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称孤道寡(中)
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一个朝廷必须要有一个中心。
现在姜承枭不愿意登基,而郑善愿也不希望姜承枭现在就登基,这就尴尬了。
再者,他们四个人都没有提起太后几人,这等于直接将姜昫等人淘汰,不打算扶持一个傀儡皇帝。
如此一来,没有皇帝的朝廷还能算朝廷吗?
是故,这个是困扰他们最大的难题。
姜承枭看着裴矩三人,问道:“三位大人,不知你们对朝廷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呀?”
这句话的潜意思就是问,到底怎么办,立皇帝还是不立皇帝?
裴矩脸色古怪,难道他们还能不立皇帝么?
但是姜承枭又没有说起姜昫等人,再者先帝又传位给了他自己,而他自己现在又不愿意登基。
这让他说什么?
“不知殿下是如何想的?”裴矩小心翼翼的问道。
不小心不行啊,现在完全搞不懂姜承枭怎么想的。
王鸿和郑善愿亦是看着姜承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掌握主动的是梁王。
姜承枭呵呵一笑,缓缓站起身。
黑服曳地,身姿欣长。
他背对着裴矩三人,看着庭院中盛开的花朵,声音缓缓飘了过来。
“可依先例而遵之。”
先例?
三人都有些疑惑,这种事情哪有先例。
历朝历代也没出过这样的事情。
便在这时,郑善愿忽然福至心灵,他想到了一件事情。
“殿下所言先例可是周召共和?”
闻言,裴矩和王鸿瞳孔顿时猛的一缩。
俩人皆是惊疑不定的看着那道修长的身影。
“哈哈哈。”姜承枭没有回复郑善愿,只是迈着步子离开了大堂。
见此,他们哪里还能不明白,这就是梁王心中的想法。
裴矩咽了咽口水,目光不由得落在遗诏之上。
先帝好毒的眼光,梁王好深的心思!
王鸿舔了舔干涸的嘴唇,看了看同样陷入震惊的裴矩和郑善愿,他苦涩道:“殿下真的让我想起了武帝。”
裴矩默然。
嘿嘿,武帝?
是,他承认梁王在某些方面和武帝很相似。
比如谋略,武功。
可是有一点俩人一点都不同。
以往他们还能猜到武帝的心思,但是这位梁王的心思,他一点都猜不透。
此番梁王不愿意登基,他几乎下意识的认为梁王是想要来一出‘群臣三谏’进而无奈登基的好戏码。
可是这一猜测落空了。
梁王不愿意登基,他手中拿着先帝的真遗诏不登基,退而求其次行周公召公之事。
真以为梁王忠君爱国?
真以为梁王将来一统天下会还政于先帝后裔?
笑话,到那个时候,就算梁王同意,他手下的强兵悍将也绝不会同意。
再者,这一招不登基,不仅显示了梁王‘忠君’,而且还全掌了军政大权。
这和皇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一个名号罢了。
民心、名望、权力。
梁王这是想要全都要啊。
可是偏偏他找不出来毛病,因为梁王手中握着登基诏书,他不登基,那是他忠君。
“郑兄。”裴矩轻声唤了郑善愿。
“嗯?”
“青雀他长大了。”
裴矩有些唏嘘,他以往只是觉得姜承枭聪明,能成大事,可是没想到啊,现如今的梁王已不是那个青涩少年。
手腕、心机样样让他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
他处处被姜承枭牵着鼻子,根本弄不清姜承枭究竟在想什么。
这才是最可怕的!
郑善愿点了点头,“是啊,确实长大了。”
裴矩看了一眼满脸欣慰的郑善愿,心中不由得冷笑。
还在做梦呢,将来的事情可还不好说呢。
翌日。
郑善愿等人请求太后公布先帝遗诏,让梁王登基。
太后应允。
但是梁王拒绝,并言道:“吾赵王一脉,恩承两代皇帝福泽,岂能僭越?”
第一次梁王拒绝之后,裴矩再度请命太后,让梁王顺从先帝遗诏登基。
太后再度同意。
可是梁王还是拒绝,理由和前一次一样。
最后,在第三日,王鸿率领太原大小官员请求梁王遵从先帝遗诏登基。
这次梁王没有拒绝,只是无奈的表示,他身为皇族,自有平定天下之责,愿行周召共和古例,将来天下太平,若先帝后裔乃是德才兼备,深得百官爱戴之人,他愿意还政先帝后裔。
何为周召共和?
姬周之时,周厉王统治期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远遁,周公召公相约二相行政。
史称周召共和,又曰共和行政。
简单而言,这个国家将不会有君主,但是会有掌握权力的相国。
姜承枭当然不愿意后世给他安排一个‘姜丞相’的名号,所以暗中和郑善愿等人商议了一番。
最后太后降下懿旨,册封姜承枭为昭王,行天子事,置百官,肃清宇内,复晋室河山。
除了皇帝的名号没有,皇帝的权力,姜承枭已经全部到手了。
不得不说这一手玩出来之后,姜承枭又在民间刷了一波声望。
这没得说啊,手握先帝的遗诏却硬是不愿意登基,只愿行古例,复山河,这是怎样品德高尚的人呐!
当然,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位‘昭王’打的什么主意。
不过,正是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大家才更识时务啊!
所有人都明白,昭王才是热炉子,晋阳宫的那位不过是残羹冷炙罢了。
姜承枭册封昭王之后,立即重新整饬了朝政。
首先就是重新建立一套行政班子。
即六部尚书。
礼部尚书裴矩、吏部尚书王鸿、户部尚书郑善愿、兵部尚书尉迟迥、工部尚书李春、刑部尚书韦施笕。
之后的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等诸寺府衙皆有安排。
六部尚书确定之后,姜承枭颁发了第一道王令,建立天阁,六部尚书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虽说之前先帝也会经常让六部尚书处理朝政,但那毕竟非官方,大家只当是先帝对六位尚书的信任。
当然,之前没有罢黜的尚书令、左右相国原本就是做这个的。
现在昭王建立天阁,公开让六部尚书辅政,这相当于一下子多了六位相国啊!
官方公认的相国。
不少人私下里都在说这是六位阁老!
其中,裴矩、郑善愿、王鸿三人位列阁老并不让人奇怪,尉迟迥素有战功,任兵部尚书也不是不行,但是刑部尚书韦施笕、工部尚书李春这俩人此前可都是岌岌无名之辈啊。
刑部尚书韦施笕倒是勉强可以,毕竟之前做过涿郡郡守。
但是不少人查出来,李春之前不过是辽东军器监的小小郎官,他有什么资格任工部尚书之职?
是故,关于李春任职工部尚书,很多的官员私下里其实很有意见。
既然姜承枭封了昭王,行天子事,那就自然不能继续住在原来的梁王府了。
礼部尚书裴矩上奏,要求昭王入住晋阳宫,以晋阳宫暂为行宫。
昭王拒绝,并言明,太后等人安居之所岂可擅动。
没法子,为了礼仪制度,裴矩只能再次上奏,扩大太原城规模,修建一座新的王宫。
昭王还是拒绝,以‘孤不忍劳民伤财’推脱拒绝。
最后,裴矩只能让郑善愿和王鸿配合自己一起劝谏昭王。
毕竟,该有的礼制可不能少!
昭王无奈,只能同意扩大太原城规模,修建新的王宫。
不过期限放的很宽,三年之内完工即可。
是故,昭王暂居原梁王府,太原郡衙改成昭王行政之所。
昭王行天子事,这相当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裴矩等人纷纷要求昭王改年号。
毕竟,他们总不能用宇文述那个乱臣贼子说的‘昭武’吧?
可别把人大牙给笑掉了。
不过涉及了年号问题,自然就得说起先帝的谥号等问题。
‘戾帝’也是宇文述给的,他们自然是不能承认,必须要推翻。因为他们才是正统,自然是不能承认乱臣贼子给先帝上的谥号。
但是大家都在先帝谥号的问题上陷入了纠结。
在此基础之上,天阁第一次议政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召开了。
现在姜承枭不愿意登基,而郑善愿也不希望姜承枭现在就登基,这就尴尬了。
再者,他们四个人都没有提起太后几人,这等于直接将姜昫等人淘汰,不打算扶持一个傀儡皇帝。
如此一来,没有皇帝的朝廷还能算朝廷吗?
是故,这个是困扰他们最大的难题。
姜承枭看着裴矩三人,问道:“三位大人,不知你们对朝廷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呀?”
这句话的潜意思就是问,到底怎么办,立皇帝还是不立皇帝?
裴矩脸色古怪,难道他们还能不立皇帝么?
但是姜承枭又没有说起姜昫等人,再者先帝又传位给了他自己,而他自己现在又不愿意登基。
这让他说什么?
“不知殿下是如何想的?”裴矩小心翼翼的问道。
不小心不行啊,现在完全搞不懂姜承枭怎么想的。
王鸿和郑善愿亦是看着姜承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掌握主动的是梁王。
姜承枭呵呵一笑,缓缓站起身。
黑服曳地,身姿欣长。
他背对着裴矩三人,看着庭院中盛开的花朵,声音缓缓飘了过来。
“可依先例而遵之。”
先例?
三人都有些疑惑,这种事情哪有先例。
历朝历代也没出过这样的事情。
便在这时,郑善愿忽然福至心灵,他想到了一件事情。
“殿下所言先例可是周召共和?”
闻言,裴矩和王鸿瞳孔顿时猛的一缩。
俩人皆是惊疑不定的看着那道修长的身影。
“哈哈哈。”姜承枭没有回复郑善愿,只是迈着步子离开了大堂。
见此,他们哪里还能不明白,这就是梁王心中的想法。
裴矩咽了咽口水,目光不由得落在遗诏之上。
先帝好毒的眼光,梁王好深的心思!
王鸿舔了舔干涸的嘴唇,看了看同样陷入震惊的裴矩和郑善愿,他苦涩道:“殿下真的让我想起了武帝。”
裴矩默然。
嘿嘿,武帝?
是,他承认梁王在某些方面和武帝很相似。
比如谋略,武功。
可是有一点俩人一点都不同。
以往他们还能猜到武帝的心思,但是这位梁王的心思,他一点都猜不透。
此番梁王不愿意登基,他几乎下意识的认为梁王是想要来一出‘群臣三谏’进而无奈登基的好戏码。
可是这一猜测落空了。
梁王不愿意登基,他手中拿着先帝的真遗诏不登基,退而求其次行周公召公之事。
真以为梁王忠君爱国?
真以为梁王将来一统天下会还政于先帝后裔?
笑话,到那个时候,就算梁王同意,他手下的强兵悍将也绝不会同意。
再者,这一招不登基,不仅显示了梁王‘忠君’,而且还全掌了军政大权。
这和皇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一个名号罢了。
民心、名望、权力。
梁王这是想要全都要啊。
可是偏偏他找不出来毛病,因为梁王手中握着登基诏书,他不登基,那是他忠君。
“郑兄。”裴矩轻声唤了郑善愿。
“嗯?”
“青雀他长大了。”
裴矩有些唏嘘,他以往只是觉得姜承枭聪明,能成大事,可是没想到啊,现如今的梁王已不是那个青涩少年。
手腕、心机样样让他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
他处处被姜承枭牵着鼻子,根本弄不清姜承枭究竟在想什么。
这才是最可怕的!
郑善愿点了点头,“是啊,确实长大了。”
裴矩看了一眼满脸欣慰的郑善愿,心中不由得冷笑。
还在做梦呢,将来的事情可还不好说呢。
翌日。
郑善愿等人请求太后公布先帝遗诏,让梁王登基。
太后应允。
但是梁王拒绝,并言道:“吾赵王一脉,恩承两代皇帝福泽,岂能僭越?”
第一次梁王拒绝之后,裴矩再度请命太后,让梁王顺从先帝遗诏登基。
太后再度同意。
可是梁王还是拒绝,理由和前一次一样。
最后,在第三日,王鸿率领太原大小官员请求梁王遵从先帝遗诏登基。
这次梁王没有拒绝,只是无奈的表示,他身为皇族,自有平定天下之责,愿行周召共和古例,将来天下太平,若先帝后裔乃是德才兼备,深得百官爱戴之人,他愿意还政先帝后裔。
何为周召共和?
姬周之时,周厉王统治期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远遁,周公召公相约二相行政。
史称周召共和,又曰共和行政。
简单而言,这个国家将不会有君主,但是会有掌握权力的相国。
姜承枭当然不愿意后世给他安排一个‘姜丞相’的名号,所以暗中和郑善愿等人商议了一番。
最后太后降下懿旨,册封姜承枭为昭王,行天子事,置百官,肃清宇内,复晋室河山。
除了皇帝的名号没有,皇帝的权力,姜承枭已经全部到手了。
不得不说这一手玩出来之后,姜承枭又在民间刷了一波声望。
这没得说啊,手握先帝的遗诏却硬是不愿意登基,只愿行古例,复山河,这是怎样品德高尚的人呐!
当然,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位‘昭王’打的什么主意。
不过,正是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大家才更识时务啊!
所有人都明白,昭王才是热炉子,晋阳宫的那位不过是残羹冷炙罢了。
姜承枭册封昭王之后,立即重新整饬了朝政。
首先就是重新建立一套行政班子。
即六部尚书。
礼部尚书裴矩、吏部尚书王鸿、户部尚书郑善愿、兵部尚书尉迟迥、工部尚书李春、刑部尚书韦施笕。
之后的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等诸寺府衙皆有安排。
六部尚书确定之后,姜承枭颁发了第一道王令,建立天阁,六部尚书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虽说之前先帝也会经常让六部尚书处理朝政,但那毕竟非官方,大家只当是先帝对六位尚书的信任。
当然,之前没有罢黜的尚书令、左右相国原本就是做这个的。
现在昭王建立天阁,公开让六部尚书辅政,这相当于一下子多了六位相国啊!
官方公认的相国。
不少人私下里都在说这是六位阁老!
其中,裴矩、郑善愿、王鸿三人位列阁老并不让人奇怪,尉迟迥素有战功,任兵部尚书也不是不行,但是刑部尚书韦施笕、工部尚书李春这俩人此前可都是岌岌无名之辈啊。
刑部尚书韦施笕倒是勉强可以,毕竟之前做过涿郡郡守。
但是不少人查出来,李春之前不过是辽东军器监的小小郎官,他有什么资格任工部尚书之职?
是故,关于李春任职工部尚书,很多的官员私下里其实很有意见。
既然姜承枭封了昭王,行天子事,那就自然不能继续住在原来的梁王府了。
礼部尚书裴矩上奏,要求昭王入住晋阳宫,以晋阳宫暂为行宫。
昭王拒绝,并言明,太后等人安居之所岂可擅动。
没法子,为了礼仪制度,裴矩只能再次上奏,扩大太原城规模,修建一座新的王宫。
昭王还是拒绝,以‘孤不忍劳民伤财’推脱拒绝。
最后,裴矩只能让郑善愿和王鸿配合自己一起劝谏昭王。
毕竟,该有的礼制可不能少!
昭王无奈,只能同意扩大太原城规模,修建新的王宫。
不过期限放的很宽,三年之内完工即可。
是故,昭王暂居原梁王府,太原郡衙改成昭王行政之所。
昭王行天子事,这相当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裴矩等人纷纷要求昭王改年号。
毕竟,他们总不能用宇文述那个乱臣贼子说的‘昭武’吧?
可别把人大牙给笑掉了。
不过涉及了年号问题,自然就得说起先帝的谥号等问题。
‘戾帝’也是宇文述给的,他们自然是不能承认,必须要推翻。因为他们才是正统,自然是不能承认乱臣贼子给先帝上的谥号。
但是大家都在先帝谥号的问题上陷入了纠结。
在此基础之上,天阁第一次议政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召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