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军制
封建等级制度是万恶的,但在这个时代却又是必须的,若是没有等级制度的存在,就无法明确各种法律法规,最底层的士兵也没有办法走出一条晋升的通道。
建立军制就是这个等级制度中一个很现实也迫切的问题。
马仲英自考虑离开云南后,一直就考虑这个问题,但在这愚昧落后的封建社会,他必须要考虑将士们最迫切的要求。
所以在确定了营号后,便和李兴、贺明远以及秦怀忠等人商议起建立军制的事宜。
军议上,刚刚履新的震虏营四大金刚一致认同需要明确营中上下尊卑制度,并给不同层次的士兵不同的待遇,贺明远甚至说可以直接照搬周军的那一套,也就是绿营那一套,这样各级军官一目了然,也省的麻烦。
“咱们是大明兵。”
秦怀忠瓮声瓮气地表达了对贺明远的不满,在他的心目中,士兵就要像他旁门祖奶奶秦良玉训练的白杆兵一样,是一支军纪极其严明的军队,要是像绿营和周军,这军改也没什么意思。
“对咱们就是大明兵,要是照搬伪清那一套,成什么样子?”
马仲英思索了一下,还是决定效仿明朝卫所制度,这样笼络广西明军残部时,大家也有归属感。
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百人为百户,也就是说马仲英这个所谓的广西提督,目前也仅仅是个千户级别。
按明朝军制,小旗就是什长,统领十名战兵,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共五十六人,两个小旗为设一个百户官,人数为一百一十二人。
马仲英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军中设立八个百户,总计八百九十六人,剩余的一百零四人则由自己这个所谓的提督直属。
另外几个百户,马仲英也已经有了人选,分别是巴思克、齐大柱以及张朝阳和马三德。
巴思克是军中老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再加上他是流寇出身,对裹挟百姓颇有心得,震虏营以后要扩军,少不了他“招募百姓”。
齐大柱本是大姚铜矿的矿工工头,随着周军在清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吴周政权不得不将这些矿工充入军中,以对抗势如破竹的大清军,马仲英让他做百户,也是看中他善于挖掘地道,搞爆破是个好手。
张朝阳是个规规矩矩的周军低级将校,没有什么特长,但什么又都会一点,也就是所谓的多面手。
马三德有个外号叫马三彪,他是马宝亲兵队的一个什长,虽然外号叫彪子,但为人一点也不彪,马宝反清后,随侍的亲卫死了不知凡几,但是他总能活着回来,能屡次死里逃生之人,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是以马仲英特意从马宝处将他要了过来。
全营编制妥当后,马仲英没有急于训练,也没有急于颁布什么奖惩条例,毕竟大家说的好听一点是在转进,其实是在逃亡,这个时候鼓舞人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马仲英只明确了一点,就是新编的震虏营,所有的将士,必须有军功才能得到晋升。
此外既然成立了所谓的震虏营,那就必须有营旗和百户旗来引导全军,为了迷惑清军,马仲英决定暂时先用缴获的清军绿旗充当军旗,而且每个士兵都必须备一套绿营兵的号衣和大檐帽。
当然军旗、军纪等相应的政策待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肯定会重新制定。
次日辰时,姚安知府高雪君就开始组织城内百姓撤离,由于害怕清军屠杀,除了一万余原周军家小随君外,还有近两万姚州百姓表示要随军前往永昌,只有五六少故土难离的老弱不愿意离开,他们认为他们已经老了,只要奉大清国的号令,剃发易服,想来清军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高雪君组织能力不错,再加上他是当地土司,在姚安百姓中颇有威望。
百姓撤离的时候虽然混乱,但是在他的组织下大体还是有那么一点秩序。
只不过一路上,小儿的哭声和百姓的哀嚎响成了一遍,离乱人不如狗,在这乱世中,人命都不如纸贵。
“五弟,你在龙山,千万要小心,发个还指望着再和你一起征战沙场,一起杀鞑子呢。”
“小五,二哥这里有一套吴三桂亲赐的盔甲,你……你带在身上防身吧,记住了,遇事千万不可逞强,实在不行,就和你前些天所说的那样,躲进山里当山大王。”
姚州西城小西山下的官道边,马仲明和马仲兴紧紧地握着马仲英的手,早已是泪流满面,他们知道这一去,或许就是永别。
“大哥、二哥你们放心吧,清军的注意力在你们身上,若是清军追击,实在撑不住,你们就护送爹先走。”
看着两个便宜哥哥关切的神色,马仲英有些心神激荡,这个时候他终于感觉到了一点在这个时代的归属感。
“从此我就是马仲英,是抗清英雄马宝的儿子,宁可站着死,也不留那个腌脏的辫子,辱没了马家的名声。”
马仲英用力挥了挥拳头,心中如是想到,眼神看向了已经上了官道的便宜老爹马宝,至始至终,马宝都没有和马仲英告别,但马仲英可以确定,老爹的心一定很痛。
“爹……小五去了,您千万珍重。”
眼看马宝的背影拐进了一道山路,两世为人的马仲英第一次真心实意地承认了马宝就是他马仲英这一世的老爹。
听到小儿子的呼喊,马宝心头一颤,想要回头,可终究没有转过头去,而是继续催动战马,拐进了山路,消失在马仲英的视线中。
“大哥,二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小弟这就去了。”
良久。
马仲英又将视线放到了马仲明和马仲兴的身上,对着二人躬身行了一礼,转头大喝道:“震虏营随本将去龙山。”
“喏!”
随侍在官道一侧的李兴、张绍迁、贺明远等人应声领命,巴思克和马三德等原马家军将官却是对着马仲明和马仲兴抱了抱拳,算是当着最后的告别。
建立军制就是这个等级制度中一个很现实也迫切的问题。
马仲英自考虑离开云南后,一直就考虑这个问题,但在这愚昧落后的封建社会,他必须要考虑将士们最迫切的要求。
所以在确定了营号后,便和李兴、贺明远以及秦怀忠等人商议起建立军制的事宜。
军议上,刚刚履新的震虏营四大金刚一致认同需要明确营中上下尊卑制度,并给不同层次的士兵不同的待遇,贺明远甚至说可以直接照搬周军的那一套,也就是绿营那一套,这样各级军官一目了然,也省的麻烦。
“咱们是大明兵。”
秦怀忠瓮声瓮气地表达了对贺明远的不满,在他的心目中,士兵就要像他旁门祖奶奶秦良玉训练的白杆兵一样,是一支军纪极其严明的军队,要是像绿营和周军,这军改也没什么意思。
“对咱们就是大明兵,要是照搬伪清那一套,成什么样子?”
马仲英思索了一下,还是决定效仿明朝卫所制度,这样笼络广西明军残部时,大家也有归属感。
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百人为百户,也就是说马仲英这个所谓的广西提督,目前也仅仅是个千户级别。
按明朝军制,小旗就是什长,统领十名战兵,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共五十六人,两个小旗为设一个百户官,人数为一百一十二人。
马仲英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军中设立八个百户,总计八百九十六人,剩余的一百零四人则由自己这个所谓的提督直属。
另外几个百户,马仲英也已经有了人选,分别是巴思克、齐大柱以及张朝阳和马三德。
巴思克是军中老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再加上他是流寇出身,对裹挟百姓颇有心得,震虏营以后要扩军,少不了他“招募百姓”。
齐大柱本是大姚铜矿的矿工工头,随着周军在清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吴周政权不得不将这些矿工充入军中,以对抗势如破竹的大清军,马仲英让他做百户,也是看中他善于挖掘地道,搞爆破是个好手。
张朝阳是个规规矩矩的周军低级将校,没有什么特长,但什么又都会一点,也就是所谓的多面手。
马三德有个外号叫马三彪,他是马宝亲兵队的一个什长,虽然外号叫彪子,但为人一点也不彪,马宝反清后,随侍的亲卫死了不知凡几,但是他总能活着回来,能屡次死里逃生之人,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是以马仲英特意从马宝处将他要了过来。
全营编制妥当后,马仲英没有急于训练,也没有急于颁布什么奖惩条例,毕竟大家说的好听一点是在转进,其实是在逃亡,这个时候鼓舞人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马仲英只明确了一点,就是新编的震虏营,所有的将士,必须有军功才能得到晋升。
此外既然成立了所谓的震虏营,那就必须有营旗和百户旗来引导全军,为了迷惑清军,马仲英决定暂时先用缴获的清军绿旗充当军旗,而且每个士兵都必须备一套绿营兵的号衣和大檐帽。
当然军旗、军纪等相应的政策待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肯定会重新制定。
次日辰时,姚安知府高雪君就开始组织城内百姓撤离,由于害怕清军屠杀,除了一万余原周军家小随君外,还有近两万姚州百姓表示要随军前往永昌,只有五六少故土难离的老弱不愿意离开,他们认为他们已经老了,只要奉大清国的号令,剃发易服,想来清军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高雪君组织能力不错,再加上他是当地土司,在姚安百姓中颇有威望。
百姓撤离的时候虽然混乱,但是在他的组织下大体还是有那么一点秩序。
只不过一路上,小儿的哭声和百姓的哀嚎响成了一遍,离乱人不如狗,在这乱世中,人命都不如纸贵。
“五弟,你在龙山,千万要小心,发个还指望着再和你一起征战沙场,一起杀鞑子呢。”
“小五,二哥这里有一套吴三桂亲赐的盔甲,你……你带在身上防身吧,记住了,遇事千万不可逞强,实在不行,就和你前些天所说的那样,躲进山里当山大王。”
姚州西城小西山下的官道边,马仲明和马仲兴紧紧地握着马仲英的手,早已是泪流满面,他们知道这一去,或许就是永别。
“大哥、二哥你们放心吧,清军的注意力在你们身上,若是清军追击,实在撑不住,你们就护送爹先走。”
看着两个便宜哥哥关切的神色,马仲英有些心神激荡,这个时候他终于感觉到了一点在这个时代的归属感。
“从此我就是马仲英,是抗清英雄马宝的儿子,宁可站着死,也不留那个腌脏的辫子,辱没了马家的名声。”
马仲英用力挥了挥拳头,心中如是想到,眼神看向了已经上了官道的便宜老爹马宝,至始至终,马宝都没有和马仲英告别,但马仲英可以确定,老爹的心一定很痛。
“爹……小五去了,您千万珍重。”
眼看马宝的背影拐进了一道山路,两世为人的马仲英第一次真心实意地承认了马宝就是他马仲英这一世的老爹。
听到小儿子的呼喊,马宝心头一颤,想要回头,可终究没有转过头去,而是继续催动战马,拐进了山路,消失在马仲英的视线中。
“大哥,二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小弟这就去了。”
良久。
马仲英又将视线放到了马仲明和马仲兴的身上,对着二人躬身行了一礼,转头大喝道:“震虏营随本将去龙山。”
“喏!”
随侍在官道一侧的李兴、张绍迁、贺明远等人应声领命,巴思克和马三德等原马家军将官却是对着马仲明和马仲兴抱了抱拳,算是当着最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