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沿海改制在参林推动下有序进行,各户各家统计田亩数,上报官府朝廷,自明年起,征税将按田亩数计算,这就是“摊丁入亩”,田地越多的人家纳税越多,田地越少的人家纳税越少。

    而在参林、方新、吴惠生等人热火朝天推行改制时,另一边的李星洲却格外悠闲。

    蜀中本就是养生好地方,加上袁家人被赶走之后,顿时越发放松。

    吴家的小妹们经常对他暗送秋波,按理来说,这些人都和他有亲戚关系,可在这个时代,这都是常见的,不算什么,除了亲兄妹,都不用那么避讳,不过李星洲可过不去那道坎。

    再说还有魏雨白满脸幽怨,起芳虎视眈眈,他敢动么。

    蜀中的舒适日子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四月初。

    这日,从北面突然来了快马急报,是从夏国方向来的,人是王府的人,方新手下,直接送到他手中必然是大事。

    从蜀中北上,有两条路可以到达夏国境内,其中一条就是大名鼎鼎的剑门道,剑门关是诸葛亮下令建造的,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另一条则是邓艾灭蜀走的偏道,虽难走,却能直达成都。

    两条都通向后世甘肃省地界,此时属于夏国地盘,汉朝时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这信报就是从剑道来的。

    李星洲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后又让起芳、魏雨白看了。

    信是夏国的景国间谍集合各方打探的情报整理后得出的信息。

    全部内容几乎说的都是北方草原上的动向。

    蒙古各部联合,铁木真召集部族首领会盟? 正式确立大蒙古国? 得到所有草原人的承认,铁木真的成吉思汗尊号也响彻草原。

    更令人不安的是? 今年开春之后? 铁木真聚集草原大军开始朝两个方向进攻。

    一个是东面金国乌沙堡方向,一个是南面夏国方向。

    据传言说还有一路大军往西去了? 只是不知真假。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次草原往东? 往南两路大军? 预计已经超过十万!

    十万人!草原上以前一盘散沙,可从不可能集结这么多人,更加恐怖的是,大蒙古过后期会因为吸收各国各族军队而成分复杂? 各种兵种都有? 但此时不是!

    这时他们才起兵,几乎都是蒙古人,意味着这十多万人都是轻重骑兵部队!

    这就十分恐怖了,十几万军队,景国能拿出来? 夏国拼命凑一凑也有,可你要说十万几万骑兵

    李星洲不得不重视起来? 虽说这时候他们和蒙古人之间西面隔着夏国,东面隔着金国? 可他知道,无论夏国还是金国? 都抵挡不住蒙古人。

    不过他也发现在一些细节上? 与他知道的历史发生改变。

    比如攻打金国的主力军里没有哲别? 按理来说哲别是伐金大将,连破金国重镇,打得金国人闻风丧胆,如今哲别不在,是不是伐金大军有可能出变故?

    而哲别居然被调去袭扰夏国边境,夏国人是难打,可总给人一种大材小用的感觉。

    根据信报,蒙古人已经接连袭击夏国北面部落,给夏国造成重大损失。

    夏国边境已有小股士兵接连和蒙古人交手,效果却都不怎么好。

    夏国北方大多数也是游牧部落,但同为游牧部落,却不是蒙古人的对手,很多部落都遭到打击劫掠。

    夏王已经派使者进京,想要景国作为宗主国给他们撑腰做主。

    另一方面,金国也派人求援,因为蒙古人十万大军,陈兵金国西北,威逼上京。

    如此景国也不得做选择题了,到底帮不帮忙,夏国大概率不会管,夏国于景国无利,而且太远难以支援,可金国就有些麻烦。

    且不说李星洲心心念念的石墨矿脉在上京,如果坐视蒙古人灭了金国,那么蒙古人就可以长驱直入,威胁北方,特别是辽西走廊的安危。

    而对于此事,朝廷也没有给一个准确的答复,显拿捏不定。

    李星洲很重视这件事,不过他一时半会也不能离开。

    心里感叹,该来的始终要来了。

    魏雨白和起芳看后倒是不觉得太严重。

    “东面有金国,西面有夏国,先让他们慢慢打罢,我们坐收渔翁之利。”,这是魏雨白的看法。

    “蛮夷外族,连盐铁都要跟我们买的人何必在乎,我看他们成不了气候,夏国是善战之国,金人和鞑靼人本来就有仇,不会坐等灭亡,应该会奋起反击,我看不用太过重视。”这是起芳的看法。

    她们的看法都有道理,不过她们不知道这次不一样。

    李星洲看了情报,顿时有了回京的意图,随即派人去沿海看看参林做到哪一步。

    半个月后,派出去的人回来了,告诉李星洲进展,他顿时明白,可能还需要半年,这种时候他再担心也不能走。

    不然吴家反应过来去见皇后,可能会功亏一篑。

    当下只好忍住,把一件事做到底。

    “上使,那些鞑靼人烧杀抢掠,杀害我边军百姓,生灵涂炭,你们可要为我夏国做主啊!”夏国皇宫明王殿,国主李继对着狄至和耶律大石诉苦。

    夏国崇尚佛教,宫中多修佛塔,连这皇帝居住的宫殿也有许多是圆形的。

    耶律大石继续喝茶,一言不发,狄至则认认真真的说:“国主所言,我会一一禀报皇上。”

    “我小国恳请大国出兵,北击蛮夷,为我们这些臣属小国做主,也让天下人知道上过恩德,明白谁才是天下主人呐!”李继说得声情并茂,几欲落泪。

    狄至却只是点头,并未再多承诺什么了,只在一味安抚夏王。

    他们的夏国之行已经结束,此行是来道别的。

    夏国的山川水文他们看了一些,不过夏国很谨慎,重要的囤驻重兵的军事要地都不让他们去看。

    不过此行最重要的还是看大河中上游同行情况,这个目的达到了。

    随后,狄至也耶律大石告退而出,殿外已经有很多夏国大臣准备贵重礼物,为他们送行了。

    待两人完全走后,李继也不哭了,招手从侧殿唤出三人,正是当初出使景国的几个人。

    “你们当真打探清楚,夏国有伐我之意吗?我跟他们谈话,看似不像啊?”

    最年长的一人抚这胡须道:“王上,他们既要伐我国,怎么会让我们事先知道呢,出其不意才是最好的用兵之法啊!

    殿下想想这两人,来我夏国说是护送贵重之物,作为使者回礼,可那带头的是个军人,当初李星洲伐金时,他就是东路大军主帅,他虽不说,臣却认得。

    当初他率领景国东路军破辽阳,及周边十余州,还击败金军主力,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景国派他来我国能干什么?无非探明我们内部虚实,最好探查一些军要部署,为以后动武作准备啊。

    若非他身边跟着四营景国新军精兵,臣都建议王上动手杀了他。”

    李继听完点头:“有点道理,当初他要去看右厢朝顺军大营,亏得没让他去。”

    “王上英明,再说我们大堂到的情报,买通的三个人。

    其一是李星洲的邻居,他说是有一次和王府的管事下棋时闲聊听得的,李星洲自己亲自说要对我国用兵。

    另一个则是兵部的大官,我们花了许多钱,好不容易才买通,他说在景国朝廷里,要对我国用兵已经不是什么隐秘事,几乎人尽皆知。

    最后一个则是李星洲妃子的娘家人,也是在家宴上听说的。

    我们通过重重渠道,花了大价钱收买不同之人,得来的结果却是完全一致的。

    景国朝廷已经决定对我国用兵,大军会以河中府为后方,向北出兵,先打我国南面牛心岭,十里井一带,随后北上西进,渡河攻打中兴府。

    殿下,这些人身份地位,言辞说法各不相同,但大体表达的意思都是这个,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李继也有些慌了。

    “我们老老实实称臣纳贡,可景国是虎狼之国,早在打我们主意,朝廷上下都知道,只是外面人还不知道而已。”三人都极力劝说。

    “这么说来,大军必须南调了”李继叹口气。

    “要未雨绸缪,依老臣看,朝顺军大部也该南调,屯兵南线才能打景国人个措手不及啊。”

    李继点头,不过他还是有些忧郁:“万一景国不只南边一路,还从东面进军呢,永乐城一带也是要地啊。”

    “诶,王上多虑了,永乐城一带不是又左厢神勇大军么,左厢是我夏国最能战之师,还有铁鹞子坐镇,完全不用担心。”

    话说到这,李继点点头,也觉得有道理了,虽然还是有犹豫,最终仍下令:“那就让朝顺军也往南挪一挪吧”

    数日后,狄至也耶律大石率领四营新军,已到大河渡口,等待对岸船队集中过来,一起渡河。

    耶律大石骑在马上说:“狄将军此行有什么收获么?”

    狄至对耶律大石并不十分信任,之点头,“有一些,弄清了一些夏国境内驻防情况,看来夏国城池没我想的那么坚固,夏国虽小缺地广人稀,若他们避而不战是个麻烦。”

    耶律大石看向远处河面,“我记得夏国主力右厢神勇军就驻扎在永乐城一代,可此行路过两次,都没见大军迹象,我觉得他们可能把大军调往别处去了。”

    “北上对付鞑靼人?”狄至问。

    耶律大石摇头:“不大可能。狄将军对夏国内的情况不大了解啊。”

    狄至点头,这并不奇怪,也没什么丢脸的,他一个景国臣子了解夏国情况才叫奇怪。

    “老夫知道一些,夏国北部依旧是一些部族首领把持,这些人大多不太服从朝廷约束,打战来不来都看他们心情,夏王也难以约束。

    所以夏国朝廷不管他们,他们也不愿与朝廷王室过多勾结。

    别看之前夏王在那哭着说鞑靼人残害北方百姓,他心里说不准是高兴的,鞑靼人班他削弱了那些不服管理的部落实力。”耶律大石缓缓说着,狄至有些惊讶。

    “所以老夫觉得左厢神勇军不可能是北上,夏王不会救他们的,十有八九是南下了。”耶律大石笃定的说。

    “南下?殿下的计策成功了!”狄至眼睛亮起来。

    “大概率是的,不能完全确定,需要再观察。”耶律大石道“水道观察如何?”

    狄至摇头:“不太行,上流很多地方通行状况不好,大船有搁浅的风险。”

    “我觉得可以换小一些的船,让士兵走陆路,把船全改造船炮舰,就在河边提供火力支援。”耶律大石建议。

    狄至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以往我们新军大船总是又要运兵,又要打仗,船内人员混杂,很容易导致混乱,而且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

    如果战事紧急,战舰需要立即对敌人进行火力打击,就必须调整保持姿态,侧舷接火,稳定船身方便炮手瞄准,步兵就无法及时下船,要让步兵下船,又无法及时调整姿态击溃岸边敌人。

    所以我也想过新军海军需要两种船,一种体型较小,但更加灵活,全部加装火炮,能够快速在江河海岸边调整姿态,用强大火力打击敌人。

    另外一种则不需要火炮,完全是运兵船,两种船只配合既能各司其职,人员不乱,又能互相配合,一面让小船火力压制敌人,一面让大船送我们的将士登上地面,攻城拔寨。”

    耶律大石听他说完,随即道:“你觉得殿下会支持你吗?造新船可是要钱的。”

    狄至摇头“并不用太多新船,运兵还是大船就够,只要新造一种更小的船,灵活快速为上,搭载的人不用多,把火炮都移到上面去。”

    两人正说得兴致勃勃,对岸的渡船全到了。

    狄至停下说话,开始组织众人渡河到对岸去。

    其实此地已经是景国掌控的唐隆镇地界了,这也是景国凸出到大河西面的一个据点。

    很快,四营人马渡河,狄至看着波光粼粼的大河说到:“回去之后,我向殿下说一下我们得建议。”

    耶律大石顿时明白他的好意,拱拱手:“多谢狄将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