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张太后的不满
慈宁宫。
寿宁候张鹤龄如同一条死狗一样瘫坐在地方嚎哭,那叫一把辛酸一把泪,直把张太后哭的心烦意乱,一脸的不爽。
前天朱厚炜让张永亲自带东厂番子去了寿宁候府,对着张鹤龄就是一顿训斥,申饬什么的对于张鹤龄来说不痛不痒,既然伤不到他皮毛,张鹤龄也不会当回事。
可是申饬结束之后,张永二话不说直接将他的心腹奴才给拖了出来,当着他的面给活活打死!
打死一个奴才不算什么,可伤的却是寿宁候府的颜面,丢的是他张鹤龄的脸!
张鹤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个仅仅只是监国的外甥下手竟然这般狠辣,似乎完全没把他这个舅舅放在眼里!
这口气张鹤龄忍了!
但是张鹤龄没想到自己被申饬,奴才被打死,这事竟然还没结束,市井间传言已然是沸沸腾腾,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寿宁候府要倒霉了,当今皇室已经对他的忍耐到达了底线,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被夺爵,然后贬为庶民!
谣言不可怕,众口铄金才可怕,当非议如火如荼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别说寿宁候就是皇室也未必能扛得住压力,这一点张鹤龄就算再蠢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寿宁候府也是有幕僚的,他不懂有人懂,简简单单一番分析让张鹤龄浑身上下冷汗直冒。
幕僚的意见很简单,这外面的风声谣言十有八九就是永王自己放出去的,目的就是要把寿宁候府推上风口浪尖,是要把他架在火堆上面去烤,最终的目的是……
夺爵!
说白了就是他外甥要对他下死手,而且还要让他姐姐认定不是永王想要赶尽杀绝,而是皇室也顶不住压力,迫不得已才动手!
这番分析把张鹤龄吓了个半死,今日一大早就急急入宫来找他姐,什么目的不问可知。
张太后很愤怒,但更多的是伤心,于是哀叹自己的苦命……
自己的丈夫身为天子却只有她一个女人,这样的荣宠简直亘古未有,说她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女人都一点不过分,只可惜丈夫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归,而她年纪轻轻便成了太后。
太后自称哀家,因何而哀?因是寡妇而哀,太后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没有之一,可尊贵、权势对于没有野心的女人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作为女人,身为母亲,张太后唯一期盼的就是母慈子孝,当然能让娘家成为豪族,也是她的念想之一。
然而万事终难顺意,娘家两位哥哥因为她的关系如今已是候爵,可以说身为外戚,在这大明尊荣已经到了顶点,只要娘家兄弟能韬光养晦,张家从此走上兴盛几乎不存在半点难度。
然而两个兄弟就没一个是省心的,贪婪几乎刻在了骨子里面,酷厉更是行露于外,身为候爷竟然还将迫害小民当成乐事,强抢民女、豪夺田地、侵吞商铺,纵奴伤人,这些事不知道干了多少件,让寿宁候和建昌候两人在民间的名声比茅房里的石头还要臭。
犯的着吗?张太后不知道,她只知道两个弟弟乐此不疲,哪怕背上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名声都丝毫没有收敛点意思。
如果她不是当朝太后,只怕张家兄弟早就被砍了不下一百回了。
除了不省心的两个弟弟,还有不省心的儿子。
长子朱厚照身为君王,仁厚孝顺却极为荒唐,跳脱胡闹、喜武厌文、沉迷酒色、?养猛兽,张太后实在想不通她仁慈忠厚还是情种的丈夫为什么会生下这么一个货色。
如果长子只是寻常权贵子弟那还无所谓,可他是皇帝,皇帝如此荒诞,后世一个昏君的帽子必然会扣在他的头上!
可她一个妇道人家能怎么办,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儿子在昏君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可谁能想到朱厚照会跑?他竟然会弃皇位如敝履!
不过好在他还有个儿子,既然长子不成材,那小儿子监国甚至当皇帝也不是不能接受,而且小儿子在湖州素有贤名,若是他成为皇帝对于大明未必会是坏事,而且她也能给亡夫一个交代。
然而小儿子什么都好,每日晨昏定省从未或缺,确实是个孝顺的孩子,可就是不肯接受她安排的婚事,让张太后的心里面多少有些不满。
可就算再不满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她也不忍心多加苛责,只是希望小儿子有一天能幡然醒悟,理解她这个做母亲的良苦用心。
她能有什么用心,不就是想要自己娘家能和皇家再结良缘,让自己娘家能够承载皇家的余荫,从而能够满门富贵,与大明休戚与共吗?
怎么就不能体谅呢?
说韶华善妒,天底下的女人有几个不妒忌的,只不过有的不敢表露出来罢了,更何况韶华这孩子可是她从小看着长大的,身上还寄托着对早夭女儿的念想,几乎跟她亲生的一样,就算刁蛮任性了些,只要成为人妇,又怎么会不能改变?
张太后想不通也不想去想,她只知道就算朱厚炜不愿意,最后也不会违背她的意愿,如此便足够了。
只要厚炜和韶华成了夫妻,这点小小的怨念还不是很快就能化解?
但是张太后没想到朱厚炜竟然要对张家动手!
女人的耳根子本身就软,被弟弟一哭诉,又有头头是道的分析,顿时越想越有理,然后自动代入,已然认定小儿子之所以要对弟弟动手,其原因不在于什么逼死人命,侵夺商铺这些小事,而是对娶韶华为妻的抵触!
这是迂回,于是张太后怒了。
天子之怒,血流漂杵,太后一怒,皇帝也扛不住!
于是张太后命人去唤朱厚炜来慈宁宫,但是没想到今天的早朝格外的长,可早朝乃国之大事,她就算不耐,也只有等。
一边等还一边收着早朝传来的消息。
这一收就彻底被惊住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于今日早朝劝谏永王登基为帝!
哪怕朱厚炜没同意,可张太后也知道,这事已是板上钉钉,只要朱厚照不还朝,那么厚炜称帝已无悬念!
寿宁候张鹤龄如同一条死狗一样瘫坐在地方嚎哭,那叫一把辛酸一把泪,直把张太后哭的心烦意乱,一脸的不爽。
前天朱厚炜让张永亲自带东厂番子去了寿宁候府,对着张鹤龄就是一顿训斥,申饬什么的对于张鹤龄来说不痛不痒,既然伤不到他皮毛,张鹤龄也不会当回事。
可是申饬结束之后,张永二话不说直接将他的心腹奴才给拖了出来,当着他的面给活活打死!
打死一个奴才不算什么,可伤的却是寿宁候府的颜面,丢的是他张鹤龄的脸!
张鹤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个仅仅只是监国的外甥下手竟然这般狠辣,似乎完全没把他这个舅舅放在眼里!
这口气张鹤龄忍了!
但是张鹤龄没想到自己被申饬,奴才被打死,这事竟然还没结束,市井间传言已然是沸沸腾腾,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寿宁候府要倒霉了,当今皇室已经对他的忍耐到达了底线,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被夺爵,然后贬为庶民!
谣言不可怕,众口铄金才可怕,当非议如火如荼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别说寿宁候就是皇室也未必能扛得住压力,这一点张鹤龄就算再蠢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寿宁候府也是有幕僚的,他不懂有人懂,简简单单一番分析让张鹤龄浑身上下冷汗直冒。
幕僚的意见很简单,这外面的风声谣言十有八九就是永王自己放出去的,目的就是要把寿宁候府推上风口浪尖,是要把他架在火堆上面去烤,最终的目的是……
夺爵!
说白了就是他外甥要对他下死手,而且还要让他姐姐认定不是永王想要赶尽杀绝,而是皇室也顶不住压力,迫不得已才动手!
这番分析把张鹤龄吓了个半死,今日一大早就急急入宫来找他姐,什么目的不问可知。
张太后很愤怒,但更多的是伤心,于是哀叹自己的苦命……
自己的丈夫身为天子却只有她一个女人,这样的荣宠简直亘古未有,说她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女人都一点不过分,只可惜丈夫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归,而她年纪轻轻便成了太后。
太后自称哀家,因何而哀?因是寡妇而哀,太后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没有之一,可尊贵、权势对于没有野心的女人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作为女人,身为母亲,张太后唯一期盼的就是母慈子孝,当然能让娘家成为豪族,也是她的念想之一。
然而万事终难顺意,娘家两位哥哥因为她的关系如今已是候爵,可以说身为外戚,在这大明尊荣已经到了顶点,只要娘家兄弟能韬光养晦,张家从此走上兴盛几乎不存在半点难度。
然而两个兄弟就没一个是省心的,贪婪几乎刻在了骨子里面,酷厉更是行露于外,身为候爷竟然还将迫害小民当成乐事,强抢民女、豪夺田地、侵吞商铺,纵奴伤人,这些事不知道干了多少件,让寿宁候和建昌候两人在民间的名声比茅房里的石头还要臭。
犯的着吗?张太后不知道,她只知道两个弟弟乐此不疲,哪怕背上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名声都丝毫没有收敛点意思。
如果她不是当朝太后,只怕张家兄弟早就被砍了不下一百回了。
除了不省心的两个弟弟,还有不省心的儿子。
长子朱厚照身为君王,仁厚孝顺却极为荒唐,跳脱胡闹、喜武厌文、沉迷酒色、?养猛兽,张太后实在想不通她仁慈忠厚还是情种的丈夫为什么会生下这么一个货色。
如果长子只是寻常权贵子弟那还无所谓,可他是皇帝,皇帝如此荒诞,后世一个昏君的帽子必然会扣在他的头上!
可她一个妇道人家能怎么办,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儿子在昏君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可谁能想到朱厚照会跑?他竟然会弃皇位如敝履!
不过好在他还有个儿子,既然长子不成材,那小儿子监国甚至当皇帝也不是不能接受,而且小儿子在湖州素有贤名,若是他成为皇帝对于大明未必会是坏事,而且她也能给亡夫一个交代。
然而小儿子什么都好,每日晨昏定省从未或缺,确实是个孝顺的孩子,可就是不肯接受她安排的婚事,让张太后的心里面多少有些不满。
可就算再不满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她也不忍心多加苛责,只是希望小儿子有一天能幡然醒悟,理解她这个做母亲的良苦用心。
她能有什么用心,不就是想要自己娘家能和皇家再结良缘,让自己娘家能够承载皇家的余荫,从而能够满门富贵,与大明休戚与共吗?
怎么就不能体谅呢?
说韶华善妒,天底下的女人有几个不妒忌的,只不过有的不敢表露出来罢了,更何况韶华这孩子可是她从小看着长大的,身上还寄托着对早夭女儿的念想,几乎跟她亲生的一样,就算刁蛮任性了些,只要成为人妇,又怎么会不能改变?
张太后想不通也不想去想,她只知道就算朱厚炜不愿意,最后也不会违背她的意愿,如此便足够了。
只要厚炜和韶华成了夫妻,这点小小的怨念还不是很快就能化解?
但是张太后没想到朱厚炜竟然要对张家动手!
女人的耳根子本身就软,被弟弟一哭诉,又有头头是道的分析,顿时越想越有理,然后自动代入,已然认定小儿子之所以要对弟弟动手,其原因不在于什么逼死人命,侵夺商铺这些小事,而是对娶韶华为妻的抵触!
这是迂回,于是张太后怒了。
天子之怒,血流漂杵,太后一怒,皇帝也扛不住!
于是张太后命人去唤朱厚炜来慈宁宫,但是没想到今天的早朝格外的长,可早朝乃国之大事,她就算不耐,也只有等。
一边等还一边收着早朝传来的消息。
这一收就彻底被惊住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于今日早朝劝谏永王登基为帝!
哪怕朱厚炜没同意,可张太后也知道,这事已是板上钉钉,只要朱厚照不还朝,那么厚炜称帝已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