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平台召对问战守(下)
北京城,皇宫内,建极殿后的平台,卢象升刚回答完崇祯皇帝关于对鞑虏的战守之策。
听完卢象升的回话,崇祯确是面露为难色,苦笑着说道:“爱卿之所言,确是谋国之心,可惜洪承畴、孙传庭正在全力剿灭闯贼,今有望一战而竟全功,此刻实不宜将其抽调入援。若依卿之言招募民间义兵,苦在未经操练,恐怕难以对战虏骑,况今粮饷筹措亦是困难。”
卢象升仍是跪在地上,低着头,语气坚决的说道:“即令洪承畴、孙传庭的兵马暂时不能抽调来京。愚臣仍愿率关宁、宣、大、山西诸路勤王援军,与东虏一战,必使鞑虏心有所惧,不敢在我畿辅之地肆意妄为。”
崇祯闻言心思略为沉重,良久默默无语,面上毫无表情地一直凝视着卢象升头上的乌纱帽顶,好似有什么难以决断一般沉思着。
卢象升只是垂头在下面跪着,不敢抬头,见皇上良久都没有说话,他就又继续说道:“目今国危主忧,愚臣怎敢不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圣恩浩荡?但宣、大、山西兵马,才刚刚赶至昌平,兵饷粮谷须要及时接济。”
崇祯从思绪中醒来,只是淡淡的说道:“但得爱卿肯受任,不辞劳顿奔波之苦,千里赴援勤王,全力替朕分忧。至于兵饷一节,朕即命杨嗣昌与户部臣工设法给予接济。”
“臣,叩谢万岁圣恩!”卢象升再次叩首谢恩。
崇祯接着又问了一些关于昌平勤王军中之事,以及宣、大、山西三镇的防务情形,然而在他的内心里对与鞑虏战守之事又万分犹豫起来。
一方面,崇祯知道卢象升的忠心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他坚决的主张与东虏一战,其实也并非没有道理;可是另一方面,崇祯又十分的害怕,他怕万一与东虏轻开战事,却又一战而败,朝廷现在这点唯一能战的精锐边军,就会丧失殆尽,那样的话,大明朝廷的大局就更加难以支撑下去。
沉吟了片刻后,崇祯方才继续说道:“爱卿往年戮力剿办流贼,迭奏肤功。但东虏之势,远非流贼可比,爱卿还须当慎重为要。”
“用兵作战之事,自当是慎重为要。但以愚臣看来,流贼中有若高迎祥与李自成一股,同样是坚甲铁骑,部伍严整,其手下更有许多强兵悍将,不让唐之安、史,只是朝中诸臣讳言其强,而朝廷亦未为深知。今如有人在陛下面前夸张虏骑如何精锐凶悍,威猛无匹,只不过是在为议款言和找地步耳。”
崇祯皇帝一时竟颌首不语,过了好一会,方才说道:“今我勤王大军新集,已是远道疲累,还当需些时日养精蓄锐。目前虏骑兵势正盛,兵锋亦是甚锐,爱卿可暂避虏骑之锋芒,总是要以持重为上,切切不可与虏骑浪战。”
卢象升听到皇上说出“切切不可与虏骑浪战”这样的话,心里不由得吃了一惊,就如同在炎热的夏天一瓢冰凉的冷水突然浇在头顶一般,让他的内心里百感交织。
就在卢象升正要不顾一切,准备继续向皇上披肝沥胆地痛切陈词之时。
崇祯皇帝忽然用冷淡的声调说道:“连日赶路,远途奔赴京师,爱卿必是鞍马劳顿,且回去休息吧。至于对虏战守之事宜,爱卿可与杨嗣昌、高起潜等仔细认真商议了,看到是该如何进行方好。”
见皇上都已经这样说了,卢象升就算胸中再是愤懑不平,却也是不敢再继续说些什么,只得满心无奈的叩头谢恩辞出。
…………
卢象升从建极殿后的平台出来,刚刚走到右顺门外,就见一个小太监疾步小跑着追了上来,他对卢象升说是皇上已在左顺门赐给他酒饭,卢象升就又随着这个小太监转往东边奔左顺门而去。
皇上赐给大臣酒饭,照例只是一种表示恩赏的形式,菜一般也只有四样,还不能认认真真的吃;酒自然也不敢认真的喝,只能把杯中的酒浇洒在地上,而且吃饭前和吃完后还都要叩头谢恩。
但是像这种皇上赐食的恩赏在封建时代,往往被认为是皇帝的特别恩宠,更是难得的无上光荣,一般在京城为官一辈子也未必能遇到一次,就算是朝中二品、一品的大员亦是如此。
卢象升就被感动得眼中噙着热泪,向着北方皇帝的居所叩头谢恩,山呼万岁,同时在他的心里也隐隐的感觉当今皇上又倾向于主战了。
卢象升刚刚吃完皇上所赐酒菜,崇祯皇帝又派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过来,代替皇上问询卢象升,此刻日旁抱洱,下有云气一股,其曲如弓,弓背朝上,是个什么征兆?
正如古代那些著名的军事统帅们一样,卢象升除精通兵法战策之外,也多有留心占卜气象之学,而且他也很迷信。
只见他抬头望向天空看了一阵,有点记不清是在汉人的《星经》,还是在唐人的《望气经》上似乎读到过,这种天象反映出来的意思当是主朝中奸臣当道,蒙蔽主上。
心念及此,卢象升不觉在心中暗暗叹息,但是他却是不敢以实情相告之,当下便对王承恩说道:“有请王公公代学生回奏陛下,此天象,乃是克敌必胜之兆也。”
王承恩也未多言,转身便进入内宫去回禀皇上去了。
卢象升却担心皇上再有什么其他的询问,不敢立时便离开,就在左顺门等了约一顿饭时间,秉笔太监王承恩果然又从内宫走了出来,向卢象升传达皇上的口谕:“上天虽有克敌之预兆,但爱卿仍要万分持重,军事究应如何料理,卢象升要速与杨嗣昌、高起潜二人详议而行。”
卢象升跪下接旨谢恩后,便从左顺门出来,此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虽是他自己仍战心坚决,然对于未来的预期,却又有些迷茫了。
他离开左顺门,便回转朝堂找到兵部尚书、阁臣杨嗣昌,二人一同回到杨嗣昌的内阁职房,恰巧总监军内监高起潜也在这里等候着杨嗣昌,三个人便在职房内谈起今日下午如何遵旨商议对鞑虏战守之事。
最后暂时议定,在当日午饭后,三人齐到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安定门的城楼上商议对鞑虏的战守之策。
尽管在内阁职房之中也不宜多谈有关对鞑虏战守的机密大事,但卢象升仍是从简单的谈话里听出来,总监军高起潜果真是同阁臣杨嗣昌一个腔调,内心中很害怕同东虏打仗之事。
整个上午,崇祯皇帝和阁臣杨嗣昌、监军高起潜等二人对待与鞑虏战守之态度,让卢象升的心里很不平静,犹如一层层阴霾压抑在他的胸间。
听完卢象升的回话,崇祯确是面露为难色,苦笑着说道:“爱卿之所言,确是谋国之心,可惜洪承畴、孙传庭正在全力剿灭闯贼,今有望一战而竟全功,此刻实不宜将其抽调入援。若依卿之言招募民间义兵,苦在未经操练,恐怕难以对战虏骑,况今粮饷筹措亦是困难。”
卢象升仍是跪在地上,低着头,语气坚决的说道:“即令洪承畴、孙传庭的兵马暂时不能抽调来京。愚臣仍愿率关宁、宣、大、山西诸路勤王援军,与东虏一战,必使鞑虏心有所惧,不敢在我畿辅之地肆意妄为。”
崇祯闻言心思略为沉重,良久默默无语,面上毫无表情地一直凝视着卢象升头上的乌纱帽顶,好似有什么难以决断一般沉思着。
卢象升只是垂头在下面跪着,不敢抬头,见皇上良久都没有说话,他就又继续说道:“目今国危主忧,愚臣怎敢不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圣恩浩荡?但宣、大、山西兵马,才刚刚赶至昌平,兵饷粮谷须要及时接济。”
崇祯从思绪中醒来,只是淡淡的说道:“但得爱卿肯受任,不辞劳顿奔波之苦,千里赴援勤王,全力替朕分忧。至于兵饷一节,朕即命杨嗣昌与户部臣工设法给予接济。”
“臣,叩谢万岁圣恩!”卢象升再次叩首谢恩。
崇祯接着又问了一些关于昌平勤王军中之事,以及宣、大、山西三镇的防务情形,然而在他的内心里对与鞑虏战守之事又万分犹豫起来。
一方面,崇祯知道卢象升的忠心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他坚决的主张与东虏一战,其实也并非没有道理;可是另一方面,崇祯又十分的害怕,他怕万一与东虏轻开战事,却又一战而败,朝廷现在这点唯一能战的精锐边军,就会丧失殆尽,那样的话,大明朝廷的大局就更加难以支撑下去。
沉吟了片刻后,崇祯方才继续说道:“爱卿往年戮力剿办流贼,迭奏肤功。但东虏之势,远非流贼可比,爱卿还须当慎重为要。”
“用兵作战之事,自当是慎重为要。但以愚臣看来,流贼中有若高迎祥与李自成一股,同样是坚甲铁骑,部伍严整,其手下更有许多强兵悍将,不让唐之安、史,只是朝中诸臣讳言其强,而朝廷亦未为深知。今如有人在陛下面前夸张虏骑如何精锐凶悍,威猛无匹,只不过是在为议款言和找地步耳。”
崇祯皇帝一时竟颌首不语,过了好一会,方才说道:“今我勤王大军新集,已是远道疲累,还当需些时日养精蓄锐。目前虏骑兵势正盛,兵锋亦是甚锐,爱卿可暂避虏骑之锋芒,总是要以持重为上,切切不可与虏骑浪战。”
卢象升听到皇上说出“切切不可与虏骑浪战”这样的话,心里不由得吃了一惊,就如同在炎热的夏天一瓢冰凉的冷水突然浇在头顶一般,让他的内心里百感交织。
就在卢象升正要不顾一切,准备继续向皇上披肝沥胆地痛切陈词之时。
崇祯皇帝忽然用冷淡的声调说道:“连日赶路,远途奔赴京师,爱卿必是鞍马劳顿,且回去休息吧。至于对虏战守之事宜,爱卿可与杨嗣昌、高起潜等仔细认真商议了,看到是该如何进行方好。”
见皇上都已经这样说了,卢象升就算胸中再是愤懑不平,却也是不敢再继续说些什么,只得满心无奈的叩头谢恩辞出。
…………
卢象升从建极殿后的平台出来,刚刚走到右顺门外,就见一个小太监疾步小跑着追了上来,他对卢象升说是皇上已在左顺门赐给他酒饭,卢象升就又随着这个小太监转往东边奔左顺门而去。
皇上赐给大臣酒饭,照例只是一种表示恩赏的形式,菜一般也只有四样,还不能认认真真的吃;酒自然也不敢认真的喝,只能把杯中的酒浇洒在地上,而且吃饭前和吃完后还都要叩头谢恩。
但是像这种皇上赐食的恩赏在封建时代,往往被认为是皇帝的特别恩宠,更是难得的无上光荣,一般在京城为官一辈子也未必能遇到一次,就算是朝中二品、一品的大员亦是如此。
卢象升就被感动得眼中噙着热泪,向着北方皇帝的居所叩头谢恩,山呼万岁,同时在他的心里也隐隐的感觉当今皇上又倾向于主战了。
卢象升刚刚吃完皇上所赐酒菜,崇祯皇帝又派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过来,代替皇上问询卢象升,此刻日旁抱洱,下有云气一股,其曲如弓,弓背朝上,是个什么征兆?
正如古代那些著名的军事统帅们一样,卢象升除精通兵法战策之外,也多有留心占卜气象之学,而且他也很迷信。
只见他抬头望向天空看了一阵,有点记不清是在汉人的《星经》,还是在唐人的《望气经》上似乎读到过,这种天象反映出来的意思当是主朝中奸臣当道,蒙蔽主上。
心念及此,卢象升不觉在心中暗暗叹息,但是他却是不敢以实情相告之,当下便对王承恩说道:“有请王公公代学生回奏陛下,此天象,乃是克敌必胜之兆也。”
王承恩也未多言,转身便进入内宫去回禀皇上去了。
卢象升却担心皇上再有什么其他的询问,不敢立时便离开,就在左顺门等了约一顿饭时间,秉笔太监王承恩果然又从内宫走了出来,向卢象升传达皇上的口谕:“上天虽有克敌之预兆,但爱卿仍要万分持重,军事究应如何料理,卢象升要速与杨嗣昌、高起潜二人详议而行。”
卢象升跪下接旨谢恩后,便从左顺门出来,此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虽是他自己仍战心坚决,然对于未来的预期,却又有些迷茫了。
他离开左顺门,便回转朝堂找到兵部尚书、阁臣杨嗣昌,二人一同回到杨嗣昌的内阁职房,恰巧总监军内监高起潜也在这里等候着杨嗣昌,三个人便在职房内谈起今日下午如何遵旨商议对鞑虏战守之事。
最后暂时议定,在当日午饭后,三人齐到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安定门的城楼上商议对鞑虏的战守之策。
尽管在内阁职房之中也不宜多谈有关对鞑虏战守的机密大事,但卢象升仍是从简单的谈话里听出来,总监军高起潜果真是同阁臣杨嗣昌一个腔调,内心中很害怕同东虏打仗之事。
整个上午,崇祯皇帝和阁臣杨嗣昌、监军高起潜等二人对待与鞑虏战守之态度,让卢象升的心里很不平静,犹如一层层阴霾压抑在他的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