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惊为天人
杨林将这二十多人都留下来当炮手。只不过真正能实际操作这两门佛朗机炮的只有二十人。其余的人以预备炮手的身份留下来参加教习,为以后操作其它火炮打基础。
杨林是将门子弟,对火炮和火铳本就不陌生。再加他还有魂游异世的经历,军事知识那是翻了不知多少倍。对于如何操作这个时代原始的火炮自是不在话下。
因为时间紧迫,杨林不能给官兵们详细讲解火炮射击原理及相关知识。而是有针对性的让官兵知道如何操作火炮。例如瞄准、发射、装填和相应的操作程序及口令。
如今这个时代受火炮使用技术和战术的限制,两军交战时往往将火炮摆在阵前。利用短兵相接前的一段时间进行发射,以求杀伤和打乱对方的阵势。但是实际效果只能靠运气和炮手个人的经验来决定。
所以就会出现火炮没打上几炮,敌军就已冲到眼前的情形。这时炮手只能丢下火炮逃到己方身后,完全失去了火炮应有的作用。而且一门重型火炮如果算上驭手、警卫等人员,往往能达到十几甚至二十几人。不仅分工不明确,而且容易产生混乱。
杨林因此仿照后世中国军队炮兵班的人员设置,对其进行了修正和简化,尽最大可能提高炮兵的效率。他额定每门火炮算上炮长共十人,指定了炮长和各炮手人选,明确了职责、分工和站位。
如站位,炮长位于火炮左侧十至十二步处,主要负责观察、指挥和传令。他的视线可不受右侧火炮及硝烟的阻挡,便于观察瞭望。又可让各炮手清晰听到自己的口令;
一、二炮手位于火炮左右两侧,负责瞄准和射击。他们的视野角度较小,但是平直,便于观察目标情况;三、四炮手位于一、二炮手后方,视线不是很好,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前两位炮手调整炮身和高低角度;
五、六、七炮手位于前四位炮手后方五至七步处,主要
负责清理炮膛和装填弹药;
八炮手位于火炮最后方十至十五步,与炮身略呈直线。做为机动力量随时支援各炮手。同时他还兼任驭手,在火炮转移时负责驾驭车辆;
九炮手站位比八炮手还要远上五至七步,可完全观察到四周情况,负责为整个炮组提供警戒。
为了让炮手们明白命令,杨林将旋转炮身的口令改为“向左一个手指”或“向右一个手指”,这样就比军中常用的“向左一点儿”或“向右一点儿”等口令更规范明了。这样不管炮手是否有经验,都可以很好的执行命令。
这个时代的火炮没有高低机,所以杨林为了解决如何调整炮身高低的问题,想出了一个办法——垫木块。
木块其实是用结实的柞木现锯的薄木板,宽半尺,厚一寸五分。每垫一块木块,火炮的仰角就上升一些。当然,这些都是经过杨林计算的,不是胡乱弄的。
为了得知垫几块木块能打多远、弹道和弹着点等射击诸元,杨林拿着树枝在地上不断写写画画,进行缜密计算。
徐晋和彭义等官兵看着杨林在地上写的那些公式符号,简直把自己的上官惊为天人。他们虽然大眼瞪小眼的谁也不知道这些符号是干嘛用的,但知道这些天书一般的符号绝对和火炮有关。因此一个个屏气凝神大气也不敢多喘一下,生怕惊扰了杨林。
以致后来官兵们中有传言说,备御大人不仅会巫术用针线缝合伤口救人性命,而且还精通神鬼之法。只是在地上画了些天地鬼符,那些火炮就跟长了眼睛似的,指哪打哪厉害得很。就连朝廷花钱专门请来教授炮术的佛郎机人(葡萄牙人)也比不上他。
张魁武看着杨林在地上不断写写画画,心里激动的很。他是真想成为炮手们中的一员,然后在杨林的指挥下用火炮打击敌人。可惜他虽极有使用火器的经验,但身为哨官要指挥队伍作战,所以最后连预备炮手的身份都没混上,只能悻悻的返回甲哨。
杨林教习的重中之重,是反复演示如何装填火药、弹丸和更换子炮。他告诉官兵,眼前这两门佛朗机炮属于重炮,每次装药一定要用备好的工具进行装填,不要多也不要少。另外更换子炮也马虎不得。
因为子炮与母炮不是一个整体,炮膛接触的地方有空隙,如果更换子炮时没有更换到位,空隙过大就会导致发射时火药气体大量泄漏,最容易发生卡膛和炸膛的事故。所以装填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确保安全。
徐晋和彭义俩人都有过使用火器的经验,能很快领悟杨林的话,所以被指定为炮长。他们知道火炮是战场上的利器,所以在听过杨林的讲解后丝毫不敢马虎,带领炮手们反复进行练习。
在此期间,不断有斥候前来向杨林禀报后金追兵的进展情况,他都回令继续监视。等炮手们逐渐熟悉如何操作火炮后,他便暂时放下这里的事情,下山去查看各哨设伏情况。
杨林本想让炮手们打上两炮找找感觉,但他估算后金军正在向此地疾进,担心炮声会引来后金军斥候,所以只能打消这个念头。
张祝始终是杨林所下军令不折不扣的执行者,这位辽西大汉提着他那条特有的蛇皮马鞭,严格监督着官兵和百姓按照杨林的要求挖掘壕沟。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想起他那嘹亮的喝骂声,可他手中的鞭子却没看到举过几次。
官兵们都是农民出身,对这种挖沟掘壕的土工作业并不陌生。再加上百姓的帮助,干起活来的效率事半功倍。不到两个时辰,各哨都完成了各自的工事。
杨林沿着道路两侧仔细查看,对整体的情况很满意。所有的工事都是顺着地势挖掘,任何可能引起怀疑或是与周围环境不符的地方都进行了认真处理。确保不论是近看还是远看,都看不出任何有挖掘的痕迹,一切都要符合自然。为了逼真,有些地方特意留下脚印和尿渍,表明这里没有异常。
为了安抚对人类敏感的鸟兽,官兵被严令不得惊扰它们,更不得破坏它们的巢穴。务必使它们以正常的状态进行活动。同时挖壕沟时被移动的枯草、树枝、石头等物,都要按原样一丝不差的移回原处。甚至动物排的粪便也要原样不动的移回去。
官兵中虽有不解的抱怨,但没有谁敢对军令打折扣。自杨林执掌辽兵后,他就一改以往营中存在的陋习,要求部下对军令可以有意见,但必须严格执行。能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他不拖饷、不欠饷,做事公平公正。
一支队伍有没有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与长官的性格、能力和行事方式有很大关系。本来辽兵们的首任长官是大凌河备御杨应宗,如果他没在富察之战中阵亡,那么这支队伍与其他明军没什么区别,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在辽东战事中逐渐消亡;要么被形势所迫投降后金,成为汉八旗军的一员。但是杨林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富察之战辽兵们伤亡大半,活下来的跟随杨林一路到达叆阳。经过在此期间的磨合、休整和训练,杨林的性格习惯已经深深影响了这支队伍。
杨林灌输给这支队伍的信念只有两句话,“爱谁谁,不服就干!”、“宁被打死不被吓死!”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但却充满了血性和不屈。即便后来补充的这些新兵,在这精神的影响下,士气和战斗力也是要强于其他明军的。
用后世的话讲,杨林带领的这支队伍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敢战的精神。再加上他超前的训练方式,因此具有打胜仗的扎实基础。即便明廷以后会拖欠他们的饷银,会遭受上官和友军的排挤,也会有办法渡过难关。
奇袭雅尔古寨的成功,让杨林在这支队伍中又一次树立了无人可比的威信。使他有机会将《孙子兵法》中“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的论述变成现实。
采取出乎敌我双方意料的战术,将伏兵藏于地下,为稳定萨尔浒之战后的辽东局势做出了贡献。也再一次证明了他出色的战术素养和过人的胆量。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手下有一支作战意志坚强的队伍。
同样的,这支队伍也有杨林这位作战意志坚强的长官,带领他们不断取得胜利。而獾子沟,将是他又一扬名立威之地。
杨林是将门子弟,对火炮和火铳本就不陌生。再加他还有魂游异世的经历,军事知识那是翻了不知多少倍。对于如何操作这个时代原始的火炮自是不在话下。
因为时间紧迫,杨林不能给官兵们详细讲解火炮射击原理及相关知识。而是有针对性的让官兵知道如何操作火炮。例如瞄准、发射、装填和相应的操作程序及口令。
如今这个时代受火炮使用技术和战术的限制,两军交战时往往将火炮摆在阵前。利用短兵相接前的一段时间进行发射,以求杀伤和打乱对方的阵势。但是实际效果只能靠运气和炮手个人的经验来决定。
所以就会出现火炮没打上几炮,敌军就已冲到眼前的情形。这时炮手只能丢下火炮逃到己方身后,完全失去了火炮应有的作用。而且一门重型火炮如果算上驭手、警卫等人员,往往能达到十几甚至二十几人。不仅分工不明确,而且容易产生混乱。
杨林因此仿照后世中国军队炮兵班的人员设置,对其进行了修正和简化,尽最大可能提高炮兵的效率。他额定每门火炮算上炮长共十人,指定了炮长和各炮手人选,明确了职责、分工和站位。
如站位,炮长位于火炮左侧十至十二步处,主要负责观察、指挥和传令。他的视线可不受右侧火炮及硝烟的阻挡,便于观察瞭望。又可让各炮手清晰听到自己的口令;
一、二炮手位于火炮左右两侧,负责瞄准和射击。他们的视野角度较小,但是平直,便于观察目标情况;三、四炮手位于一、二炮手后方,视线不是很好,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前两位炮手调整炮身和高低角度;
五、六、七炮手位于前四位炮手后方五至七步处,主要
负责清理炮膛和装填弹药;
八炮手位于火炮最后方十至十五步,与炮身略呈直线。做为机动力量随时支援各炮手。同时他还兼任驭手,在火炮转移时负责驾驭车辆;
九炮手站位比八炮手还要远上五至七步,可完全观察到四周情况,负责为整个炮组提供警戒。
为了让炮手们明白命令,杨林将旋转炮身的口令改为“向左一个手指”或“向右一个手指”,这样就比军中常用的“向左一点儿”或“向右一点儿”等口令更规范明了。这样不管炮手是否有经验,都可以很好的执行命令。
这个时代的火炮没有高低机,所以杨林为了解决如何调整炮身高低的问题,想出了一个办法——垫木块。
木块其实是用结实的柞木现锯的薄木板,宽半尺,厚一寸五分。每垫一块木块,火炮的仰角就上升一些。当然,这些都是经过杨林计算的,不是胡乱弄的。
为了得知垫几块木块能打多远、弹道和弹着点等射击诸元,杨林拿着树枝在地上不断写写画画,进行缜密计算。
徐晋和彭义等官兵看着杨林在地上写的那些公式符号,简直把自己的上官惊为天人。他们虽然大眼瞪小眼的谁也不知道这些符号是干嘛用的,但知道这些天书一般的符号绝对和火炮有关。因此一个个屏气凝神大气也不敢多喘一下,生怕惊扰了杨林。
以致后来官兵们中有传言说,备御大人不仅会巫术用针线缝合伤口救人性命,而且还精通神鬼之法。只是在地上画了些天地鬼符,那些火炮就跟长了眼睛似的,指哪打哪厉害得很。就连朝廷花钱专门请来教授炮术的佛郎机人(葡萄牙人)也比不上他。
张魁武看着杨林在地上不断写写画画,心里激动的很。他是真想成为炮手们中的一员,然后在杨林的指挥下用火炮打击敌人。可惜他虽极有使用火器的经验,但身为哨官要指挥队伍作战,所以最后连预备炮手的身份都没混上,只能悻悻的返回甲哨。
杨林教习的重中之重,是反复演示如何装填火药、弹丸和更换子炮。他告诉官兵,眼前这两门佛朗机炮属于重炮,每次装药一定要用备好的工具进行装填,不要多也不要少。另外更换子炮也马虎不得。
因为子炮与母炮不是一个整体,炮膛接触的地方有空隙,如果更换子炮时没有更换到位,空隙过大就会导致发射时火药气体大量泄漏,最容易发生卡膛和炸膛的事故。所以装填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确保安全。
徐晋和彭义俩人都有过使用火器的经验,能很快领悟杨林的话,所以被指定为炮长。他们知道火炮是战场上的利器,所以在听过杨林的讲解后丝毫不敢马虎,带领炮手们反复进行练习。
在此期间,不断有斥候前来向杨林禀报后金追兵的进展情况,他都回令继续监视。等炮手们逐渐熟悉如何操作火炮后,他便暂时放下这里的事情,下山去查看各哨设伏情况。
杨林本想让炮手们打上两炮找找感觉,但他估算后金军正在向此地疾进,担心炮声会引来后金军斥候,所以只能打消这个念头。
张祝始终是杨林所下军令不折不扣的执行者,这位辽西大汉提着他那条特有的蛇皮马鞭,严格监督着官兵和百姓按照杨林的要求挖掘壕沟。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想起他那嘹亮的喝骂声,可他手中的鞭子却没看到举过几次。
官兵们都是农民出身,对这种挖沟掘壕的土工作业并不陌生。再加上百姓的帮助,干起活来的效率事半功倍。不到两个时辰,各哨都完成了各自的工事。
杨林沿着道路两侧仔细查看,对整体的情况很满意。所有的工事都是顺着地势挖掘,任何可能引起怀疑或是与周围环境不符的地方都进行了认真处理。确保不论是近看还是远看,都看不出任何有挖掘的痕迹,一切都要符合自然。为了逼真,有些地方特意留下脚印和尿渍,表明这里没有异常。
为了安抚对人类敏感的鸟兽,官兵被严令不得惊扰它们,更不得破坏它们的巢穴。务必使它们以正常的状态进行活动。同时挖壕沟时被移动的枯草、树枝、石头等物,都要按原样一丝不差的移回原处。甚至动物排的粪便也要原样不动的移回去。
官兵中虽有不解的抱怨,但没有谁敢对军令打折扣。自杨林执掌辽兵后,他就一改以往营中存在的陋习,要求部下对军令可以有意见,但必须严格执行。能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他不拖饷、不欠饷,做事公平公正。
一支队伍有没有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与长官的性格、能力和行事方式有很大关系。本来辽兵们的首任长官是大凌河备御杨应宗,如果他没在富察之战中阵亡,那么这支队伍与其他明军没什么区别,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在辽东战事中逐渐消亡;要么被形势所迫投降后金,成为汉八旗军的一员。但是杨林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富察之战辽兵们伤亡大半,活下来的跟随杨林一路到达叆阳。经过在此期间的磨合、休整和训练,杨林的性格习惯已经深深影响了这支队伍。
杨林灌输给这支队伍的信念只有两句话,“爱谁谁,不服就干!”、“宁被打死不被吓死!”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但却充满了血性和不屈。即便后来补充的这些新兵,在这精神的影响下,士气和战斗力也是要强于其他明军的。
用后世的话讲,杨林带领的这支队伍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敢战的精神。再加上他超前的训练方式,因此具有打胜仗的扎实基础。即便明廷以后会拖欠他们的饷银,会遭受上官和友军的排挤,也会有办法渡过难关。
奇袭雅尔古寨的成功,让杨林在这支队伍中又一次树立了无人可比的威信。使他有机会将《孙子兵法》中“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的论述变成现实。
采取出乎敌我双方意料的战术,将伏兵藏于地下,为稳定萨尔浒之战后的辽东局势做出了贡献。也再一次证明了他出色的战术素养和过人的胆量。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手下有一支作战意志坚强的队伍。
同样的,这支队伍也有杨林这位作战意志坚强的长官,带领他们不断取得胜利。而獾子沟,将是他又一扬名立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