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军前赞画杨廷麟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保定府城。
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
保定城,全城周长十二里有余,墙高三丈五尺,城外有宽三丈、深一丈五尺的壕沟。
城墙顶每隔六十步,修筑有一个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可以使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敌人,故又称敌台,全城共设八十一处。
城周四面建有四个城门,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
每处城门正楼上都建有城楼,并筑半圆形瓮城,整个城周虽似方形,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六十余丈,并略呈弧形,往北又呈直线,城周形状似足靴,故素有“靴子城”之称。
此时,保定城作为府城与保定镇城所在地,又有清苑县作为附郭县,所以也是府、县同城,更有保定车营等多营近万兵马,以及崇祯十一年刚刚新设的保定总督和保定总监军,一起防守这有着拱卫神京,为天下第一要镇之称的雄伟城池。
…………
时间进入十一月,天气也越发的寒冷,天空飘落的雪花,仍掩盖不住城外的累累血痕。
雄伟的保定城墙之下,处处是斑斑血迹,离城不远的地方,满是已经毁坏,不能使用的战车与长梯。
远远望去,那青砖垒砌的城墙上,也是布满伤疤,多处城楼也有被战火焚过的痕迹,在保定城周边的村寨,也皆被战火兵灾焚掠一空,居民纷纷逃避,不知所踪。
保定城南数里外的一条河边,扎起一大片的营帐,依河而立,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官道上。
一个瘦削的身影,站在营帐外的官道上,一动不动,凝望着地平线上那高高的保定城,心中却是愤怒无比。
自己领军日夜兼程赶来援救,经将士奋战,方解保定之围,岂料清兵退却后,保定巡抚张其平竟会紧闭城门。
非但不让自己大军一人进城,更是以城内无粮为由,拒不向大军提供粮草,只是命人从城墙上扔下几千两的银子,让自己的大军去买粮吃。
真的是可笑至极,清兵劫掠过后,这保定城周边所有的村落、城镇都已是空无一人,这拿着银子,却是去何处买粮?
自己领宣大三镇一万多的官军,自京师一路追击鞑虏,本就粮草不齐,将士们都是一般饥寒交迫,只希望到得保定后,能有一顿饱饭吃。
可如今,却连这个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得到满足!
现在军中所余的粮草,只能再维持数日之需,这还是在游击张诚的提议下,为了节省粮草,将士们每到一处,都要挖取些野菜、树皮和草根混入军粮中,才坚持到今时。
“哎……”
卢象升长叹一声,他想不到自己一腔热血进京勤王,却是这么一个结果。
连日来,卢象升每天都与将士同甘共苦,一起吃着树皮与草根,军中将士虽也多有怨言,却是没有一个人逃离而去。
越是想到此处,卢象升越是心如刀割一般。
自离开北京城那天起,他已多次上书兵部,要求及时供给粮草,却都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丝回音。
卢象升望着远处的保定城,在心中竟掠过一首词:
“我行保州塞,御河直其东。
山川犹有灵,佳气何郁葱。
顾我巾车囚,厉风转秋蓬。
瓣香欲往拜,惆怅临长空。”
这正是当年文天祥被胡元掠到保定城时的感慨,保定地方虽美,大有江南之色,不过与当年的文天祥一般,卢象升此时内心同样灰暗,似乎看不到一点光明。
正当他出神的时候,他的亲将陈安过来,低声禀报道:“督臣,杨赞画回来了。”
卢象升的精神为之一振,他派杨廷麟前往清苑县要粮,不知是否会有什么好消息。
…………
一个月前,卢象升初到昌平时,他抱着一腔忠君爱国的热情,敢于同阁臣杨嗣昌碰,同监军高起潜碰,他什么都不怕。
然而,在这一个月里,他尝了不少的苦头,也开始明白,凭他自己是碰不过他们的,这些人依仗着皇上的宠信,竟然敢在上面欺瞒皇上,下面打压忠良。
他想战,却又是处处受到掣肘。
皇上不但不理解他,支持他,反而还生他的气,几次严旨切责,降了他的级,还几乎把他撤职,甚至还要召他回京去听候勘问。
他现在时常提心吊胆,害怕突然接到一道圣旨,就会把他革职拿问,使他在沙场上尽忠报国的机会,都在顷刻间化为泡影。
当今皇上的脾气,他也是知道的,像这样的事情,谁又敢说一定不会发生呢?
就在大军屯驻易州休整的那个晚上,卢象升接到一份邸报,里面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不由得叹了口长气。
这份邸报上面,有两件事同他有着关连。
第一件,就是杨廷麟上疏弹劾杨嗣昌,却反被杨嗣昌耍个花招,一方面保荐其为兵部主事,另一方面却将杨廷麟谪发至卢象升军前赞画。
他把杨廷麟的奏疏反复读了两遍。
如果是在一个月之前,他一定会感觉到痛快淋漓,拍案叫绝,甚或拔剑起舞,但是,现在的他却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反而使他深深感到不安。
他当时就指着奏疏中“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这两句话,对一位僚友说道:“这两句话痛快到是真痛快,可是徒招当事者忌,又有何益处?伯祥毕竟是个书生啊!”
另外一件事,便是当今皇上又派下首辅刘宇亮出京督察诸军。
他深知刘宇亮并不懂军事,而且在平日里,他也不是个对清兵主战的人,虽位居首辅,却只会唯唯诺诺,不敢有所主张和担当。
如今,他自请督察诸军,不过是打算做一个代天子“临戎”的模样,以博取皇上的欢心。
若是清兵继续深入畿南,他也不用直负其责;可一旦清兵退却,这又得算他首辅督察的首功,卢象升深切的感到,在杨嗣昌和高起潜之外,又凭空添了一个刘宇亮掣肘于他,他的处境也更加艰难。
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
保定城,全城周长十二里有余,墙高三丈五尺,城外有宽三丈、深一丈五尺的壕沟。
城墙顶每隔六十步,修筑有一个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可以使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敌人,故又称敌台,全城共设八十一处。
城周四面建有四个城门,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
每处城门正楼上都建有城楼,并筑半圆形瓮城,整个城周虽似方形,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六十余丈,并略呈弧形,往北又呈直线,城周形状似足靴,故素有“靴子城”之称。
此时,保定城作为府城与保定镇城所在地,又有清苑县作为附郭县,所以也是府、县同城,更有保定车营等多营近万兵马,以及崇祯十一年刚刚新设的保定总督和保定总监军,一起防守这有着拱卫神京,为天下第一要镇之称的雄伟城池。
…………
时间进入十一月,天气也越发的寒冷,天空飘落的雪花,仍掩盖不住城外的累累血痕。
雄伟的保定城墙之下,处处是斑斑血迹,离城不远的地方,满是已经毁坏,不能使用的战车与长梯。
远远望去,那青砖垒砌的城墙上,也是布满伤疤,多处城楼也有被战火焚过的痕迹,在保定城周边的村寨,也皆被战火兵灾焚掠一空,居民纷纷逃避,不知所踪。
保定城南数里外的一条河边,扎起一大片的营帐,依河而立,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官道上。
一个瘦削的身影,站在营帐外的官道上,一动不动,凝望着地平线上那高高的保定城,心中却是愤怒无比。
自己领军日夜兼程赶来援救,经将士奋战,方解保定之围,岂料清兵退却后,保定巡抚张其平竟会紧闭城门。
非但不让自己大军一人进城,更是以城内无粮为由,拒不向大军提供粮草,只是命人从城墙上扔下几千两的银子,让自己的大军去买粮吃。
真的是可笑至极,清兵劫掠过后,这保定城周边所有的村落、城镇都已是空无一人,这拿着银子,却是去何处买粮?
自己领宣大三镇一万多的官军,自京师一路追击鞑虏,本就粮草不齐,将士们都是一般饥寒交迫,只希望到得保定后,能有一顿饱饭吃。
可如今,却连这个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得到满足!
现在军中所余的粮草,只能再维持数日之需,这还是在游击张诚的提议下,为了节省粮草,将士们每到一处,都要挖取些野菜、树皮和草根混入军粮中,才坚持到今时。
“哎……”
卢象升长叹一声,他想不到自己一腔热血进京勤王,却是这么一个结果。
连日来,卢象升每天都与将士同甘共苦,一起吃着树皮与草根,军中将士虽也多有怨言,却是没有一个人逃离而去。
越是想到此处,卢象升越是心如刀割一般。
自离开北京城那天起,他已多次上书兵部,要求及时供给粮草,却都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丝回音。
卢象升望着远处的保定城,在心中竟掠过一首词:
“我行保州塞,御河直其东。
山川犹有灵,佳气何郁葱。
顾我巾车囚,厉风转秋蓬。
瓣香欲往拜,惆怅临长空。”
这正是当年文天祥被胡元掠到保定城时的感慨,保定地方虽美,大有江南之色,不过与当年的文天祥一般,卢象升此时内心同样灰暗,似乎看不到一点光明。
正当他出神的时候,他的亲将陈安过来,低声禀报道:“督臣,杨赞画回来了。”
卢象升的精神为之一振,他派杨廷麟前往清苑县要粮,不知是否会有什么好消息。
…………
一个月前,卢象升初到昌平时,他抱着一腔忠君爱国的热情,敢于同阁臣杨嗣昌碰,同监军高起潜碰,他什么都不怕。
然而,在这一个月里,他尝了不少的苦头,也开始明白,凭他自己是碰不过他们的,这些人依仗着皇上的宠信,竟然敢在上面欺瞒皇上,下面打压忠良。
他想战,却又是处处受到掣肘。
皇上不但不理解他,支持他,反而还生他的气,几次严旨切责,降了他的级,还几乎把他撤职,甚至还要召他回京去听候勘问。
他现在时常提心吊胆,害怕突然接到一道圣旨,就会把他革职拿问,使他在沙场上尽忠报国的机会,都在顷刻间化为泡影。
当今皇上的脾气,他也是知道的,像这样的事情,谁又敢说一定不会发生呢?
就在大军屯驻易州休整的那个晚上,卢象升接到一份邸报,里面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不由得叹了口长气。
这份邸报上面,有两件事同他有着关连。
第一件,就是杨廷麟上疏弹劾杨嗣昌,却反被杨嗣昌耍个花招,一方面保荐其为兵部主事,另一方面却将杨廷麟谪发至卢象升军前赞画。
他把杨廷麟的奏疏反复读了两遍。
如果是在一个月之前,他一定会感觉到痛快淋漓,拍案叫绝,甚或拔剑起舞,但是,现在的他却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反而使他深深感到不安。
他当时就指着奏疏中“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这两句话,对一位僚友说道:“这两句话痛快到是真痛快,可是徒招当事者忌,又有何益处?伯祥毕竟是个书生啊!”
另外一件事,便是当今皇上又派下首辅刘宇亮出京督察诸军。
他深知刘宇亮并不懂军事,而且在平日里,他也不是个对清兵主战的人,虽位居首辅,却只会唯唯诺诺,不敢有所主张和担当。
如今,他自请督察诸军,不过是打算做一个代天子“临戎”的模样,以博取皇上的欢心。
若是清兵继续深入畿南,他也不用直负其责;可一旦清兵退却,这又得算他首辅督察的首功,卢象升深切的感到,在杨嗣昌和高起潜之外,又凭空添了一个刘宇亮掣肘于他,他的处境也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