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永兴帝驾崩
随后一路到京,再也没有什么风波,路上的时候,袁文殊问了牛满志,之前的情况。
其实无非就是杀手们来势汹汹,牛满志带人打退了两次后,觉得不能被动挨打,于是启程来京城。
在之前倒也打退了一次,这之后杀手就没有在出过手,一直到袁文殊他们赶来。
在到京城外的时候,袁文殊让士兵们都回营,然后随着沈从兴一起进城。
这京城的人一看到车队,最初还觉奇怪,后来一看打头的是沈从兴,他们就不奇怪了。
想必那车里的,定是禹州的家眷了,不过在看到旁边袁文殊的时候,有那聪明的,就知道这位新晋的侯爷,刚才着急干什么去了。
敢情是着急救驾去了啊,虽然心里有些腻味,但是他们不得不服,要不人家怎么能当侯爷呢?这见风使舵的本事,旁人那是拍马也赶不上啊。
此时的袁文殊可没时间,去管这些平头百姓在想些什么,他在入城没多久,就跟沈从兴告辞了。
沈从兴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下马拜了一礼,随后二人就各自回府,颇有那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思。
而今天这一出,京城的王公大臣们自然是知道了,对此事虽然众说纷纭。
但是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这小子狗屎运是真好,就好像什么好事,都能落到他头上。
而此时的袁文殊,已经回了自己的府里,看着自家大门口的匾额上“定襄侯府”几个大字,心里就一阵高兴。
自己来这里这么多年,如今倒也算是得偿所愿了,现在唯一可惜的就是,明兰的岁数还不够,还不能正式迎娶。
除了这个之外,可以说他的人生到现在,已经可以说的上是圆满了,毕竟在往上,除非有倾国之战发生,否则是没戏了。
接下来的几日,赵宗全并没有选择见袁文殊,就好像这件事情没发生过一样。
而袁文殊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几日来各种迎来送往,忙的是不亦乐乎。
这一日宫里传来消息,官家病倒了,此时已经病的起不来了,太医院已经束手无策。
太医们已经下了诊断,官家最多活不过一月了,此消息一出可谓是京师震动。
虽然都知道官家病了,但是依着之前的判断,官家应该还有半年的时间。
可没想到一下子风云突变,这么一来登基大典就要加紧筹备了,但是一旦如此,有些细节方面,自然是不得完美。
可实在是没时间了,所以也只能如此了,此时的袁文殊知道,马上就要改朝换代了。
自己可没多少安生日子了,本有心趁着这段时间好好玩上一玩,可惜如今官家重病,也是没了机会。
毕竟不管怎么说,自己这一身富贵都是永兴帝所赐,若是太过放肆,难免会在赵宗全心里,留下坏印象,如此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袁文殊这段日子,一直是躲在自己府里,陪着自家娘子享受美食,剩下的哪都没去。
而此时的韩章,却在忙碌着,让大娘娘垂帘听政的事情上,毕竟赵宗全这皇位是白捡的。
这各地宗室那还是有不少人的,以前兖王和邕王在的时候,自知争不过那二人。
那自然一个个老实得很,可赵宗全凭什么?不就是因为禹州离京城最近嘛?
所以这各地宗室,自打立储诏书下了之后,那是闹腾得很,一个个的都要找点事干。
本以为官家还有半年的时间,可以慢慢的做权力交接,可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如今官家重病,一下就把计划打乱了,这一切都要重新来过,思来想去。
只能是请大娘娘,到时候垂帘听政,以压制各地宗室,虽然知道这有损自己的威严。
但是赵宗全最后也不得不答应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这皇位来的太过容易。
尤其自己还是太宗一脉,这就让各地宗室们更加不满了,迫于无奈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而大娘娘一听内阁的意思,也是心动了,又听到说是赵宗全也同意了。
于是这位大娘娘,欣然同意了,内阁关于她垂帘听政的请求,并做好了准备。
此后这一个月,赵宗全算是做到了,一个孝子该做的一切,在床边伺候了一个月。
而此时的袁文殊则是在考虑,自己到底该怎么躲过这场危机,因为马上到来的皇考之争。
到时候到底该怎么站队,这就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不出意外,到时候英国公那边是一定会同意的。
虽然因为自己的关系,邹家大嫂子并没有死,可英国公府和郑家本就是有婚约的。
这到头来,也算是联姻成功了,既然成了姻亲那就必然会同意的,那到时候自己该怎么办?
其实要是原来还好,坏就坏在自己这一身富贵,可都是永兴帝给的,就算永兴帝后来算计自己,那也是自己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这可就尴尬了,到时候自己一旦站在禹州这边,那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头,可就戴在自己脑袋上摘不掉了。
虽说这么大的事,西北到时候一定是秦国公拿主意,但是这事关键不在西北,而是在自己的选择。
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出去,最好是边疆有点战乱,这样自己好借口躲出去。
到时候自己不在京城,他们总不能让自家娘子表态吧?所幸还有时间,倒也不急在这一时。
其实这就是先知的烦恼了,有些事情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只能是他自己想办法。
这想出来了还好,一旦想不出来,那可就有的烦了,就像这次一样,这就是最大的烦心事。
偏偏还没有办法和别人说,所以明兰最近就很奇怪,自家官人这是怎么了?
这刚刚封了侯,按说正应该是高兴的时候,可是怎么看着,像是有什么心事一样,只是这官人不说,自己也不好问呐,到时候自己一旦问了,那不是给官人出难题吗?
有些事情,该来的还是来了,永兴三十二年九月初八,在位近三十三年的永兴帝,驾崩了。
其实无非就是杀手们来势汹汹,牛满志带人打退了两次后,觉得不能被动挨打,于是启程来京城。
在之前倒也打退了一次,这之后杀手就没有在出过手,一直到袁文殊他们赶来。
在到京城外的时候,袁文殊让士兵们都回营,然后随着沈从兴一起进城。
这京城的人一看到车队,最初还觉奇怪,后来一看打头的是沈从兴,他们就不奇怪了。
想必那车里的,定是禹州的家眷了,不过在看到旁边袁文殊的时候,有那聪明的,就知道这位新晋的侯爷,刚才着急干什么去了。
敢情是着急救驾去了啊,虽然心里有些腻味,但是他们不得不服,要不人家怎么能当侯爷呢?这见风使舵的本事,旁人那是拍马也赶不上啊。
此时的袁文殊可没时间,去管这些平头百姓在想些什么,他在入城没多久,就跟沈从兴告辞了。
沈从兴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下马拜了一礼,随后二人就各自回府,颇有那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思。
而今天这一出,京城的王公大臣们自然是知道了,对此事虽然众说纷纭。
但是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这小子狗屎运是真好,就好像什么好事,都能落到他头上。
而此时的袁文殊,已经回了自己的府里,看着自家大门口的匾额上“定襄侯府”几个大字,心里就一阵高兴。
自己来这里这么多年,如今倒也算是得偿所愿了,现在唯一可惜的就是,明兰的岁数还不够,还不能正式迎娶。
除了这个之外,可以说他的人生到现在,已经可以说的上是圆满了,毕竟在往上,除非有倾国之战发生,否则是没戏了。
接下来的几日,赵宗全并没有选择见袁文殊,就好像这件事情没发生过一样。
而袁文殊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几日来各种迎来送往,忙的是不亦乐乎。
这一日宫里传来消息,官家病倒了,此时已经病的起不来了,太医院已经束手无策。
太医们已经下了诊断,官家最多活不过一月了,此消息一出可谓是京师震动。
虽然都知道官家病了,但是依着之前的判断,官家应该还有半年的时间。
可没想到一下子风云突变,这么一来登基大典就要加紧筹备了,但是一旦如此,有些细节方面,自然是不得完美。
可实在是没时间了,所以也只能如此了,此时的袁文殊知道,马上就要改朝换代了。
自己可没多少安生日子了,本有心趁着这段时间好好玩上一玩,可惜如今官家重病,也是没了机会。
毕竟不管怎么说,自己这一身富贵都是永兴帝所赐,若是太过放肆,难免会在赵宗全心里,留下坏印象,如此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袁文殊这段日子,一直是躲在自己府里,陪着自家娘子享受美食,剩下的哪都没去。
而此时的韩章,却在忙碌着,让大娘娘垂帘听政的事情上,毕竟赵宗全这皇位是白捡的。
这各地宗室那还是有不少人的,以前兖王和邕王在的时候,自知争不过那二人。
那自然一个个老实得很,可赵宗全凭什么?不就是因为禹州离京城最近嘛?
所以这各地宗室,自打立储诏书下了之后,那是闹腾得很,一个个的都要找点事干。
本以为官家还有半年的时间,可以慢慢的做权力交接,可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如今官家重病,一下就把计划打乱了,这一切都要重新来过,思来想去。
只能是请大娘娘,到时候垂帘听政,以压制各地宗室,虽然知道这有损自己的威严。
但是赵宗全最后也不得不答应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这皇位来的太过容易。
尤其自己还是太宗一脉,这就让各地宗室们更加不满了,迫于无奈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而大娘娘一听内阁的意思,也是心动了,又听到说是赵宗全也同意了。
于是这位大娘娘,欣然同意了,内阁关于她垂帘听政的请求,并做好了准备。
此后这一个月,赵宗全算是做到了,一个孝子该做的一切,在床边伺候了一个月。
而此时的袁文殊则是在考虑,自己到底该怎么躲过这场危机,因为马上到来的皇考之争。
到时候到底该怎么站队,这就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不出意外,到时候英国公那边是一定会同意的。
虽然因为自己的关系,邹家大嫂子并没有死,可英国公府和郑家本就是有婚约的。
这到头来,也算是联姻成功了,既然成了姻亲那就必然会同意的,那到时候自己该怎么办?
其实要是原来还好,坏就坏在自己这一身富贵,可都是永兴帝给的,就算永兴帝后来算计自己,那也是自己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这可就尴尬了,到时候自己一旦站在禹州这边,那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头,可就戴在自己脑袋上摘不掉了。
虽说这么大的事,西北到时候一定是秦国公拿主意,但是这事关键不在西北,而是在自己的选择。
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出去,最好是边疆有点战乱,这样自己好借口躲出去。
到时候自己不在京城,他们总不能让自家娘子表态吧?所幸还有时间,倒也不急在这一时。
其实这就是先知的烦恼了,有些事情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只能是他自己想办法。
这想出来了还好,一旦想不出来,那可就有的烦了,就像这次一样,这就是最大的烦心事。
偏偏还没有办法和别人说,所以明兰最近就很奇怪,自家官人这是怎么了?
这刚刚封了侯,按说正应该是高兴的时候,可是怎么看着,像是有什么心事一样,只是这官人不说,自己也不好问呐,到时候自己一旦问了,那不是给官人出难题吗?
有些事情,该来的还是来了,永兴三十二年九月初八,在位近三十三年的永兴帝,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