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大事、小事
作为掌权者,朱允煐自然可以选择一些做法,比如说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去掩藏一些矛盾。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于很多掌权者来说并不陌生,这样的事情也算得上是省心。
只不过对于朱允煐来说,他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主动的将一些矛盾给暴露出来。甚至可以说是推波助澜,他现在想着的就是将一些事情闹大一些,这样才可以让他顺利的去做些事情。
作为锦衣卫的小旗,这也是从七品的官职了。陈尚就很感激他的老子,他的老子战死沙场,让他得以进入锦衣卫,几乎是可以说世代都能吃皇粮了。
走在应天府的街头,直奔状元楼的陈尚忽然间发现了同类人。
一个看起来虽然穿着稍显简陋、但是旧衣服也浆洗很干净的书生也朝着酒楼走去。
这是东厂的番子,这是锦衣卫第二代指挥使蒋瓛协助王承恩组织、搭建的班子,从锦衣卫抽调了不少人去充实东厂,完全就是利用前几年锦衣卫的‘没落’发展起来的。
对于东厂,陈尚是看不上的,“太上皇此前早有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事。”
这些事情也就是私下嘀咕,作为一个‘局内人’,陈尚知道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是多么恐怖的力量。‘厂卫’,已经彻底成型了,这些特务组织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让皇权更加集中,可以更好的去监督国内外,这都是厂卫的好处。但是厂卫的弊端也是可见的,比如说制造冤假案,或者相互倾轧等等,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朱允煐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权衡利弊,这样的特务组织肯定是需要存在的。只不过也需要给他们加以枷锁、制衡,可不能让他们无限膨胀成为真正的怪物。
“此次新皇登基,这是英示元年的第一次科举。”陈尚开始推波助澜,大概也是他的形象比较好,“为何我北地士子,只有三十名额?”
高谈阔论的陈尚立刻吸引到了其他的士子注意,有人连忙问道,“这位兄台,此次春闱真的只取一百二十人?”
“我家堂兄如今在吏部做事,在主考官茹尚书手下。”陈尚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说道,“朝廷此次开南北榜,明显是将我北地士子置于南方士子之下!”
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响起来,有些戏谑,“哦?这位兄台也该看看国子监的学子,多为南人。再看看历年科举入榜的,也都是我南方士子居多。若是没有此次南北榜,北方士子怕是十个都没。”
这也引起一阵哄笑,不少南方士子觉得这是事实。
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的对立,这也算是被挑起来了。这也是很多的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在暗中推波助澜,他们在引战的时候也是在忙着将这些事情闹大。
朱允煐自然知道这些事情,这也算得上是他的计划之一,他觉得这样的事情做起来还算得心应手。就应该这么做,就应该将这些事情闹大,这才是最划算不过的事情了。
对于应天府的一些动静,朱允煐只是稍加关注而已,他现在也只是关心三件事情。
第一件自然是即将开始的春闱,虽然朱允煐确实打算在这段时间打压一下文人,顺势再稍微的贬斥一下衍圣公孔讷。
虽然他能诗、工篆法,只是朱允煐也很清楚,这个衍圣公没有太多的真才实学,有点‘名士’的姿态。这个衍圣公是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这对于朱允煐是稍微有点糟心的事情。
孔家是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这就有些过高了,朱允煐觉得自己有理由给衍圣公这个爵位一路贬斥,弄到宋朝时的地位就差不多了,太过荣耀不是好事。
这可是大事,毕竟儒家学派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尤其是很多人习惯了衍圣公爵位尊贵。
从长计议,朱允煐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慢慢来操作。当然有些事情也是需要老朱出面,毕竟这个衍圣公的爵位是老朱给的,老朱出面解决实际上是最合适的。
除了春闱、衍圣公的事情,大明的迁都之事也在有序进行。虽然此前也有那么一些文官想要消极抵抗,只是在去了一次诏狱、贬黜了不少人之后,反对的声音自然也更小了。
晋王朱棡此前回到了太远,只不过现在也需要立刻赶往北平坐镇。吴王朱允熥也徐王朱允炆也会立刻准备启程,郑国公常茂这个时候也带领着军队沿途护送文官及其不少士绅的家眷等等。
迁都,肯定不止是将朝廷中枢迁过去就行,一些世家大族、富户都是要被迁徙到北平的。就像大明始终在进行的迁民一样,会让一些百姓去一些相对来说人口凋敝的地方。
不人道、不自由,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封建社会就是这样的。就算是现代社会,有些重大的工程也是需要有些移民的,只不过国家会负责而已。
背井离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舍不得的,只是在这样的时刻,很多的百姓也没办法反抗。
迁都的事情在有序进行,大明的三路大军也是在进行着最后的备战。
凉国公蓝玉已经到了宁夏,除了秦王三卫之外,他也将任大将军,领右军都督府旗下以山西都司帐下卫所的军队从宁夏出兵。傅友德的任务就是带领以后军都督府旗下的山西都司旗下的卫所从开平三卫出发。
晋王朱棡大概是心塞的,属于他的三支卫所兵力就这么被朝廷征调了。其实包括其他的几个藩王,手底下的卫所都给朝廷四处用兵给调走了。调走了,自然也就不可能还回来的。
而现在的朱棡需要坐镇北平,需要监督着迁都事宜。作为现在的大明的宗人府大宗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还需要管理着被迁到北平的宗室子弟。
尤其是傅友德出兵后,朱棡还需要承担起来肩负朝廷北边边防的任务。名义上的副手是李景隆,但是北边九镇都是当地留守的卫所兵将为主。出征的兵力,四处抽调。
徐辉祖已经快马加鞭赶往辽东,他现在是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征虏大将军,领辽东都司、山东都司。说起来现在的海西侯纳哈出已经病死。这个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元末的人杰,实际上在明朝建立后一直都是谨小慎微的。
纳哈出的长子察罕改袭沈阳侯,辽东之地早就被老朱和小朱拆的七零八落。当初的纳哈出的兵马,现在几乎是尽归朝廷了。好在察罕还算懂事,他的沈阳侯做的不错,以前也一直都是大朱的心腹爱将之一,是蓝玉帐下大将之一。
三路大军集结完毕后,自然也就是准备一些战备物资了,准备再次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一场。
鞑靼,这就是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
其实在十年前,北元后主脱古斯帖木儿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后,去大元国号称蒙古。瓦剌、鞑靼等部,现在也是在持续的互相征伐,想要一通游牧民族,重现成吉思汗的辉煌。
现在的游牧民族各部是比较虚弱的,但是‘老话’说的好。在机关枪出现之前,游牧民族始终都是一股巨大的威胁。想要那些游牧民族能歌善舞,朱允煐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心情不错的朱允煐处理完朝政,溜达着回到了‘东宫’。和徐妙清聊了一会儿,想了想‘翻牌子’吧,还是需要考虑雨露均沾的,朱允煐也知道自己的子嗣现在看起来有点单薄。
对于皇帝来说,子嗣过于单薄不是好事,哪怕朱允煐看起来也是儿女双全的人了。
在王氏的服侍下,朱允煐也穿戴好衣裳,系好披风的他也要准备上朝了。这皇帝的工作,还真的不好做,尤其是作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难度自然更高了。
每天没日没夜的在努力工作,要将国事给处理好。就算是自己的‘下半身’,这也是关系着江山社稷的事情。皇帝这个工作,看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自由’。
当鸣鞭声响起后,朱允煐才不慌不忙的走向奉天殿。谁让他是皇帝呢,自然是群臣等着他,不可能是朱允煐这个皇帝先去龙椅上坐着,君臣之别还是必须要在意的,地位的差距也确实是比较明显的,大家实际上都习惯了这些。
因为接下来的大事可不少,这也就意味着朝堂上现在也是有些乱糟糟的。文武大臣们都是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个时候自然也就不要指望太安静了。
对此朱允煐也不以为意,作为皇帝,他很多的时候只需要做出一些决策就好。对于他来说,现在也确确实实没有必要立刻就跑去断官司。
继续吵一吵吧,说不定还能有着一些新的发现呢,说不定还可以看出来一些其他的门道呢。
这大概,也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吧,这大概也是朱允煐下意识的也会注意着一些平衡呢。
只不过对于朱允煐来说,他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主动的将一些矛盾给暴露出来。甚至可以说是推波助澜,他现在想着的就是将一些事情闹大一些,这样才可以让他顺利的去做些事情。
作为锦衣卫的小旗,这也是从七品的官职了。陈尚就很感激他的老子,他的老子战死沙场,让他得以进入锦衣卫,几乎是可以说世代都能吃皇粮了。
走在应天府的街头,直奔状元楼的陈尚忽然间发现了同类人。
一个看起来虽然穿着稍显简陋、但是旧衣服也浆洗很干净的书生也朝着酒楼走去。
这是东厂的番子,这是锦衣卫第二代指挥使蒋瓛协助王承恩组织、搭建的班子,从锦衣卫抽调了不少人去充实东厂,完全就是利用前几年锦衣卫的‘没落’发展起来的。
对于东厂,陈尚是看不上的,“太上皇此前早有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事。”
这些事情也就是私下嘀咕,作为一个‘局内人’,陈尚知道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是多么恐怖的力量。‘厂卫’,已经彻底成型了,这些特务组织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让皇权更加集中,可以更好的去监督国内外,这都是厂卫的好处。但是厂卫的弊端也是可见的,比如说制造冤假案,或者相互倾轧等等,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朱允煐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权衡利弊,这样的特务组织肯定是需要存在的。只不过也需要给他们加以枷锁、制衡,可不能让他们无限膨胀成为真正的怪物。
“此次新皇登基,这是英示元年的第一次科举。”陈尚开始推波助澜,大概也是他的形象比较好,“为何我北地士子,只有三十名额?”
高谈阔论的陈尚立刻吸引到了其他的士子注意,有人连忙问道,“这位兄台,此次春闱真的只取一百二十人?”
“我家堂兄如今在吏部做事,在主考官茹尚书手下。”陈尚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说道,“朝廷此次开南北榜,明显是将我北地士子置于南方士子之下!”
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响起来,有些戏谑,“哦?这位兄台也该看看国子监的学子,多为南人。再看看历年科举入榜的,也都是我南方士子居多。若是没有此次南北榜,北方士子怕是十个都没。”
这也引起一阵哄笑,不少南方士子觉得这是事实。
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的对立,这也算是被挑起来了。这也是很多的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在暗中推波助澜,他们在引战的时候也是在忙着将这些事情闹大。
朱允煐自然知道这些事情,这也算得上是他的计划之一,他觉得这样的事情做起来还算得心应手。就应该这么做,就应该将这些事情闹大,这才是最划算不过的事情了。
对于应天府的一些动静,朱允煐只是稍加关注而已,他现在也只是关心三件事情。
第一件自然是即将开始的春闱,虽然朱允煐确实打算在这段时间打压一下文人,顺势再稍微的贬斥一下衍圣公孔讷。
虽然他能诗、工篆法,只是朱允煐也很清楚,这个衍圣公没有太多的真才实学,有点‘名士’的姿态。这个衍圣公是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这对于朱允煐是稍微有点糟心的事情。
孔家是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这就有些过高了,朱允煐觉得自己有理由给衍圣公这个爵位一路贬斥,弄到宋朝时的地位就差不多了,太过荣耀不是好事。
这可是大事,毕竟儒家学派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尤其是很多人习惯了衍圣公爵位尊贵。
从长计议,朱允煐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慢慢来操作。当然有些事情也是需要老朱出面,毕竟这个衍圣公的爵位是老朱给的,老朱出面解决实际上是最合适的。
除了春闱、衍圣公的事情,大明的迁都之事也在有序进行。虽然此前也有那么一些文官想要消极抵抗,只是在去了一次诏狱、贬黜了不少人之后,反对的声音自然也更小了。
晋王朱棡此前回到了太远,只不过现在也需要立刻赶往北平坐镇。吴王朱允熥也徐王朱允炆也会立刻准备启程,郑国公常茂这个时候也带领着军队沿途护送文官及其不少士绅的家眷等等。
迁都,肯定不止是将朝廷中枢迁过去就行,一些世家大族、富户都是要被迁徙到北平的。就像大明始终在进行的迁民一样,会让一些百姓去一些相对来说人口凋敝的地方。
不人道、不自由,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封建社会就是这样的。就算是现代社会,有些重大的工程也是需要有些移民的,只不过国家会负责而已。
背井离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舍不得的,只是在这样的时刻,很多的百姓也没办法反抗。
迁都的事情在有序进行,大明的三路大军也是在进行着最后的备战。
凉国公蓝玉已经到了宁夏,除了秦王三卫之外,他也将任大将军,领右军都督府旗下以山西都司帐下卫所的军队从宁夏出兵。傅友德的任务就是带领以后军都督府旗下的山西都司旗下的卫所从开平三卫出发。
晋王朱棡大概是心塞的,属于他的三支卫所兵力就这么被朝廷征调了。其实包括其他的几个藩王,手底下的卫所都给朝廷四处用兵给调走了。调走了,自然也就不可能还回来的。
而现在的朱棡需要坐镇北平,需要监督着迁都事宜。作为现在的大明的宗人府大宗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还需要管理着被迁到北平的宗室子弟。
尤其是傅友德出兵后,朱棡还需要承担起来肩负朝廷北边边防的任务。名义上的副手是李景隆,但是北边九镇都是当地留守的卫所兵将为主。出征的兵力,四处抽调。
徐辉祖已经快马加鞭赶往辽东,他现在是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征虏大将军,领辽东都司、山东都司。说起来现在的海西侯纳哈出已经病死。这个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元末的人杰,实际上在明朝建立后一直都是谨小慎微的。
纳哈出的长子察罕改袭沈阳侯,辽东之地早就被老朱和小朱拆的七零八落。当初的纳哈出的兵马,现在几乎是尽归朝廷了。好在察罕还算懂事,他的沈阳侯做的不错,以前也一直都是大朱的心腹爱将之一,是蓝玉帐下大将之一。
三路大军集结完毕后,自然也就是准备一些战备物资了,准备再次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一场。
鞑靼,这就是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
其实在十年前,北元后主脱古斯帖木儿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后,去大元国号称蒙古。瓦剌、鞑靼等部,现在也是在持续的互相征伐,想要一通游牧民族,重现成吉思汗的辉煌。
现在的游牧民族各部是比较虚弱的,但是‘老话’说的好。在机关枪出现之前,游牧民族始终都是一股巨大的威胁。想要那些游牧民族能歌善舞,朱允煐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心情不错的朱允煐处理完朝政,溜达着回到了‘东宫’。和徐妙清聊了一会儿,想了想‘翻牌子’吧,还是需要考虑雨露均沾的,朱允煐也知道自己的子嗣现在看起来有点单薄。
对于皇帝来说,子嗣过于单薄不是好事,哪怕朱允煐看起来也是儿女双全的人了。
在王氏的服侍下,朱允煐也穿戴好衣裳,系好披风的他也要准备上朝了。这皇帝的工作,还真的不好做,尤其是作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难度自然更高了。
每天没日没夜的在努力工作,要将国事给处理好。就算是自己的‘下半身’,这也是关系着江山社稷的事情。皇帝这个工作,看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自由’。
当鸣鞭声响起后,朱允煐才不慌不忙的走向奉天殿。谁让他是皇帝呢,自然是群臣等着他,不可能是朱允煐这个皇帝先去龙椅上坐着,君臣之别还是必须要在意的,地位的差距也确实是比较明显的,大家实际上都习惯了这些。
因为接下来的大事可不少,这也就意味着朝堂上现在也是有些乱糟糟的。文武大臣们都是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个时候自然也就不要指望太安静了。
对此朱允煐也不以为意,作为皇帝,他很多的时候只需要做出一些决策就好。对于他来说,现在也确确实实没有必要立刻就跑去断官司。
继续吵一吵吧,说不定还能有着一些新的发现呢,说不定还可以看出来一些其他的门道呢。
这大概,也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吧,这大概也是朱允煐下意识的也会注意着一些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