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舌战群儒
女儿河南岸的石门山下,蓟辽总督洪承畴的中军大帐内,他的心腹幕僚谢四新看了一眼张诚,又继续道:“今我蓟辽军马对面之敌颇众,此间与之相持,也是堪堪抵挡,全无克敌指望,况马科、白广恩两军又已先败,不堪使用,而唐通所部正在后面收拾残局,一时也不得来与我汇合。
现奴贼尚余四旗兵马不知其踪迹,焉知其不是隐在正白旗奴贼之后,伺机与我大军在女儿河南决战,一举奔袭松山城下?”
谢四新见张诚笑而不语,又接着道:“而在此战前,依张将军所提之议,将各镇精骑编作三部,以快速增援各处战场,其中辽东副将祖大乐部,已随同长伯将军出战。
目前,只有中军陈副将、宣府郭参将两部精骑,尚未奉令出战,正在松山待命,可如今我大军尽出,也只陈、郭二位将军兵马未动,也不好轻出。”
张诚自然知道他是在代表总督洪承畴试探自己,当下也不动怒,只是和颜悦色的说道:“谢先生所言却也在理,不过,末将在半路上又收到长岭山那边,送来的一封加急军报。”
他说着便向站立在军帐毡门边的张成芳招了招手,张成芳忙自怀中取出书信一封,递给了一名总督身边的亲兵。
张诚不待洪承畴拆看,便继续说道:“适才倒是末将的不对,因与谢先生、李先生畅谈甚欢,竟将此事忘却,幸得谢先生提醒方才想起,还请督臣恕罪。”
他笑了笑又道:“陈铮所部在长岭山下,又发现正黄旗与镶黄旗的鞑子大部,哨骑离开时,正有大部蒙古鞑子攻打长岭山。
看样子似乎是铁了心,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果然,谢四新面色立时便显出不悦的神情,但他的语气却仍很客气:“谢先生莫要怪罪,适才真是未曾记起。
如今,鞑子镶白旗、两黄旗,都已现身杏山方向,且更有外藩蒙古和蒙古两黄旗的人马,可见其所图者,也必定在我杏塔粮道。”
谢四新一时无语,李嵩抬眼看了下洪承畴,见他正在展看刚才那封书信,便开口说道:“依张总兵所言军情,长岭山、杏山方向却也危险。
不过,刘肇基总兵、左光先总兵都驻在那边,更有孟道总兵从旁协助,再有长岭山又已是天险一般,我谅鞑贼也非轻易就可攻下。
是否多观察几日,我等再做决断,不然大军轻调,一旦鞑贼主攻方向就在松山,岂不被动?”
吴三桂一直坐而不语,这时也忍不住接言道:“是啊,现在这边就已有数万鞑贼,且奴酋洪太就在锦州城下,又怎知其不是所图在我,意欲调虎离山,还一击得胜?”
张诚并未马上回答吴三桂的问题,而是捧起茶盏抿了口香茗,趁机斜了一眼蓟辽总督洪承畴,只见他面色平静如水的听着众人的议论,完全就看不出他心中的一丝想法。
而曹变蛟与王廷臣二人对于这种军略之争,向来都不关心在意,他们的方阵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听凭总督洪承畴的决断行事。
张诚暗暗摇了摇头,他知道洪承畴意在让谢四新和李嵩冲在前面,目的就是试探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是要借此称一称自己的斤两。
他放下茶盏,淡淡的说道:“论韬略,张诚自叹不如谢先生与李先生,但我亦自知杏塔粮道,乃是我援辽王师之命脉,干系我王师的军心士气,实为锦州战事成败之关键所在。
诸位试想,若粮道被奴贼截断,而小凌河口又是运力有限,更何况海运粮草还受天时风浪的限制,定然无法满足全军所需。
而锦州前线我大军十数万人马,一旦粮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到时不用奴贼来攻,恐怕我军已自乱矣!”
军帐内一阵沉默,诚如张诚所言,若是鞑贼主力真的全在杏山方向,单凭左光先、刘肇基等人的兵马,怕是不能抵挡。
张诚所言一旦变为现实,那后果将是军帐内诸人无法承受之重!
蓟辽总督洪承畴放下了手中的茶盏,在案几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谢四新似乎心有所感,他缓缓开口说道:“未知张诚将军想过没有,一旦判断失误,将全军精骑调动杏山,可奴贼所图却在松山,那将如何?”
张诚目光炯炯的望着谢四新,面上展露出一丝微笑,淡淡说道:“若我是奴酋洪太,自然不会拿自家精锐来与诸位硬碰。”
他在军帐内扫视一圈,最后停在洪承畴身上,道:“督臣,末将以为奴贼在黄土岭、石门山用的是诱敌之策,意在引我进兵,再以一部精锐将我大军绊在此地。
而其健锐精骑却绕路急奔,袭取我军后方,就算不能一鼓而下杏山、塔山,但以奴贼精骑之锐健,想来刘帅、左帅也必定不得阻止其横行。
若奴贼以精骑卫护,而动用奴隶挖沟撅壕,阻断我粮道与退路,当如何应对,又如何确保大军粮草供给不断,军心士气稳定?”
洪承畴脸上没有丝毫神情,仍是一如既往的冷静平稳,他对张诚问道:“依忠忱将军之见,当如何应对?”
张诚坐在椅中抱拳道:“禀督臣,依张诚之见,我军当立刻收缩,回防石门山与乳峰山,如此,只需步兵车营即可阻挡奴贼攻打,而只留少数精骑,以备不时之需。
而我军三部精骑中,亦可留一部在松山,以备应变之用,余下两部精骑,驰援杏山,只在一日之间,就算奴贼所图不在我杏塔粮道,骑军往返也就二三日间之事。
如此时日,难道我松山前线十数万大军,还不能坚持嘛?”
洪承畴在心中实是对张诚所提之议,深表赞同,只是他不喜张诚的态度,也不喜张诚处处高过吴三桂一筹的感觉。
这才暗使谢四新与李嵩二人出面,刁难张诚,意在使其难堪,或是服软,怎曾想张诚却韬略在胸,侃侃而谈,大有“舌战群儒”之势。
真叫洪承畴始料未及!
现在,他也不能不有所表态,只见他十分儒雅地说道:“忠忱将军所言,确有道理,杏塔乃大军粮道重地,干系我全军命脉,不可不守。
诸位且都来说说,对于奴贼镶白旗现身杏山,该如何应对?”
军帐内一阵沉默,诸人似乎都在思考,然大家心中确是明白,张诚适才所提之策,无疑已是最为妥当的了。
此时,大军出战,最怕的便是处处开花,处处作战,如此便失了中心,而使兵力捉襟见肘,不敷使用。
所以,才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法所言!
知己者,便是要了解己方的短处与重心之所在,以明军为例,十数万人马聚集在小小松山城下,自然是大军粮草供应最为重要。
而己方最为重要的地方,往往也是敌人极欲图取之处,凭清国皇帝黄台吉之能,自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想来,古今多少大战皆是败在粮草一事!
张诚见众人皆在暗自思索,便率先开口道:“诸位请试想一下,若诸位身处奴酋洪太之地位,当如何与我等作战?是以精锐兵马在此硬拼消耗,还是以精锐暗袭我粮道,来得划算?”
他喝了口茶水,话锋一转,又道:“诸位想必都晓得三国之曹操,官渡一战,正是被其偷袭了袁绍之囤粮,才有了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
而今,我军所处之境地,虽说不及当年之袁绍对曹操,但也是占尽优势!”
在诸人祈盼的眼神中,张诚继续道:“我军势众,兵力优于奴贼,此为其一;我军连战连胜,士气正旺,此为其二;我军海陆两线运粮,且国力亦优于奴贼,此为其三。
凭此三处优势,只需再与奴贼对峙数月,一入隆冬苦寒之日,奴贼粮草必然断绝,那时或许不用与之为战,便可轻易取胜。”
张诚见无人接言,忙趁热打铁道:“诸位再试想,而今优势在我,但也并未形成对奴贼的碾压之势,且战场情势本就瞬息万变,一旦奴贼所图真就是杏塔粮道。
我军粮道被截,那适才所言诸般优势,可就全都荡然无存,则溃败在即啊!”
见众人久久无言,洪承畴才道:“忠忱所言,句句在理。本督也以为当进兵增援杏山一线。”
在众人注目下,洪承畴又道:“正如忠忱所言,骑兵进退如风,旦夕可至。本督意选派一部精骑,驰援杏山方向,以解燃眉之急。
若奴贼真就势大难敌,我粮道堪危,再派大军往救,也不为迟也。”
如此,洪承畴既已定下基调,诸人自无异议,接下来就是讨论往救杏山的主将人选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最后议定由宣府参将郭英贤率领宣大精骑,往援杏山。
虽然张诚仍在力争多派援军,甚至提议自己作为主将,往援杏山,然却拗不过众人,也得不到总督洪承畴的同意,最后只得作罢。
其实,张诚是希望能在杏塔之间,将多铎等部鞑贼一举击溃,若能如此,则锦州之战事也就此结束了。
诸将散去之后,洪承畴又与谢四新、李嵩等人谈了对于白广恩的处置。
蓟镇总兵白广恩此刻驻军在东边五里外,他给洪承畴上书言说,自己溃营责任全在山海镇总兵马科,是马科亲率溃兵冲阵,才导致蓟镇溃营。
对此,双方自然是各执一词,洪承畴也不与他们纠缠,但蓟镇副将白厚仁率溃兵冲宁远军大阵,确是铁一般的事实。
不过,辽事惟艰,锦州战事未决,正值用人之际,何况白广恩又收拢其近万人马,洪承畴也就网开一面,暂时革去白广恩的蓟镇总兵之职,命其军前留用,戴罪图功。
…………
八月二十九日,明军完全放弃女儿河南岸阵地,开始有序撤退。
先是密云总兵唐通退守东石门,掩护收拢的败兵与民夫,以及山海镇、蓟镇兵马缓缓退回松山城下。
而吴三桂则为全军断后,这边以王廷臣在先,蓟辽总督洪承畴居中,接着是曹变蛟,最后才是吴三桂部兵马,缓缓退入西石门。
清国睿亲王多尔衮见明军退兵,便即猜到他们要退守石门山与乳峰山,虽不断派出精骑,意图阻止,但却未能成功。
他策马高岗上,远望这缓缓退去的明军大队,不由赞叹:“洪承畴,果然不简单,竟识破我军之策。看来,对此人不可轻视啊!”
八月二十九日,午时,大明宣府镇参将郭英贤率着宣大数千精骑开拔,急急奔往杏山、长岭山方向而去。
当日晚间,长岭山的第三封军报送至黄土岭,清军镶红旗兵马现身长岭山下。
与此同时,驻守五道岭的左光先也有军报送至松山,清军正红旗兵马正在奋力攻打五道岭防线,请求总督洪承畴速派援军往救。
至此,明清双方锦州之战的主战场,也由松锦前线转换至杏山、塔山一线,粮道之争也成为明清双方辽东决战的胜负之争!
…………
清国豫亲王多铎的心情有些阴郁,虽然已经攻下长岭山明军的第一道防线,但己方的伤亡却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
不过,事已至此,他却不能就此退去。
毕竟在长岭山下鏖战三日之久,付出了几千人马的伤亡,才只攻破明军第一道防线,叫他如何收场?
让多铎略感欣慰的是,这几千的伤亡中,满洲八旗却占比极小,大多都是外藩蒙古、八旗蒙古的兵马,当然包衣奴隶也有大多伤亡在长岭山下的填壕之战中。
长岭山,不只是打死打伤清军众多,也让豫亲王多铎打出了火气,他站在夜空中仰望漆黑一片的天际,暗暗发誓:定要攻破长岭山,活捉此地守将,剥了他的心肝下酒才好!
同时,他也决定明日亲率镶白旗、镶红旗勇士,一定要一举攻破长岭山,给两黄旗的那些废物们瞧瞧。
谁,才是大清真正的勇士!
/73/73110/27206119.html
现奴贼尚余四旗兵马不知其踪迹,焉知其不是隐在正白旗奴贼之后,伺机与我大军在女儿河南决战,一举奔袭松山城下?”
谢四新见张诚笑而不语,又接着道:“而在此战前,依张将军所提之议,将各镇精骑编作三部,以快速增援各处战场,其中辽东副将祖大乐部,已随同长伯将军出战。
目前,只有中军陈副将、宣府郭参将两部精骑,尚未奉令出战,正在松山待命,可如今我大军尽出,也只陈、郭二位将军兵马未动,也不好轻出。”
张诚自然知道他是在代表总督洪承畴试探自己,当下也不动怒,只是和颜悦色的说道:“谢先生所言却也在理,不过,末将在半路上又收到长岭山那边,送来的一封加急军报。”
他说着便向站立在军帐毡门边的张成芳招了招手,张成芳忙自怀中取出书信一封,递给了一名总督身边的亲兵。
张诚不待洪承畴拆看,便继续说道:“适才倒是末将的不对,因与谢先生、李先生畅谈甚欢,竟将此事忘却,幸得谢先生提醒方才想起,还请督臣恕罪。”
他笑了笑又道:“陈铮所部在长岭山下,又发现正黄旗与镶黄旗的鞑子大部,哨骑离开时,正有大部蒙古鞑子攻打长岭山。
看样子似乎是铁了心,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果然,谢四新面色立时便显出不悦的神情,但他的语气却仍很客气:“谢先生莫要怪罪,适才真是未曾记起。
如今,鞑子镶白旗、两黄旗,都已现身杏山方向,且更有外藩蒙古和蒙古两黄旗的人马,可见其所图者,也必定在我杏塔粮道。”
谢四新一时无语,李嵩抬眼看了下洪承畴,见他正在展看刚才那封书信,便开口说道:“依张总兵所言军情,长岭山、杏山方向却也危险。
不过,刘肇基总兵、左光先总兵都驻在那边,更有孟道总兵从旁协助,再有长岭山又已是天险一般,我谅鞑贼也非轻易就可攻下。
是否多观察几日,我等再做决断,不然大军轻调,一旦鞑贼主攻方向就在松山,岂不被动?”
吴三桂一直坐而不语,这时也忍不住接言道:“是啊,现在这边就已有数万鞑贼,且奴酋洪太就在锦州城下,又怎知其不是所图在我,意欲调虎离山,还一击得胜?”
张诚并未马上回答吴三桂的问题,而是捧起茶盏抿了口香茗,趁机斜了一眼蓟辽总督洪承畴,只见他面色平静如水的听着众人的议论,完全就看不出他心中的一丝想法。
而曹变蛟与王廷臣二人对于这种军略之争,向来都不关心在意,他们的方阵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听凭总督洪承畴的决断行事。
张诚暗暗摇了摇头,他知道洪承畴意在让谢四新和李嵩冲在前面,目的就是试探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是要借此称一称自己的斤两。
他放下茶盏,淡淡的说道:“论韬略,张诚自叹不如谢先生与李先生,但我亦自知杏塔粮道,乃是我援辽王师之命脉,干系我王师的军心士气,实为锦州战事成败之关键所在。
诸位试想,若粮道被奴贼截断,而小凌河口又是运力有限,更何况海运粮草还受天时风浪的限制,定然无法满足全军所需。
而锦州前线我大军十数万人马,一旦粮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到时不用奴贼来攻,恐怕我军已自乱矣!”
军帐内一阵沉默,诚如张诚所言,若是鞑贼主力真的全在杏山方向,单凭左光先、刘肇基等人的兵马,怕是不能抵挡。
张诚所言一旦变为现实,那后果将是军帐内诸人无法承受之重!
蓟辽总督洪承畴放下了手中的茶盏,在案几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谢四新似乎心有所感,他缓缓开口说道:“未知张诚将军想过没有,一旦判断失误,将全军精骑调动杏山,可奴贼所图却在松山,那将如何?”
张诚目光炯炯的望着谢四新,面上展露出一丝微笑,淡淡说道:“若我是奴酋洪太,自然不会拿自家精锐来与诸位硬碰。”
他在军帐内扫视一圈,最后停在洪承畴身上,道:“督臣,末将以为奴贼在黄土岭、石门山用的是诱敌之策,意在引我进兵,再以一部精锐将我大军绊在此地。
而其健锐精骑却绕路急奔,袭取我军后方,就算不能一鼓而下杏山、塔山,但以奴贼精骑之锐健,想来刘帅、左帅也必定不得阻止其横行。
若奴贼以精骑卫护,而动用奴隶挖沟撅壕,阻断我粮道与退路,当如何应对,又如何确保大军粮草供给不断,军心士气稳定?”
洪承畴脸上没有丝毫神情,仍是一如既往的冷静平稳,他对张诚问道:“依忠忱将军之见,当如何应对?”
张诚坐在椅中抱拳道:“禀督臣,依张诚之见,我军当立刻收缩,回防石门山与乳峰山,如此,只需步兵车营即可阻挡奴贼攻打,而只留少数精骑,以备不时之需。
而我军三部精骑中,亦可留一部在松山,以备应变之用,余下两部精骑,驰援杏山,只在一日之间,就算奴贼所图不在我杏塔粮道,骑军往返也就二三日间之事。
如此时日,难道我松山前线十数万大军,还不能坚持嘛?”
洪承畴在心中实是对张诚所提之议,深表赞同,只是他不喜张诚的态度,也不喜张诚处处高过吴三桂一筹的感觉。
这才暗使谢四新与李嵩二人出面,刁难张诚,意在使其难堪,或是服软,怎曾想张诚却韬略在胸,侃侃而谈,大有“舌战群儒”之势。
真叫洪承畴始料未及!
现在,他也不能不有所表态,只见他十分儒雅地说道:“忠忱将军所言,确有道理,杏塔乃大军粮道重地,干系我全军命脉,不可不守。
诸位且都来说说,对于奴贼镶白旗现身杏山,该如何应对?”
军帐内一阵沉默,诸人似乎都在思考,然大家心中确是明白,张诚适才所提之策,无疑已是最为妥当的了。
此时,大军出战,最怕的便是处处开花,处处作战,如此便失了中心,而使兵力捉襟见肘,不敷使用。
所以,才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法所言!
知己者,便是要了解己方的短处与重心之所在,以明军为例,十数万人马聚集在小小松山城下,自然是大军粮草供应最为重要。
而己方最为重要的地方,往往也是敌人极欲图取之处,凭清国皇帝黄台吉之能,自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想来,古今多少大战皆是败在粮草一事!
张诚见众人皆在暗自思索,便率先开口道:“诸位请试想一下,若诸位身处奴酋洪太之地位,当如何与我等作战?是以精锐兵马在此硬拼消耗,还是以精锐暗袭我粮道,来得划算?”
他喝了口茶水,话锋一转,又道:“诸位想必都晓得三国之曹操,官渡一战,正是被其偷袭了袁绍之囤粮,才有了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
而今,我军所处之境地,虽说不及当年之袁绍对曹操,但也是占尽优势!”
在诸人祈盼的眼神中,张诚继续道:“我军势众,兵力优于奴贼,此为其一;我军连战连胜,士气正旺,此为其二;我军海陆两线运粮,且国力亦优于奴贼,此为其三。
凭此三处优势,只需再与奴贼对峙数月,一入隆冬苦寒之日,奴贼粮草必然断绝,那时或许不用与之为战,便可轻易取胜。”
张诚见无人接言,忙趁热打铁道:“诸位再试想,而今优势在我,但也并未形成对奴贼的碾压之势,且战场情势本就瞬息万变,一旦奴贼所图真就是杏塔粮道。
我军粮道被截,那适才所言诸般优势,可就全都荡然无存,则溃败在即啊!”
见众人久久无言,洪承畴才道:“忠忱所言,句句在理。本督也以为当进兵增援杏山一线。”
在众人注目下,洪承畴又道:“正如忠忱所言,骑兵进退如风,旦夕可至。本督意选派一部精骑,驰援杏山方向,以解燃眉之急。
若奴贼真就势大难敌,我粮道堪危,再派大军往救,也不为迟也。”
如此,洪承畴既已定下基调,诸人自无异议,接下来就是讨论往救杏山的主将人选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最后议定由宣府参将郭英贤率领宣大精骑,往援杏山。
虽然张诚仍在力争多派援军,甚至提议自己作为主将,往援杏山,然却拗不过众人,也得不到总督洪承畴的同意,最后只得作罢。
其实,张诚是希望能在杏塔之间,将多铎等部鞑贼一举击溃,若能如此,则锦州之战事也就此结束了。
诸将散去之后,洪承畴又与谢四新、李嵩等人谈了对于白广恩的处置。
蓟镇总兵白广恩此刻驻军在东边五里外,他给洪承畴上书言说,自己溃营责任全在山海镇总兵马科,是马科亲率溃兵冲阵,才导致蓟镇溃营。
对此,双方自然是各执一词,洪承畴也不与他们纠缠,但蓟镇副将白厚仁率溃兵冲宁远军大阵,确是铁一般的事实。
不过,辽事惟艰,锦州战事未决,正值用人之际,何况白广恩又收拢其近万人马,洪承畴也就网开一面,暂时革去白广恩的蓟镇总兵之职,命其军前留用,戴罪图功。
…………
八月二十九日,明军完全放弃女儿河南岸阵地,开始有序撤退。
先是密云总兵唐通退守东石门,掩护收拢的败兵与民夫,以及山海镇、蓟镇兵马缓缓退回松山城下。
而吴三桂则为全军断后,这边以王廷臣在先,蓟辽总督洪承畴居中,接着是曹变蛟,最后才是吴三桂部兵马,缓缓退入西石门。
清国睿亲王多尔衮见明军退兵,便即猜到他们要退守石门山与乳峰山,虽不断派出精骑,意图阻止,但却未能成功。
他策马高岗上,远望这缓缓退去的明军大队,不由赞叹:“洪承畴,果然不简单,竟识破我军之策。看来,对此人不可轻视啊!”
八月二十九日,午时,大明宣府镇参将郭英贤率着宣大数千精骑开拔,急急奔往杏山、长岭山方向而去。
当日晚间,长岭山的第三封军报送至黄土岭,清军镶红旗兵马现身长岭山下。
与此同时,驻守五道岭的左光先也有军报送至松山,清军正红旗兵马正在奋力攻打五道岭防线,请求总督洪承畴速派援军往救。
至此,明清双方锦州之战的主战场,也由松锦前线转换至杏山、塔山一线,粮道之争也成为明清双方辽东决战的胜负之争!
…………
清国豫亲王多铎的心情有些阴郁,虽然已经攻下长岭山明军的第一道防线,但己方的伤亡却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
不过,事已至此,他却不能就此退去。
毕竟在长岭山下鏖战三日之久,付出了几千人马的伤亡,才只攻破明军第一道防线,叫他如何收场?
让多铎略感欣慰的是,这几千的伤亡中,满洲八旗却占比极小,大多都是外藩蒙古、八旗蒙古的兵马,当然包衣奴隶也有大多伤亡在长岭山下的填壕之战中。
长岭山,不只是打死打伤清军众多,也让豫亲王多铎打出了火气,他站在夜空中仰望漆黑一片的天际,暗暗发誓:定要攻破长岭山,活捉此地守将,剥了他的心肝下酒才好!
同时,他也决定明日亲率镶白旗、镶红旗勇士,一定要一举攻破长岭山,给两黄旗的那些废物们瞧瞧。
谁,才是大清真正的勇士!
/73/73110/2720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