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纺织和服装是一个大产业,实际上就算没有周阳的介入,中国在四十年后依旧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品生产地和出口地。
但是中国的纺织产业和其他许多领域一样,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在中高端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
以至于后世当无数网友想要抵制外国烂品牌的时候,竟然发现没有国产替代品牌可以选择。
服装不比芯片,国外不会像限制光刻机一样,对生产制造设备进行限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企业培养和保护品牌的意识。
而这方面恰恰是国内企业最为缺失的,随着九十年代开始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大量国内品牌以合资的形式被外国竞争对手掌握,随后基本都被打压甚至雪藏。
快消品是其中的重灾区,比如北冰洋汽水厂与百事可乐合资之后,北冰洋汽水一度在市面上消失了十几年,同样被雪藏的还有大宝、小护士等闻名全国的化妆品牌子。
像汽水、化妆品至少从一开始就有品牌意识,相比之下服装产业更加难堪。在八十年代之前,国内主要还是以妈妈们自己买布料,亲手给家人手工制作衣服为主。
就算百货商店里有成衣出售,大家关注的也只是面料、款式、价格。你也许听说过牡丹牌收音机、大前门牌香烟,这些在七八十年代都是闻名全国的大牌子,但从没听说过xx牌的连衣裙。
品牌连锁服装店在全国大行其道,已经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了,早期唯一的例外可能只有飞跃和回力这两种橡胶鞋。
飞跃作为近后世老树开新花的国潮品牌,其实背后抓马的破事也一大堆。
比如你可能在外国的时尚杂志上,看到欧美明星脚上穿着一双,类似中国七八十年代老款的橡胶鞋。
你不必震惊,那就是红遍欧美时尚圈的飞跃鞋。不过这个“飞跃”从商标到品牌,都已经和中国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甚至连设计和生产都是在法国本土完成的。
大约2005年的时候,一位旅居中国的法国人在一场武术表演中,看上了穿在武僧们脚上的飞跃牌橡胶鞋,于是决定把它带回欧洲去推广。
但是这位法国人不甘心只做一个国外代理商,后面的剧情很快就出现神转折。法国人不但自己重新设计了飞跃商标,还迅速完成了飞跃商标的全球抢注工作。
最后为了避免被中国厂商找麻烦,法国人干脆把飞跃的品牌定义、英文解释全部改了,完全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欧洲潮流品牌。
当初法国人上门来寻求合作时,飞跃的国内生产商根本不觉得,自家的“飞跃”品牌能有多少价值。
于是双方连正式合同都没有签,只达成了一个口头授权,更别说收取半毛钱的授权费了。
而当法国人开始搞小动作时,国内的厂商还完全沉迷于给匡威做代工无法自拔,完全没去关注自家的飞跃鞋,出口欧洲后市场反馈如何。
而等到飞跃在欧美时尚圈爆红时,法国人早就完成了移花接木的工作。这个时候中国厂家想要在海外使用“feiyue”或者“flyg forard”等名称,反倒立刻成了侵权方。
飞跃能红遍欧美时尚圈,与法国人尽心尽力的推广分不开关系,因此人家收割走大部分利益也没什么不妥。
但飞跃的母公司不但缺乏国际视野,而且市场反应迟钝。在法国人大口吃肉时,他们竟然连一口汤都喝不上,最后只能继续龟缩于国内市场,这就完全是自己的问题了。
周阳既然主动介入纺织服装业,心里装着的计划自然不会只局限于一两家公司,而是希望能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不过他的雄心壮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许要等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能看出当初计划的全貌。
也正因为这样,杨旻德感觉自己看不懂周阳这个人。她对于周阳在香港投资界的名声,其实早就有所耳闻。
杨旻德得到的资料,香港资本界对周阳的看法是眼光精准、出手果断、作风凶狠,仅凭一己之力就把今年的港股搅得人心惶惶。
但是无论是推动益达集团与美国林氏集团合作,还是支持培养华人服装设计师,杨旻德实在看不出周阳的利益点在哪里。
根据她的观察,无论是搞艺术的刘晓杰,还是在美国有不小产业的林建忠,对周阳似乎都有一种言听计从的感觉。
但是周阳这个核心人物,如此大周章来撮合益达集团与林氏集团合并,总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能在新公司认购一批可转债。
周阳如果有这闲功夫,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多花一点在港股市场上。炒股票的收益难道不比可转债更香吗?
周阳并不知道杨旻德对自己的疑惑,实际上他对香港股市一直还是挺关注的。在经过长达几个月的隐身之后,他最近终于再次接受了香港《信报》的采访。
周阳对《信报》的记者表示,港股从前年开始的连续上涨潮,来的太快、太急,以至于积累了不少的泡沫。
之前美林银行做空佳宁、置地等公司的股票,是因为看到了香港楼市存在虚火。做空其实是市场自我调节和修正的一种机制,可以提早降低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减小泡沫破裂时的破坏动能。
在经过四个多月的回调之后,香港股市现在的基本面,已经差不多能反应本港目前的实际经济状况。
全球经济从去年开始陷入低迷,但香港因为吃到了国内改革开放的红利,通过与内地之间的转口贸易,弥补了传统出口下降造成的经济萎缩。
对于国内的改革开放政策,周阳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觉得香港受内地改革开放的利好影响,今年全年的经济表现应该优于市场预期,股市接下来有重新上涨的空间。
在他的专访刊发在《信报》头版的当天,恒生股指收涨了32。这并不是说周阳真的能一言决定港股的涨跌,而是因为香港股民历来有追涨杀跌的心态。
之前因为美林银行大规模唱空港股,又恰好爆出佳宁置业这只黑天鹅,使得香港股民们惊慌失措,纷纷以为港股又要出现类似1973年的大股灾了。
毕竟当年的暴跌是因为股票造假而起,这次则是更严重的财务造假,连汇丰旗下获多利证券的总裁都被拖下水了。
以至于市场一度开始疯传说,近两年在港股上市的那些新公司,有一部分其实盈利标准并未必达到上市要求。
这些公司的老板是在买通了获多利证券的总裁之后,通过汇丰和获多利证券的担保和掩饰,才通过了本港那几家证券交易所的审查,从而得以去股市上圈投资者的血汗钱。
于是小股民们赶紧清空了自己手里的股票,生怕甚至运气不好买到下一个“佳宁”,业绩暴雷后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除了佳宁这只黑天鹅之外,外埠市场从七月开始就坏消息不断。先是同时期的美股同样陷入危机,然后又有传言说马来国政府,准备对该国资本赴港投资设置更多的障碍。
于是在内外双重打击下,恒指从7月最高时的1800点,一路暴跌到10月底时只剩980点。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竟然腰斩了将近一半。
在恒指跌破1000点大关时,周阳团队觉得港股已经处于了超跌状态,于是开始悄悄吸筹建仓。
而等周阳手下的团队,完成了把仓位从空头转移到多头的工作之后,自然也就到了他出面去唱多港股的时候。
实际上早在周阳接受《信报》的专访前,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就已经察觉到了市场的异动。
毕竟周阳旗下的美林香港资管部,在港股市场的本金高达4000万美元,加上杠杆之后最多能调动的资金,可以超过1亿美元。
这对刚刚经历过暴跌,日成交额极其低迷的港股来说,已经是一笔海量的资金了。
只不过周阳的团队建仓同样经验丰富,把空头头寸平仓后的资金,先抽到海外转了一圈,再悄悄输送回香港。
周阳的团队在建立多头头寸时,市场只感觉近期来了一些海外资金抄底港股,并没猜到这其实是美林香港资管部,这个港股最大的空头正在悄悄叛变。
但就算是这样,恒生指数依旧从980点的低位,被周阳团队的大批多单拉回到了1050点。只不过恒指的走势有涨有跌,时不时还有剧烈震荡,以至于给不少投资者一种不上不下的牛皮糖错觉。
直到周阳重新站出来,公开看涨港股未来行情,市场才发觉周阳团队已经把手里的空头头寸全部平仓,转而加入了看涨港股的多头行列。
而这无疑给了普通投资者极大的信心,许多人开始重新入市抄底。于是1981年的最后两个月,香港股市在节节上涨中迎来了收尾。
1981年12月30号,恒指年终的收盘价最后定格在了1385点,比年初开盘时仅仅下跌了6。
投资者如果不了解港股全年的走势,单看年初和年末的恒指数差,根本就不会觉得今年发生过一次闪崩似的股灾。
就在港股重新快速上涨之时,周阳的团队却再次悄悄的由多转空了,在恒指超过1200点之后,就不断甩卖手里的股票。
实际上周阳虽然主动向市场表示看好港股在年末的表现,但他手下的团队在建立多头头寸时,出手的力度其实并不大。
等到市场情绪被调动起来后,周阳的团队就立刻停止了买入操作,转而不断卖出股票。等到12月底时,美林香港资管部除了在明面上的账户,留了1000万美元的头寸来吸引市场的注意力之外,其余资金都在全力做空港股,累计的空头头寸已经高达8000万美元。
12月对于周阳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截止到12月10号,资管计划资金池的总规模为105亿美元。
而6月底封闭资金池时,本金为2000万美元,资金池内实际总资产为3200万美元。毕竟像周阳自己和卡罗琳早在年初就已经把钱投了进去,到六月底时已经增值了不少。
根据美林银行与投资者签订的协议,资金池封闭之前产生的收益,美林不进行利润分红。当资金池封闭之后,年回报率不超过20时,美林银行只收取25的资产管理费,不额外收取业绩分红。
只有当年收益率超过20时,美林银行才会与投资者进行业绩分红。而整个分成比例分为三档,年收益不高于50时,美林银行拿走总收益的2成,投资者拿走8成。
当年收益率超过50,同时不超过100时,超过50的那部分收益,美林银行拿走4成,投资者拿走6成。
而当年收益率超过100时,超过100的那部分,美林要拿走6成,投资者只拿走4成。
以底池3200万美元来计算,资管计划的半年收益率为228,折算成年回报率约为976。
而按照之前的协议来计算,美林银行差不多可以拿走总收益的57作为业绩分成,投资者则可以拿走43的收益。
但就算投资者只分得总收益的43,却依旧高达3655万美元。以3200万的底池资金来计算,半年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115。
当然,各个投资者根据投资的时间不同,实际收益率是有差别的。总的来说,入局越早的人收益越高。
比如卡罗琳作为最早加入资管计划的初始投资者,自然也是收获最丰厚的人。她当初投的200万美元,现在已经翻了4倍,变成了1000万美元。
其他人的收益率虽然没有卡罗琳那么高,但即使是6月底才入局的投资者,也收获了115倍的利润。
如果是按港元来计算的话,投资回报率还要更高一些。因为港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从年初时的1美元兑51港币,一路贬值到了年底的58港币。
好在周阳知道这才是开始而已,等明后两年中英交锋达到最高潮时,英国干脆用港元汇率当武器,威胁中国要在香港鱼死网破。港币兑美元一度贬到了96,港币的汇率差点被港英政府给玩崩溃了。
所以周阳从一开始就有购买港元的汇率期货,来规避港元贬值带来的利润损失。在叠加了港币贬值的价差之后,香港投资者的最低半年回报率应该是130,而非115。
如此恐怖的投资收益,自然可以横扫香港市面上任何其他的理财产品。所以除了原先的老投资者想要增资之外,大量新投资者也想要搭上这趟发财列车。
但是中国的纺织产业和其他许多领域一样,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在中高端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
以至于后世当无数网友想要抵制外国烂品牌的时候,竟然发现没有国产替代品牌可以选择。
服装不比芯片,国外不会像限制光刻机一样,对生产制造设备进行限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企业培养和保护品牌的意识。
而这方面恰恰是国内企业最为缺失的,随着九十年代开始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大量国内品牌以合资的形式被外国竞争对手掌握,随后基本都被打压甚至雪藏。
快消品是其中的重灾区,比如北冰洋汽水厂与百事可乐合资之后,北冰洋汽水一度在市面上消失了十几年,同样被雪藏的还有大宝、小护士等闻名全国的化妆品牌子。
像汽水、化妆品至少从一开始就有品牌意识,相比之下服装产业更加难堪。在八十年代之前,国内主要还是以妈妈们自己买布料,亲手给家人手工制作衣服为主。
就算百货商店里有成衣出售,大家关注的也只是面料、款式、价格。你也许听说过牡丹牌收音机、大前门牌香烟,这些在七八十年代都是闻名全国的大牌子,但从没听说过xx牌的连衣裙。
品牌连锁服装店在全国大行其道,已经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了,早期唯一的例外可能只有飞跃和回力这两种橡胶鞋。
飞跃作为近后世老树开新花的国潮品牌,其实背后抓马的破事也一大堆。
比如你可能在外国的时尚杂志上,看到欧美明星脚上穿着一双,类似中国七八十年代老款的橡胶鞋。
你不必震惊,那就是红遍欧美时尚圈的飞跃鞋。不过这个“飞跃”从商标到品牌,都已经和中国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甚至连设计和生产都是在法国本土完成的。
大约2005年的时候,一位旅居中国的法国人在一场武术表演中,看上了穿在武僧们脚上的飞跃牌橡胶鞋,于是决定把它带回欧洲去推广。
但是这位法国人不甘心只做一个国外代理商,后面的剧情很快就出现神转折。法国人不但自己重新设计了飞跃商标,还迅速完成了飞跃商标的全球抢注工作。
最后为了避免被中国厂商找麻烦,法国人干脆把飞跃的品牌定义、英文解释全部改了,完全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欧洲潮流品牌。
当初法国人上门来寻求合作时,飞跃的国内生产商根本不觉得,自家的“飞跃”品牌能有多少价值。
于是双方连正式合同都没有签,只达成了一个口头授权,更别说收取半毛钱的授权费了。
而当法国人开始搞小动作时,国内的厂商还完全沉迷于给匡威做代工无法自拔,完全没去关注自家的飞跃鞋,出口欧洲后市场反馈如何。
而等到飞跃在欧美时尚圈爆红时,法国人早就完成了移花接木的工作。这个时候中国厂家想要在海外使用“feiyue”或者“flyg forard”等名称,反倒立刻成了侵权方。
飞跃能红遍欧美时尚圈,与法国人尽心尽力的推广分不开关系,因此人家收割走大部分利益也没什么不妥。
但飞跃的母公司不但缺乏国际视野,而且市场反应迟钝。在法国人大口吃肉时,他们竟然连一口汤都喝不上,最后只能继续龟缩于国内市场,这就完全是自己的问题了。
周阳既然主动介入纺织服装业,心里装着的计划自然不会只局限于一两家公司,而是希望能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不过他的雄心壮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许要等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能看出当初计划的全貌。
也正因为这样,杨旻德感觉自己看不懂周阳这个人。她对于周阳在香港投资界的名声,其实早就有所耳闻。
杨旻德得到的资料,香港资本界对周阳的看法是眼光精准、出手果断、作风凶狠,仅凭一己之力就把今年的港股搅得人心惶惶。
但是无论是推动益达集团与美国林氏集团合作,还是支持培养华人服装设计师,杨旻德实在看不出周阳的利益点在哪里。
根据她的观察,无论是搞艺术的刘晓杰,还是在美国有不小产业的林建忠,对周阳似乎都有一种言听计从的感觉。
但是周阳这个核心人物,如此大周章来撮合益达集团与林氏集团合并,总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能在新公司认购一批可转债。
周阳如果有这闲功夫,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多花一点在港股市场上。炒股票的收益难道不比可转债更香吗?
周阳并不知道杨旻德对自己的疑惑,实际上他对香港股市一直还是挺关注的。在经过长达几个月的隐身之后,他最近终于再次接受了香港《信报》的采访。
周阳对《信报》的记者表示,港股从前年开始的连续上涨潮,来的太快、太急,以至于积累了不少的泡沫。
之前美林银行做空佳宁、置地等公司的股票,是因为看到了香港楼市存在虚火。做空其实是市场自我调节和修正的一种机制,可以提早降低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减小泡沫破裂时的破坏动能。
在经过四个多月的回调之后,香港股市现在的基本面,已经差不多能反应本港目前的实际经济状况。
全球经济从去年开始陷入低迷,但香港因为吃到了国内改革开放的红利,通过与内地之间的转口贸易,弥补了传统出口下降造成的经济萎缩。
对于国内的改革开放政策,周阳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觉得香港受内地改革开放的利好影响,今年全年的经济表现应该优于市场预期,股市接下来有重新上涨的空间。
在他的专访刊发在《信报》头版的当天,恒生股指收涨了32。这并不是说周阳真的能一言决定港股的涨跌,而是因为香港股民历来有追涨杀跌的心态。
之前因为美林银行大规模唱空港股,又恰好爆出佳宁置业这只黑天鹅,使得香港股民们惊慌失措,纷纷以为港股又要出现类似1973年的大股灾了。
毕竟当年的暴跌是因为股票造假而起,这次则是更严重的财务造假,连汇丰旗下获多利证券的总裁都被拖下水了。
以至于市场一度开始疯传说,近两年在港股上市的那些新公司,有一部分其实盈利标准并未必达到上市要求。
这些公司的老板是在买通了获多利证券的总裁之后,通过汇丰和获多利证券的担保和掩饰,才通过了本港那几家证券交易所的审查,从而得以去股市上圈投资者的血汗钱。
于是小股民们赶紧清空了自己手里的股票,生怕甚至运气不好买到下一个“佳宁”,业绩暴雷后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除了佳宁这只黑天鹅之外,外埠市场从七月开始就坏消息不断。先是同时期的美股同样陷入危机,然后又有传言说马来国政府,准备对该国资本赴港投资设置更多的障碍。
于是在内外双重打击下,恒指从7月最高时的1800点,一路暴跌到10月底时只剩980点。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竟然腰斩了将近一半。
在恒指跌破1000点大关时,周阳团队觉得港股已经处于了超跌状态,于是开始悄悄吸筹建仓。
而等周阳手下的团队,完成了把仓位从空头转移到多头的工作之后,自然也就到了他出面去唱多港股的时候。
实际上早在周阳接受《信报》的专访前,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就已经察觉到了市场的异动。
毕竟周阳旗下的美林香港资管部,在港股市场的本金高达4000万美元,加上杠杆之后最多能调动的资金,可以超过1亿美元。
这对刚刚经历过暴跌,日成交额极其低迷的港股来说,已经是一笔海量的资金了。
只不过周阳的团队建仓同样经验丰富,把空头头寸平仓后的资金,先抽到海外转了一圈,再悄悄输送回香港。
周阳的团队在建立多头头寸时,市场只感觉近期来了一些海外资金抄底港股,并没猜到这其实是美林香港资管部,这个港股最大的空头正在悄悄叛变。
但就算是这样,恒生指数依旧从980点的低位,被周阳团队的大批多单拉回到了1050点。只不过恒指的走势有涨有跌,时不时还有剧烈震荡,以至于给不少投资者一种不上不下的牛皮糖错觉。
直到周阳重新站出来,公开看涨港股未来行情,市场才发觉周阳团队已经把手里的空头头寸全部平仓,转而加入了看涨港股的多头行列。
而这无疑给了普通投资者极大的信心,许多人开始重新入市抄底。于是1981年的最后两个月,香港股市在节节上涨中迎来了收尾。
1981年12月30号,恒指年终的收盘价最后定格在了1385点,比年初开盘时仅仅下跌了6。
投资者如果不了解港股全年的走势,单看年初和年末的恒指数差,根本就不会觉得今年发生过一次闪崩似的股灾。
就在港股重新快速上涨之时,周阳的团队却再次悄悄的由多转空了,在恒指超过1200点之后,就不断甩卖手里的股票。
实际上周阳虽然主动向市场表示看好港股在年末的表现,但他手下的团队在建立多头头寸时,出手的力度其实并不大。
等到市场情绪被调动起来后,周阳的团队就立刻停止了买入操作,转而不断卖出股票。等到12月底时,美林香港资管部除了在明面上的账户,留了1000万美元的头寸来吸引市场的注意力之外,其余资金都在全力做空港股,累计的空头头寸已经高达8000万美元。
12月对于周阳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截止到12月10号,资管计划资金池的总规模为105亿美元。
而6月底封闭资金池时,本金为2000万美元,资金池内实际总资产为3200万美元。毕竟像周阳自己和卡罗琳早在年初就已经把钱投了进去,到六月底时已经增值了不少。
根据美林银行与投资者签订的协议,资金池封闭之前产生的收益,美林不进行利润分红。当资金池封闭之后,年回报率不超过20时,美林银行只收取25的资产管理费,不额外收取业绩分红。
只有当年收益率超过20时,美林银行才会与投资者进行业绩分红。而整个分成比例分为三档,年收益不高于50时,美林银行拿走总收益的2成,投资者拿走8成。
当年收益率超过50,同时不超过100时,超过50的那部分收益,美林银行拿走4成,投资者拿走6成。
而当年收益率超过100时,超过100的那部分,美林要拿走6成,投资者只拿走4成。
以底池3200万美元来计算,资管计划的半年收益率为228,折算成年回报率约为976。
而按照之前的协议来计算,美林银行差不多可以拿走总收益的57作为业绩分成,投资者则可以拿走43的收益。
但就算投资者只分得总收益的43,却依旧高达3655万美元。以3200万的底池资金来计算,半年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115。
当然,各个投资者根据投资的时间不同,实际收益率是有差别的。总的来说,入局越早的人收益越高。
比如卡罗琳作为最早加入资管计划的初始投资者,自然也是收获最丰厚的人。她当初投的200万美元,现在已经翻了4倍,变成了1000万美元。
其他人的收益率虽然没有卡罗琳那么高,但即使是6月底才入局的投资者,也收获了115倍的利润。
如果是按港元来计算的话,投资回报率还要更高一些。因为港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从年初时的1美元兑51港币,一路贬值到了年底的58港币。
好在周阳知道这才是开始而已,等明后两年中英交锋达到最高潮时,英国干脆用港元汇率当武器,威胁中国要在香港鱼死网破。港币兑美元一度贬到了96,港币的汇率差点被港英政府给玩崩溃了。
所以周阳从一开始就有购买港元的汇率期货,来规避港元贬值带来的利润损失。在叠加了港币贬值的价差之后,香港投资者的最低半年回报率应该是130,而非115。
如此恐怖的投资收益,自然可以横扫香港市面上任何其他的理财产品。所以除了原先的老投资者想要增资之外,大量新投资者也想要搭上这趟发财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