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分配大会
临近离开,有很多事需要安排好,比如说,叶蓁蓁和崔维桢需要回叶家村一趟。
这次回去,主要是为了赋税和徭役一事。
依照大周律法,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可以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顾名思义,就是他名下的田地可以不用征纳赋税,家人也不用去服徭役,这是朝廷对读书人的鼓励和宽待。
崔维桢考中秀才有,一共有免除两名徭役资格和二十亩赋税额度和,徭役用在叶大勇和叶三勇身上了,田地的则是用在他们的八亩地和族学的十二亩上。
现在他成了举人,免除赋税的额度上升,可以免除十人徭役和一百亩二十亩赋税,他留下七十亩额度自用,剩余的名额拿去送人情。
七叔公知道他回乡目的,非常热情地在村口迎接,看到他们就笑得脸上的褶子都开来,“维桢,蓁蓁,你们回来了,现在我们叶家村可涨脸了,整个临西县都知道解元公是从我们叶家村走出来的,乡亲们走出去,谁都要高看上一眼,里正还整日来我们村里慰问,饶了我们不少好处呢。”
为什么家家户户只要有条件就培养读书人考取功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毕竟在叶家村生活了好几年,崔维桢还是很有感情的,也把七叔公当成长辈对待,谦虚了一番后,才道,“七叔公,我有三十亩地赋税和八名徭役空余,你看看如何分给乡亲们。”
七叔公顿时笑逐颜开,连忙说道,“赋税名额总不能随意变动,但固定让几家乡亲长期占据名额也不公平,因此我想了个办法,等会儿让乡亲们在祖庙集合开会,大家一起商讨投票选出固定免税田亩和人选,到时候去官府登记在册,以后就不用征用他们的赋税和徭役。但在实际上呢,这样的待遇是每年轮换的,从第二年开始,那些该享受待遇的人家,他们的赋税和徭役就需要登记的那几家负责。到时候我们选出结果,再让你来定夺,这样也能公平公正,谁也不能说半点不是。”
崔维桢点头,对这个决策表示赞许。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聚集到祖庙前的广场上,一看到崔维桢等人过来,响起一片欢呼,所有人都热情地与崔维桢打着招呼,若不是碍于他如今的身份,怕是要凑上来以肢体表示亲热了。
崔维桢也没有摆架子,一一与族中长老和岳家问好,对于其余村民也是客气地点头致意,等到现场气氛冷静下来,七叔公才开始主持分配大会。
因为是投票商讨,广场上摆放着一个大箱子,到时候村民商议好之后就直接把选中的人家投进去就可以了。
叶蓁蓁听了一耳朵,发现大家商议选举的人,都是在村里乡性不错的人家,对方不是德高望重的七叔公,就是老实好人缘的二德叔,像叶世明一家,压根儿就没人选。
其实这也好理解。
毕竟定下的赋税徭役是在官府上报备的,那些人就是铁钉钉的实惠人家,要是日后他们不愿意履行分配,村里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为了他们日后的利益着想,自然是要选个能够遵守诺言的人家了。
像叶世明这种的,在村里已经没有名声可言,再加上大家都知道他家和崔家离心离德,自然不会自讨没趣。
最终结果和叶蓁蓁听得差不多,绝大部分人对此都表示满意。
当然,李二娘就属于这小部分。
在七叔公公布结果后,她立马不甘心地跳起来,“凭什么没选我家!我是大丫她奶,世明更是她二叔,她给村里带来的荣誉我们半点没沾到,全便宜你们这些外人,还有没有天理了!
七叔公她不敢招惹,眼神像刀子似的全落在二德叔身上了,看得二德叔一阵不自在,嘴唇动了动,已经动了把名额让出去的想法。
——作为邻居,他太了解李二娘的战斗力了,不想为了名额把日子过得鸡犬不宁。
叶蓁蓁抢在他推让之前开口了,“二德叔怎么是外人了?叶家村同根同源,都是一家人,那大家推举他又怎么了?再说了,二德叔他们只是占个名额而已,又不是没给大家好处,您反对个什么劲儿呢。”
当初维桢院试,人家二德叔特地放下农活来往相送,仅凭这份心就值得人惦记住,李二娘虽然是叶蓁蓁家人,但她又做了什么好事?不结仇怨就好了!
时移世易,崔家一再发达,李二娘以前敢蹦跶,现在给她一百个胆子都不敢挑衅——她可听二儿子说了,举人就是官老爷了!
于是她嚣张的气焰有所收敛,但还是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大丫,你给你爹和三叔都免了赋税徭役,怎么就不想想你二叔呢。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们,但你爷还靠着你二叔养呢,日后他晚年吃苦,对你名声也不好啊。”
居然演起了苦情戏。
叶蓁蓁对此无动于衷,她对叶伯山没有半点感情,有他爹和三叔在,肯定不会让他晚景凄凉的,李二娘想要用这个拿捏她,是打错主意了。
谁知道她没表示,崔维桢居然被说动了。
“我可以分出十亩的额度,承担二叔名下的赋税,权当是我这个当孙女婿的,替蓁蓁孝顺你们二老。”
李二娘的表情,就像是被从天而降的馅饼砸中一样,
她从未想过看起来冷情冷性的崔维桢会给二房好处,半晌回不过神来。
作为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她看得人比吃得盐还多,别看崔维桢对谁都客气有礼,其实最冷情冷性不过,虽然他和大丫成亲,但从未把他们放在眼里,因此她从不敢去招惹他。
所以在她的观念里,哪怕是几番与她动怒的叶蓁蓁,都比崔维桢容易说动,因此她从未想过,居然是他率先抛来橄榄枝。
这样天大的好处从天而降,她顾不上研究是为什么,忙不迭地点头应下,生怕晚了崔维桢就改变主意了。
这一次集会,就这么差强人意地结束了。
这次回去,主要是为了赋税和徭役一事。
依照大周律法,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可以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顾名思义,就是他名下的田地可以不用征纳赋税,家人也不用去服徭役,这是朝廷对读书人的鼓励和宽待。
崔维桢考中秀才有,一共有免除两名徭役资格和二十亩赋税额度和,徭役用在叶大勇和叶三勇身上了,田地的则是用在他们的八亩地和族学的十二亩上。
现在他成了举人,免除赋税的额度上升,可以免除十人徭役和一百亩二十亩赋税,他留下七十亩额度自用,剩余的名额拿去送人情。
七叔公知道他回乡目的,非常热情地在村口迎接,看到他们就笑得脸上的褶子都开来,“维桢,蓁蓁,你们回来了,现在我们叶家村可涨脸了,整个临西县都知道解元公是从我们叶家村走出来的,乡亲们走出去,谁都要高看上一眼,里正还整日来我们村里慰问,饶了我们不少好处呢。”
为什么家家户户只要有条件就培养读书人考取功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毕竟在叶家村生活了好几年,崔维桢还是很有感情的,也把七叔公当成长辈对待,谦虚了一番后,才道,“七叔公,我有三十亩地赋税和八名徭役空余,你看看如何分给乡亲们。”
七叔公顿时笑逐颜开,连忙说道,“赋税名额总不能随意变动,但固定让几家乡亲长期占据名额也不公平,因此我想了个办法,等会儿让乡亲们在祖庙集合开会,大家一起商讨投票选出固定免税田亩和人选,到时候去官府登记在册,以后就不用征用他们的赋税和徭役。但在实际上呢,这样的待遇是每年轮换的,从第二年开始,那些该享受待遇的人家,他们的赋税和徭役就需要登记的那几家负责。到时候我们选出结果,再让你来定夺,这样也能公平公正,谁也不能说半点不是。”
崔维桢点头,对这个决策表示赞许。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聚集到祖庙前的广场上,一看到崔维桢等人过来,响起一片欢呼,所有人都热情地与崔维桢打着招呼,若不是碍于他如今的身份,怕是要凑上来以肢体表示亲热了。
崔维桢也没有摆架子,一一与族中长老和岳家问好,对于其余村民也是客气地点头致意,等到现场气氛冷静下来,七叔公才开始主持分配大会。
因为是投票商讨,广场上摆放着一个大箱子,到时候村民商议好之后就直接把选中的人家投进去就可以了。
叶蓁蓁听了一耳朵,发现大家商议选举的人,都是在村里乡性不错的人家,对方不是德高望重的七叔公,就是老实好人缘的二德叔,像叶世明一家,压根儿就没人选。
其实这也好理解。
毕竟定下的赋税徭役是在官府上报备的,那些人就是铁钉钉的实惠人家,要是日后他们不愿意履行分配,村里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为了他们日后的利益着想,自然是要选个能够遵守诺言的人家了。
像叶世明这种的,在村里已经没有名声可言,再加上大家都知道他家和崔家离心离德,自然不会自讨没趣。
最终结果和叶蓁蓁听得差不多,绝大部分人对此都表示满意。
当然,李二娘就属于这小部分。
在七叔公公布结果后,她立马不甘心地跳起来,“凭什么没选我家!我是大丫她奶,世明更是她二叔,她给村里带来的荣誉我们半点没沾到,全便宜你们这些外人,还有没有天理了!
七叔公她不敢招惹,眼神像刀子似的全落在二德叔身上了,看得二德叔一阵不自在,嘴唇动了动,已经动了把名额让出去的想法。
——作为邻居,他太了解李二娘的战斗力了,不想为了名额把日子过得鸡犬不宁。
叶蓁蓁抢在他推让之前开口了,“二德叔怎么是外人了?叶家村同根同源,都是一家人,那大家推举他又怎么了?再说了,二德叔他们只是占个名额而已,又不是没给大家好处,您反对个什么劲儿呢。”
当初维桢院试,人家二德叔特地放下农活来往相送,仅凭这份心就值得人惦记住,李二娘虽然是叶蓁蓁家人,但她又做了什么好事?不结仇怨就好了!
时移世易,崔家一再发达,李二娘以前敢蹦跶,现在给她一百个胆子都不敢挑衅——她可听二儿子说了,举人就是官老爷了!
于是她嚣张的气焰有所收敛,但还是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大丫,你给你爹和三叔都免了赋税徭役,怎么就不想想你二叔呢。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们,但你爷还靠着你二叔养呢,日后他晚年吃苦,对你名声也不好啊。”
居然演起了苦情戏。
叶蓁蓁对此无动于衷,她对叶伯山没有半点感情,有他爹和三叔在,肯定不会让他晚景凄凉的,李二娘想要用这个拿捏她,是打错主意了。
谁知道她没表示,崔维桢居然被说动了。
“我可以分出十亩的额度,承担二叔名下的赋税,权当是我这个当孙女婿的,替蓁蓁孝顺你们二老。”
李二娘的表情,就像是被从天而降的馅饼砸中一样,
她从未想过看起来冷情冷性的崔维桢会给二房好处,半晌回不过神来。
作为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她看得人比吃得盐还多,别看崔维桢对谁都客气有礼,其实最冷情冷性不过,虽然他和大丫成亲,但从未把他们放在眼里,因此她从不敢去招惹他。
所以在她的观念里,哪怕是几番与她动怒的叶蓁蓁,都比崔维桢容易说动,因此她从未想过,居然是他率先抛来橄榄枝。
这样天大的好处从天而降,她顾不上研究是为什么,忙不迭地点头应下,生怕晚了崔维桢就改变主意了。
这一次集会,就这么差强人意地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