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字卷 第七十二节 待发
轻抚杯盖,永隆帝嘴角挂着一丝笑意,身体靠在御座中,有些闲适地启口问道:“动了?”
“回禀皇上,张承荫来信,应该就在今日。”卢嵩沉声道:“牛继宗已经命令孙绍祖返回大同那边开始集结兵力,大同镇的新平路、东路都已经提前动了起来,杨大人那边还没有动静,孙绍祖还是有些厉害,把封锁工作做得很好,另外卢克己,……”
“丁良东那边呢?”大同北东路是很重要,掌握兵力最雄厚,永隆帝也最关心这一部,只要北东路路稳得住,孙绍祖就算是能把大同新平路、东路甚至中路说动,只要北东路在背后,便可以伺机给其致命一击。
“丁良东还在和牛继宗虚与委蛇,可以放心。”卢嵩保证道。
“好,只要丁良东把军队控制住,那孙绍祖就不足为虑。”永隆帝满意地点点头,“北西路和西路那边……”
“皇上放心,北西路和西路那边都是冯段两家族人,不可能跟着牛继宗走的,牛继宗也知道他拉拢不了那边,反而会暴露自己,所以根本就没有去联络,……”卢嵩断然道:“只要孙绍祖那边一动,杨元就会立即动手,……”
“很好,大同那边就如此安排,宣府军这边就看张承荫的了。”永隆帝悠然一笑,“牛继宗倒是打得好算盘,还真以为这宣府镇就是他的私家军了,可以为所欲为了,张承荫这一次表现好,此间事了,朕便让其当宣大总督!”
卢嵩也恭维道:“皇上深谋远虑,登基前就埋上这条线,连臣都被瞒过了,当初王子腾便放手重用张承荫,臣还以为张承荫是王子腾的人,牛继宗接手之后更是大加提拔,臣就在疑惑兵部那边就算是真的和牛继宗撕破脸也不该让张承荫担任宣府总兵才对,没想到……”
“呵呵,朕这算什么深谋远虑,不过是随手布下一着闲棋,谁曾想会派上用场。”永隆帝颇为得意地道:“不过只怕当初父皇任用张承荫为参将时只怕也不知道张承荫会是朕的人吧?”
卢嵩微微点头,但是随即又皱了皱眉,提出自己的担心:“不过牛继宗对宣府镇插手很深,张承荫作为宣府总兵真正的心腹,能影响控制的也只有三四个参将和一个副总兵,……”
“够了,只要他在其中突然亮明旗帜,朕就不信他牛继宗还能把那惶然不知所措的几万人说动行那当诛九族的谋逆之事,真当朕是死人么?”永隆帝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微笑,“朕还真希望看到牛继宗那仓皇失措的一幕,那可真的太有趣了。。”
“皇上神机妙算,微臣佩服。”卢嵩其实不太喜欢这种行险之举,但是他也能理解永隆帝的担心。
不把义忠亲王在京畿这一带的党羽铲除干净,皇上便不可能放心地把皇位交给储君。
皇上的几个儿子,说实话都未经风雨,很难和沉浮数十年且势力毫发无损的义忠亲王相抗,而皇上现在身体越发不佳,所以时间才格外紧迫,不得已才有此举。
“呵呵,朕何尝不知道这不是正大光明之举,说起来都惭愧,朕身为天子,却还需要和一干人如此煞费苦心地斗智斗勇,也是张氏一族的耻辱!”
永隆帝内心也是憋屈无比,可自己父皇还在,当初继位之时便要自己立下誓言,若是老大没有不臣之心,便要保他一脉,可这又没有不臣之心怎么来认定?
最终自然还要父皇来认可,岂不是让自己自缚手脚难以放手施为?
永隆帝也不想遵守这个约定,但考虑到父皇一旦翻脸站到了老大那边,永隆帝却有些心虚。
背上不孝和煮豆燃豆的恶名,只怕自己闭眼都不得安宁,而且还真说不好最后谁胜谁负,所以才会隐忍到如今。
现在好了,只要牛继宗敢纵宣府兵入京畿行大逆不道之事,那边是无论如何也坐实了老大和牛继宗他们的不臣之心,便是父皇也难以维护,自己也是精心布置才能设计出这样一局来,这也是能把整个局面崩坏控制到最小范围之内的情形了。
“皇上,那寿王和璐妃那边,……”卢嵩犹疑再三,还是问道。
永隆帝脸色微微一沉,眉宇间浮起一抹阴郁,良久才缓缓道:“暂且不去管他们,你把里外人安排好,待到把老大这边处置完毕,朕再来和他们慢慢计较!”
“可是李可灼和崔文升那边……”卢嵩不解地问道。
“卢嵩你不必担心,李可灼对丹道还是颇有造诣的,太医院那边也承认这一点,崔文升对朕的忠心你应该清楚,他把一切都已经如实禀明了,朕要说将计就计未免太过无聊,由得他们去,只管闲观便是,……”永隆帝充满自负地道:“你们龙禁尉在一旁盯死看牢即可,且看他们表演吧。”
卢嵩还是觉得不妥,想要再进言,却被永隆帝打断:“好了,此事便如此办,另外,兵部和你们都说冯唐在庆阳整军,集结了三边四镇数万精锐,这是要做什么?兵部去函询问,冯唐回答是担心陕北大旱引发民变,另外还说边墙之外的白莲教亦有异动,你们龙禁尉可有这边消息?”
卢嵩心中一沉,他原以为永隆帝对冯紫英颇为亲善,却没想到皇上对冯唐却如此疑忌。
“回禀皇上,冯唐从上任伊始便开始整肃四镇军队,主要是对宁夏甘肃和固原三镇军队进行整肃,刘东旸、土文秀和许朝以及刘百川所部皆是其整肃对象,另外固原军糜烂,据称冯唐很不满意,也要求固原军进行大幅度整训,所以从这两个月获得的消息看,冯唐都是全力以赴在整训西北四镇,但主要是除榆林镇以外的三镇军队,目前在庆阳集结整训的军队大概在八万人左右,另外第二批尚有四万人左右正在从甘肃、宁夏二镇源源不断向庆阳汇聚,估计这一批军队到后,第一批为期三个月的整训就将结束,也会返回甘宁二镇驻地,……”
卢嵩的回答没有能让永隆帝满意,他狐疑地问道:“就这么简单,十多万大军驻扎庆阳整训,虽说向兵部报备过,但是兵部张怀昌说知晓此事,只是没想到整训规模和力度这么大,朕还以为冯唐拿了几十万两银子过去是安抚和裁汰军队去了,但看这样子冯唐是不愿意裁撤固原镇,兵部称已经收到冯唐的正式公文,希望暂缓甚至是取消裁撤固原镇的意见,他的意图何在?……”
这个话题卢嵩无法回答,他只能就下边报上来的情报消息进行汇总分析,但是冯唐意欲何为他却不能走出结论,那还是内阁和兵部以及皇上来评判,但皇上内心的猜忌却不言而喻,卢嵩也很清楚皇上对武将们的不信任是根深蒂固,这也不是皇上一人,而是从前明到大周,皇帝对带兵武将素来如此,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文臣领军,武将带兵,甚至还要内侍监军,就是要形成相互制衡,避免失控。
好一阵后,卢嵩才低声道:“皇上,冯唐本人似乎并不想留在三边,他还是更愿意去辽东,这一点臣也听闻冯唐提起过,他更愿意和建州女真打仗,另外其子冯铿现在是文臣,他也只有这一子,冯铿当下深受皇上您的器重,冯唐只有感恩之理,……”
永隆帝吐出一口浊气,微微点头:“朕当然明白这些,但是这些武人素来骄横,看看这些武勋们,若非以文驭武乃是国策,这些武人只怕就要变成后唐藩镇一般了,朕可不希望变成晚唐那些傀儡皇帝一般,……”
卢嵩连连摇头:“皇上多虑了,当下情形时局和晚唐截然不同,文臣主政之格局不可动摇,而九边军队全赖朝廷后勤补给才得以维系,即便如此,边军亦经常闹饷,若没有朝廷粮饷,冯唐这些武将何德何能能让饿着肚子的士卒们跟着他们走?”
“但愿如此吧。”永隆帝也摇摇头,“就怕这些武人们,欺瞒军士,抢功诿过,将所有过错罪责都归于朝廷,激起士卒们的怒气,进而以此为旗帜,……”
永隆帝说得严重,让卢嵩都悚然一惊,“皇上,您这个说法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了,哪一个武将能有如此本事让军士饿着肚子听他画饼?即便是一时蒙蔽,稍稍几日,只怕就要原形毕露了吧?”
永隆帝也觉得自己这番说辞有些危言耸听了,但有些事情不可不防。
冯家在边军中的影响力还是太大了一些,若是冯紫英是个武人,他就真要断然处置了。
李家、麻家这些武人家族都是如此,朝廷都不会允许这种局面出现,也幸好冯紫英走了士人文臣之路。
但即便如此,永隆帝也不打算再让冯唐回辽东了,蓟辽总督之职,此间事了,便要免去,让文臣担任总督才是正理。
“回禀皇上,张承荫来信,应该就在今日。”卢嵩沉声道:“牛继宗已经命令孙绍祖返回大同那边开始集结兵力,大同镇的新平路、东路都已经提前动了起来,杨大人那边还没有动静,孙绍祖还是有些厉害,把封锁工作做得很好,另外卢克己,……”
“丁良东那边呢?”大同北东路是很重要,掌握兵力最雄厚,永隆帝也最关心这一部,只要北东路路稳得住,孙绍祖就算是能把大同新平路、东路甚至中路说动,只要北东路在背后,便可以伺机给其致命一击。
“丁良东还在和牛继宗虚与委蛇,可以放心。”卢嵩保证道。
“好,只要丁良东把军队控制住,那孙绍祖就不足为虑。”永隆帝满意地点点头,“北西路和西路那边……”
“皇上放心,北西路和西路那边都是冯段两家族人,不可能跟着牛继宗走的,牛继宗也知道他拉拢不了那边,反而会暴露自己,所以根本就没有去联络,……”卢嵩断然道:“只要孙绍祖那边一动,杨元就会立即动手,……”
“很好,大同那边就如此安排,宣府军这边就看张承荫的了。”永隆帝悠然一笑,“牛继宗倒是打得好算盘,还真以为这宣府镇就是他的私家军了,可以为所欲为了,张承荫这一次表现好,此间事了,朕便让其当宣大总督!”
卢嵩也恭维道:“皇上深谋远虑,登基前就埋上这条线,连臣都被瞒过了,当初王子腾便放手重用张承荫,臣还以为张承荫是王子腾的人,牛继宗接手之后更是大加提拔,臣就在疑惑兵部那边就算是真的和牛继宗撕破脸也不该让张承荫担任宣府总兵才对,没想到……”
“呵呵,朕这算什么深谋远虑,不过是随手布下一着闲棋,谁曾想会派上用场。”永隆帝颇为得意地道:“不过只怕当初父皇任用张承荫为参将时只怕也不知道张承荫会是朕的人吧?”
卢嵩微微点头,但是随即又皱了皱眉,提出自己的担心:“不过牛继宗对宣府镇插手很深,张承荫作为宣府总兵真正的心腹,能影响控制的也只有三四个参将和一个副总兵,……”
“够了,只要他在其中突然亮明旗帜,朕就不信他牛继宗还能把那惶然不知所措的几万人说动行那当诛九族的谋逆之事,真当朕是死人么?”永隆帝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微笑,“朕还真希望看到牛继宗那仓皇失措的一幕,那可真的太有趣了。。”
“皇上神机妙算,微臣佩服。”卢嵩其实不太喜欢这种行险之举,但是他也能理解永隆帝的担心。
不把义忠亲王在京畿这一带的党羽铲除干净,皇上便不可能放心地把皇位交给储君。
皇上的几个儿子,说实话都未经风雨,很难和沉浮数十年且势力毫发无损的义忠亲王相抗,而皇上现在身体越发不佳,所以时间才格外紧迫,不得已才有此举。
“呵呵,朕何尝不知道这不是正大光明之举,说起来都惭愧,朕身为天子,却还需要和一干人如此煞费苦心地斗智斗勇,也是张氏一族的耻辱!”
永隆帝内心也是憋屈无比,可自己父皇还在,当初继位之时便要自己立下誓言,若是老大没有不臣之心,便要保他一脉,可这又没有不臣之心怎么来认定?
最终自然还要父皇来认可,岂不是让自己自缚手脚难以放手施为?
永隆帝也不想遵守这个约定,但考虑到父皇一旦翻脸站到了老大那边,永隆帝却有些心虚。
背上不孝和煮豆燃豆的恶名,只怕自己闭眼都不得安宁,而且还真说不好最后谁胜谁负,所以才会隐忍到如今。
现在好了,只要牛继宗敢纵宣府兵入京畿行大逆不道之事,那边是无论如何也坐实了老大和牛继宗他们的不臣之心,便是父皇也难以维护,自己也是精心布置才能设计出这样一局来,这也是能把整个局面崩坏控制到最小范围之内的情形了。
“皇上,那寿王和璐妃那边,……”卢嵩犹疑再三,还是问道。
永隆帝脸色微微一沉,眉宇间浮起一抹阴郁,良久才缓缓道:“暂且不去管他们,你把里外人安排好,待到把老大这边处置完毕,朕再来和他们慢慢计较!”
“可是李可灼和崔文升那边……”卢嵩不解地问道。
“卢嵩你不必担心,李可灼对丹道还是颇有造诣的,太医院那边也承认这一点,崔文升对朕的忠心你应该清楚,他把一切都已经如实禀明了,朕要说将计就计未免太过无聊,由得他们去,只管闲观便是,……”永隆帝充满自负地道:“你们龙禁尉在一旁盯死看牢即可,且看他们表演吧。”
卢嵩还是觉得不妥,想要再进言,却被永隆帝打断:“好了,此事便如此办,另外,兵部和你们都说冯唐在庆阳整军,集结了三边四镇数万精锐,这是要做什么?兵部去函询问,冯唐回答是担心陕北大旱引发民变,另外还说边墙之外的白莲教亦有异动,你们龙禁尉可有这边消息?”
卢嵩心中一沉,他原以为永隆帝对冯紫英颇为亲善,却没想到皇上对冯唐却如此疑忌。
“回禀皇上,冯唐从上任伊始便开始整肃四镇军队,主要是对宁夏甘肃和固原三镇军队进行整肃,刘东旸、土文秀和许朝以及刘百川所部皆是其整肃对象,另外固原军糜烂,据称冯唐很不满意,也要求固原军进行大幅度整训,所以从这两个月获得的消息看,冯唐都是全力以赴在整训西北四镇,但主要是除榆林镇以外的三镇军队,目前在庆阳集结整训的军队大概在八万人左右,另外第二批尚有四万人左右正在从甘肃、宁夏二镇源源不断向庆阳汇聚,估计这一批军队到后,第一批为期三个月的整训就将结束,也会返回甘宁二镇驻地,……”
卢嵩的回答没有能让永隆帝满意,他狐疑地问道:“就这么简单,十多万大军驻扎庆阳整训,虽说向兵部报备过,但是兵部张怀昌说知晓此事,只是没想到整训规模和力度这么大,朕还以为冯唐拿了几十万两银子过去是安抚和裁汰军队去了,但看这样子冯唐是不愿意裁撤固原镇,兵部称已经收到冯唐的正式公文,希望暂缓甚至是取消裁撤固原镇的意见,他的意图何在?……”
这个话题卢嵩无法回答,他只能就下边报上来的情报消息进行汇总分析,但是冯唐意欲何为他却不能走出结论,那还是内阁和兵部以及皇上来评判,但皇上内心的猜忌却不言而喻,卢嵩也很清楚皇上对武将们的不信任是根深蒂固,这也不是皇上一人,而是从前明到大周,皇帝对带兵武将素来如此,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文臣领军,武将带兵,甚至还要内侍监军,就是要形成相互制衡,避免失控。
好一阵后,卢嵩才低声道:“皇上,冯唐本人似乎并不想留在三边,他还是更愿意去辽东,这一点臣也听闻冯唐提起过,他更愿意和建州女真打仗,另外其子冯铿现在是文臣,他也只有这一子,冯铿当下深受皇上您的器重,冯唐只有感恩之理,……”
永隆帝吐出一口浊气,微微点头:“朕当然明白这些,但是这些武人素来骄横,看看这些武勋们,若非以文驭武乃是国策,这些武人只怕就要变成后唐藩镇一般了,朕可不希望变成晚唐那些傀儡皇帝一般,……”
卢嵩连连摇头:“皇上多虑了,当下情形时局和晚唐截然不同,文臣主政之格局不可动摇,而九边军队全赖朝廷后勤补给才得以维系,即便如此,边军亦经常闹饷,若没有朝廷粮饷,冯唐这些武将何德何能能让饿着肚子的士卒们跟着他们走?”
“但愿如此吧。”永隆帝也摇摇头,“就怕这些武人们,欺瞒军士,抢功诿过,将所有过错罪责都归于朝廷,激起士卒们的怒气,进而以此为旗帜,……”
永隆帝说得严重,让卢嵩都悚然一惊,“皇上,您这个说法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了,哪一个武将能有如此本事让军士饿着肚子听他画饼?即便是一时蒙蔽,稍稍几日,只怕就要原形毕露了吧?”
永隆帝也觉得自己这番说辞有些危言耸听了,但有些事情不可不防。
冯家在边军中的影响力还是太大了一些,若是冯紫英是个武人,他就真要断然处置了。
李家、麻家这些武人家族都是如此,朝廷都不会允许这种局面出现,也幸好冯紫英走了士人文臣之路。
但即便如此,永隆帝也不打算再让冯唐回辽东了,蓟辽总督之职,此间事了,便要免去,让文臣担任总督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