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军穷途末路(4)
第一百七十三章西捻军穷途末路(4)
1868年5月21日,左宗棠、李鸿章于德州桑园把酒言欢,晤商甚为投契。
李鸿章道:众人皆惑于僧邸、张公树珊、彭公毓橘之前车,惟左公提师寻贼,一往无前,敢为人先,鸿章佩服之至。适值雨季,直鲁平原,千里泥潭,贼之悍骑之优势,荡然无存。吾意,南以黄河,西以运河,东以大海,北以减河,设长围以困之,就地圈制。郭松林、杨鼎勋、宋庆、张曜等军,蹑踪而逐,大事可成。
左宗棠道:李兄业已剿除赖捻,自是胸有成竹。张捻鉴于赖捻之灭,昼警夕惕,一闻围扎,即拼死力冲突,飙疾如风,转瞬即逝。若不尽遣游师蹑踪追剿,贼复伺机窜扰完善之区。
李鸿章道:左公真乃心细如发也。鸿章意,北段,可由潘鼎新鼎军、崇厚之洋枪队联合护守,复掘沧州之捷地坝,引运河水入减河,水、军并用,严扼张捻北上;南段,严密封锁黄河各渡口,北岸船只,一律调至南岸,由山东官员带队把守;东段,严禁渔船下海,防贼渡海窜溢;西于张秋,引黄河水入运河,兼以淮军、鲁军、皖军分段防守;为防患于未然,左公督率刘松山、郭宝昌等,严扼运河以西,为吾等诸军最坚强之后援。
左宗棠道:李兄胸纳山川沟壑,左某谨遵。
李鸿章道:最捷之法,乘黄河伏汛,缩地圈扎,以运河为外围,马颊河为里围,将西捻压缩于马颊河以南、徒骇河以北之狭长地带,坚壁清野,使贼无所食,尔后围而诛之,大事必成。
左宗棠道:将贼逐于马颊河、徒骇河一带,围而歼之,自是好事,然其地过于狭窄,务必防贼复溢。
李鸿章道:左公勿忧,贼乃强弩之末,再无余勇,纵溢亦无惧。涤帅来函,言已专奏遵旨派员驰赴合肥,催令刘铭传销假,迅赴直隶、山东军营。并沥陈:剿捻之师,谋勇以刘铭传为最,而劳苦疲乏,亦铭军独甚。念本年畿辅之警,若非去岁先灭任、赖一股,大局不堪设想。恳于寄谕中奖其勋谋而慰其劳苦,则天语一字之褒,胜于臣等函牍万万矣。刘省三至,张捻死期至矣!
左宗棠道:听闻尹隆河之战,乃刘省三失约在先,李兄明察秋毫否?
李鸿章道:尹隆河之役,吾已详询涤帅、沅甫二公,皆言霆军暴戾,且有金口哗变在先,况朝廷亦以功过相抵,并未深究,鲍春霆自愿开缺,孰能奈何?
左宗棠道:旁事勿论,霆、铭二军倘若并驾齐驱,捻逆早已完灭,焉有今日之事情。
张宗禹率西捻残军攻击天津不成,复又南下入鲁。时值夏末,阴雨连绵,黄河、运河、徒骇河河水皆涨。张宗禹驻足高唐,望水而叹:十年之前,天兄开芳北伐无成,战殁于此;莫非吾等复又复重此道?吾命由我不由天,大军速越徒骇河,逃出升天。
左宗棠查观战局,奏曰:逆贼无力得逞于南,必仍肆志于北,若静待贼至,必然措手不及。臣与刘松山、郭运昌、喜昌马步数军,虽暂时分担减河、运河之防,兼资休养,但分析贼情,不久必然北窜,还可变围追之军为拦头横截,对于剿局不无帮助。
慈禧太后闻奏,怒曰:围追堵截月余,西捻尚未荡平,现一月限满,仍复奔窜自如,左宗棠、李鸿章追截无力,两皆交部严加议处,著授盛京将军都兴阿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督剿。
李鸿章接旨,不以为然,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太后安知鲁地战事!京师距此,六百里之远,都兴阿未至,张捻或已自毙,传吾军令,刘铭传总统追剿围堵大军,务必灭张贼于鲁北之地。
西捻军囿于鲁北,野无所食,屡突不成,辗转两月,其境倍窘。8月上旬,张宗禹等突围至德州桑园,强渡运河不成,遂由高唐、博平疾趋东昌,半途与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宋庆、张曜部遭遇,几番厮杀,两千西捻残军大部战死,张宗禹悄穿徒骇河,突围而出,查点人马,仅余一十八战骑。
张宗禹叹:吾等由秦入鲁,乃为援救遵王矣!事权既一,千里连营,秋高马肥,惟望一呼而渡;不意既阻于黄河,复厄于秋雨,天时地利同时失之,此乃事之突如其来者,非尽于谋之不预也。
众人齐呼:此生已矣,十八年后,再附梁殿麾下,杀妖斩魔。
张宗禹道:路未穷尽,此生未了,诸位兄弟且再随吾,入豫赴川,重整天国。
张宗禹言罢,督率18战骑,连夜奔走,三更时分,摸入荏平境内一村落内,倶寻地酣睡。
翌日清晨,众人梦醒,独不见梁王身影,寻遍四野,徒骇河边,仅余其双履。
西捻军灭,李鸿章速即上疏:官军业已全歼西捻匪众,贼首张宗禹亦已投水自毙,微臣谨将大概情形,先行驰奏,以慰宸廑,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赖、张二捻皆灭,两宫喜泣,速谕内阁,赏还李鸿章黄马褂、双眼花翎,赏加太子太保衔、协办大学士,补授湖广总督;赏加左宗棠太子太保衔,撤销历次处分,与丁宝桢、英翰等一并交部照一等军功议叙。
左宗棠接旨,甚忿,不以淮军歼贼为然,亦不上奏请功,以生要见张贼宗禹之人死要觅张贼宗禹之尸,督军四出,多方搜剔。
李鸿章怒气冲天,致函曾国藩:此次张捻之灭,天时地利人和实兼有之,袛一左公龁到底。其人阿瞒本色,于此毕露,不知胡文忠公当日何以如许推重也。
鸿章函罢,复再上疏:捻逆倡乱已历十数年,虽未多据城池,其善攻善守亦不及粤匪,而剽悍善战实过之。
现任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接办年余,谋定后战,虽未立见速效,而长墙围制之策,实已得其要领,臣得变通尽利以竟全功,实自曾国藩开之。且自回任后,事事与臣和衷共济,筹饷筹兵不遗余力,忠恳之诚无间去留。
现幸仰托圣主威灵,中原底定,可否分别加恩以慰忠荩?此外凡剿捻以来文武大员,诸色官吏,因公牺牲,为国捐躯,没于王事者,可否饬部查明一律推恩,用广皇仁而作士气。
慈禧太后接奏,道:曾国藩筹办淮军后路军火,俾李鸿章等克竟全功,加恩赏赐曾国藩一云骑尉世职,著交部从优议叙。
恭亲王奕訢道:洪逆荼毒江南十余载,掠夺无数;金陵城破,却无一丝资财,市井小儿,亦知其中蹊跷。
慈禧太后道:发、捻二逆完灭,论功行赏,曾国藩独占鳌头;速谕内阁,曾国藩著调补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著浙江巡抚马新贻调补;李鸿章宜速进京陛见,再行赴任湖广总督一职。
慈安太后道:马新贻虽随袁甲三剿捻,然战功平平,可否震慑伏莽?
奕訢亦道:马新贻资历平直,恐难赴任两江;同治四年,曾国藩力阻吴棠督任两江,此次必定复阻。
慈禧太后道:直督乃疆圻之首,曾国藩婉拒万难;马新贻赴任两江,投石问路之举,本宫且观各方角逐。这两江督任,彭玉麟乃最佳之选,无奈此人一辞安徽巡抚,再辞漕运总督,复辞兵部侍郎;彭以寒士始,又以寒士归,一意思归,孰能奈何?
慈安太后道:既如此,即下谕旨,且观各路大员作为。
慈禧太后道:发、捻皆灭,太平之世,无须打打杀杀;速传马新贻进京陛见,本宫要面授机宜。另,曾国藩上疏,东西捻股一律肃清,湘、淮各军亟应赶紧裁撤,以节饷需而纾民困。传旨李鸿章,进京面圣之前,先行奏请裁撤淮勇事宜。
曾国藩接旨,亦多感慨,致书李鸿章曰:自去秋以来,波澜迭起,疑谤不摇,宠辱不惊,卒能艰难百折,了此一段奇功,固自可喜,德力尤为可敬。此次北就疆圻,责重任巨,忧喜叠加。
李鸿章接书,回曰:恩师如晤,发、捻皆灭,鸟尽折弓,兹将裁军事宜函告恩师,祈求恩师匡正。江淮诸军,大部裁撤,惟留刘铭传一军驻扎畿南之张秋镇,卫戍京畿;郭松林之武毅军,裁减至五营,以备亟需;潘鼎新、周盛波两皆执意开缺省亲,吾意潘之鼎军从左帅剿匪,周之盛军随吾入鄂,奈何世事难以两全,权且成人之美;恩师告诫,家门盛满,盈则亏,鹤章、昭庆退居人后,归隐故里,亦为圆满;周盛传督率盛、传二营随吾入鄂,届时途经金陵,再请恩师垂询。
西捻军完灭,朝廷赏赐甚优,左宗棠闷闷不乐。
刘松山等一再恳劝。
左宗棠道:剿除张捻,乃吾皇恩赐极大之重任,奈何屡失战机,到头却为他人作嫁衣裳。
刘松山道:戎马倥偬,战事无常,左帅已尽全力矣。
左宗棠道:以河圈制,游师追剿,本吾与李鸿章既定之策,然李氏以统军之权,尽遣淮人角逐,吾师惟有作壁上观,望贼兴叹。吾非伸秦师而抑淮勇,然李氏前后所为,确属好大喜功,矫揉造作。
是日,左宗棠再奏:伏思逆捻乘冰桥过山西,臣疏于筹划思谋,咎无可辞;追贼于山西、河南交界,未能早日完事;待贼逆窜扰山东,窥探天津、直沽,臣且防且剿,又未能于限定之日歼灭逆贼,臣之调度无方,已可从中窥见一斑,伏乞皇太后皇上收回成命,则臣稍收忧愤之心。
两宫接左宗棠奏章,又谕:左臣千里追剿,劳苦功高,着毋庸议。陕甘军务紧要,左臣宗棠务必统率刘松山、郭宝昌、喜昌等军,由晋渡河入秦,节节扫荡鄜州、延安、绥德、榆林等处茴匪;左臣入秦之前,先行进京陛见。
1868年5月21日,左宗棠、李鸿章于德州桑园把酒言欢,晤商甚为投契。
李鸿章道:众人皆惑于僧邸、张公树珊、彭公毓橘之前车,惟左公提师寻贼,一往无前,敢为人先,鸿章佩服之至。适值雨季,直鲁平原,千里泥潭,贼之悍骑之优势,荡然无存。吾意,南以黄河,西以运河,东以大海,北以减河,设长围以困之,就地圈制。郭松林、杨鼎勋、宋庆、张曜等军,蹑踪而逐,大事可成。
左宗棠道:李兄业已剿除赖捻,自是胸有成竹。张捻鉴于赖捻之灭,昼警夕惕,一闻围扎,即拼死力冲突,飙疾如风,转瞬即逝。若不尽遣游师蹑踪追剿,贼复伺机窜扰完善之区。
李鸿章道:左公真乃心细如发也。鸿章意,北段,可由潘鼎新鼎军、崇厚之洋枪队联合护守,复掘沧州之捷地坝,引运河水入减河,水、军并用,严扼张捻北上;南段,严密封锁黄河各渡口,北岸船只,一律调至南岸,由山东官员带队把守;东段,严禁渔船下海,防贼渡海窜溢;西于张秋,引黄河水入运河,兼以淮军、鲁军、皖军分段防守;为防患于未然,左公督率刘松山、郭宝昌等,严扼运河以西,为吾等诸军最坚强之后援。
左宗棠道:李兄胸纳山川沟壑,左某谨遵。
李鸿章道:最捷之法,乘黄河伏汛,缩地圈扎,以运河为外围,马颊河为里围,将西捻压缩于马颊河以南、徒骇河以北之狭长地带,坚壁清野,使贼无所食,尔后围而诛之,大事必成。
左宗棠道:将贼逐于马颊河、徒骇河一带,围而歼之,自是好事,然其地过于狭窄,务必防贼复溢。
李鸿章道:左公勿忧,贼乃强弩之末,再无余勇,纵溢亦无惧。涤帅来函,言已专奏遵旨派员驰赴合肥,催令刘铭传销假,迅赴直隶、山东军营。并沥陈:剿捻之师,谋勇以刘铭传为最,而劳苦疲乏,亦铭军独甚。念本年畿辅之警,若非去岁先灭任、赖一股,大局不堪设想。恳于寄谕中奖其勋谋而慰其劳苦,则天语一字之褒,胜于臣等函牍万万矣。刘省三至,张捻死期至矣!
左宗棠道:听闻尹隆河之战,乃刘省三失约在先,李兄明察秋毫否?
李鸿章道:尹隆河之役,吾已详询涤帅、沅甫二公,皆言霆军暴戾,且有金口哗变在先,况朝廷亦以功过相抵,并未深究,鲍春霆自愿开缺,孰能奈何?
左宗棠道:旁事勿论,霆、铭二军倘若并驾齐驱,捻逆早已完灭,焉有今日之事情。
张宗禹率西捻残军攻击天津不成,复又南下入鲁。时值夏末,阴雨连绵,黄河、运河、徒骇河河水皆涨。张宗禹驻足高唐,望水而叹:十年之前,天兄开芳北伐无成,战殁于此;莫非吾等复又复重此道?吾命由我不由天,大军速越徒骇河,逃出升天。
左宗棠查观战局,奏曰:逆贼无力得逞于南,必仍肆志于北,若静待贼至,必然措手不及。臣与刘松山、郭运昌、喜昌马步数军,虽暂时分担减河、运河之防,兼资休养,但分析贼情,不久必然北窜,还可变围追之军为拦头横截,对于剿局不无帮助。
慈禧太后闻奏,怒曰:围追堵截月余,西捻尚未荡平,现一月限满,仍复奔窜自如,左宗棠、李鸿章追截无力,两皆交部严加议处,著授盛京将军都兴阿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督剿。
李鸿章接旨,不以为然,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太后安知鲁地战事!京师距此,六百里之远,都兴阿未至,张捻或已自毙,传吾军令,刘铭传总统追剿围堵大军,务必灭张贼于鲁北之地。
西捻军囿于鲁北,野无所食,屡突不成,辗转两月,其境倍窘。8月上旬,张宗禹等突围至德州桑园,强渡运河不成,遂由高唐、博平疾趋东昌,半途与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宋庆、张曜部遭遇,几番厮杀,两千西捻残军大部战死,张宗禹悄穿徒骇河,突围而出,查点人马,仅余一十八战骑。
张宗禹叹:吾等由秦入鲁,乃为援救遵王矣!事权既一,千里连营,秋高马肥,惟望一呼而渡;不意既阻于黄河,复厄于秋雨,天时地利同时失之,此乃事之突如其来者,非尽于谋之不预也。
众人齐呼:此生已矣,十八年后,再附梁殿麾下,杀妖斩魔。
张宗禹道:路未穷尽,此生未了,诸位兄弟且再随吾,入豫赴川,重整天国。
张宗禹言罢,督率18战骑,连夜奔走,三更时分,摸入荏平境内一村落内,倶寻地酣睡。
翌日清晨,众人梦醒,独不见梁王身影,寻遍四野,徒骇河边,仅余其双履。
西捻军灭,李鸿章速即上疏:官军业已全歼西捻匪众,贼首张宗禹亦已投水自毙,微臣谨将大概情形,先行驰奏,以慰宸廑,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赖、张二捻皆灭,两宫喜泣,速谕内阁,赏还李鸿章黄马褂、双眼花翎,赏加太子太保衔、协办大学士,补授湖广总督;赏加左宗棠太子太保衔,撤销历次处分,与丁宝桢、英翰等一并交部照一等军功议叙。
左宗棠接旨,甚忿,不以淮军歼贼为然,亦不上奏请功,以生要见张贼宗禹之人死要觅张贼宗禹之尸,督军四出,多方搜剔。
李鸿章怒气冲天,致函曾国藩:此次张捻之灭,天时地利人和实兼有之,袛一左公龁到底。其人阿瞒本色,于此毕露,不知胡文忠公当日何以如许推重也。
鸿章函罢,复再上疏:捻逆倡乱已历十数年,虽未多据城池,其善攻善守亦不及粤匪,而剽悍善战实过之。
现任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接办年余,谋定后战,虽未立见速效,而长墙围制之策,实已得其要领,臣得变通尽利以竟全功,实自曾国藩开之。且自回任后,事事与臣和衷共济,筹饷筹兵不遗余力,忠恳之诚无间去留。
现幸仰托圣主威灵,中原底定,可否分别加恩以慰忠荩?此外凡剿捻以来文武大员,诸色官吏,因公牺牲,为国捐躯,没于王事者,可否饬部查明一律推恩,用广皇仁而作士气。
慈禧太后接奏,道:曾国藩筹办淮军后路军火,俾李鸿章等克竟全功,加恩赏赐曾国藩一云骑尉世职,著交部从优议叙。
恭亲王奕訢道:洪逆荼毒江南十余载,掠夺无数;金陵城破,却无一丝资财,市井小儿,亦知其中蹊跷。
慈禧太后道:发、捻二逆完灭,论功行赏,曾国藩独占鳌头;速谕内阁,曾国藩著调补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著浙江巡抚马新贻调补;李鸿章宜速进京陛见,再行赴任湖广总督一职。
慈安太后道:马新贻虽随袁甲三剿捻,然战功平平,可否震慑伏莽?
奕訢亦道:马新贻资历平直,恐难赴任两江;同治四年,曾国藩力阻吴棠督任两江,此次必定复阻。
慈禧太后道:直督乃疆圻之首,曾国藩婉拒万难;马新贻赴任两江,投石问路之举,本宫且观各方角逐。这两江督任,彭玉麟乃最佳之选,无奈此人一辞安徽巡抚,再辞漕运总督,复辞兵部侍郎;彭以寒士始,又以寒士归,一意思归,孰能奈何?
慈安太后道:既如此,即下谕旨,且观各路大员作为。
慈禧太后道:发、捻皆灭,太平之世,无须打打杀杀;速传马新贻进京陛见,本宫要面授机宜。另,曾国藩上疏,东西捻股一律肃清,湘、淮各军亟应赶紧裁撤,以节饷需而纾民困。传旨李鸿章,进京面圣之前,先行奏请裁撤淮勇事宜。
曾国藩接旨,亦多感慨,致书李鸿章曰:自去秋以来,波澜迭起,疑谤不摇,宠辱不惊,卒能艰难百折,了此一段奇功,固自可喜,德力尤为可敬。此次北就疆圻,责重任巨,忧喜叠加。
李鸿章接书,回曰:恩师如晤,发、捻皆灭,鸟尽折弓,兹将裁军事宜函告恩师,祈求恩师匡正。江淮诸军,大部裁撤,惟留刘铭传一军驻扎畿南之张秋镇,卫戍京畿;郭松林之武毅军,裁减至五营,以备亟需;潘鼎新、周盛波两皆执意开缺省亲,吾意潘之鼎军从左帅剿匪,周之盛军随吾入鄂,奈何世事难以两全,权且成人之美;恩师告诫,家门盛满,盈则亏,鹤章、昭庆退居人后,归隐故里,亦为圆满;周盛传督率盛、传二营随吾入鄂,届时途经金陵,再请恩师垂询。
西捻军完灭,朝廷赏赐甚优,左宗棠闷闷不乐。
刘松山等一再恳劝。
左宗棠道:剿除张捻,乃吾皇恩赐极大之重任,奈何屡失战机,到头却为他人作嫁衣裳。
刘松山道:戎马倥偬,战事无常,左帅已尽全力矣。
左宗棠道:以河圈制,游师追剿,本吾与李鸿章既定之策,然李氏以统军之权,尽遣淮人角逐,吾师惟有作壁上观,望贼兴叹。吾非伸秦师而抑淮勇,然李氏前后所为,确属好大喜功,矫揉造作。
是日,左宗棠再奏:伏思逆捻乘冰桥过山西,臣疏于筹划思谋,咎无可辞;追贼于山西、河南交界,未能早日完事;待贼逆窜扰山东,窥探天津、直沽,臣且防且剿,又未能于限定之日歼灭逆贼,臣之调度无方,已可从中窥见一斑,伏乞皇太后皇上收回成命,则臣稍收忧愤之心。
两宫接左宗棠奏章,又谕:左臣千里追剿,劳苦功高,着毋庸议。陕甘军务紧要,左臣宗棠务必统率刘松山、郭宝昌、喜昌等军,由晋渡河入秦,节节扫荡鄜州、延安、绥德、榆林等处茴匪;左臣入秦之前,先行进京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