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吾弟当为尧舜
崇祯皇帝虽然十分祈盼与清国的“和议”成功,但却做得小心翼翼,其整个过程十分的艰难。
首先,在明面上他不敢表现出急于与奴求和的态度,以免被那些一心只求留名史书,却不问国家未来的言官们揪着不放,也更怕史官将他写成一个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昏君。
其次,他也不喜欢用“议和”这个称谓,无论是在官面上,还是在私底下都只许说“议抚”或者是“款议”。
他还是太过于爱惜自己的身后名啊!
崇祯皇帝在大明朝的诸多皇帝之中,不失为一个负责任的君王,他每日勤于理政,亲自批阅所有的奏章。
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一心想要为大明王朝续命,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中兴明君,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也能留名史书,为万世所敬仰。
崇祯皇帝的内心有如此想法,其实与他所受教育有关。
因为在幼年时,他的父亲朱常洛就不受万历皇帝待见,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和性格养成,而其后父亲继位不久便因“红丸案”而早殇。
哥哥朱由校继位为“天启帝”后,于天启二年时封他为“信王”,但由于仍未出阁,所以没有师傅的教导,完全靠他自己的自学。
不似前面其他诸位皇帝那样,早早就被确立为太子,并安排当朝大儒做师傅,再委派年轻一代杰出者为太子府上官员。
使其早早学习为君之道和帝王之术,从而早早拥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以及自己当皇帝后的亲信班底。
在大明的历史上,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第一个意外继承皇位之人,他虽然也是未学习帝王之术,但作为曾经的兴王世子,自幼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而且他也有自己在王府时的旧臣作为亲信班底。
可朱由检这边从他的父亲开始,便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且也没有自己的亲信班底,此后,他哥哥朱由校继位为天启帝,懒得亲自打理朝政,一心只想追随鲁班勤修木匠手艺,便是这个原因。
这一时期,又因为大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他更不会关心朱由检这个信王出阁一事,不但不会关心,还在处处防备、甚至想要迫害于他。
虽后来见朱由检表现十分乖顺,对他的防备有所放松,让朱由检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朝臣。
但这些人却因为痛恨魏忠贤这个宦官把持朝政,他们给朱由检灌输的都是宦官主政,乃祸国殃民的思想。
更因为天启皇帝一直没有皇子,这些痛恨魏忠贤的朝官,便将宝押在了信王朱由检身上,目的只是想等朱由检一旦继位登基,就能铲除宦官,还政于以东林党为首的朝官士民。
而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临终遗言“吾弟当为尧舜。”
这句话,也对崇祯皇帝影响很大,虽然给了他一定的动力,但也给他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现在,他对于在辽东同建奴和议一事,可是十分关切,这也几乎干系到他能否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关键所在。
因此,他已等不及明天,得讯后便立即命身边小太监传谕给陈新甲,命赶快入宫,在文华殿等候召对。
御辇很快便来到文华殿院中,陈新甲早已跪在甬路旁边接驾。
崇祯皇帝一看到跪在那里的陈新甲,不禁想起了前阁老督师杨嗣昌来,心中一阵凄凄然,不由暗想道:“哎。或许只有他同眼前的陈新甲二人,才是心中清楚明事之人啊!”
御辇并未停歇,而是一路向前直行到了文华殿的台阶前才停下。
崇祯皇帝步下御辇,直接就进了东暖阁,来到御座上颓然坐下,仿佛他感到自己的心情和身体都十分沉重,没有精力支持。
陈新甲迈着轻轻的小碎步跟在后面,也进了东暖阁内,他来到崇祯皇帝面前跪下行了常朝礼,便低首垂眉在那里等候皇上的问话。
崇祯皇帝先向旁边当值的太监王之心使了一个眼色,他便即识趣地引领着一众内监、宫娥们退到阁外回避。
阁内只余崇祯皇帝与陈新甲君臣二人,登时便显得空旷了起来,沉默片刻后,崇祯皇帝才忧郁地小声说道:“朕今晚将卿叫进宫来,是想专议关外之事。
闯、曹二贼猛攻开封足有二月之余,因左良玉兵到花县,他恐腹背受敌,这才撤离开封城下,据地方疆吏奏称是往西南溃退而去。
左良玉率军在后追剿,汪乔年也已领兵东出潼关,正奔往河南会剿二贼,中原局势眼下尚无大碍,还可勉力维持。
使朕最为放心不下的反倒是关外的局势。”
陈新甲当然知道他说的就是与建奴和议之事,简单整理一下思绪,便开口回道:“关外局势目前尚属稳定。
奴贼自锦州城下退兵后,一直未见有何动作,而北虏与朝鲜兵马也各自退回本国,当是再无进犯我天朝之意。
十数年来,辽东虽屡屡危急,然锦州一战实是最为凶险,幸赖皇上天威,督抚监军尽责,更兼将士用命,不惟得解锦围,更重创建奴,使其知我天朝上国之威,今后必不敢再轻犯。
想来,辽东局势,今年当是无虑矣!”
陈新甲故意不提马绍愉来信之事,实则也是在逃避责任,他亦心知崇祯皇帝虽有和议之心,却不想担上向奴贼输款求和的骂名。
而他也不敢再提张诚在辽东之功,毕竟言官弹劾攻讦张诚十分猛烈,可却犹如石沉大海,不见一丝波澜,大家都认为是他在背后弄鬼,充当着张诚的保护伞。
如今的弹劾与攻讦矛头,已渐渐转向在了他的身上,这使得他不得不为了在皇上跟前避嫌,而少提张诚之功。
不过,无论言官们如何攻讦张诚,甚至借此弹劾攻讦于他,陈新甲都不会因此而放弃支持张诚。
这不止因为张诚是他在任职宣大总督之时,就一手培植的力量,更因为他心中十分清楚大明当前的形势。
现在的大明正处于多事之秋,离不开像张诚这样能打的武将,而满朝文官尸位素餐,每日仍在为一己私利争斗不休,早已使他厌烦。
现在见崇祯皇帝对自己的话并未疑问,神情也未见有何变化,他才大着胆子继续道:“而今辽东局势虽缓,然亦不可有所松懈,奴贼无义,反复无常,不可不防。
倘若松锦一失,关外诸处城堡,皆难免随之瓦解,那时虏兵锐气正盛,或蚕食鲸吞,或长驱南下,或二策同时并行,操之在彼。
而我军若失松锦一线,则仅余山海关一处,可防虏贼,别无良策,那时更难乞和!”
陈新甲虽不想担负首提“和议”之责,但他也深知除此别无他法,不得不做这个帮着崇祯皇帝垫背。
果然,听了他的这番话后,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看向陈新甲的眼色也温和了许多。
他开口问道:“据卿看来,议抚之事,能有多少把握?”
陈新甲之所以能讨得崇祯皇帝喜欢,除了与杨嗣昌一般实心任事,敢于为皇上背锅担责外,便是一样的心思缜密,说话行事都很对崇祯皇帝的胃口。
这时,他在心中略加盘算,便开口回道:“此实难说。洪承畴世受国恩,又蒙陛下知遇,必将竭智尽力,苦撑局面,以报皇恩浩荡。
然虽有锦州之战得力,奴贼苦战无功,退兵东去,可辽兵久战之后,也是将疲兵乏,即使洪承畴久历戎行,老谋深算,又有曹变故、王廷臣两总兵是他旧部,肯出死力。
可祖大寿新丧,吴总兵新任,威望尚未建立,不足以服众,恐难于驱使辽兵死战,臣以为还需假以时日,待吴总兵稍有威望,才好助洪承畴转守为攻,以图进取。
现如今,虏贼有乞和之意,以微臣之见,当顺应其意,虚与委蛇,以换取辽东太平,方可集中军力财力,一心应对中原局势,若能荡平流贼,则辽东军事,便不足虑也!”
崇祯皇帝点着头,又问道:“马绍愉怎么说,奴贼其意可诚,又有何条件?”
陈新甲轻声回奏道:“上次因虏酋对我方使臣身份及所携文书,百般挑剔,然却并未显出拒绝议抚之态,可见其心也诚。
如今马绍愉等已准备就绪,即将动身往沈阳议抚,全部人员共九十九人,已暗中分批起程,将在永平会齐,然后出关赴沈。”
崇祯皇帝很是满意,他的心情也舒缓开来,对陈新甲说道:“马绍愉原是主事,朕念他此行劳苦,责任又重,已擢升他为职方郎中,特赐二品冠服,望他能不负此行才好!”
陈新甲赶快回道:“马绍愉此去必要面见虏酋,议定而归,暂免皇上东顾之忧,使朝廷得以专力剿灭流贼。”
崇祯皇帝面上泛起红光,他点着头说道:“卿言甚是,安内攘外,势难兼顾。朕只得对东虏暂施羁縻之策,先安内而后才好攘外。
朕之苦衷,惟卿与嗣昌方能知之矣!”
陈新甲听了这话后,连忙起身跪拜,叩头不已,心中也是激动万分,皇上已然将他与杨嗣昌并列,足见对他的信任。
不过,他此刻虽然心中激动,但面上却依旧不露声色,扣着头回话道:“皇上乃我朝中兴英主,宏谋远虑,自非一班臣工所能洞悉。
然事成之后,边境暂安,辽东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关宁铁骑亦可南调剿贼,那时,陛下之宏谋远虑,即可为臣民明白,必然能使众心成服,四方称颂!”
崇祯皇帝心中十分明白,陈新甲心里是坚决肯定地支持他赶快与奴议和,以使集中力量剿除中原流贼,渡过目前的危局。
至于将来和议成功后,是否真能一股剪除流贼,平定中原,而使“众心成服,四方称颂”!
他心中虽十分奢求,但却也不敢过于奢望,毕竟,这些年来的一系列失败,已经几乎将他的信心击垮。
所以,他在听了陈新甲的话后,面上神情却十分平静,虽也略感宽慰,却不敢再如以前那般期望。
崇祯皇帝接着又问道:“天宁寺的和尚也去?”
天宁寺,就在北京城的广宁门外,相传创建于隋朝时期,原名叫做弘业寺,唐开元年间改名为天王寺,到了大明正统年间,才开始改名叫天宁寺,是为京师知名古刹之一。
陈新甲不紧不慢地回奏道:“天宁寺性容和尚,往年曾频繁来往于辽东各地,对虏中情形颇为知晓。
且东虏拜天礼佛,颇具虔诚,对和尚与喇嘛亦很是尊重,所以微臣才请性容和尚秘密随团一同前往辽东。”
崇祯皇帝接着又问:“马绍愉何时离京?”
陈新甲小心回道:“只等皇上手诏一下,便即启程,不敢耽搁。”
崇祯皇帝闻此言后,神情微微一变,显出一丝迟疑之色:“这手诏……”
陈新甲见此,忙接口说道:“倘无陛下手诏,就是去了,怕也无用,此次复往,必要有皇上手写一道敕书携去,方可使虏酋坚信不疑。”
崇祯皇帝满面皆是犹豫之色,片刻后,才恢复如常,他轻叹了一口气,似乎下定决心般,开口说道:“好吧,朕明日黎明,即命内臣将手诏送去卿家。此事必要万万缜密,不可向外间泄露一字。”
他似乎还有些不放心,又再次叮嘱道:“缜密,缜密。一定要缜密!”
陈新甲刚刚才坐回椅子上不久,闻言又再起身跪拜,连忙说道:“谨遵钦谕,臣,绝不敢泄露半字。”
崇祯皇帝略觉心宽,他微微点头,道:“先生请起。”
自从锦州城下一战击退东虏之后,陈新甲在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不但频繁召见他商议军事,更将其倚为肱骨重臣,每每以“先生”称之。
终崇祯一朝十七年时间内,能被他以“先生”称之者,虽不胜枚举,但也并非很多,其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当朝大儒,内阁辅臣。
而似陈新甲这样的举人出身,成为当朝尚书者本就不多,那些朝官们还在暗地里偷偷笑话议论他,就连当朝阁老对其也十分看不起。
也正是他们这些人的反对与阻止,作为兵部尚书的陈新甲,虽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支持,却仍然无法进身入阁。
此刻,他眼中含泪俯身叩首谢恩,竟连身子都在微微发颤,足见其内心的激动程度,陈新甲起身后并未直接就座,而是垂首立在一旁等候皇上的问话。(本章完)
首先,在明面上他不敢表现出急于与奴求和的态度,以免被那些一心只求留名史书,却不问国家未来的言官们揪着不放,也更怕史官将他写成一个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昏君。
其次,他也不喜欢用“议和”这个称谓,无论是在官面上,还是在私底下都只许说“议抚”或者是“款议”。
他还是太过于爱惜自己的身后名啊!
崇祯皇帝在大明朝的诸多皇帝之中,不失为一个负责任的君王,他每日勤于理政,亲自批阅所有的奏章。
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一心想要为大明王朝续命,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中兴明君,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也能留名史书,为万世所敬仰。
崇祯皇帝的内心有如此想法,其实与他所受教育有关。
因为在幼年时,他的父亲朱常洛就不受万历皇帝待见,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和性格养成,而其后父亲继位不久便因“红丸案”而早殇。
哥哥朱由校继位为“天启帝”后,于天启二年时封他为“信王”,但由于仍未出阁,所以没有师傅的教导,完全靠他自己的自学。
不似前面其他诸位皇帝那样,早早就被确立为太子,并安排当朝大儒做师傅,再委派年轻一代杰出者为太子府上官员。
使其早早学习为君之道和帝王之术,从而早早拥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以及自己当皇帝后的亲信班底。
在大明的历史上,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第一个意外继承皇位之人,他虽然也是未学习帝王之术,但作为曾经的兴王世子,自幼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而且他也有自己在王府时的旧臣作为亲信班底。
可朱由检这边从他的父亲开始,便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且也没有自己的亲信班底,此后,他哥哥朱由校继位为天启帝,懒得亲自打理朝政,一心只想追随鲁班勤修木匠手艺,便是这个原因。
这一时期,又因为大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他更不会关心朱由检这个信王出阁一事,不但不会关心,还在处处防备、甚至想要迫害于他。
虽后来见朱由检表现十分乖顺,对他的防备有所放松,让朱由检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朝臣。
但这些人却因为痛恨魏忠贤这个宦官把持朝政,他们给朱由检灌输的都是宦官主政,乃祸国殃民的思想。
更因为天启皇帝一直没有皇子,这些痛恨魏忠贤的朝官,便将宝押在了信王朱由检身上,目的只是想等朱由检一旦继位登基,就能铲除宦官,还政于以东林党为首的朝官士民。
而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临终遗言“吾弟当为尧舜。”
这句话,也对崇祯皇帝影响很大,虽然给了他一定的动力,但也给他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现在,他对于在辽东同建奴和议一事,可是十分关切,这也几乎干系到他能否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关键所在。
因此,他已等不及明天,得讯后便立即命身边小太监传谕给陈新甲,命赶快入宫,在文华殿等候召对。
御辇很快便来到文华殿院中,陈新甲早已跪在甬路旁边接驾。
崇祯皇帝一看到跪在那里的陈新甲,不禁想起了前阁老督师杨嗣昌来,心中一阵凄凄然,不由暗想道:“哎。或许只有他同眼前的陈新甲二人,才是心中清楚明事之人啊!”
御辇并未停歇,而是一路向前直行到了文华殿的台阶前才停下。
崇祯皇帝步下御辇,直接就进了东暖阁,来到御座上颓然坐下,仿佛他感到自己的心情和身体都十分沉重,没有精力支持。
陈新甲迈着轻轻的小碎步跟在后面,也进了东暖阁内,他来到崇祯皇帝面前跪下行了常朝礼,便低首垂眉在那里等候皇上的问话。
崇祯皇帝先向旁边当值的太监王之心使了一个眼色,他便即识趣地引领着一众内监、宫娥们退到阁外回避。
阁内只余崇祯皇帝与陈新甲君臣二人,登时便显得空旷了起来,沉默片刻后,崇祯皇帝才忧郁地小声说道:“朕今晚将卿叫进宫来,是想专议关外之事。
闯、曹二贼猛攻开封足有二月之余,因左良玉兵到花县,他恐腹背受敌,这才撤离开封城下,据地方疆吏奏称是往西南溃退而去。
左良玉率军在后追剿,汪乔年也已领兵东出潼关,正奔往河南会剿二贼,中原局势眼下尚无大碍,还可勉力维持。
使朕最为放心不下的反倒是关外的局势。”
陈新甲当然知道他说的就是与建奴和议之事,简单整理一下思绪,便开口回道:“关外局势目前尚属稳定。
奴贼自锦州城下退兵后,一直未见有何动作,而北虏与朝鲜兵马也各自退回本国,当是再无进犯我天朝之意。
十数年来,辽东虽屡屡危急,然锦州一战实是最为凶险,幸赖皇上天威,督抚监军尽责,更兼将士用命,不惟得解锦围,更重创建奴,使其知我天朝上国之威,今后必不敢再轻犯。
想来,辽东局势,今年当是无虑矣!”
陈新甲故意不提马绍愉来信之事,实则也是在逃避责任,他亦心知崇祯皇帝虽有和议之心,却不想担上向奴贼输款求和的骂名。
而他也不敢再提张诚在辽东之功,毕竟言官弹劾攻讦张诚十分猛烈,可却犹如石沉大海,不见一丝波澜,大家都认为是他在背后弄鬼,充当着张诚的保护伞。
如今的弹劾与攻讦矛头,已渐渐转向在了他的身上,这使得他不得不为了在皇上跟前避嫌,而少提张诚之功。
不过,无论言官们如何攻讦张诚,甚至借此弹劾攻讦于他,陈新甲都不会因此而放弃支持张诚。
这不止因为张诚是他在任职宣大总督之时,就一手培植的力量,更因为他心中十分清楚大明当前的形势。
现在的大明正处于多事之秋,离不开像张诚这样能打的武将,而满朝文官尸位素餐,每日仍在为一己私利争斗不休,早已使他厌烦。
现在见崇祯皇帝对自己的话并未疑问,神情也未见有何变化,他才大着胆子继续道:“而今辽东局势虽缓,然亦不可有所松懈,奴贼无义,反复无常,不可不防。
倘若松锦一失,关外诸处城堡,皆难免随之瓦解,那时虏兵锐气正盛,或蚕食鲸吞,或长驱南下,或二策同时并行,操之在彼。
而我军若失松锦一线,则仅余山海关一处,可防虏贼,别无良策,那时更难乞和!”
陈新甲虽不想担负首提“和议”之责,但他也深知除此别无他法,不得不做这个帮着崇祯皇帝垫背。
果然,听了他的这番话后,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看向陈新甲的眼色也温和了许多。
他开口问道:“据卿看来,议抚之事,能有多少把握?”
陈新甲之所以能讨得崇祯皇帝喜欢,除了与杨嗣昌一般实心任事,敢于为皇上背锅担责外,便是一样的心思缜密,说话行事都很对崇祯皇帝的胃口。
这时,他在心中略加盘算,便开口回道:“此实难说。洪承畴世受国恩,又蒙陛下知遇,必将竭智尽力,苦撑局面,以报皇恩浩荡。
然虽有锦州之战得力,奴贼苦战无功,退兵东去,可辽兵久战之后,也是将疲兵乏,即使洪承畴久历戎行,老谋深算,又有曹变故、王廷臣两总兵是他旧部,肯出死力。
可祖大寿新丧,吴总兵新任,威望尚未建立,不足以服众,恐难于驱使辽兵死战,臣以为还需假以时日,待吴总兵稍有威望,才好助洪承畴转守为攻,以图进取。
现如今,虏贼有乞和之意,以微臣之见,当顺应其意,虚与委蛇,以换取辽东太平,方可集中军力财力,一心应对中原局势,若能荡平流贼,则辽东军事,便不足虑也!”
崇祯皇帝点着头,又问道:“马绍愉怎么说,奴贼其意可诚,又有何条件?”
陈新甲轻声回奏道:“上次因虏酋对我方使臣身份及所携文书,百般挑剔,然却并未显出拒绝议抚之态,可见其心也诚。
如今马绍愉等已准备就绪,即将动身往沈阳议抚,全部人员共九十九人,已暗中分批起程,将在永平会齐,然后出关赴沈。”
崇祯皇帝很是满意,他的心情也舒缓开来,对陈新甲说道:“马绍愉原是主事,朕念他此行劳苦,责任又重,已擢升他为职方郎中,特赐二品冠服,望他能不负此行才好!”
陈新甲赶快回道:“马绍愉此去必要面见虏酋,议定而归,暂免皇上东顾之忧,使朝廷得以专力剿灭流贼。”
崇祯皇帝面上泛起红光,他点着头说道:“卿言甚是,安内攘外,势难兼顾。朕只得对东虏暂施羁縻之策,先安内而后才好攘外。
朕之苦衷,惟卿与嗣昌方能知之矣!”
陈新甲听了这话后,连忙起身跪拜,叩头不已,心中也是激动万分,皇上已然将他与杨嗣昌并列,足见对他的信任。
不过,他此刻虽然心中激动,但面上却依旧不露声色,扣着头回话道:“皇上乃我朝中兴英主,宏谋远虑,自非一班臣工所能洞悉。
然事成之后,边境暂安,辽东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关宁铁骑亦可南调剿贼,那时,陛下之宏谋远虑,即可为臣民明白,必然能使众心成服,四方称颂!”
崇祯皇帝心中十分明白,陈新甲心里是坚决肯定地支持他赶快与奴议和,以使集中力量剿除中原流贼,渡过目前的危局。
至于将来和议成功后,是否真能一股剪除流贼,平定中原,而使“众心成服,四方称颂”!
他心中虽十分奢求,但却也不敢过于奢望,毕竟,这些年来的一系列失败,已经几乎将他的信心击垮。
所以,他在听了陈新甲的话后,面上神情却十分平静,虽也略感宽慰,却不敢再如以前那般期望。
崇祯皇帝接着又问道:“天宁寺的和尚也去?”
天宁寺,就在北京城的广宁门外,相传创建于隋朝时期,原名叫做弘业寺,唐开元年间改名为天王寺,到了大明正统年间,才开始改名叫天宁寺,是为京师知名古刹之一。
陈新甲不紧不慢地回奏道:“天宁寺性容和尚,往年曾频繁来往于辽东各地,对虏中情形颇为知晓。
且东虏拜天礼佛,颇具虔诚,对和尚与喇嘛亦很是尊重,所以微臣才请性容和尚秘密随团一同前往辽东。”
崇祯皇帝接着又问:“马绍愉何时离京?”
陈新甲小心回道:“只等皇上手诏一下,便即启程,不敢耽搁。”
崇祯皇帝闻此言后,神情微微一变,显出一丝迟疑之色:“这手诏……”
陈新甲见此,忙接口说道:“倘无陛下手诏,就是去了,怕也无用,此次复往,必要有皇上手写一道敕书携去,方可使虏酋坚信不疑。”
崇祯皇帝满面皆是犹豫之色,片刻后,才恢复如常,他轻叹了一口气,似乎下定决心般,开口说道:“好吧,朕明日黎明,即命内臣将手诏送去卿家。此事必要万万缜密,不可向外间泄露一字。”
他似乎还有些不放心,又再次叮嘱道:“缜密,缜密。一定要缜密!”
陈新甲刚刚才坐回椅子上不久,闻言又再起身跪拜,连忙说道:“谨遵钦谕,臣,绝不敢泄露半字。”
崇祯皇帝略觉心宽,他微微点头,道:“先生请起。”
自从锦州城下一战击退东虏之后,陈新甲在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不但频繁召见他商议军事,更将其倚为肱骨重臣,每每以“先生”称之。
终崇祯一朝十七年时间内,能被他以“先生”称之者,虽不胜枚举,但也并非很多,其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当朝大儒,内阁辅臣。
而似陈新甲这样的举人出身,成为当朝尚书者本就不多,那些朝官们还在暗地里偷偷笑话议论他,就连当朝阁老对其也十分看不起。
也正是他们这些人的反对与阻止,作为兵部尚书的陈新甲,虽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支持,却仍然无法进身入阁。
此刻,他眼中含泪俯身叩首谢恩,竟连身子都在微微发颤,足见其内心的激动程度,陈新甲起身后并未直接就座,而是垂首立在一旁等候皇上的问话。(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