲们联名替他们申请免除三年的赋税,郡里念及舒安等三人是为了大家而死的,就额外开恩批准了。
“那是自然。”
乡啬夫走后,大家讨论了一下户调之制怎么个收法,都只是瞎猜一通,谁都没有准信。夏亭长坐了一会,也去了。
韩家还不知道收税的事。芷馨的母亲刘氏这些日子身体还好,刘氏心灵手巧,女红活做得非常好,以前她没少做女红来补贴家用。芷馨这几天不知怎么了,趁着她母亲身体好,就缠着她母亲教给她做鞋、做衣服。刘氏感到奇怪,平时都是上赶着教她,她都不好好学的,今天这是怎么了?后来一想:哦,孩子准是看我经常病着,要替我分忧!刘氏就耐心的教芷馨作女红。芷馨是极聪明的女孩子,对这些女红活一学就会,两个月下来,做出来的活计跟母亲的比已经不相上下,这让刘氏感到既吃惊又欣喜。
虽然舒韩两家有了一些钱,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舒晏、芷馨虽然年纪小,但非常知道节俭,并不乱花钱。平时,除了抓药,其他时候很少用到那些钱。不过,眼下接近年关,买年货总会用到一些的。
腊月二十七这天,舒晏去市上采购一些年货,他买了小半坛酒、一些肉、一些菜,柴和米家里有。家里还有好几只鸡,他将一只不爱下蛋的母鸡给杀了,打算做成鸡汤给谢公公补补身子。他把这些安顿好了,只等年三十晚上给全家做一顿好吃的。年货虽然预备好了,但他却不舍得为自己添一件新衣服——他的这身衣服实在是太旧了些。
在杀鸡的过程中,鸡爪一抓,将他的袖子抓破了一块,他看看自己的这身衣服:唉,实在是太旧了,都破了好几处了,这大过年的确实应该穿一件新一点的衣服了。但他转念又一想,还是算了吧,做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也要好几百钱呢,这件衣服虽然破旧,可还能凑和着穿,就等明年再说吧。想到这里,他蹲在地上把地上的鸡毛收起来,攒够了好做一把鸡毛掸子。
正在这时,芷馨从门外跑过来,眼睛打量着舒晏,笑嘻嘻地道:“晏哥,站起来。”
舒晏莫名其妙,不过也顺从地站起身来。芷馨站过来,贴近舒晏,用手比划着,距离之近,彼此都能听见对方的呼吸,这让舒晏都有些不好意思,立刻红了脸。
“你这是干什么?”
芷馨浅浅一笑:“咱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我要和你比比高,看看你比我高多少了。”说完,她又肩对肩的跟舒晏贴了一下,然后红着脸,含羞带笑地跑了。
年三十,舒晏把自己的旧衣服洗了洗,准备明天大年初一,去给庄里的长辈们拜年。不料,在洗的过程中,又破了一大块,而且非常的显眼。
“这可咋办?”舒晏正在发愁,只见若馨跑过来,手里捧着一件长袍,笑嘻嘻地道:“晏哥,给你的袍子。”
舒晏一怔,没敢用手接:“给我的?谁给我的?”
“我姊姊啊,我姊姊亲手做的,她可是整整忙了两天呢!”
舒晏接过来一看,是一件厚厚的青色缎袍。舒晏长这么大,一直穿的是麻衣、葛衣,这绸缎衣服,他还是从来没穿过。舒晏脱下旧衣服,换上这件缎袍——柔软的绸缎面料,细绢的里子,夹层里夹着麻絮。嘿,穿着又暖和又舒适不说,最难得的是还非常合身。他不禁纳闷:没听说芷馨会做衣服啊,她什么时候学的?而且她都没有给我量尺寸,怎么做得这么好。试了一下之后,他赶忙脱下来,怕弄脏了,留着明天再穿。
初一大早,舒晏早早起来,安顿好谢公公,梳洗过后,换上新缎袍就去给长辈们拜年了。舒晏穿上新袍子之后,光鲜亮丽,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赞叹。因为平日舒晏除了耕读,就是照顾谢公公,从来没时间装扮自己,总是那一件破葛衣服,今天却突然让人眼前一亮:舒家小郎不仅德行好,而且还才貌双全呢。
舒晏最后走到韩家。按说韩家不算他们舒家本族人,理应不用拜年的。但是韩家和舒家的关系非同一般,甚至超过了舒家本族的人,而且,韩伯父又没了,所以他要来给韩伯母拜年的。
舒晏进了门,先给刘氏拜年,刘氏的精神很好,芷馨和若馨陪在一旁,都穿着新衣服。芷馨穿着绿色锦缎百褶裙,扎着双丫髻,粉面微红,双眸晶莹,亭亭玉立,女孩家就是成熟得早些,宛如大人一般。芷馨看着舒晏,乌黑的头发束在头顶,俊美的脸庞棱角分明,两眉之间的青色胎记更是增加了几分神气,尤其是穿着自己亲手做的袍子,这么合身!她越看越喜欢,开心的不得了。
原来芷馨对于舒晏的父母因为救自己的父亲而死的事一直内疚,而且舒家现在一个女人也没有,舒晏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那天在施府帐房,她就长了心,换了一些丝绸,就是为了给舒晏和她们姊弟各做一件衣服,毕竟三个人长这么大从没穿过好衣服。因此她就天天缠着她母亲教自己做衣服。那天她去给舒晏量尺寸,故意没带尺,因为带了尺,舒晏就知道什么事了,肯定不配合,说不定这衣服就做不成了。
刘氏看看舒晏,又看看自己的女儿,心内喜欢:嗯,真是珠联璧合,天生地造的一对。只是现在他们还小,不好把事情说明。
刘氏的身体还好,只要不受累,不提起韩宁,身体不受到刺激,她就不会犯病。芷馨也轻松一些。可是谢义却不行,虽然舒晏尽心地伺候他,为他抓药、熬药、喂药,可他却始终不见好转。过了年,反而更加严重了。
五万钱是个什么概念,五铢钱究竟价值几何,这没法统计。因为三国到魏晋,战乱总是不断,政权不断更迭,五铢钱的命运也跟着朝代更迭而起起落落。拿粮食来说,太平时期,如果再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一斛粟只要二十个五铢钱左右;如果遇到兵荒马乱的时候,再加上天灾,粟米每斛能达到一万甚至是五十万个五铢钱。衣帛的价格相对平稳,它受战乱的影响较小,但总体上要比粮食贵得多。
老百姓惜钱如命,可是那些豪门望族却挥钱如土。最令人瞠目的就是先帝司马昭的女婿王济与当今皇帝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拿一千万钱比赛射箭的故事。这个王恺有一头黑白相间的牛,名叫“八百里驳”,据说能够每天行走八百里,王恺非常喜欢它,非常精心地养护这头牛,这头牛不但膘肥体壮,甚至它的犄角和四蹄都被保养得闪闪发亮,亮瞎人的双眼。王恺将这头神牛引以为豪。
王济听说了却很不平衡,就对他说:我在射箭方面不如你,如今,我情愿拿出一千万钱做赌注,与你比赛射箭。如果我输了,就输给你一千万钱;相反,如果你输了,你就赔上这头神牛。王恺略加思索就答应了,因为他知道,首先,对方的射箭技术不如自己,自己占优势;第二,即便自己真的输了这头牛,对方也绝对舍不得杀了这头价值一千万钱的神牛,到时候自己还可以想办法赎回来呢。王恺仗着自己箭法好,让王济先射,结果王济一箭就射中箭靶。王济大喜,马上命人将这头神牛杀死,把牛心挖出来,拿在火上烤。为什么非要把牛心挖出来,烤牛心呢?因为吃炙牛心可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王济坐在胡床上等,不一会儿,牛心烤熟了,王济只用小刀割了一小口便扬长而去,只留王恺对着那头死牛痛心凌乱。
在魏晋时期,金银还没有广泛的作为货币用来流通。五铢钱又太过沉重,碰到大宗的交易,都用牛车来拉着钱付款。五铢钱是汉朝铸造的钱币,汉朝灭亡以前天下通行。后来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直到魏晋,各朝廷都是割据一方,又全都没有多大气候,把五铢钱废了又用,用了一段时间又废,很不稳定。老百姓手里的钱不定哪天又变成废铜烂铁,所以老百姓更喜欢用谷物、帛、绢当钱来使用,甚至还有的用以货换货的方式进行交易。
在和施家换完地后,舒晏和芷馨轻松了一阵子,田里也不用去了,桑树林里的枯枝虽然没剪完,也不必剪了,施家自会派人去剪,自家换过来的地等明年开春请人栽上桑树就行了。其实除了这块田地,舒韩两家还有几块零星的田地,分别种着不同的作物,可以错开农时,以免劳作时间集中到一起。
刚消停没几天,就有一个讨债的进门了。原来是本乡的啬夫。当时的地方基层设置大约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县方百里。当然,也要根据人口的多少灵活变动。乡设啬夫一人,专管征收赋税。
这个乡啬夫刚进舒晏家门,随后夏亭长也进来了。啬夫属乡官,比亭长大一级,上司来本地视察工作,夏亭长自然要陪同。
乡啬夫先跟舒博士寒暄几句,然后就直奔主题:“听说你家和韩家将各自的几十亩田地跟施将军家的田地交换了?”
舒博士点头。
“一共得了多少钱?”
“我家得了五万钱,韩家得了二万五千钱。”舒晏如实回答。
“既然这样,你可知道,按照朝廷法令,这种买卖田地的交易可是要收税的。”
没等舒晏说话,夏亭长抢先道:“朝廷有规定,舒家庄的老百姓们也愿意缴纳赋税,可朝廷规定的是买卖土地,而并没说包括交换土地啊?”
乡啬夫将脸一沉:“只要是涉及到钱的,都算买卖。我只按差额收,没按田地价钱的全额收就算便宜他们了!”
“要收多少?”舒晏平静地问。
“律令规定:凡买卖奴婢、马牛、田宅等等,以文券为凭,一律按照一万钱收取四百钱的标准,买家收一百,卖家收三百。”
舒晏在脑中稍稍一算,“一万钱收四百钱,我们两家一共得了七万五千钱,应该收取三千钱。买家出七百五十钱,卖家出二千二百五十钱,对不对?”
乡啬夫笑道:“舒小哥果然聪明。”
“帐目好算,只是不知道以地换地,哪一方算买家,哪一方算卖家呢?”
“当然是出钱的一方算买家,得钱的一方算卖家了。”
“也就是说,我家跟韩家要缴纳二千二百五十钱,而施家只需缴纳七百五十钱喽?”
乡啬夫点头。
舒晏翻出二千二百五十钱来,交予乡啬夫道:“我家和韩家该交的钱全在这里,请不要再对韩家征取,也不必对韩家人说之。”
乡啬夫笑了笑:“人家都说舒家小郎仗义,今日看来,果然不假。”
舒晏道:“按章纳税是老百姓应该做的,我们的钱已经交齐了,剩下的请到施家去收吧。”
“施家?哼哼,你可真是幼稚,施家什么时候交过税?”
“为什么他家不用交税?”
“他家是有爵位的人家,历来都不用交税,不信你问问夏亭长。”
看着夏亭长点头,舒晏叹道:“施家广有钱财,每天吃喝都要花费上万钱,却还不用交税;寒门之人缺吃少穿,却要按章纳税,这是什么道理?”
“不合理归不合理,但我也没有办法,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这些杂税才几个钱?算得什么?即便是田赋和口税等大税他们也是不用交的。”乡啬夫说到这里,顿了顿又道,“说起田赋和口赋,听说朝廷要改革税法了。”
夏亭长忙问:“怎么个改法?”
乡啬夫道:“听说要实行‘户调’之制,具体措施还不清楚。”
“不管实行什么税法,舒韩两家免征三年的赋税,这是上面答应过的,可不能改变。”
自从去年舒安夫妇、韩宁遇难之后,夏亭长可怜舒韩两家老老小小的,他就带领乡亲们联名替他们申请免除三年的赋税,郡里念及舒安等三人是为了大家而死的,就额外开恩批准了。
“那是自然。”
乡啬夫走后,大家讨论了一下户调之制怎么个收法,都只是瞎猜一通,谁都没有准信。夏亭长坐了一会,也去了。
韩家还不知道收税的事。芷馨的母亲刘氏这些日子身体还好,刘氏心灵手巧,女红活做得非常好,以前她没少做女红来补贴家用。芷馨这几天不知怎么了,趁着她母亲身体好,就缠着她母亲教给她做鞋、做衣服。刘氏感到奇怪,平时都是上赶着教她,她都不好好学的,今天这是怎么了?后来一想:哦,孩子准是看我经常病着,要替我分忧!刘氏就耐心的教芷馨作女红。芷馨是极聪明的女孩子,对这些女红活一学就会,两个月下来,做出来的活计跟母亲的比已经不相上下,这让刘氏感到既吃惊又欣喜。
虽然舒韩两家有了一些钱,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舒晏、芷馨虽然年纪小,但非常知道节俭,并不乱花钱。平时,除了抓药,其他时候很少用到那些钱。不过,眼下接近年关,买年货总会用到一些的。
腊月二十七这天,舒晏去市上采购一些年货,他买了小半坛酒、一些肉、一些菜,柴和米家里有。家里还有好几只鸡,他将一只不爱下蛋的母鸡给杀了,打算做成鸡汤给谢公公补补身子。他把这些安顿好了,只等年三十晚上给全家做一顿好吃的。年货虽然预备好了,但他却不舍得为自己添一件新衣服——他的这身衣服实在是太旧了些。
在杀鸡的过程中,鸡爪一抓,将他的袖子抓破了一块,他看看自己的这身衣服:唉,实在是太旧了,都破了好几处了,这大过年的确实应该穿一件新一点的衣服了。但他转念又一想,还是算了吧,做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也要好几百钱呢,这件衣服虽然破旧,可还能凑和着穿,就等明年再说吧。想到这里,他蹲在地上把地上的鸡毛收起来,攒够了好做一把鸡毛掸子。
正在这时,芷馨从门外跑过来,眼睛打量着舒晏,笑嘻嘻地道:“晏哥,站起来。”
舒晏莫名其妙,不过也顺从地站起身来。芷馨站过来,贴近舒晏,用手比划着,距离之近,彼此都能听见对方的呼吸,这让舒晏都有些不好意思,立刻红了脸。
“你这是干什么?”
芷馨浅浅一笑:“咱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我要和你比比高,看看你比我高多少了。”说完,她又肩对肩的跟舒晏贴了一下,然后红着脸,含羞带笑地跑了。
年三十,舒晏把自己的旧衣服洗了洗,准备明天大年初一,去给庄里的长辈们拜年。不料,在洗的过程中,又破了一大块,而且非常的显眼。
“这可咋办?”舒晏正在发愁,只见若馨跑过来,手里捧着一件长袍,笑嘻嘻地道:“晏哥,给你的袍子。”
舒晏一怔,没敢用手接:“给我的?谁给我的?”
“我姊姊啊,我姊姊亲手做的,她可是整整忙了两天呢!”
舒晏接过来一看,是一件厚厚的青色缎袍。舒晏长这么大,一直穿的是麻衣、葛衣,这绸缎衣服,他还是从来没穿过。舒晏脱下旧衣服,换上这件缎袍——柔软的绸缎面料,细绢的里子,夹层里夹着麻絮。嘿,穿着又暖和又舒适不说,最难得的是还非常合身。他不禁纳闷:没听说芷馨会做衣服啊,她什么时候学的?而且她都没有给我量尺寸,怎么做得这么好。试了一下之后,他赶忙脱下来,怕弄脏了,留着明天再穿。
初一大早,舒晏早早起来,安顿好谢公公,梳洗过后,换上新缎袍就去给长辈们拜年了。舒晏穿上新袍子之后,光鲜亮丽,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赞叹。因为平日舒晏除了耕读,就是照顾谢公公,从来没时间装扮自己,总是那一件破葛衣服,今天却突然让人眼前一亮:舒家小郎不仅德行好,而且还才貌双全呢。
舒晏最后走到韩家。按说韩家不算他们舒家本族人,理应不用拜年的。但是韩家和舒家的关系非同一般,甚至超过了舒家本族的人,而且,韩伯父又没了,所以他要来给韩伯母拜年的。
舒晏进了门,先给刘氏拜年,刘氏的精神很好,芷馨和若馨陪在一旁,都穿着新衣服。芷馨穿着绿色锦缎百褶裙,扎着双丫髻,粉面微红,双眸晶莹,亭亭玉立,女孩家就是成熟得早些,宛如大人一般。芷馨看着舒晏,乌黑的头发束在头顶,俊美的脸庞棱角分明,两眉之间的青色胎记更是增加了几分神气,尤其是穿着自己亲手做的袍子,这么合身!她越看越喜欢,开心的不得了。
原来芷馨对于舒晏的父母因为救自己的父亲而死的事一直内疚,而且舒家现在一个女人也没有,舒晏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那天在施府帐房,她就长了心,换了一些丝绸,就是为了给舒晏和她们姊弟各做一件衣服,毕竟三个人长这么大从没穿过好衣服。因此她就天天缠着她母亲教自己做衣服。那天她去给舒晏量尺寸,故意没带尺,因为带了尺,舒晏就知道什么事了,肯定不配合,说不定这衣服就做不成了。
刘氏看看舒晏,又看看自己的女儿,心内喜欢:嗯,真是珠联璧合,天生地造的一对。只是现在他们还小,不好把事情说明。
刘氏的身体还好,只要不受累,不提起韩宁,身体不受到刺激,她就不会犯病。芷馨也轻松一些。可是谢义却不行,虽然舒晏尽心地伺候他,为他抓药、熬药、喂药,可他却始终不见好转。过了年,反而更加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