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无知的腐儒,也配妄议国家大事?
胡惟庸一番话,可谓是把朱元璋说的是心花怒放。
正要开口夸赞胡惟庸时,旁边的宋濂却是出声反对道:
“皇上,臣以为胡大人分明是胡说八道。”
“我大明乃是泱泱大国,岂会在意倭岛的那些土地?”
“倭岛与世隔绝了上千年,只怕上面的百姓,现在过着的还是茹毛饮血的日子。”
“再加上倭岛四周都是大海,上面的土地更加不适合耕种,咱们大明要来这些又有何用?”
“皇上,咱们决不能因为一些毛头小利,就破坏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形象啊。”
宋濂句句泣血,看样子今天是非要让朱元璋收回成命。
替倭岛剿平内乱,宋濂是支持的,但是趁火打劫,勒索倭岛上的君主,宋濂却是拒绝的。
因为多年的儒家思想告诉他,这样做是可耻的,是不道义的,是不能长久的,会招来灾祸的。
“无知的腐儒!!!”
朱元璋再也忍耐不住,直接怒斥道:
“平时满口的仁义道德,却是半点不懂国家大事。”
“你口中贫瘠的倭岛土地,却是金银遍地。”
“你认为人家还在茹毛饮血,却不知人家百姓的水平,都快赶上咱的大明朝了。”
“咱真不该让你这种腐儒过来,简直是冥顽不灵。”
朱标在一旁见朱元璋突然发怒,赶忙躬身求情道:
“父皇息怒,宋师也是为了咱们大明考虑,请父皇不要加罪于他。”
“哼,为了咱大明考虑?咱看他只会为倭岛考虑!!”
朱元璋怒气未消,之前刚刚出来一个费清,被他满门抄斩。
结果现在见到宋濂这副模样,朱元璋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问题的源头,这礼部分明都是一丘之貉。
看样子读书让这些人全都读傻了,只知道满口的仁义道德,对待别国都是如此的仁义和善。
哪怕是自己国家的利益受损,这些礼部官员好似觉得也是可以接受的。
大明跨海帮倭岛平乱,劳师远征动用的人力物力,花费的金钱无数,结果在宋濂口中,竟然是理所当然。
甚至连让倭岛赔付军费,都是一种错误。
可笑,这些儒生简直就是笑话!!
在场众人全都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发怒,纷纷上前替宋濂说话。
不管如何,宋濂德高望重,乃是大明的文坛之首,对于大明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胡惟庸以及李善长纷纷开口,压下心中怒气,朝宋濂吩咐道:
“你们礼部出了很大的问题,咱就给你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从今天开始,你们再选出几人作为特使,咱要让这些人出使倭岛各地。”
“希望这一次,你们礼部不要再让咱失望,要不然的话,后果你承受不起。”
宋濂张口还要再说,但是抬头看到朱元璋冷漠的眼神,其中蕴含的杀气,让宋濂冷汗直冒。
不敢再废话,宋濂沉默躬身应下。
而后朱元璋大手一挥,说道:
“你先下去吧,好好安排此次出使,咱不希望再出现叉子。”
宋濂最终还是离开了上书房,花白的头发有些颤抖,作为儒家出身的他,还是不太能接受,朱元璋的做法。
但是朱元璋的决心,宋濂已经看到,知道再说下去,只怕自身难保。
长叹一声,宋濂缓步朝鸿胪寺走去,一切都来源于鸿胪寺,他倒要看看鸿胪寺的那位李进,到底有何能耐?
等到宋濂走后,朱元璋几人继续刚才的话题,朝刘伯温说道:
“伯温,难道咱不能直接拿下整个倭岛?”
“为何还要步步蚕食?要知道我大明战兵百万,想要拿下一个小小的倭岛,岂不是手到擒来?”
刘伯温却是摇头,说道:
“征倭一事,可缓而不可急。”
“当年元世祖从朝鲜半岛出兵,如此近距离的攻伐,都是铩羽而归。”
“如今咱们从上沪县出发,若是被倭岛上下一心提防我大军,只怕结果不会比前朝更好。”
“咱们必须先拿下一处地方,作为大明军队的落脚点,而后三年生聚,三年积累,三年忍耐,十年则倭岛必然被我军拿下。”
“所以请皇上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要不然只怕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朱元璋点了点头,要论行军打仗,这种事情终究还是刘伯温更加专业一些。
毕竟刘伯温之前的战绩,已经证明了刘伯温的能力,绝对是天底下最顶尖的一批,与自己也是不遑多让。
李善长则是更加适合居于后方,进行粮草调度。
而胡惟庸则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把利刃,用来给朱元璋清理朝堂的。
三者各有各的特色,相辅相成,这也是朱元璋对未来的一种规划。
之前的大明朝是统一了天下,所以刘伯温能派上用场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刘伯温的势力越加微弱。
如今大明再起征伐,则刘伯温注定要渐渐崛起,就如当初朱元璋开始创业之时,不可或缺。
朱元璋能够明显感受到刘伯温的变化,但是他的心中却只会高兴,因为只有刘伯温与李善长相互争斗,他才能成为那个彻底掌控朝局的洪武大帝。
而后,朱元璋和殿下三人又商量了一些,接下来应该如何对倭岛进行渗透,而后散发檄文,让大明能够名正言顺的出兵倭岛
直至深夜,朱元璋才将三人放回府中,在离开之前,朱元璋再次给几人强调,决不允许泄露开海之事,要不然朱元璋就会大开杀戒。
三人点头应是,而后逐渐退出了上书房。
刚刚走出宫外,李善长就缓缓来到了刘伯温的身边,轻声道:
“刘中丞好手段,没想到竟然连开海之事,都能提前知晓,老夫佩服。”
刘伯温脚步不停,嘴里随意答道:
“我还以为李相作为皇上的宰相,早就知道了此事。”
“看样子李相有些失职了,竟然连这种事情都不知道,以后千万要上心了。”
李善长听出刘伯温的反讽之意,但是却并不生气,反而笑呵呵的说道:
“是啊,老夫老了,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告老还乡了。”
“到时候老夫这宰相之位,就只有刘中丞才有资格接替了。”
“只是不知,到时候刘中丞能否像老夫一样,安然的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呢?”
李善长意有所指,刘伯温终于是停住了脚步,眼神复杂的看向李善长,而后不发一言,转身离开。
胡惟庸一直站在一旁,听到李善长的话,心中一突,想要张口询问,但是看到刘伯温的反应之后,胡惟庸若有所思,最终闭口不言。
...
宋濂离开宫中之后,就直接乘坐轿子前往了鸿胪寺。
等到宋濂再次来到鸿胪寺时,里面的场景却是吓了宋濂一跳。
只见倭岛使馆的门口,到处摆放着一排排的木头架子。
而在架子上面则是放满了各式各样黑乎乎的金属器具。
有的是揉了金属丝的鞭子,上面狰狞的倒刺,让人不寒而栗。
也有铜炉一样的大罐子,有满是刀孔的高背椅子,还有大号的如同扳手一样的东西。
这些刑具上面,有的还在往下滴落着鲜血,看上去渗人至极。
宋濂见到这些刑具之后,就有些抽搐,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往前再进一步。
正在这时,倭岛使馆的大门打开,一些鸿胪寺的官员,缓缓从门内走出,见到宋濂之后,这些人如同见到了再生父母,全都扑到宋濂面前,大声哭嚎道:
“宋大人,为我们做主啊!”
正要开口夸赞胡惟庸时,旁边的宋濂却是出声反对道:
“皇上,臣以为胡大人分明是胡说八道。”
“我大明乃是泱泱大国,岂会在意倭岛的那些土地?”
“倭岛与世隔绝了上千年,只怕上面的百姓,现在过着的还是茹毛饮血的日子。”
“再加上倭岛四周都是大海,上面的土地更加不适合耕种,咱们大明要来这些又有何用?”
“皇上,咱们决不能因为一些毛头小利,就破坏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形象啊。”
宋濂句句泣血,看样子今天是非要让朱元璋收回成命。
替倭岛剿平内乱,宋濂是支持的,但是趁火打劫,勒索倭岛上的君主,宋濂却是拒绝的。
因为多年的儒家思想告诉他,这样做是可耻的,是不道义的,是不能长久的,会招来灾祸的。
“无知的腐儒!!!”
朱元璋再也忍耐不住,直接怒斥道:
“平时满口的仁义道德,却是半点不懂国家大事。”
“你口中贫瘠的倭岛土地,却是金银遍地。”
“你认为人家还在茹毛饮血,却不知人家百姓的水平,都快赶上咱的大明朝了。”
“咱真不该让你这种腐儒过来,简直是冥顽不灵。”
朱标在一旁见朱元璋突然发怒,赶忙躬身求情道:
“父皇息怒,宋师也是为了咱们大明考虑,请父皇不要加罪于他。”
“哼,为了咱大明考虑?咱看他只会为倭岛考虑!!”
朱元璋怒气未消,之前刚刚出来一个费清,被他满门抄斩。
结果现在见到宋濂这副模样,朱元璋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问题的源头,这礼部分明都是一丘之貉。
看样子读书让这些人全都读傻了,只知道满口的仁义道德,对待别国都是如此的仁义和善。
哪怕是自己国家的利益受损,这些礼部官员好似觉得也是可以接受的。
大明跨海帮倭岛平乱,劳师远征动用的人力物力,花费的金钱无数,结果在宋濂口中,竟然是理所当然。
甚至连让倭岛赔付军费,都是一种错误。
可笑,这些儒生简直就是笑话!!
在场众人全都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发怒,纷纷上前替宋濂说话。
不管如何,宋濂德高望重,乃是大明的文坛之首,对于大明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胡惟庸以及李善长纷纷开口,压下心中怒气,朝宋濂吩咐道:
“你们礼部出了很大的问题,咱就给你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从今天开始,你们再选出几人作为特使,咱要让这些人出使倭岛各地。”
“希望这一次,你们礼部不要再让咱失望,要不然的话,后果你承受不起。”
宋濂张口还要再说,但是抬头看到朱元璋冷漠的眼神,其中蕴含的杀气,让宋濂冷汗直冒。
不敢再废话,宋濂沉默躬身应下。
而后朱元璋大手一挥,说道:
“你先下去吧,好好安排此次出使,咱不希望再出现叉子。”
宋濂最终还是离开了上书房,花白的头发有些颤抖,作为儒家出身的他,还是不太能接受,朱元璋的做法。
但是朱元璋的决心,宋濂已经看到,知道再说下去,只怕自身难保。
长叹一声,宋濂缓步朝鸿胪寺走去,一切都来源于鸿胪寺,他倒要看看鸿胪寺的那位李进,到底有何能耐?
等到宋濂走后,朱元璋几人继续刚才的话题,朝刘伯温说道:
“伯温,难道咱不能直接拿下整个倭岛?”
“为何还要步步蚕食?要知道我大明战兵百万,想要拿下一个小小的倭岛,岂不是手到擒来?”
刘伯温却是摇头,说道:
“征倭一事,可缓而不可急。”
“当年元世祖从朝鲜半岛出兵,如此近距离的攻伐,都是铩羽而归。”
“如今咱们从上沪县出发,若是被倭岛上下一心提防我大军,只怕结果不会比前朝更好。”
“咱们必须先拿下一处地方,作为大明军队的落脚点,而后三年生聚,三年积累,三年忍耐,十年则倭岛必然被我军拿下。”
“所以请皇上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要不然只怕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朱元璋点了点头,要论行军打仗,这种事情终究还是刘伯温更加专业一些。
毕竟刘伯温之前的战绩,已经证明了刘伯温的能力,绝对是天底下最顶尖的一批,与自己也是不遑多让。
李善长则是更加适合居于后方,进行粮草调度。
而胡惟庸则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把利刃,用来给朱元璋清理朝堂的。
三者各有各的特色,相辅相成,这也是朱元璋对未来的一种规划。
之前的大明朝是统一了天下,所以刘伯温能派上用场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刘伯温的势力越加微弱。
如今大明再起征伐,则刘伯温注定要渐渐崛起,就如当初朱元璋开始创业之时,不可或缺。
朱元璋能够明显感受到刘伯温的变化,但是他的心中却只会高兴,因为只有刘伯温与李善长相互争斗,他才能成为那个彻底掌控朝局的洪武大帝。
而后,朱元璋和殿下三人又商量了一些,接下来应该如何对倭岛进行渗透,而后散发檄文,让大明能够名正言顺的出兵倭岛
直至深夜,朱元璋才将三人放回府中,在离开之前,朱元璋再次给几人强调,决不允许泄露开海之事,要不然朱元璋就会大开杀戒。
三人点头应是,而后逐渐退出了上书房。
刚刚走出宫外,李善长就缓缓来到了刘伯温的身边,轻声道:
“刘中丞好手段,没想到竟然连开海之事,都能提前知晓,老夫佩服。”
刘伯温脚步不停,嘴里随意答道:
“我还以为李相作为皇上的宰相,早就知道了此事。”
“看样子李相有些失职了,竟然连这种事情都不知道,以后千万要上心了。”
李善长听出刘伯温的反讽之意,但是却并不生气,反而笑呵呵的说道:
“是啊,老夫老了,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告老还乡了。”
“到时候老夫这宰相之位,就只有刘中丞才有资格接替了。”
“只是不知,到时候刘中丞能否像老夫一样,安然的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呢?”
李善长意有所指,刘伯温终于是停住了脚步,眼神复杂的看向李善长,而后不发一言,转身离开。
胡惟庸一直站在一旁,听到李善长的话,心中一突,想要张口询问,但是看到刘伯温的反应之后,胡惟庸若有所思,最终闭口不言。
...
宋濂离开宫中之后,就直接乘坐轿子前往了鸿胪寺。
等到宋濂再次来到鸿胪寺时,里面的场景却是吓了宋濂一跳。
只见倭岛使馆的门口,到处摆放着一排排的木头架子。
而在架子上面则是放满了各式各样黑乎乎的金属器具。
有的是揉了金属丝的鞭子,上面狰狞的倒刺,让人不寒而栗。
也有铜炉一样的大罐子,有满是刀孔的高背椅子,还有大号的如同扳手一样的东西。
这些刑具上面,有的还在往下滴落着鲜血,看上去渗人至极。
宋濂见到这些刑具之后,就有些抽搐,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往前再进一步。
正在这时,倭岛使馆的大门打开,一些鸿胪寺的官员,缓缓从门内走出,见到宋濂之后,这些人如同见到了再生父母,全都扑到宋濂面前,大声哭嚎道:
“宋大人,为我们做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