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兴办府学
三女都是历经风雨,已经过了任性的年龄。
她们看出了郭浩的心思,所以并没有为难周薇,毕竟日后周薇一旦入宫,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对手后。
面对三位大姐的热情招待,周薇有些受宠若惊,要知道郭浩的大儿子郭致尧,今年和周薇差不多大,三人却没有把她当孩子看。
郭浩也发现了这边的情况,却没有出面干涉,周薇知道了郭浩的身份,心里也变得十分忐忑。
接下来的路上,郭浩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三女看破不说破,很快队伍到了宋州。
再次路过睢阳书院,郭浩没有急着赶路,而是来到书院里,看看里面的学子。
“老夫戚同文拜见陛下!”
“戚先生免礼,朝廷官员改革,睢阳书院没少出力,选出了不少学子,朕都很满意。”
“陛下过奖了,陛下志愿远大,堪比圣人,非我等凡夫俗子可比,戚某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天下同文。
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能为大宋、为陛下分忧,是老夫之幸事。
陛下当年那一课,老夫记忆犹新,那时我太年轻,没能领会陛下的心境,老师离世前一直嘱咐我们,不能忘记陛下的教诲。”
说罢戚同文回头,只见学堂正中间挂着两幅画像,一副是第一任主事杨悫,另一副则是郭浩。
而两边则挂着一副对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看着杨悫的画像,郭浩有些感慨,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老先生仿佛就在眼前,而戚同文也从一个中年学子变成了老先生。
“时光荏苒,入白驹过隙,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真可谓沧海桑田,如梦如幻。
当年朕还同戚先生比试过,没想到无心插柳,竟然能让心学得以传播。”
戚同文闻言点头,道:“陛下的心学,确实是当世一等一的学问,乃是圣人知道,可与仲尼比肩。”
也不知戚同文是真心还是拍马屁,郭浩表面不敢承认,心里却很是得意。
“戚先生言重了,朕怎么敢和孔圣人比,格物致知出自孔孟之道,朕只不过参悟一点天地至理。
在朕看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万物都有其规矩,所以我们的目光要放长远些,不能局限于头顶的天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受教了,多谢陛下教诲!”
又一句名言,其他人如醍醐灌顶,顿时明白了这世间的道理,郭浩这是把人世看透了。
“朕在汴梁兴办学堂,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当今天下有几座书院还能入得朕眼,这睢阳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睢阳书院坐落宋州,距离汴梁较进,朕打算扩大学院的规模,将睢阳书院升为府学国子监,不知戚先生意下如何?”
郭浩要扩建书院!
戚同文和他的弟子都脸上一喜,国子监这三个字分量很重,从此以后睢阳书院将是大宋最高学府!
“多谢陛下,臣代替天下学子谢过陛下!”
说罢戚同文和弟子们纷纷跪下,郭浩受了这一拜,然后让他们起来。
“国子监责任重大,不但汇聚天下各路才子,还要为国家选送人才。
而且六部的运营戚先生应该有所耳闻,所以国子监的课业不能太过单一,除了传统文学以外,还要设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政治、军事、历史、音乐等诸多科目。
而且书院不光是学府,也要是一个资料库,是大宋第一个科研基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听到这么多科目,戚同文有些傻眼,郭浩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头说道:“致尧,把那些书拿来。”
郭致尧答应转身跑了出去,功夫不大又跑了回来,手里抱着一摞书,这都是郭浩给他子女们编写的教材。
“除了军事、历史、音乐,其他科目都可以以这些书为参考,编写相应的教材。
国子监采用四年制,每半年为一学期,有寒暑假可以回家省亲,平时都住在学院。
诸多科目有一门通过考核即可毕业,这个稍后你和礼部商量一下,包括学院扩建事宜,一并禀告给朕。
作为大宋的最好学府,这里的学子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而且必须忠君爱国,朕将是他们的名誉山长,只要有本事,朕都会重用!”
看着年轻的一摞书,戚同文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连忙跪下双手从郭致尧的手里接过。
“多谢陛下,老夫必不负皇恩!”
行礼过后,郭浩把他扶起来,抬头看着后面的学子,其中有历史上有名的大臣,但郭浩并没有记得那么清。
此时睢阳书院确实没什么名人,可后来却有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范仲淹了。
郭浩一番话,奠定了国子监的基调,既政治、军事、经济改革之后,文化终于提上了日程。
也许有人会说,郭浩之前不是兴办不少学堂么,那个只是文化普及的开始,主要用来扫盲,而府学的兴办,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从睢阳书院开始,此时有名的四座书院,三座都在南方,所以郭浩统一江南后才开始行动,也是符合情理的。
扩建书院是大事,必须要征调附近的土地,这就需要安置一些百姓,还要建立学堂宿舍,学院还要有自己的天地。
总之工程量不小,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工部、礼部的配合,郭浩有时间亲自监督,平时就交给陈玄负责。
在郭浩征讨江南期间,内阁大臣范质因病去世了,郭浩按礼治下旨厚葬,并且追封了一系列头衔。
范质一死,内阁就少了一个人,王浦、魏仁浦年纪也不小了,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
所以朝廷中暗流涌动,都在分析谁能上位,郭浩的改革看似分权,实际上内阁的权利还是很大的。
一下子需要选三个人,就连郭浩都有些头疼,王浦还能坚持两年,可是魏仁浦的身体一直不好。
事到如今,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一旦后周老臣都走光了,周国将彻底成为过去,郭浩也将拜托郭威的阴影,和过去说再见。
回到汴梁,就有一大堆奏折等待他批复,这还是内阁处理过的,有的事必须他来确认才行。
一连忙了几天,终于处理完了全部事务,这时魏仁浦找到郭浩,向郭浩乞骸骨。
“老大人,如今江南一统,天下眼看就都是大宋的了,你这时候要告老还乡,朕真的舍不得你走啊。”
“陛下乃是真命天子,一统天下也是迟早的事,自从陛下登基以来,老臣也一直想把大宋变得更强大。
没想到的是,范老竟然先一步而去,我也想明白了,我年纪大了,有些事力不从心了,身居高位却不能为陛下分忧,我有愧陛下的信任。”
魏仁浦说着,竟然流下了眼泪,郭浩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从郭威时期开始,他就认识他,如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岁月不饶人啊。
“那,好吧,只是范老刚走,你又要告老还乡,这内阁一下子少了两人,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郭浩不确定谁能接替他们,魏仁浦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看人的眼光还是有的。
魏仁浦道:“陛下,臣这里只有一人,乃翰林学士卢多逊。”
听到这个名字,郭浩脑海里浮现一个人影,这个人他知道,可是这个人人品好像有点问题,郭浩摇了摇头。
看到郭浩摇头,魏仁浦沉吟一下,又说出了一个名字。
“陛下,如果卢多逊不合适,倒是可以让李昉试试!”
她们看出了郭浩的心思,所以并没有为难周薇,毕竟日后周薇一旦入宫,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对手后。
面对三位大姐的热情招待,周薇有些受宠若惊,要知道郭浩的大儿子郭致尧,今年和周薇差不多大,三人却没有把她当孩子看。
郭浩也发现了这边的情况,却没有出面干涉,周薇知道了郭浩的身份,心里也变得十分忐忑。
接下来的路上,郭浩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三女看破不说破,很快队伍到了宋州。
再次路过睢阳书院,郭浩没有急着赶路,而是来到书院里,看看里面的学子。
“老夫戚同文拜见陛下!”
“戚先生免礼,朝廷官员改革,睢阳书院没少出力,选出了不少学子,朕都很满意。”
“陛下过奖了,陛下志愿远大,堪比圣人,非我等凡夫俗子可比,戚某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天下同文。
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能为大宋、为陛下分忧,是老夫之幸事。
陛下当年那一课,老夫记忆犹新,那时我太年轻,没能领会陛下的心境,老师离世前一直嘱咐我们,不能忘记陛下的教诲。”
说罢戚同文回头,只见学堂正中间挂着两幅画像,一副是第一任主事杨悫,另一副则是郭浩。
而两边则挂着一副对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看着杨悫的画像,郭浩有些感慨,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老先生仿佛就在眼前,而戚同文也从一个中年学子变成了老先生。
“时光荏苒,入白驹过隙,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真可谓沧海桑田,如梦如幻。
当年朕还同戚先生比试过,没想到无心插柳,竟然能让心学得以传播。”
戚同文闻言点头,道:“陛下的心学,确实是当世一等一的学问,乃是圣人知道,可与仲尼比肩。”
也不知戚同文是真心还是拍马屁,郭浩表面不敢承认,心里却很是得意。
“戚先生言重了,朕怎么敢和孔圣人比,格物致知出自孔孟之道,朕只不过参悟一点天地至理。
在朕看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万物都有其规矩,所以我们的目光要放长远些,不能局限于头顶的天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受教了,多谢陛下教诲!”
又一句名言,其他人如醍醐灌顶,顿时明白了这世间的道理,郭浩这是把人世看透了。
“朕在汴梁兴办学堂,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当今天下有几座书院还能入得朕眼,这睢阳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睢阳书院坐落宋州,距离汴梁较进,朕打算扩大学院的规模,将睢阳书院升为府学国子监,不知戚先生意下如何?”
郭浩要扩建书院!
戚同文和他的弟子都脸上一喜,国子监这三个字分量很重,从此以后睢阳书院将是大宋最高学府!
“多谢陛下,臣代替天下学子谢过陛下!”
说罢戚同文和弟子们纷纷跪下,郭浩受了这一拜,然后让他们起来。
“国子监责任重大,不但汇聚天下各路才子,还要为国家选送人才。
而且六部的运营戚先生应该有所耳闻,所以国子监的课业不能太过单一,除了传统文学以外,还要设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政治、军事、历史、音乐等诸多科目。
而且书院不光是学府,也要是一个资料库,是大宋第一个科研基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听到这么多科目,戚同文有些傻眼,郭浩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头说道:“致尧,把那些书拿来。”
郭致尧答应转身跑了出去,功夫不大又跑了回来,手里抱着一摞书,这都是郭浩给他子女们编写的教材。
“除了军事、历史、音乐,其他科目都可以以这些书为参考,编写相应的教材。
国子监采用四年制,每半年为一学期,有寒暑假可以回家省亲,平时都住在学院。
诸多科目有一门通过考核即可毕业,这个稍后你和礼部商量一下,包括学院扩建事宜,一并禀告给朕。
作为大宋的最好学府,这里的学子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而且必须忠君爱国,朕将是他们的名誉山长,只要有本事,朕都会重用!”
看着年轻的一摞书,戚同文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连忙跪下双手从郭致尧的手里接过。
“多谢陛下,老夫必不负皇恩!”
行礼过后,郭浩把他扶起来,抬头看着后面的学子,其中有历史上有名的大臣,但郭浩并没有记得那么清。
此时睢阳书院确实没什么名人,可后来却有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范仲淹了。
郭浩一番话,奠定了国子监的基调,既政治、军事、经济改革之后,文化终于提上了日程。
也许有人会说,郭浩之前不是兴办不少学堂么,那个只是文化普及的开始,主要用来扫盲,而府学的兴办,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从睢阳书院开始,此时有名的四座书院,三座都在南方,所以郭浩统一江南后才开始行动,也是符合情理的。
扩建书院是大事,必须要征调附近的土地,这就需要安置一些百姓,还要建立学堂宿舍,学院还要有自己的天地。
总之工程量不小,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工部、礼部的配合,郭浩有时间亲自监督,平时就交给陈玄负责。
在郭浩征讨江南期间,内阁大臣范质因病去世了,郭浩按礼治下旨厚葬,并且追封了一系列头衔。
范质一死,内阁就少了一个人,王浦、魏仁浦年纪也不小了,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
所以朝廷中暗流涌动,都在分析谁能上位,郭浩的改革看似分权,实际上内阁的权利还是很大的。
一下子需要选三个人,就连郭浩都有些头疼,王浦还能坚持两年,可是魏仁浦的身体一直不好。
事到如今,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一旦后周老臣都走光了,周国将彻底成为过去,郭浩也将拜托郭威的阴影,和过去说再见。
回到汴梁,就有一大堆奏折等待他批复,这还是内阁处理过的,有的事必须他来确认才行。
一连忙了几天,终于处理完了全部事务,这时魏仁浦找到郭浩,向郭浩乞骸骨。
“老大人,如今江南一统,天下眼看就都是大宋的了,你这时候要告老还乡,朕真的舍不得你走啊。”
“陛下乃是真命天子,一统天下也是迟早的事,自从陛下登基以来,老臣也一直想把大宋变得更强大。
没想到的是,范老竟然先一步而去,我也想明白了,我年纪大了,有些事力不从心了,身居高位却不能为陛下分忧,我有愧陛下的信任。”
魏仁浦说着,竟然流下了眼泪,郭浩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从郭威时期开始,他就认识他,如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岁月不饶人啊。
“那,好吧,只是范老刚走,你又要告老还乡,这内阁一下子少了两人,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郭浩不确定谁能接替他们,魏仁浦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看人的眼光还是有的。
魏仁浦道:“陛下,臣这里只有一人,乃翰林学士卢多逊。”
听到这个名字,郭浩脑海里浮现一个人影,这个人他知道,可是这个人人品好像有点问题,郭浩摇了摇头。
看到郭浩摇头,魏仁浦沉吟一下,又说出了一个名字。
“陛下,如果卢多逊不合适,倒是可以让李昉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