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章 文教
“你们不想在学堂里教书,要出来做事吗?”齐天看着面前十余个年轻人,不由皱起了眉头。
他们都是曾经跟着自己学习的部分少年,三年多的时间,从简单的读书认字,到百工机械理论,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几乎都囫囵学了不少。虽然他们的学问可能连普通的大明读书人都不如,但他们被灌输的知识面却是非常宽广,他们的眼界和思维也被打开,唯一欠缺的,大概就是实际经验了。
当初五六十名少年,已经逐渐长大,除了极个别年龄稍大的被分配至军民两政和海陆军官学校外,大部分仍旧待在建业城学堂,一边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一边兼职教授初级学堂里的孩童读书认字。
“大总管,我等已经学习三年之久,虽不能做出什么高深学问,但充任民政一小吏,倒也勉强合格。”曹德明说道:“近期大量移民会相继到来,各民政部门及县镇的辅政人员大为紧缺。此时,正可让我们学以致用,教化引导新进移民,以夯实我汉洲基础。”
“可是,我想让你们继续学习,而且你们兼职的教授工作也是最为关键。”齐天说道:“我曾对你们数次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首重人才。同时,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需要大量拥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民众。我们汉洲初立不过四年,所居民众多数来自大明,且为赤贫饥民,或者落魄文人工匠。”
“这些人,虽然期初需要我们汉洲供养安顿,但他们却是我们最好的民众基础。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汉洲提供的,天然是我们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但是,我们汉洲未来的发展和强大,却要落在他们的下一代。你们跟着我学习观政多年,可能也感受到我们汉洲的发展路径,已然不同于大明模式。”
“我们汉洲目前虽然大部分民众,仍旧从事的是农业种植,但我们在工矿机械产业的发展中却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未来,我们还要持续加大投入,或许在一定的时期,甚至会牺牲和占用农业种植的利益去培育和促进工矿业的发展。以后,我们汉洲的强大,国土的扩张,以及民生福祉的增加,就会全凭于此。”
“而要做到推进工矿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你们可能是我们汉洲第一批初步具有综合知识,并拥有前瞻观念的学子。我希望你们能继续研究学习更深的学问,不论是数学、物理、化学,还是机械百工。你们的每一点的研究成果,都会推动我们汉洲的技术进步。”
“不妨告诉你们,那些无意进学,甚至无法掌握更新更深知识的学生,我才将他们放入军民两政当中充任官员属吏。你们是我汉洲的种子,当迅速繁衍复制大量跟我们有共同信念的学生。若是仅靠那些从大明搜罗来的文人去教授我们的下一代,焉知不会将我汉洲变成第二个大明?”
曹德明等人听了齐天一番话,顿时有些激动莫名,原来他们每个人以后在汉洲所起到的作用是如此之大。齐天一直未让他们出来做事,并不是对他们不重视,而是要让他们承担起传播教授的重担,将一些具有汉洲新发展模式的思想和理念再灌输给那些孩童,积聚起更多拥有相同价值观的拥趸,为以后的汉洲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
“虽然,我们给学堂里的孩童编撰了符合汉洲模式的书本。但其中担当教授工作的原大明读书人,或多或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他已经固话了的思维去给孩童授课,难免代入部分糟粕和不切实际的无用知识。你们必须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强制灌输符合我们汉洲发展的思想理念,还要挑出其中最为优秀的学生,将他们培育成汉洲各方面急需的人才。”齐天继续说道。
“大总管放心,我等回到学堂,定会好好学习,去研究更为深奥的知识,为我汉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奠定基础。”
齐天看着离开教室的众多学子,心里颇感欣慰。如今,他们有的已经开始学习齐天回忆起来的部分后世初高中的知识,而且对从大明收集回来的各类医学、百工、农业种植、矿业冶炼等相关书籍进行深入实践和总结,对汉洲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后,这些优秀的学生,万万不能全部进入军民两政,成为一个军官,或者一名政客。他们或许将会是汉洲第一批“高精端”人才,必须孵化培育更多的人才。
“大总管,你是如何劝服他们安然继续学习的?”宋应星好奇地问道。
对于这些学生,他也非常欣赏。不仅思路开阔,而且见识广博。要知道,这些人以前不过是大明来的孤苦少年,或者是呂宋裹挟而来的普通农人子弟。就是因为三年来跟着齐天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实践,就能对许多事务做到举一反三,并很快掌握。
如今,宋应星居于汉洲已近一年多,感到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论他要什么工器具,还是需要做什么科学试验,汉洲民政府都会尽力予以提供。目前,汉洲那座偏科学理论研究的天工学院和另一个偏实验性质的黑山研究院,都由他负责主持和管理。
对于一个前期专事科考,后期因仕途不顺,转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比汉洲更好的环境了,物力、人力、财力,全方位地进行支持和推进。在这里,他得到了在大明未曾有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刚才劝他们,要为汉洲崛起而读书,为华夏文明布于四海而读书,更为了汉人屹立于世界之巅而读书。”齐天笑着说道。
宋应星闻言,不由与一起过来的王徵互相看了看,这齐天好大志向!
“两位老大人,我这次来大学堂是想跟你们谈谈汉洲初级和中级教育的问题。”齐天正色地说道:“我觉得汉洲的学堂教授内容,还需要再改改。”
“如何再改?”王徵有些不满地说道。作为民政府的文教处主事,他对此甚为关注,也更为敏感。老夫做了一辈子学问,还不知道如何教书育人吗?
“我想将初级和中级儒家经书再次删减,而且文书写作,那个……尽量不要循古,不要仿八股,最好能浅显易懂。”齐天斟酌着语言说道:“如此一来,初级和中级的汉文教育将会变得简单一点,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
“我们汉洲不是自诩要继承华夏文明,继承传统文化吗?”王徵沉声说道:“去年,你已经将大部分儒家经典给裁撤出教授内容,如今还要再行删减,甚至要教授学生粗疏白文!汉洲如此教育,何敢来谈传承?”
“良甫公,我想请问,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什么?”齐天问道。
“教书育人的目的,自然是要为汉洲取得足够多的有用之才。”王徵说道:“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或可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不济也能使得读书之人,可以明事理,辨真伪,识忠奸,顾大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几年可成?”齐天问道。
“……十年,或可做到。”王徵迟疑片刻,然后说道。
“十年,我们汉洲等来的只是大量熟读四书五经的儒者吗?那么多的儒者,可否促进汉洲发展?良甫公,无论是在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个人的一切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对政府,或者一个地方势力来说,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并且,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我们汉洲目前需要的是大量能读书认字的普通工匠、艺人、吏员和军官。他们不需要有非常高深的学问,他们更不需要写出花团锦簇般文章。读书认字的最主要目的,是可以准确且有效地去沟通交流。”
“在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个国家,拥有高深学问的人肯定只有少数人。或者,我们可以说得直白一点,教育和学习,仅仅是少数人才享有的权利。能完成系统教育,拥有深厚知识层面的人,永远都是极个别的人。而我们汉洲的初级和中级教育,按照规划只有六年左右。若是学习了太多的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他们还有多少精力去钻研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你们觉得,我们汉洲能有多少人可以成为大儒?”
“那汉洲就不需要教授传统儒家经典了?”宋应星见王徵沉默不语,似乎正在思索齐天所说的话,他便张口问道。
“儒家经典当然也不能全然丢弃。”齐天说道:“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后,或多或少会有学生喜欢研修儒家经典,并能融会贯通。如此,可使其继续精读儒学,以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你汉洲又不以儒家经典来科举取士,何人会愿意愿意研读?”王徵叹道。
“两位老大人,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样的,一旦我汉洲国势增长,物产丰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自然会有精神方面的追求,届时,在我汉洲文教方面,不仅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可能其他诸如法家、纵横家、墨家,乃至西洋文学都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事。”
“你汉洲不独尊儒术?”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
他们都是曾经跟着自己学习的部分少年,三年多的时间,从简单的读书认字,到百工机械理论,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几乎都囫囵学了不少。虽然他们的学问可能连普通的大明读书人都不如,但他们被灌输的知识面却是非常宽广,他们的眼界和思维也被打开,唯一欠缺的,大概就是实际经验了。
当初五六十名少年,已经逐渐长大,除了极个别年龄稍大的被分配至军民两政和海陆军官学校外,大部分仍旧待在建业城学堂,一边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一边兼职教授初级学堂里的孩童读书认字。
“大总管,我等已经学习三年之久,虽不能做出什么高深学问,但充任民政一小吏,倒也勉强合格。”曹德明说道:“近期大量移民会相继到来,各民政部门及县镇的辅政人员大为紧缺。此时,正可让我们学以致用,教化引导新进移民,以夯实我汉洲基础。”
“可是,我想让你们继续学习,而且你们兼职的教授工作也是最为关键。”齐天说道:“我曾对你们数次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首重人才。同时,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需要大量拥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民众。我们汉洲初立不过四年,所居民众多数来自大明,且为赤贫饥民,或者落魄文人工匠。”
“这些人,虽然期初需要我们汉洲供养安顿,但他们却是我们最好的民众基础。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汉洲提供的,天然是我们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但是,我们汉洲未来的发展和强大,却要落在他们的下一代。你们跟着我学习观政多年,可能也感受到我们汉洲的发展路径,已然不同于大明模式。”
“我们汉洲目前虽然大部分民众,仍旧从事的是农业种植,但我们在工矿机械产业的发展中却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未来,我们还要持续加大投入,或许在一定的时期,甚至会牺牲和占用农业种植的利益去培育和促进工矿业的发展。以后,我们汉洲的强大,国土的扩张,以及民生福祉的增加,就会全凭于此。”
“而要做到推进工矿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你们可能是我们汉洲第一批初步具有综合知识,并拥有前瞻观念的学子。我希望你们能继续研究学习更深的学问,不论是数学、物理、化学,还是机械百工。你们的每一点的研究成果,都会推动我们汉洲的技术进步。”
“不妨告诉你们,那些无意进学,甚至无法掌握更新更深知识的学生,我才将他们放入军民两政当中充任官员属吏。你们是我汉洲的种子,当迅速繁衍复制大量跟我们有共同信念的学生。若是仅靠那些从大明搜罗来的文人去教授我们的下一代,焉知不会将我汉洲变成第二个大明?”
曹德明等人听了齐天一番话,顿时有些激动莫名,原来他们每个人以后在汉洲所起到的作用是如此之大。齐天一直未让他们出来做事,并不是对他们不重视,而是要让他们承担起传播教授的重担,将一些具有汉洲新发展模式的思想和理念再灌输给那些孩童,积聚起更多拥有相同价值观的拥趸,为以后的汉洲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
“虽然,我们给学堂里的孩童编撰了符合汉洲模式的书本。但其中担当教授工作的原大明读书人,或多或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他已经固话了的思维去给孩童授课,难免代入部分糟粕和不切实际的无用知识。你们必须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强制灌输符合我们汉洲发展的思想理念,还要挑出其中最为优秀的学生,将他们培育成汉洲各方面急需的人才。”齐天继续说道。
“大总管放心,我等回到学堂,定会好好学习,去研究更为深奥的知识,为我汉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奠定基础。”
齐天看着离开教室的众多学子,心里颇感欣慰。如今,他们有的已经开始学习齐天回忆起来的部分后世初高中的知识,而且对从大明收集回来的各类医学、百工、农业种植、矿业冶炼等相关书籍进行深入实践和总结,对汉洲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后,这些优秀的学生,万万不能全部进入军民两政,成为一个军官,或者一名政客。他们或许将会是汉洲第一批“高精端”人才,必须孵化培育更多的人才。
“大总管,你是如何劝服他们安然继续学习的?”宋应星好奇地问道。
对于这些学生,他也非常欣赏。不仅思路开阔,而且见识广博。要知道,这些人以前不过是大明来的孤苦少年,或者是呂宋裹挟而来的普通农人子弟。就是因为三年来跟着齐天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实践,就能对许多事务做到举一反三,并很快掌握。
如今,宋应星居于汉洲已近一年多,感到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论他要什么工器具,还是需要做什么科学试验,汉洲民政府都会尽力予以提供。目前,汉洲那座偏科学理论研究的天工学院和另一个偏实验性质的黑山研究院,都由他负责主持和管理。
对于一个前期专事科考,后期因仕途不顺,转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比汉洲更好的环境了,物力、人力、财力,全方位地进行支持和推进。在这里,他得到了在大明未曾有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刚才劝他们,要为汉洲崛起而读书,为华夏文明布于四海而读书,更为了汉人屹立于世界之巅而读书。”齐天笑着说道。
宋应星闻言,不由与一起过来的王徵互相看了看,这齐天好大志向!
“两位老大人,我这次来大学堂是想跟你们谈谈汉洲初级和中级教育的问题。”齐天正色地说道:“我觉得汉洲的学堂教授内容,还需要再改改。”
“如何再改?”王徵有些不满地说道。作为民政府的文教处主事,他对此甚为关注,也更为敏感。老夫做了一辈子学问,还不知道如何教书育人吗?
“我想将初级和中级儒家经书再次删减,而且文书写作,那个……尽量不要循古,不要仿八股,最好能浅显易懂。”齐天斟酌着语言说道:“如此一来,初级和中级的汉文教育将会变得简单一点,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
“我们汉洲不是自诩要继承华夏文明,继承传统文化吗?”王徵沉声说道:“去年,你已经将大部分儒家经典给裁撤出教授内容,如今还要再行删减,甚至要教授学生粗疏白文!汉洲如此教育,何敢来谈传承?”
“良甫公,我想请问,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什么?”齐天问道。
“教书育人的目的,自然是要为汉洲取得足够多的有用之才。”王徵说道:“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或可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不济也能使得读书之人,可以明事理,辨真伪,识忠奸,顾大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几年可成?”齐天问道。
“……十年,或可做到。”王徵迟疑片刻,然后说道。
“十年,我们汉洲等来的只是大量熟读四书五经的儒者吗?那么多的儒者,可否促进汉洲发展?良甫公,无论是在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个人的一切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对政府,或者一个地方势力来说,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并且,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我们汉洲目前需要的是大量能读书认字的普通工匠、艺人、吏员和军官。他们不需要有非常高深的学问,他们更不需要写出花团锦簇般文章。读书认字的最主要目的,是可以准确且有效地去沟通交流。”
“在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个国家,拥有高深学问的人肯定只有少数人。或者,我们可以说得直白一点,教育和学习,仅仅是少数人才享有的权利。能完成系统教育,拥有深厚知识层面的人,永远都是极个别的人。而我们汉洲的初级和中级教育,按照规划只有六年左右。若是学习了太多的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他们还有多少精力去钻研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你们觉得,我们汉洲能有多少人可以成为大儒?”
“那汉洲就不需要教授传统儒家经典了?”宋应星见王徵沉默不语,似乎正在思索齐天所说的话,他便张口问道。
“儒家经典当然也不能全然丢弃。”齐天说道:“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后,或多或少会有学生喜欢研修儒家经典,并能融会贯通。如此,可使其继续精读儒学,以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你汉洲又不以儒家经典来科举取士,何人会愿意愿意研读?”王徵叹道。
“两位老大人,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样的,一旦我汉洲国势增长,物产丰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自然会有精神方面的追求,届时,在我汉洲文教方面,不仅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可能其他诸如法家、纵横家、墨家,乃至西洋文学都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事。”
“你汉洲不独尊儒术?”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