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字卷 第六百三十节 噩耗,局势逆转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时的张怀昌却是脸色灰白,听着信使从辽东传回来的一系列急报。

    “为什么这么多消息集中在一起传回来?”张怀昌一边看一边听,脸色极其难看。

    “当时遭遇一连串的进攻,十分突然和混乱,从鸦鹘关到会安堡,以及宋家泊和丁字泊堡都陆续遭到了建州女真的突袭,总兵大人亲自上阵……”

    送信的信使是一名赵率教的一名亲信,张怀昌都见过,赵率教让其亲自来送信,并且还要负责解释,也足见形势之急迫和危险。

    “够了,他一镇总兵需要她亲自上阵么?他该做什么?熊廷弼呢?”张怀昌已经有些失态了,直呼熊廷弼的名字,“难道他去了两个月还在水土不服?”

    熊廷弼从一去辽东就不太顺,先是得了时疫,一直高烧不退,后来好不容易好了一些,才开始去视察边塞,结果不小心又因为马受惊跌落,摔伤了头部,后来又不小心受凉,再度发烧,饮食也有些不太习惯,一直在辽阳养病。

    信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也不好回答这个问题。

    “我在问你,熊廷弼在哪里?”张怀昌怒吼,几乎要震破公廨门窗。

    “熊大人一直病着,一直到事发之后,才强拖着病躯赶赴沉阳,但卑职看到熊大人瘦骨嶙峋精力不济,还在发烧,都不忍心,……”信使忍不住辩解一句。

    张怀昌忍不住吐出一口浊气,这是时运不济啊,怪得谁来?

    人家都病成这样了,没托病要求回来养病,还能怎样?

    可是赶上这个骨节眼儿上,军帅病倒,那就要出大事儿啊。

    从熊廷弼一去辽东,张怀昌就有一个不太好的预感。

    他其实是最支持冯紫英去辽东的。

    毕竟冯唐在辽东当过总督,而冯紫英上一次在辽东一战立威,赢得了无论是赵率教、杜松、刘綎、祖氏兄弟这帮老辽东武将还是曹文诏、贺人龙、毛文龙这些非辽东嫡系武将的一致认可。

    再让冯紫英去掌控辽东局面,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可惜啊!

    熊廷弼在西南和山东两战都打得一般,当然,在文臣中也算是不错了,但和冯紫英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最为关键的是熊廷弼之前从未去过辽东,对辽东十分陌生。

    此番去要迅速熟悉情况,可又赶上水土不服患病卧床,这一耽搁就是两三个月,失去了和一干武将熟悉了解的最佳时机,同时也对辽东地理和风土人情没能及时了解,这种局面就有些危险了。

    要打建州女真单靠辽东镇一镇是不行的,需要东江镇和蓟镇援军的支持,而要协调东江镇和蓟镇援军,就不是赵率教这个武人能做到的。

    毛文龙本来就和赵率教关系很冷澹,而尤世禄和赵率教也没什么交情,单单是一句顾大局可很难让这些武人倾力相助。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org换源app】

    何况这仗一旦打起来,都涉及到各自部队的生死存亡,谁当先锋,谁作中军,谁为后部,这都相当讲究,涉及到胜负利益和伤亡损失,谁能作这个主?我又凭什么听你的?

    唯有文臣为帅才能作此拍板,才能平衡各方关系,也才能让他们俯首听令。

    熊廷弼这一病倒,就失去了平衡左右整个战局的支柱,这一仗还没打,就输了一半。

    “现在情况如何?你细细道来,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有现状,你都给我说个明白!”张怀昌几乎是咬牙切齿了。

    只是粗略地看了看递交上来的几封信函,他的心脏都抽紧了。

    每一个都是糟糕无比的消息,而且最让他触目惊心和胆寒的是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水倒戈和内应呼应,直接导致了诸多关隘的势如破竹,或者就是里应外合。

    这不用猜,都知道又是李永芳的手段。

    信使当然能够理解尚书大人的暴怒,但此时再是多么糟糕的局面,他也不敢隐瞒,事实上他一路奔行而来,从辽东到京师城,换马不换人,就是要来向兵部禀报清楚,现在辽东局面有多么险恶,请求朝廷立即予以增援。

    “大人,卑职从沉阳过来已经有十日了,这期间究竟还有什么变故卑职并无所知,只能将离开之前总兵大人交待的一些情况报告,……”

    张怀昌竭力压制住内心的怒气和紧张,平抑自己内心的愤恨。

    自己好歹也是大风大浪里颠簸过来的,不是没见过这些场面,但这些破事儿来得委实太不是时候了。

    只是好不容易给内阁诸公带来一些好消息,现在诸公还等着研究军务,期望着能尽早解决河北事务,再来应对北疆战事呢,现在可好,蒙古人这边还只是有异动,辽东就已经出事了。

    这一说就是半个时辰,期间内阁那边已经派人来催,但张怀昌没有理睬。

    “这么说,从已知和觉察到的反叛军将,至少有七人了,嗯,还都是守备以上的,赵率教带的好兵啊,李成梁这厮!”

    张怀昌已经有些失态了。

    这要算起来,也不能完全是赵率教的错,他才当两年总兵。

    之前是曹文诏,再之前就是冯唐,但时间说起来都不长,略有调整,但大部分都沿袭前任遗留下来的。

    而在往前推就是李成梁了,可以说现在辽东镇武将的基本架构都是李成梁时代打下的,即便是历任几任总兵,但时间太短,都没能改变其根本性的架构。

    说来说去还是朝廷的错!

    如果让冯唐在辽东任上一直担任总督兼总兵,岂会有今日,甚至上一次辽东之变的祸事?

    那个时候其实冯唐已经再开始着手调整了,比如曹文诏和贺人龙就是他带过去的,毛文龙也是冯唐发掘的。

    如果陆陆续续将赵率教、杜松、刘綎、祖氏兄弟这些人以及下边的武官们慢慢交流到蓟镇、大同、宣府任职,不说绝对不会发生此类事件,但是像现在如此大规模的叛变,是绝对不可能的。

    好一个李永芳!

    努尔哈赤真把这厮的用处用到了极致!

    冯紫英其实也早就和自己提及过对李永芳叛变后的担忧,哪怕是冯唐离任蓟辽总督之后也不断提及。

    上一次辽东之变后,冯紫英也和张怀昌谈过。

    但是说易行难,辽东从守备到游击再到参将、副总兵,总数达上百人,你能怀疑谁?

    你说调整就调整,难道不会影响整个辽东战局防务?

    赵率教这个总兵官都没有主动提及,应该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现在看来没有太大效果。

    很多东西本身也是隐藏在很深处,人家几十年的交情,你平素交谈几句,或者接触几下,就能觉察出来?

    都是些老谋深算久经沙场的老贼,岂会因为你随便试探几下就能窥测出端倪来了?

    张怀昌扶额咬牙不语。

    遇上这种事情该怎么办?

    这不是军事失利,也不是武将无能,更不是将帅失和,都是预料不到的反戈一击,你怎么防范?

    或许熊廷弼还是有些责任,当然这不能全怪熊廷弼,他患病不起是事实,但未能完全履职也是事实。

    他缺乏对辽东武将的了解,性子也有些刚硬,缺乏怀柔手段,这么短时间里难免就难以达到朝廷所希冀达到的效果。

    想到这里张怀昌就越发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在内阁计议时坚持要让冯紫英去辽东,酿成此番大错。

    至于说内阁诸公心中那些小心思他不是不知道,但在关乎整个辽东战局的成败存亡问题上,任何东西都可以丢在一边。

    他可是辽东人!

    “我知道了。”张怀昌只能收拾起无限懊悔和感伤的情怀,摆摆手,“你先去驿馆休息,不要走远,我要立即向内阁报告,有什么情况可能还要召你。”

    信使赶紧起身应是,下去休息去了。

    这一路颠簸奔行,其间实在需要休息,就让驿站用马车拉着自己打盹儿。

    马车速度肯定不及骑马,但好歹能睡一会儿,精神稍有回复便又换成骑马。

    好在现在从沉阳——辽阳——广宁——山海关——京师这一线的驿道都修缮一新,路况很好,骑马也好,马车也好,都基本上不会遭遇什么路烂延滞的影响。

    待到信使离开,张怀昌这才定下心来捋了捋整个情况,他需要在去内阁之前仔细评估和计较一番,然后还要拿出一个大致的想法出来。

    作为兵部尚书,他当然不可能像刚才那名信使一样鹦鹉学舌地去向内阁诸公们复述一遍情况,他要拿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以及还要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来。

    换人?

    恐怕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不说熊廷弼在其间犯了多大错误,单单是他这身体就已经扛不住这种水土不服时疫缠身之下的高强度战事了,无论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需要换人了。

    但是换谁上?孙承宗?

    理论上孙承宗最合适。

    现在山西局面已经逐渐稳定,尤其是在河北东部这一战全歼了东部白莲乱军之后,对周边形势的影响还是明显的,山西局面一样也要受到影响,可以说山西局势无大碍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