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连上了
“是这样的,吕还山同学不是考上了华清嘛。
县里对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有特别奖励,我们是来送奖励的。”
陈涛仔细地看着眼前的中年妇女,他的目光很诚恳,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
女人连忙放下手中的簸箕,满是褶子的脸上开了花。
“快,快,领导进屋坐。没想到还有奖励,前段时间镇里刚奖励过。”
进屋的时候女人踢了一脚坐在地上的男娃:“快去,烧点水。”
男娃提溜一下从地上爬起来,唆了一下鼻涕,把手里面的“草根”扔在簸箕上,跑去了后屋。
“不用这么客气,我们就是来慰问慰问。看看是什么样的家庭竟然能够培养出这么好的学生。看看你们二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陈涛张口就来,说谎话都不打草稿。
女人有些不好意思地把手往裤子上擦了擦。
“孩子他爹腿有毛病,也下不了地,屋里乱的很,领导不如就在外面场院里坐坐。”
陈涛过来就是要确认一下吕还山的父母是个啥模样,哪里能不见她的父亲。
“大姐你就带我们进去看看,环境艰苦怕什么,出了金凤凰,这里就是千金不换的金窝窝。”
女人笑得更开心:“那好,我带你们去看看孩儿他爹。”
陈涛随着女人进屋。
屋檐低矮,他不得不佝偻着身子。
进屋环视,陈涛心里感慨。
这才是真的家徒四壁。
屋子里除了一个长长的案板放在中间,前面一张补了腿的八仙桌,旁边几把木头打制成的简易凳子,还有一些农具堆放在墙边,再无其他物件。
女人进了左手边的房间,陈涛和小朱也跟着进来。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难闻的药材味道。
倒不是说药材味道难闻,而是混杂着屋内污浊的空气,显得格外让人难以忍受。
一个面色惨白的男人正半躺在床上。
见到屋里进了人,他缓慢的挪动身子,坐了起来。
“孩她爸,这是政府来的人,要奖励还山考上华清。”
女人拾掇着屋里散乱的衣裳,终于给两人腾出来两个木椅子。
陈涛看了小朱一眼,小朱过去把准备好的一千块钱给男人。
男人的手还没有伸过来,女人就一把将钱接了过去。
“我拿着好了,他也动不了,屋里屋外都是我在忙活。”
女人拿过钱当面就点了起来。
“上次镇上都给了三千,这回县里怎么给得还少了,只有一千。”
女人嘴里嘟囔。
男人生了气:“给你就拿着,国家奖励的钱,还由得你挑三拣四。”
相比于女人的粗鄙,男人显得更有教养一些。
陈涛神色不变,似乎根本就没有看到夫妻俩人的口角。
“您是吕还山的父亲吕国华吧!”小朱问道。
男人身体很是虚弱,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你们要是想要看看我们怎么教育孩子的,就只能让你失望了。
还山那孩子能考上华清,全是她自己肯用功,脑子好,跟我们一点都没有关系。
早些年我腿没有坏,还能给家里赚点钱,让她日子过得好一点。
可现在却只是家里的拖累了。”
陈涛看着拿钱便走了出去的女人,犹豫了一会道:“好像妈妈不怎么太在乎还山这孩子。”
吕国华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她就一个农村妇女,重男轻女很正常。”
陈涛笑了笑,略微犹豫后道:“吕还山这孩子我见过,长得很好。继承了你们夫妻的优点啊!”
吕国华的神色变得有些不自然:“那孩子会长,脑子也好,她能走出去,还得多亏了国家的培养。”
陈涛心里有些疑惑。
看这吕国华的谈吐,似乎不像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看您说话很有文化。”小朱不失时机地递上一句。
吕国华摇了摇头,苦笑道:“文化值个啥,托生错了年代,连牛粪都不值。当年要是没文化,我也落不到这个下场。”
看着男人有些感慨,陈涛接着跟他聊了起来。
两人断断续续说了会话,中间那个男孩子过来送了一次水。
看着黑乎乎的瓷碗,陈涛和小朱都没有喝水的心思。
吕国华精神头不好,说了一会儿话便有点恹恹的模样。
陈涛和小朱起身告辞。
女人将两人送出去,临走时候还问了一句:“后面还有奖励不?”
陈涛回头:“说不好,大姐先回去吧!要还有,我们再过来。”
离开小山村,陈涛心里就有了八九分的底。
男人长年卧床,让他的精神面貌很不好,但他的五官模样却是端正分明。
陈涛看得仔细,男人眉毛浓密,是典型的卧蚕眉,浓眉之下是单眼皮,女人也是单眼皮。
父母两人都是单眼皮,怎么能生的出双眼皮的孩子来!
留在家里的男娃就是单眼皮,去县城里上学,年长一点的男孩子也是单眼皮。
家里墙上唯一的全家福上最能看出吕还山跟这一家人的不同。
回到镇上,陈涛就给家里打了电话。
他需要查一查吕国华的身份。
给家里打电话是想让系统里上班的父亲找人跟镇里打声招呼,这样他行动起来也方便一些。
陈涛觉得很快就要触摸到真相。
当晚他和小朱便住在镇里,隔天就去了镇里的户籍科。
陈涛在公安局的户籍科里看到了吕国华的户籍资料。
吕国华,1947年出生,祖籍赣省南都,于1974年迁入赣州。
陈涛默默推算着时间线。
小姨是1973年生下的女儿,不到周岁的时候将她托付给了好友。
等姨夫仲绍元一家从鲤鱼洲农场出来之后,他们便去打听女儿的下落。
哪知道当年的好友却已经离世,女儿据说是被托付给了别人,但那人去了何处,却是无人知晓。
寻亲的线索便断在了1974年。
而吕国华则正好是在这一年从南都来,鲤鱼洲农场就在南都东郊外。
吕还山应该就是当年姨夫托付友人照顾的那个孩子。
陈涛心中笃定,再无疑虑,叫上小朱又往山村跑。
县里对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有特别奖励,我们是来送奖励的。”
陈涛仔细地看着眼前的中年妇女,他的目光很诚恳,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
女人连忙放下手中的簸箕,满是褶子的脸上开了花。
“快,快,领导进屋坐。没想到还有奖励,前段时间镇里刚奖励过。”
进屋的时候女人踢了一脚坐在地上的男娃:“快去,烧点水。”
男娃提溜一下从地上爬起来,唆了一下鼻涕,把手里面的“草根”扔在簸箕上,跑去了后屋。
“不用这么客气,我们就是来慰问慰问。看看是什么样的家庭竟然能够培养出这么好的学生。看看你们二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陈涛张口就来,说谎话都不打草稿。
女人有些不好意思地把手往裤子上擦了擦。
“孩子他爹腿有毛病,也下不了地,屋里乱的很,领导不如就在外面场院里坐坐。”
陈涛过来就是要确认一下吕还山的父母是个啥模样,哪里能不见她的父亲。
“大姐你就带我们进去看看,环境艰苦怕什么,出了金凤凰,这里就是千金不换的金窝窝。”
女人笑得更开心:“那好,我带你们去看看孩儿他爹。”
陈涛随着女人进屋。
屋檐低矮,他不得不佝偻着身子。
进屋环视,陈涛心里感慨。
这才是真的家徒四壁。
屋子里除了一个长长的案板放在中间,前面一张补了腿的八仙桌,旁边几把木头打制成的简易凳子,还有一些农具堆放在墙边,再无其他物件。
女人进了左手边的房间,陈涛和小朱也跟着进来。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难闻的药材味道。
倒不是说药材味道难闻,而是混杂着屋内污浊的空气,显得格外让人难以忍受。
一个面色惨白的男人正半躺在床上。
见到屋里进了人,他缓慢的挪动身子,坐了起来。
“孩她爸,这是政府来的人,要奖励还山考上华清。”
女人拾掇着屋里散乱的衣裳,终于给两人腾出来两个木椅子。
陈涛看了小朱一眼,小朱过去把准备好的一千块钱给男人。
男人的手还没有伸过来,女人就一把将钱接了过去。
“我拿着好了,他也动不了,屋里屋外都是我在忙活。”
女人拿过钱当面就点了起来。
“上次镇上都给了三千,这回县里怎么给得还少了,只有一千。”
女人嘴里嘟囔。
男人生了气:“给你就拿着,国家奖励的钱,还由得你挑三拣四。”
相比于女人的粗鄙,男人显得更有教养一些。
陈涛神色不变,似乎根本就没有看到夫妻俩人的口角。
“您是吕还山的父亲吕国华吧!”小朱问道。
男人身体很是虚弱,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你们要是想要看看我们怎么教育孩子的,就只能让你失望了。
还山那孩子能考上华清,全是她自己肯用功,脑子好,跟我们一点都没有关系。
早些年我腿没有坏,还能给家里赚点钱,让她日子过得好一点。
可现在却只是家里的拖累了。”
陈涛看着拿钱便走了出去的女人,犹豫了一会道:“好像妈妈不怎么太在乎还山这孩子。”
吕国华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她就一个农村妇女,重男轻女很正常。”
陈涛笑了笑,略微犹豫后道:“吕还山这孩子我见过,长得很好。继承了你们夫妻的优点啊!”
吕国华的神色变得有些不自然:“那孩子会长,脑子也好,她能走出去,还得多亏了国家的培养。”
陈涛心里有些疑惑。
看这吕国华的谈吐,似乎不像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看您说话很有文化。”小朱不失时机地递上一句。
吕国华摇了摇头,苦笑道:“文化值个啥,托生错了年代,连牛粪都不值。当年要是没文化,我也落不到这个下场。”
看着男人有些感慨,陈涛接着跟他聊了起来。
两人断断续续说了会话,中间那个男孩子过来送了一次水。
看着黑乎乎的瓷碗,陈涛和小朱都没有喝水的心思。
吕国华精神头不好,说了一会儿话便有点恹恹的模样。
陈涛和小朱起身告辞。
女人将两人送出去,临走时候还问了一句:“后面还有奖励不?”
陈涛回头:“说不好,大姐先回去吧!要还有,我们再过来。”
离开小山村,陈涛心里就有了八九分的底。
男人长年卧床,让他的精神面貌很不好,但他的五官模样却是端正分明。
陈涛看得仔细,男人眉毛浓密,是典型的卧蚕眉,浓眉之下是单眼皮,女人也是单眼皮。
父母两人都是单眼皮,怎么能生的出双眼皮的孩子来!
留在家里的男娃就是单眼皮,去县城里上学,年长一点的男孩子也是单眼皮。
家里墙上唯一的全家福上最能看出吕还山跟这一家人的不同。
回到镇上,陈涛就给家里打了电话。
他需要查一查吕国华的身份。
给家里打电话是想让系统里上班的父亲找人跟镇里打声招呼,这样他行动起来也方便一些。
陈涛觉得很快就要触摸到真相。
当晚他和小朱便住在镇里,隔天就去了镇里的户籍科。
陈涛在公安局的户籍科里看到了吕国华的户籍资料。
吕国华,1947年出生,祖籍赣省南都,于1974年迁入赣州。
陈涛默默推算着时间线。
小姨是1973年生下的女儿,不到周岁的时候将她托付给了好友。
等姨夫仲绍元一家从鲤鱼洲农场出来之后,他们便去打听女儿的下落。
哪知道当年的好友却已经离世,女儿据说是被托付给了别人,但那人去了何处,却是无人知晓。
寻亲的线索便断在了1974年。
而吕国华则正好是在这一年从南都来,鲤鱼洲农场就在南都东郊外。
吕还山应该就是当年姨夫托付友人照顾的那个孩子。
陈涛心中笃定,再无疑虑,叫上小朱又往山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