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陈化成以身殉国
1842年5月18日,英海军司令巴加集中所有军舰,轮番炮轰乍浦炮台,陆军司令郭富兵分三路,自乍浦东、中、西三方登陆。
西路英军猛攻天妃宫,清军奋力抵抗,鏖战半日,协领英登布、海防同知韦逢甲、副都统长喜、佐领多仁图非死即伤。
东路英军攻击唐家湾,山东守军稍战即退,陕甘军无惧,与英激烈交火,367官兵全部战死。
中路四百英军进攻乍浦水师,右营把总韩大荣固守牛角尖,率部奋战,大呼“只进勿退”,身中数弹,与三百兵士共捐躯。
英军占领牛角尖,直扑乍浦城。佐领隆福率三百旗兵设伏天尊庙,依托窗口、围墙抗击。
英军强攻两次,不克,第十八团上校汤林森当场毙命,英军震惊,调野战炮轰破庙墙,隆福挥刀迎击,血战三小时,力竭而亡,三百兵士除43人突围外,余皆战死。
乍浦守将、杭嘉湖兵备道宋经国坐城观战,胆颤心寒,不战而逃。
英军梯城而入,纵火焚杀,一时间,乍浦积尸塞途,水为之不流。满汉军民以屋为掩,顽强抵抗,永昌营把总王荣、庄浪营把总孙登霄、甘肃提前营把总马芝荣、骁骑校戈杭阿先后战死。一老营官率部与英肉搏数次,腰伤被俘。
英舰长利洛道:“战事已终,请勿惧怕,你将被怜悯和善待。”
老者老泪纵横,怒呼:“怜悯!我不要怜悯,我愿流尽最后一滴血。”
道光帝闻讯大惊,急命耆英暂缓赴粤,留浙专办剿抚事宜。又谕两江总督牛鉴、江南提督陈化成,当此紧要时刻,务必督率文武员弁,竭力严防吴淞口,毋稍疏虞。临阵退却者,斩无赦。
耆英疏曰:夷势汹汹,锐不可挡,舍羁縻之外,再无他策。
耆英疏罢,即委伊里布以四品顶带署乍浦副都统,前往乞和。
英陆军司令郭富重申停战条件:一,清皇必须同意璞鼎查照会及帕麦斯顿致中国宰相书的各项条款。二,谈判对象必须是清皇钦派的全权大臣。三,释放俘虏。
耆英、伊里布相商良久,终不敢苟同第一条款。
乍浦城破,两江总督牛鉴思忖竟日,奏曰:逆夷行事,虽属诡诈多端,然其志在通商逐利,并非争城略地。故江省海防,只须扼定吴淞一口,由吴淞而入扬子江,逆夷虽有内犯之言,然相距数百里水程,此虚词恫喝。臣反复体察,逆夷不犯内河,定属确有把握。
英军盘踞乍浦十日,搜寻北进航路,水浅作罢。遂撤离乍浦,沿杭州湾北进。
伊里布为表诚意,主动将16名战俘送还,以期释仇通好,英人收俘,不理示好。继续北进,直抵长江吴淞口。
1842年5月30日,璞鼎查督率援军赶至,英舰逾百兵亦过万,实力倍增。
两江总督牛鉴亲至吴淞西炮台,力劝江南提督陈化成:“江、浙毗连,今浙连失,贼锋难犯,议迎犒缓师。”
陈化成道:“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当即严饬各营将士整器械,具战艇,身带干粮,以备御敌。”
6月初,王鼎河南治洪功成,昼夜兼程进京面圣,力陈林则徐之贤,恳请予其立功赎罪之机;琦善误国,当予斩首示众。
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近来微感风寒,间或干咳。
王鼎矛头转向,怒斥彰阿祸国妨贤,秦桧、严嵩再现。
彰阿自认宰相肚量,笑而不语。
次日王鼎再又苦谏,道光帝不听,转身欲走,鼎牵帝衣哭诉:“老臣知而无言,无以对先皇!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
道光帝恼怒,甩袍而去。
王鼎绝望之极,自缢而逝。遗折泣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
道光帝闻之泪目,泣曰:“夷人兵临吴淞口,朕若启用林则徐,岂不火上浇油!定九卿可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一招不慎,大清完矣。”
1842年6月13日,英舰进犯吴淞口,陈化成开炮还击,第一炮命中“布朗底”号,打死一人,打伤多人。第二炮再中“弗莱可森”号,将一兵双腿打断。炮战从晨至午,英旗舰“皋华厘”号被击中多次,后樯洞穿三炮。第二旗舰“布朗底”号被击中四十余次。“西索斯帝斯”号被击十次,其他战舰亦被击多次。
然东炮台却一直作壁上观,陈化成遣人问询,穿沙营参将崔吉瑞道:“吾奉两江总督令,暂且缓师。”
化成叹曰:“牛鉴误国!”
多舰中炮,英海军司令巴加道:“作战以来,清人炮火以此为最;此陈化成,不吸民膏髓但饮吴淞水,果然名不虚传。”
璞鼎查道:“可惜了此人。传令,加大舰炮火力,陆军迂回围击。”
两江总督牛鉴屡命陈化成退兵宝山,指挥战事,陈化成屡屡不应。牛鉴正自叹息,忽闻炮战获胜,大喜,亲坐八抬大轿观摩。半途,总督仪仗被炮击中,牛惊,混入溃兵,遁逃太仓。
苏松镇总兵周世荣见势不妙,苦劝化成退兵。
陈化成拔剑怒斥:“庸奴,武臣卫国,死于疆场,幸也,误识汝!”
周世荣逃,其部千余人亦溃。炮台侧后小沙背之徐州镇总兵王志元亦弃阵而逃。
陈化成督率十几亲兵孤守炮台,炮兵缺处,化成亲点货要,连开数十门。炮震手伤,血流至胫。夷炮飞至,又伤其足。四周英军蜂拥,化成身中七弹,体已不支,遂命左右:“吾不能复生,汝免我首,掷体沟中。”语毕,一恸而绝。
7月13日,英舰至镇江圌山以东江面。
圌山,雄峙江浒,舟行其间,仅通一路,矢石可及。
去岁,厦门失,江南名士包世臣料定夷人必攻定海,渐及宁波、乍浦、上海,入大江以绝运道。即刻上书钦差大臣裕谦:圌山须安设重兵,以备不虞。
裕谦无应。
包世臣不馁,又为奕经部属绘圌山图帖,说以防守之方。再后又上书江南提督陈化成:江南海防,狼、福以上三百里,并无险隘。圌山,扼锁大江,宜此凿石开山,修筑炮台;木龙扎栅,安设炮位;环山咀三面,分三层安设大中小炮;再用红船数十,列载小炮,巡徼栅外;再于对岸三江营前,坚筑炮台,成南北夹击。
陈化成亦为可行,禀报两江总督牛鉴。
牛鉴曰:莫又然其说者。
7月14日,英“伯鲁多”号、“复仇神”号驶进圌山,守军发炮拦阻,三江营亦发炮配合。一英舰后舱中弹,有英军跌落江中。次日,9英舰复来,百炮齐轰,圌山炮少兵寡,弹尽台毁。
17日,牛鉴率兵一万,自常州退驻镇江,饬令道府宴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以备迎犒夷师。
镇江副都统海龄誓不与夷议和事,张贴告示曰:“逆夷胆敢侵入,即刻提兵出击。”
牛鉴无奈,携兵遁向南京。
18日,英舰摧毁镇江外围焦山、象山炮台,直逼城下。
英夷势如破竹,镇江副都统海龄惊惧,疑汉人作祟,下令严查。又令:非我族类,其心已异,非常时期,宁可枉杀。其部心领神会,满城寻疑,就地正法,两日不到,千余汉人被杀。汉人不服,群起讨伐,海龄纵兵开炮轰击。
璞鼎查闻镇江内乱,即刻汇集七千大军,悍然攻城。
海龄督率一千五百旗兵,拼死抵抗,众寡悬殊,城垣即日即破。旗人俱惊,为避妻女被辱,旗兵急速归家,割女眷喉咙,抛子女深井。海龄妻亦携孙自戕。
海龄悲嚎:“宁战死,勿苟活!全军随我,血战夷逆。”
海龄言毕,即率残部与英人鏖战街巷,死战两日,千余旗兵全皆战殁,海龄亦自份火海。
镇江对岸,扬州绅商惊恐,急筹五十万两纹银,作赎城之资,送与英人。
璞鼎查谓郭富、巴顿道:“我等以通商名,为自由平等战,实则求财;皆与扬州城样,何来万不得已之战争!镇江之战,我死伤169人,超前战总和。倘都如此,实不堪想。”
西路英军猛攻天妃宫,清军奋力抵抗,鏖战半日,协领英登布、海防同知韦逢甲、副都统长喜、佐领多仁图非死即伤。
东路英军攻击唐家湾,山东守军稍战即退,陕甘军无惧,与英激烈交火,367官兵全部战死。
中路四百英军进攻乍浦水师,右营把总韩大荣固守牛角尖,率部奋战,大呼“只进勿退”,身中数弹,与三百兵士共捐躯。
英军占领牛角尖,直扑乍浦城。佐领隆福率三百旗兵设伏天尊庙,依托窗口、围墙抗击。
英军强攻两次,不克,第十八团上校汤林森当场毙命,英军震惊,调野战炮轰破庙墙,隆福挥刀迎击,血战三小时,力竭而亡,三百兵士除43人突围外,余皆战死。
乍浦守将、杭嘉湖兵备道宋经国坐城观战,胆颤心寒,不战而逃。
英军梯城而入,纵火焚杀,一时间,乍浦积尸塞途,水为之不流。满汉军民以屋为掩,顽强抵抗,永昌营把总王荣、庄浪营把总孙登霄、甘肃提前营把总马芝荣、骁骑校戈杭阿先后战死。一老营官率部与英肉搏数次,腰伤被俘。
英舰长利洛道:“战事已终,请勿惧怕,你将被怜悯和善待。”
老者老泪纵横,怒呼:“怜悯!我不要怜悯,我愿流尽最后一滴血。”
道光帝闻讯大惊,急命耆英暂缓赴粤,留浙专办剿抚事宜。又谕两江总督牛鉴、江南提督陈化成,当此紧要时刻,务必督率文武员弁,竭力严防吴淞口,毋稍疏虞。临阵退却者,斩无赦。
耆英疏曰:夷势汹汹,锐不可挡,舍羁縻之外,再无他策。
耆英疏罢,即委伊里布以四品顶带署乍浦副都统,前往乞和。
英陆军司令郭富重申停战条件:一,清皇必须同意璞鼎查照会及帕麦斯顿致中国宰相书的各项条款。二,谈判对象必须是清皇钦派的全权大臣。三,释放俘虏。
耆英、伊里布相商良久,终不敢苟同第一条款。
乍浦城破,两江总督牛鉴思忖竟日,奏曰:逆夷行事,虽属诡诈多端,然其志在通商逐利,并非争城略地。故江省海防,只须扼定吴淞一口,由吴淞而入扬子江,逆夷虽有内犯之言,然相距数百里水程,此虚词恫喝。臣反复体察,逆夷不犯内河,定属确有把握。
英军盘踞乍浦十日,搜寻北进航路,水浅作罢。遂撤离乍浦,沿杭州湾北进。
伊里布为表诚意,主动将16名战俘送还,以期释仇通好,英人收俘,不理示好。继续北进,直抵长江吴淞口。
1842年5月30日,璞鼎查督率援军赶至,英舰逾百兵亦过万,实力倍增。
两江总督牛鉴亲至吴淞西炮台,力劝江南提督陈化成:“江、浙毗连,今浙连失,贼锋难犯,议迎犒缓师。”
陈化成道:“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当即严饬各营将士整器械,具战艇,身带干粮,以备御敌。”
6月初,王鼎河南治洪功成,昼夜兼程进京面圣,力陈林则徐之贤,恳请予其立功赎罪之机;琦善误国,当予斩首示众。
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近来微感风寒,间或干咳。
王鼎矛头转向,怒斥彰阿祸国妨贤,秦桧、严嵩再现。
彰阿自认宰相肚量,笑而不语。
次日王鼎再又苦谏,道光帝不听,转身欲走,鼎牵帝衣哭诉:“老臣知而无言,无以对先皇!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
道光帝恼怒,甩袍而去。
王鼎绝望之极,自缢而逝。遗折泣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
道光帝闻之泪目,泣曰:“夷人兵临吴淞口,朕若启用林则徐,岂不火上浇油!定九卿可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一招不慎,大清完矣。”
1842年6月13日,英舰进犯吴淞口,陈化成开炮还击,第一炮命中“布朗底”号,打死一人,打伤多人。第二炮再中“弗莱可森”号,将一兵双腿打断。炮战从晨至午,英旗舰“皋华厘”号被击中多次,后樯洞穿三炮。第二旗舰“布朗底”号被击中四十余次。“西索斯帝斯”号被击十次,其他战舰亦被击多次。
然东炮台却一直作壁上观,陈化成遣人问询,穿沙营参将崔吉瑞道:“吾奉两江总督令,暂且缓师。”
化成叹曰:“牛鉴误国!”
多舰中炮,英海军司令巴加道:“作战以来,清人炮火以此为最;此陈化成,不吸民膏髓但饮吴淞水,果然名不虚传。”
璞鼎查道:“可惜了此人。传令,加大舰炮火力,陆军迂回围击。”
两江总督牛鉴屡命陈化成退兵宝山,指挥战事,陈化成屡屡不应。牛鉴正自叹息,忽闻炮战获胜,大喜,亲坐八抬大轿观摩。半途,总督仪仗被炮击中,牛惊,混入溃兵,遁逃太仓。
苏松镇总兵周世荣见势不妙,苦劝化成退兵。
陈化成拔剑怒斥:“庸奴,武臣卫国,死于疆场,幸也,误识汝!”
周世荣逃,其部千余人亦溃。炮台侧后小沙背之徐州镇总兵王志元亦弃阵而逃。
陈化成督率十几亲兵孤守炮台,炮兵缺处,化成亲点货要,连开数十门。炮震手伤,血流至胫。夷炮飞至,又伤其足。四周英军蜂拥,化成身中七弹,体已不支,遂命左右:“吾不能复生,汝免我首,掷体沟中。”语毕,一恸而绝。
7月13日,英舰至镇江圌山以东江面。
圌山,雄峙江浒,舟行其间,仅通一路,矢石可及。
去岁,厦门失,江南名士包世臣料定夷人必攻定海,渐及宁波、乍浦、上海,入大江以绝运道。即刻上书钦差大臣裕谦:圌山须安设重兵,以备不虞。
裕谦无应。
包世臣不馁,又为奕经部属绘圌山图帖,说以防守之方。再后又上书江南提督陈化成:江南海防,狼、福以上三百里,并无险隘。圌山,扼锁大江,宜此凿石开山,修筑炮台;木龙扎栅,安设炮位;环山咀三面,分三层安设大中小炮;再用红船数十,列载小炮,巡徼栅外;再于对岸三江营前,坚筑炮台,成南北夹击。
陈化成亦为可行,禀报两江总督牛鉴。
牛鉴曰:莫又然其说者。
7月14日,英“伯鲁多”号、“复仇神”号驶进圌山,守军发炮拦阻,三江营亦发炮配合。一英舰后舱中弹,有英军跌落江中。次日,9英舰复来,百炮齐轰,圌山炮少兵寡,弹尽台毁。
17日,牛鉴率兵一万,自常州退驻镇江,饬令道府宴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以备迎犒夷师。
镇江副都统海龄誓不与夷议和事,张贴告示曰:“逆夷胆敢侵入,即刻提兵出击。”
牛鉴无奈,携兵遁向南京。
18日,英舰摧毁镇江外围焦山、象山炮台,直逼城下。
英夷势如破竹,镇江副都统海龄惊惧,疑汉人作祟,下令严查。又令:非我族类,其心已异,非常时期,宁可枉杀。其部心领神会,满城寻疑,就地正法,两日不到,千余汉人被杀。汉人不服,群起讨伐,海龄纵兵开炮轰击。
璞鼎查闻镇江内乱,即刻汇集七千大军,悍然攻城。
海龄督率一千五百旗兵,拼死抵抗,众寡悬殊,城垣即日即破。旗人俱惊,为避妻女被辱,旗兵急速归家,割女眷喉咙,抛子女深井。海龄妻亦携孙自戕。
海龄悲嚎:“宁战死,勿苟活!全军随我,血战夷逆。”
海龄言毕,即率残部与英人鏖战街巷,死战两日,千余旗兵全皆战殁,海龄亦自份火海。
镇江对岸,扬州绅商惊恐,急筹五十万两纹银,作赎城之资,送与英人。
璞鼎查谓郭富、巴顿道:“我等以通商名,为自由平等战,实则求财;皆与扬州城样,何来万不得已之战争!镇江之战,我死伤169人,超前战总和。倘都如此,实不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