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骡子营
七日之间。
延安的金明驿、安塞的园林驿、延川的甘谷驿通通遇袭。
府城及三县的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全被一把火烧个干净。
这火蔓延三县,直至烧进延川,毁了文安驿与向北的所有急递铺才稍稍停止。
延川并不安全。
只是因为一场大雨,百姓重新回归务农,才呈现出短暂的一片祥和。
尽管这里的土地依然光秃秃,可田间劳作的受苦人生活有奔头。
在陕北,肯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就没有怕辛苦的。
刘承宗的队伍在掠夺中变得庞大,招募到将近二百个好苗子。
这些人有会骑马能射箭的驿卒,还有习惯在三刻钟奔跑十里地的铺司兵。
而且还弄到三百多匹马、六百多头驴骡。
他没打扰延川这份宁静,甚至还做了不少好事。
在南塬、北塬几个村子,用文安驿得来的粮食为百姓保住一口气。
在井家沟、火烧窑等地,帮百姓抗税,就地包围、收降衙役。
还在县城南边的卧虎山花了两天,给当地百姓挖了条渠。
他不是大善人,做这些事有两个目的。
一来,是为总结、完善自己的思想。
在干旱地区与非干旱地区……刘承宗在小本儿上把非干旱地区划去,写上降雨干旱地区。
要使用不同的策略。
干旱地区,可以用武力对抗、散粮招募、破坏县城、抢掠大户、攻掠驿铺等方法,来摧毁朝廷基层力量。
而在降雨干旱地区,这样的方法行不通。
只要百姓看见一丝希望,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脑袋别在腰上造反,甚至连放高利贷的大户,都能得到百姓拥护。
刘承宗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进一步深思解决办法。
另一份记忆告诉他,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这种情况,就需要为百姓做好事,散粮、挑水、趁机抗税、修渠,哪怕是贼,也要以义贼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中。
如此一来,只要展现出比正常人略高的道德,也能达到摧毁官府基层力量,收获民心的效果。
因为就算百姓躲过干旱,躲不过干旱后的税吏与衙役,躲过他们,也躲不过要债的狗腿子。
即使运气好到把这些都躲过,他在哪里,官军早晚也会到哪里来。
干旱、大户、官府和官军。
这套连招儿威力极大,曾把黑龙山的刘举人打趴下。
刘承宗不信有人能完全挡住。
只要一招接不住,不是死鬼就是反贼。
至于做好事第二个目的就单纯多了。
他要用驿站的马,换那些富有农民的驴和骡子。
马实在太能吃了,刘承宗无法承受三百多匹马带来的口粮消耗。
兵可以当儿子养,每天吃一斤半就没人报怨,吃两斤就高兴没边儿了。
马得当祖宗供着,一天五斤算半饱,吃八斤才愿意带你跑。
骡子就舒服多了,吃上两斤东西,让干啥就干啥。
一匹马换两头骡子对刘承宗来说非常划算。
很快,整个队伍实现了人手两头骡子,狮子营成了骡子营。
当然,还留了八十多匹马,除军官二十余匹外,剩下的战马都拨给善于骑马的驿卒,组建了一支塘骑队,用以遮蔽战场。
骡子营完成全部换装那天,刘承宗集结了各什的掌令官,让他们每人捡根短棒子系在腰上。
骡子营第一条命令,除特殊命令与伤病员,任何人行军不准骑驮畜。
被发现就准备好挨短棒子抽吧。
总的来说,直到七月,刘承宗都在延川东部山区活得很舒服。
反正粮食抢够了,每天就带着人在山里行军,这走走、那看看,每天五十里地。
除了行军队列,没有进行过军阵转换之类的训练。
刘承宗只是尽量学着兄长的样子,把过去兄长教他的一些注意事项,重述给部下。
因为在练兵这块,刘承宗也就会安排人,但并不熟悉真正练兵。
曹耀倒是会练,可这人懒得练,他觉得训练农民军是出力不讨好,这帮人早晚要死,能活个几场仗也就对战争熟悉了。
到时候再教也不迟,省得浪费感情,辛辛苦苦把人教好,一场仗下来人没了,心里多难受。
这就导致骡子营在军事问题上,认知出现了断层。
刘承祖的言传身教,目的是把一般人普遍会犯的错误教给刘承宗。
刘承宗也学习得很好。
可一般人都不会犯的错误,刘承宗不知道。
他只忙着记录山川地形,方便以后打游击了。
顺便还带队伍里没出过家乡十里地的老弟兄们,看看名胜古迹,古代的石刻、赫连勃勃的白疙瘩庙和坟地。
他们沿清涧河往东南一直走,走到蛇曲,看过波涛滚滚的黄河。
更往北的地方,是延水关。
那里在秦朝就是渡口,从那只需半日,整支队伍就能渡过黄河进入山西。
在朝廷现有规制之下,陕西的官军只能讨陕西的贼,逃到山西就要由山西的剿。
黄河沿线这几座渡口,都可以作为他们来回流动的桥梁。
只不过如今摆在刘承宗面前的问题是,这地方之所以叫延水关,是因朝廷在此处设立关隘。
由一名把总驻守。
刘承宗没敢带队靠近,只是带了几个人在山上远远眺望。
这的情况比陕北大部分地方都好多的,也许是交通便利的缘故,不但兵力充足,从炊烟上看,士兵能每天按时吃两顿饭。
占据关隘、兵力充足、能吃饱饭。
这样的官军都很能打。
刘承宗没有招惹他们的心思,却没想到虎无伤人意,人有害虎心。
七月十二日傍晚,骡子营正在山里休息,在外放哨的塘骑通过渐退与摇旗的方式把消息快速传报回来。
有官军骑兵自官道转入延水关方向,看上去像是在传报军情,目前尚未发现官军动向。
紧跟着塘骑第二个消息传回,延川县井家沟有被帮助过的村民冒死报信,一支部队正在县城西边驻营。
这支部队由路姓游击将军统率,正将部下散布于四个村子讨要粮食。
据说这支官军在十日前就来过一次,因驿站、急递铺统统被毁,以为延川被攻陷,就撤了回去。
这次多带了些粮草,不过他们的马骡不多,还是要依靠延川县来补给。
县府已经被王和尚闹了一年,根本没有支援他们的村落,便只能打百姓的主意。
百姓跑来报信,让刘承宗大感欣慰。
内心直呼粮没白散、水没白挑。
却没想到百姓下一句,就让他差点晕倒:“虎将爷,快去把他们剿灭了吧,再抢下去村子就什么都没了。”
这世界太魔幻了。
我是贼啊,延安府最大的贼,你请我去杀人放火是在情理之中。
可让我去剿灭官军?
明明我才是要被剿的那个,但听起来还真有点心动是怎么回事?
曹耀拍拍刘承宗道:“别听他说胡话,咱该跑了。”
“可是曹兄,这支官军就是来找咱的,运气好,躲山里能躲过,运气不好那就被追上,还是要和他们打。”
刘承宗分析道:“趁他们打粮散开,集中兵力打掉一部分,就算打不掉,偷袭一下再跑。”
他有一种预感,继李卑追击老回回之后,崇祯年间陕北第二次马拉松要开始了。
延安的金明驿、安塞的园林驿、延川的甘谷驿通通遇袭。
府城及三县的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全被一把火烧个干净。
这火蔓延三县,直至烧进延川,毁了文安驿与向北的所有急递铺才稍稍停止。
延川并不安全。
只是因为一场大雨,百姓重新回归务农,才呈现出短暂的一片祥和。
尽管这里的土地依然光秃秃,可田间劳作的受苦人生活有奔头。
在陕北,肯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就没有怕辛苦的。
刘承宗的队伍在掠夺中变得庞大,招募到将近二百个好苗子。
这些人有会骑马能射箭的驿卒,还有习惯在三刻钟奔跑十里地的铺司兵。
而且还弄到三百多匹马、六百多头驴骡。
他没打扰延川这份宁静,甚至还做了不少好事。
在南塬、北塬几个村子,用文安驿得来的粮食为百姓保住一口气。
在井家沟、火烧窑等地,帮百姓抗税,就地包围、收降衙役。
还在县城南边的卧虎山花了两天,给当地百姓挖了条渠。
他不是大善人,做这些事有两个目的。
一来,是为总结、完善自己的思想。
在干旱地区与非干旱地区……刘承宗在小本儿上把非干旱地区划去,写上降雨干旱地区。
要使用不同的策略。
干旱地区,可以用武力对抗、散粮招募、破坏县城、抢掠大户、攻掠驿铺等方法,来摧毁朝廷基层力量。
而在降雨干旱地区,这样的方法行不通。
只要百姓看见一丝希望,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脑袋别在腰上造反,甚至连放高利贷的大户,都能得到百姓拥护。
刘承宗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进一步深思解决办法。
另一份记忆告诉他,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这种情况,就需要为百姓做好事,散粮、挑水、趁机抗税、修渠,哪怕是贼,也要以义贼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中。
如此一来,只要展现出比正常人略高的道德,也能达到摧毁官府基层力量,收获民心的效果。
因为就算百姓躲过干旱,躲不过干旱后的税吏与衙役,躲过他们,也躲不过要债的狗腿子。
即使运气好到把这些都躲过,他在哪里,官军早晚也会到哪里来。
干旱、大户、官府和官军。
这套连招儿威力极大,曾把黑龙山的刘举人打趴下。
刘承宗不信有人能完全挡住。
只要一招接不住,不是死鬼就是反贼。
至于做好事第二个目的就单纯多了。
他要用驿站的马,换那些富有农民的驴和骡子。
马实在太能吃了,刘承宗无法承受三百多匹马带来的口粮消耗。
兵可以当儿子养,每天吃一斤半就没人报怨,吃两斤就高兴没边儿了。
马得当祖宗供着,一天五斤算半饱,吃八斤才愿意带你跑。
骡子就舒服多了,吃上两斤东西,让干啥就干啥。
一匹马换两头骡子对刘承宗来说非常划算。
很快,整个队伍实现了人手两头骡子,狮子营成了骡子营。
当然,还留了八十多匹马,除军官二十余匹外,剩下的战马都拨给善于骑马的驿卒,组建了一支塘骑队,用以遮蔽战场。
骡子营完成全部换装那天,刘承宗集结了各什的掌令官,让他们每人捡根短棒子系在腰上。
骡子营第一条命令,除特殊命令与伤病员,任何人行军不准骑驮畜。
被发现就准备好挨短棒子抽吧。
总的来说,直到七月,刘承宗都在延川东部山区活得很舒服。
反正粮食抢够了,每天就带着人在山里行军,这走走、那看看,每天五十里地。
除了行军队列,没有进行过军阵转换之类的训练。
刘承宗只是尽量学着兄长的样子,把过去兄长教他的一些注意事项,重述给部下。
因为在练兵这块,刘承宗也就会安排人,但并不熟悉真正练兵。
曹耀倒是会练,可这人懒得练,他觉得训练农民军是出力不讨好,这帮人早晚要死,能活个几场仗也就对战争熟悉了。
到时候再教也不迟,省得浪费感情,辛辛苦苦把人教好,一场仗下来人没了,心里多难受。
这就导致骡子营在军事问题上,认知出现了断层。
刘承祖的言传身教,目的是把一般人普遍会犯的错误教给刘承宗。
刘承宗也学习得很好。
可一般人都不会犯的错误,刘承宗不知道。
他只忙着记录山川地形,方便以后打游击了。
顺便还带队伍里没出过家乡十里地的老弟兄们,看看名胜古迹,古代的石刻、赫连勃勃的白疙瘩庙和坟地。
他们沿清涧河往东南一直走,走到蛇曲,看过波涛滚滚的黄河。
更往北的地方,是延水关。
那里在秦朝就是渡口,从那只需半日,整支队伍就能渡过黄河进入山西。
在朝廷现有规制之下,陕西的官军只能讨陕西的贼,逃到山西就要由山西的剿。
黄河沿线这几座渡口,都可以作为他们来回流动的桥梁。
只不过如今摆在刘承宗面前的问题是,这地方之所以叫延水关,是因朝廷在此处设立关隘。
由一名把总驻守。
刘承宗没敢带队靠近,只是带了几个人在山上远远眺望。
这的情况比陕北大部分地方都好多的,也许是交通便利的缘故,不但兵力充足,从炊烟上看,士兵能每天按时吃两顿饭。
占据关隘、兵力充足、能吃饱饭。
这样的官军都很能打。
刘承宗没有招惹他们的心思,却没想到虎无伤人意,人有害虎心。
七月十二日傍晚,骡子营正在山里休息,在外放哨的塘骑通过渐退与摇旗的方式把消息快速传报回来。
有官军骑兵自官道转入延水关方向,看上去像是在传报军情,目前尚未发现官军动向。
紧跟着塘骑第二个消息传回,延川县井家沟有被帮助过的村民冒死报信,一支部队正在县城西边驻营。
这支部队由路姓游击将军统率,正将部下散布于四个村子讨要粮食。
据说这支官军在十日前就来过一次,因驿站、急递铺统统被毁,以为延川被攻陷,就撤了回去。
这次多带了些粮草,不过他们的马骡不多,还是要依靠延川县来补给。
县府已经被王和尚闹了一年,根本没有支援他们的村落,便只能打百姓的主意。
百姓跑来报信,让刘承宗大感欣慰。
内心直呼粮没白散、水没白挑。
却没想到百姓下一句,就让他差点晕倒:“虎将爷,快去把他们剿灭了吧,再抢下去村子就什么都没了。”
这世界太魔幻了。
我是贼啊,延安府最大的贼,你请我去杀人放火是在情理之中。
可让我去剿灭官军?
明明我才是要被剿的那个,但听起来还真有点心动是怎么回事?
曹耀拍拍刘承宗道:“别听他说胡话,咱该跑了。”
“可是曹兄,这支官军就是来找咱的,运气好,躲山里能躲过,运气不好那就被追上,还是要和他们打。”
刘承宗分析道:“趁他们打粮散开,集中兵力打掉一部分,就算打不掉,偷袭一下再跑。”
他有一种预感,继李卑追击老回回之后,崇祯年间陕北第二次马拉松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