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天生的将军
免税土地改革必然得罪天下所有有功名的读书人,土地兼并的事必然要站在全天下士绅的对立面,梁储不知道皇帝的底气有多大,但是他知道以他的老胳膊老腿肯定扛不住。
这可是一步踏错就粉身碎骨的下场……
“梁辅的意思是不打算接任首辅?”杨廷和有些意外也不太意外,不过要是梁储推辞,那么他倒是少费一顿唇舌,也能保住梁储的面子。
梁储摇了摇头道:“不是不愿,而是力微,不能也。”
杨廷和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杨一清、蒋冕、陆完、翟銮、靳贵道:“梁辅无意暂代首辅之职,诸位皆是内阁辅臣,也是大明的肱骨之臣,谁愿为君上分忧?”
几人面面相觑,翟銮、靳贵排的太后,没理由先发言,而蒋冕则是皱着眉头,一脸的若有所思,似乎拿不定主意,也似乎是在权衡利弊。
至于兼任左都御史的陆完则是表情没有丝毫变化,完全看不出内心在想什么。
“一清呢?”杨廷和的目光落在杨一清身上,问道:“梁辅不打算接任首辅,那么就轮到一清你了,你如何打算?”
杨廷和的话意很明,就是一个个按排序来问,杨一清要是勇于担当,那么就没后面的事,要是不愿,就问蒋冕。
“当今圣上极有主见,难伺候啊。”杨一清轻叹。
“怎么,一清当年督师平寇的雄心此时已然消磨的差不多了?”
杨一清微微摇头道:“说实话,下官也算是久历宦海,也算是饱读史书,却从未见过如今上这般难伺候的主。”
“这么说来,一清也不打算接手?”杨廷和的话音里面似乎有些失望,和皇帝一样,他也希望是杨一清能接任首辅。
在杨廷和眼里,梁储老了,没了热血,自然不可能紧跟天子的步伐,而跟不上就必然会被淘汰,而蒋冕老成持重,和梁储差不多,陆完性情焦躁,让他和皇帝配合施政,估计迟早恶了天子,落个惨淡收场。
至于翟銮和靳贵,资历终究还是不够,让他们成为首辅,实在难以让满朝信服。
而杨一清虽说也已经五十多岁,可要是用老当益壮这个词来形容都不算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年富力强!
毕竟是带过兵,体质终归不是他们这些一辈子厮杀在朝堂上的官员可比,在杨廷和看来,杨一清的政治生命起码还有二十年,属于能和皇帝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物。
至于他自己……
说句实话,梁储的担忧和他如出一辙,所以这次丁忧回乡,他也打算就算期满了,也暂时不还朝,先看时态的发展如何再做决定,免得他的肩膀扛不起如山般的重担。
儒家人嘛,明哲保身的本事乃是基本功,实在不行他也可学王鏊做做学问,收收学生嘛。
人家王鏊致仕之后,正德皇帝三请四邀都不肯回朝,嘉靖皇帝还用探讨学问的名义想把他骗来京城再说,谁想到人家根本不卖账……
王鏊能这么干,杨廷和觉得自己也可以。
不过当前的问题是谁来接他的担子。
“罢了。”杨一清似乎丢不下面子,长叹一声道:“既然首辅大人觉得下官能胜任,那下官就勉力试试。”
“如此甚好。”杨廷和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挥了挥手,待在值房内的非阁臣便尽皆退了出去。
杨廷和的脸色略微有些凝重道:“当今天子是什么性子,本辅便不多说了,本辅返乡丁忧,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朝中,而本辅觉得诸位很快就要面对两件大事!”
梁储等人若有所思,杨一清则是神情一肃。
“正德皇帝如今身在何处,诸位可有猜测?”
众阁老面面相觑,要说没有猜测那是假话,可要说有多关注有多在意,那更是假的不能再假。
嘉靖帝那么能折腾,应付这位爷,满朝上下都够累的了,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一个已然禅位的帝王。
杨一清凝眉道:“正德皇帝一喜美色,二喜虎豹,三喜舞刀弄枪,他既然选择禅位,又不显露人前,那么要么隐居于野,要么就是改名换姓躲在军中,首辅大人的意思想来是已经知道了正德皇帝的下落,既如此,那下官也能猜到了八九不离十。”
“不错,如今的威武候朱寿便是正德皇帝!”杨廷和斩钉截铁的话顿时在值房的上空炸响了一道惊雷。
当初嘉靖帝要封朱寿为总督九边总兵官的时候,外朝就猜测过,不过都没太在意,因为觉得有些荒诞可笑,现在看来却是一点都不可笑。
杨一清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不过眉头还是紧皱着,因为他没想通为什么杨廷和会在这个时候告诉他们这个消息。
按理来说,今上不可能将这样的事告诉杨廷和,哪怕杨廷和是首辅也是一样,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杨廷和自己的猜测然后找今上后得到了证实。
但是这种事证实了也就证实了,难道不应该烂在肚子里面,说出来做甚?
这一点都不符合儒家的韬光养晦之道啊。
除非有别的目的。
“本辅告诉你们这件事的目的是威武候在草原再次大捷,如今鞑靼小王子已被其彻底击溃,威武候出关四个月,俘虏蒙民七八万,解救汉民万五,斩杀俘虏敌寇过两万众!”
值房内传来一阵阵倒吸凉气的声音,这个消息太震撼,震撼到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哪怕他们都是老江湖,哪怕诸老都是站在朝堂顶端的人物,面对这条消息也忍不住失态。
武将立功不算大事,立下盖世巨功,只要还能筹功也不算大事,可这事大就大在立下功劳的是正德皇帝!
这说明什么?
说明正德皇帝弃位逃跑是正确的,他就不应该是皇帝,他天生就是将军!
那么按照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大臣们把正德皇帝绑在皇位上其实就是错误的。
这是对儒家观念的一次冲击!
当然,正德皇帝的事不会是常例,也不会对以后的国本传统造成影响,可让儒家大臣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的,那才是最让他们难受的地方。
这可是一步踏错就粉身碎骨的下场……
“梁辅的意思是不打算接任首辅?”杨廷和有些意外也不太意外,不过要是梁储推辞,那么他倒是少费一顿唇舌,也能保住梁储的面子。
梁储摇了摇头道:“不是不愿,而是力微,不能也。”
杨廷和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杨一清、蒋冕、陆完、翟銮、靳贵道:“梁辅无意暂代首辅之职,诸位皆是内阁辅臣,也是大明的肱骨之臣,谁愿为君上分忧?”
几人面面相觑,翟銮、靳贵排的太后,没理由先发言,而蒋冕则是皱着眉头,一脸的若有所思,似乎拿不定主意,也似乎是在权衡利弊。
至于兼任左都御史的陆完则是表情没有丝毫变化,完全看不出内心在想什么。
“一清呢?”杨廷和的目光落在杨一清身上,问道:“梁辅不打算接任首辅,那么就轮到一清你了,你如何打算?”
杨廷和的话意很明,就是一个个按排序来问,杨一清要是勇于担当,那么就没后面的事,要是不愿,就问蒋冕。
“当今圣上极有主见,难伺候啊。”杨一清轻叹。
“怎么,一清当年督师平寇的雄心此时已然消磨的差不多了?”
杨一清微微摇头道:“说实话,下官也算是久历宦海,也算是饱读史书,却从未见过如今上这般难伺候的主。”
“这么说来,一清也不打算接手?”杨廷和的话音里面似乎有些失望,和皇帝一样,他也希望是杨一清能接任首辅。
在杨廷和眼里,梁储老了,没了热血,自然不可能紧跟天子的步伐,而跟不上就必然会被淘汰,而蒋冕老成持重,和梁储差不多,陆完性情焦躁,让他和皇帝配合施政,估计迟早恶了天子,落个惨淡收场。
至于翟銮和靳贵,资历终究还是不够,让他们成为首辅,实在难以让满朝信服。
而杨一清虽说也已经五十多岁,可要是用老当益壮这个词来形容都不算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年富力强!
毕竟是带过兵,体质终归不是他们这些一辈子厮杀在朝堂上的官员可比,在杨廷和看来,杨一清的政治生命起码还有二十年,属于能和皇帝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物。
至于他自己……
说句实话,梁储的担忧和他如出一辙,所以这次丁忧回乡,他也打算就算期满了,也暂时不还朝,先看时态的发展如何再做决定,免得他的肩膀扛不起如山般的重担。
儒家人嘛,明哲保身的本事乃是基本功,实在不行他也可学王鏊做做学问,收收学生嘛。
人家王鏊致仕之后,正德皇帝三请四邀都不肯回朝,嘉靖皇帝还用探讨学问的名义想把他骗来京城再说,谁想到人家根本不卖账……
王鏊能这么干,杨廷和觉得自己也可以。
不过当前的问题是谁来接他的担子。
“罢了。”杨一清似乎丢不下面子,长叹一声道:“既然首辅大人觉得下官能胜任,那下官就勉力试试。”
“如此甚好。”杨廷和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挥了挥手,待在值房内的非阁臣便尽皆退了出去。
杨廷和的脸色略微有些凝重道:“当今天子是什么性子,本辅便不多说了,本辅返乡丁忧,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朝中,而本辅觉得诸位很快就要面对两件大事!”
梁储等人若有所思,杨一清则是神情一肃。
“正德皇帝如今身在何处,诸位可有猜测?”
众阁老面面相觑,要说没有猜测那是假话,可要说有多关注有多在意,那更是假的不能再假。
嘉靖帝那么能折腾,应付这位爷,满朝上下都够累的了,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一个已然禅位的帝王。
杨一清凝眉道:“正德皇帝一喜美色,二喜虎豹,三喜舞刀弄枪,他既然选择禅位,又不显露人前,那么要么隐居于野,要么就是改名换姓躲在军中,首辅大人的意思想来是已经知道了正德皇帝的下落,既如此,那下官也能猜到了八九不离十。”
“不错,如今的威武候朱寿便是正德皇帝!”杨廷和斩钉截铁的话顿时在值房的上空炸响了一道惊雷。
当初嘉靖帝要封朱寿为总督九边总兵官的时候,外朝就猜测过,不过都没太在意,因为觉得有些荒诞可笑,现在看来却是一点都不可笑。
杨一清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不过眉头还是紧皱着,因为他没想通为什么杨廷和会在这个时候告诉他们这个消息。
按理来说,今上不可能将这样的事告诉杨廷和,哪怕杨廷和是首辅也是一样,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杨廷和自己的猜测然后找今上后得到了证实。
但是这种事证实了也就证实了,难道不应该烂在肚子里面,说出来做甚?
这一点都不符合儒家的韬光养晦之道啊。
除非有别的目的。
“本辅告诉你们这件事的目的是威武候在草原再次大捷,如今鞑靼小王子已被其彻底击溃,威武候出关四个月,俘虏蒙民七八万,解救汉民万五,斩杀俘虏敌寇过两万众!”
值房内传来一阵阵倒吸凉气的声音,这个消息太震撼,震撼到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哪怕他们都是老江湖,哪怕诸老都是站在朝堂顶端的人物,面对这条消息也忍不住失态。
武将立功不算大事,立下盖世巨功,只要还能筹功也不算大事,可这事大就大在立下功劳的是正德皇帝!
这说明什么?
说明正德皇帝弃位逃跑是正确的,他就不应该是皇帝,他天生就是将军!
那么按照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大臣们把正德皇帝绑在皇位上其实就是错误的。
这是对儒家观念的一次冲击!
当然,正德皇帝的事不会是常例,也不会对以后的国本传统造成影响,可让儒家大臣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的,那才是最让他们难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