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番外 窑变
尊敬的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国家瓷器博物馆。自从汉末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问世以来,我国的陶瓷文化已经走过了辉煌而灿烂的两千年。
在这两千年里,诞生了无数珍品。一些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日都无法复制,而另一些则蕴含着超过其本身价值千倍的文化价值,堪称国宝。
在国瓷博物馆中,就保存着二百八十余件国宝级的珍品,仅从瓷器文物的方面来说,即便是与故宫博物馆相比也毫不逊色。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开启一场丰盛的视觉之旅吧。
……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三楼中央展厅,参观本馆的镇馆之宝。对,刚刚这位先生说得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窑变石,或者叫曹子窑变石。
众所周知,虽然在东汉开始出现了一些原始的青瓷,但真正将陶瓷技术推向成熟化、规模化、艺术化的人是曹生。
早在曹生少年时代,他就明确指出了“炉温”在冶铁、烧瓷、熔砂上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有钱有势的富三代,曹生招募了一批工匠为他制作耐火砖和高温炉,其中就包括被称为“瓷器之父”的匠艾。
很快,曹家的青瓷就通行海内,为将来曹氏兄弟的扩张事业积累了巨额财富。等到这对史上有名的双胞胎成年的时候,曹家就有了质量稳定的白瓷和玻璃。
但曹生依旧不满足。公元174年,他带领船队南下交州,在当时最大的鹦窑试验彩釉和窑变。据说,曹生试验了交州全境五百多处陶土,烧制一掌大小的圆形瓷石二万九千余枚,最终只保留了三枚,真正的万里挑一——
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三枚“曹子窑变”。
曜日、重瓣、星河,即便是在两千年后的今日,它们的美丽依旧是无法复制的奇迹。
曜日石呈现出热烈明快的黄釉、红釉,即便是在以出产彩釉著称的鹦窑中都算罕见。更难得的是它所具有的的正反两面对称的同心圆构型,在听凭天意产生的窑变中如同上天的宠儿。
据说,曜日石出炉的时候金光耀眼,一下子将同炉的其他窑变石照得黯然失色。赤红、橙红、橙黄、金黄交相辉映,使得这件瓷器仿佛真的太阳。可惜的是,曹生认为它的色彩太过张扬,于是没有佩戴过它,也没有送给曹操佩戴。
曜日石就这样一直留在鹦窑中,作为镇窑之宝被工匠们代代膜拜。直到进入现代化社会,博物馆行业成熟稳定之后,曜日石才被捐献出来供游客参观。
后来鹦窑出产的黄红色小型彩瓷自成一派,多是历代匠人对曜日的致敬之作,其中以魏末的双彩窑变百花迷你瓶最为出色,那也是一件国宝了。稍微次一些的有红蹄八骏大肚盏、火烧葫芦藤等,这两年在拍卖会上也是拍出了几千万的高价。
接下来说说曜日左手边的这块粉白相间的窑变石“重瓣”。一路走下来,大家应该发现了,古代粉釉罕见,窑变产生的粉釉更罕见,像“重瓣石”这样浓淡渐变,纹理清晰,仿佛花瓣一样层层舒展的粉釉窑变那更是可遇不可求,用千年一遇来形容都是小看了它。
各地用铜矿作为釉料的瓷窑努力了一千五百多年,都没有诞生第二件形成花瓣纹路的粉色釉变。在重瓣石还没有被发掘出来之前,国内一度出现了这块窑变石是史料夸大,或者纯属虚构的质疑声。直到燕朝桓帝举全国之力研发粉釉,耗资无数,才在当时的官窑中获得了一件二百二十个花瓣的粉釉窑变长颈瓶,消除了国内对于重瓣石真实性的大部分质疑。
重瓣,这块有着三百六十一个花瓣的粉色曹子窑变,最早被保存在沉香岛的曹氏坞堡中。公元189年,曹玉长女、流火公主曹荧诞生在交州。重瓣窑变石作为礼物,被赠送给了这位曹氏家族的新成员。
曹荧极为喜爱这块窑变石,将它制成项链、挂饰、头饰,“重瓣”上有三个大小不一的钻孔,就是当时留下的。曹荧死后,“重瓣”作为陪葬埋入流火墓中,一千九百余年不见天日。
八十多年前,湛江市修建地铁二号线,挖到一座魏初古墓。经确认为流火墓后,中央直接指示湛江地铁停工,文物总局局长坐直升机亲临湛江指挥抢救性发掘。幸运的是,“重瓣石”被放置在厚实的棺椁内,没有像其他陪葬品一样遭到地铁工程的破坏,这才有了如今“三变齐聚”的盛景。
最后,是我们经历最为传奇的“星河石”。
如果说,曜日是象征意义最重,重瓣是工艺难度最大,那星河就是文化价值最高。
它所具有的深蓝色釉彩是鹦窑的标志。胎底的细砂则在光线下折射出点点微光,仿佛星空一般深邃迷人。一抹紫红色的窑变恰到好处融入其中,形成星云状的旋涡。成像的和谐完美让“星河石”从一众蓝色窑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曹生的青眼。
这是“三变”中唯一被曹生贴身佩戴过的窑变石。从交州到辽东,从辽东到中原,“星河”见证了汉朝的崩溃,也见证了曹氏创业的波澜壮阔。
大约在公元190多年,“星河石”被转赠给了曹操的三儿子曹丕。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句,曹子败家。我们今天的国宝,在他当时看来,不过是自己烧出来的小玩意儿,送给侄子侄女的玩具罢了。
曹丕大约也不知道“星河石”的价值,这才有了后面“以石换痘”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汉朝末代皇帝刘协是感染了天花去世的。而自从刘协病逝后,曹生就致力于寻找天花的治疗方法。他从古书上发现了种痘法,凭借自己丰富的行医经验认定了这条路,但在寻找牛痘的道路上却屡屡受挫。
后来有一次,少年曹丕赶路,在老乡家里借宿。曹丕小时候不听话,我们现在说,熊孩子嘛,就祸祸了老乡家里的耕牛。那曹家的家教严格,也不是嘴上说说的。临走的时候,就说赔钱。赔什么?赔了一块“星河石”。
曹丕离开老乡家的时候身上就起了小疱疹,回到许县一经诊治,好家伙,牛痘!本来曹家是要追回“星河”的,这时候也顾不及了,忙着做牛痘的推广去了。等到回过神来想再追查的时候,“星河窑变”已经被老乡变卖了。
曹生当时感叹说:“舍弃一块石头,换来活人万千的牛痘,已经是一笔占尽便宜的买卖了。再想两头都拿,未免太贪心了。”所以曹家放弃了对“星河石”的追查。
直到六十多年后,魏章帝在位时,“星河”才又被辗转进献给了曹魏皇室。
“星河窑变”别名“痘仙石”,也是从这个故事衍生出来的。民间传说“星河”之美引得痘仙动容,主动用牛痘向曹氏借石观赏,五十年才归还。
但“星河石”的传奇经历还远没有结束,在之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它几经失窃,又几经出现。“落星于野有吉兆”、“握石夜读”、“塞北星泉”等诸多传说都与“星河”息息相关。在“星河石”的历代主人中,既有博古通今的大文豪,也有百战百胜的大将军,包括家喻户晓的……
在这两千年里,诞生了无数珍品。一些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日都无法复制,而另一些则蕴含着超过其本身价值千倍的文化价值,堪称国宝。
在国瓷博物馆中,就保存着二百八十余件国宝级的珍品,仅从瓷器文物的方面来说,即便是与故宫博物馆相比也毫不逊色。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开启一场丰盛的视觉之旅吧。
……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三楼中央展厅,参观本馆的镇馆之宝。对,刚刚这位先生说得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窑变石,或者叫曹子窑变石。
众所周知,虽然在东汉开始出现了一些原始的青瓷,但真正将陶瓷技术推向成熟化、规模化、艺术化的人是曹生。
早在曹生少年时代,他就明确指出了“炉温”在冶铁、烧瓷、熔砂上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有钱有势的富三代,曹生招募了一批工匠为他制作耐火砖和高温炉,其中就包括被称为“瓷器之父”的匠艾。
很快,曹家的青瓷就通行海内,为将来曹氏兄弟的扩张事业积累了巨额财富。等到这对史上有名的双胞胎成年的时候,曹家就有了质量稳定的白瓷和玻璃。
但曹生依旧不满足。公元174年,他带领船队南下交州,在当时最大的鹦窑试验彩釉和窑变。据说,曹生试验了交州全境五百多处陶土,烧制一掌大小的圆形瓷石二万九千余枚,最终只保留了三枚,真正的万里挑一——
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三枚“曹子窑变”。
曜日、重瓣、星河,即便是在两千年后的今日,它们的美丽依旧是无法复制的奇迹。
曜日石呈现出热烈明快的黄釉、红釉,即便是在以出产彩釉著称的鹦窑中都算罕见。更难得的是它所具有的的正反两面对称的同心圆构型,在听凭天意产生的窑变中如同上天的宠儿。
据说,曜日石出炉的时候金光耀眼,一下子将同炉的其他窑变石照得黯然失色。赤红、橙红、橙黄、金黄交相辉映,使得这件瓷器仿佛真的太阳。可惜的是,曹生认为它的色彩太过张扬,于是没有佩戴过它,也没有送给曹操佩戴。
曜日石就这样一直留在鹦窑中,作为镇窑之宝被工匠们代代膜拜。直到进入现代化社会,博物馆行业成熟稳定之后,曜日石才被捐献出来供游客参观。
后来鹦窑出产的黄红色小型彩瓷自成一派,多是历代匠人对曜日的致敬之作,其中以魏末的双彩窑变百花迷你瓶最为出色,那也是一件国宝了。稍微次一些的有红蹄八骏大肚盏、火烧葫芦藤等,这两年在拍卖会上也是拍出了几千万的高价。
接下来说说曜日左手边的这块粉白相间的窑变石“重瓣”。一路走下来,大家应该发现了,古代粉釉罕见,窑变产生的粉釉更罕见,像“重瓣石”这样浓淡渐变,纹理清晰,仿佛花瓣一样层层舒展的粉釉窑变那更是可遇不可求,用千年一遇来形容都是小看了它。
各地用铜矿作为釉料的瓷窑努力了一千五百多年,都没有诞生第二件形成花瓣纹路的粉色釉变。在重瓣石还没有被发掘出来之前,国内一度出现了这块窑变石是史料夸大,或者纯属虚构的质疑声。直到燕朝桓帝举全国之力研发粉釉,耗资无数,才在当时的官窑中获得了一件二百二十个花瓣的粉釉窑变长颈瓶,消除了国内对于重瓣石真实性的大部分质疑。
重瓣,这块有着三百六十一个花瓣的粉色曹子窑变,最早被保存在沉香岛的曹氏坞堡中。公元189年,曹玉长女、流火公主曹荧诞生在交州。重瓣窑变石作为礼物,被赠送给了这位曹氏家族的新成员。
曹荧极为喜爱这块窑变石,将它制成项链、挂饰、头饰,“重瓣”上有三个大小不一的钻孔,就是当时留下的。曹荧死后,“重瓣”作为陪葬埋入流火墓中,一千九百余年不见天日。
八十多年前,湛江市修建地铁二号线,挖到一座魏初古墓。经确认为流火墓后,中央直接指示湛江地铁停工,文物总局局长坐直升机亲临湛江指挥抢救性发掘。幸运的是,“重瓣石”被放置在厚实的棺椁内,没有像其他陪葬品一样遭到地铁工程的破坏,这才有了如今“三变齐聚”的盛景。
最后,是我们经历最为传奇的“星河石”。
如果说,曜日是象征意义最重,重瓣是工艺难度最大,那星河就是文化价值最高。
它所具有的深蓝色釉彩是鹦窑的标志。胎底的细砂则在光线下折射出点点微光,仿佛星空一般深邃迷人。一抹紫红色的窑变恰到好处融入其中,形成星云状的旋涡。成像的和谐完美让“星河石”从一众蓝色窑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曹生的青眼。
这是“三变”中唯一被曹生贴身佩戴过的窑变石。从交州到辽东,从辽东到中原,“星河”见证了汉朝的崩溃,也见证了曹氏创业的波澜壮阔。
大约在公元190多年,“星河石”被转赠给了曹操的三儿子曹丕。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句,曹子败家。我们今天的国宝,在他当时看来,不过是自己烧出来的小玩意儿,送给侄子侄女的玩具罢了。
曹丕大约也不知道“星河石”的价值,这才有了后面“以石换痘”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汉朝末代皇帝刘协是感染了天花去世的。而自从刘协病逝后,曹生就致力于寻找天花的治疗方法。他从古书上发现了种痘法,凭借自己丰富的行医经验认定了这条路,但在寻找牛痘的道路上却屡屡受挫。
后来有一次,少年曹丕赶路,在老乡家里借宿。曹丕小时候不听话,我们现在说,熊孩子嘛,就祸祸了老乡家里的耕牛。那曹家的家教严格,也不是嘴上说说的。临走的时候,就说赔钱。赔什么?赔了一块“星河石”。
曹丕离开老乡家的时候身上就起了小疱疹,回到许县一经诊治,好家伙,牛痘!本来曹家是要追回“星河”的,这时候也顾不及了,忙着做牛痘的推广去了。等到回过神来想再追查的时候,“星河窑变”已经被老乡变卖了。
曹生当时感叹说:“舍弃一块石头,换来活人万千的牛痘,已经是一笔占尽便宜的买卖了。再想两头都拿,未免太贪心了。”所以曹家放弃了对“星河石”的追查。
直到六十多年后,魏章帝在位时,“星河”才又被辗转进献给了曹魏皇室。
“星河窑变”别名“痘仙石”,也是从这个故事衍生出来的。民间传说“星河”之美引得痘仙动容,主动用牛痘向曹氏借石观赏,五十年才归还。
但“星河石”的传奇经历还远没有结束,在之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它几经失窃,又几经出现。“落星于野有吉兆”、“握石夜读”、“塞北星泉”等诸多传说都与“星河”息息相关。在“星河石”的历代主人中,既有博古通今的大文豪,也有百战百胜的大将军,包括家喻户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