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这波马屁送给太子
王安这才知道炎帝的目的,谢过之后,还不忘狠拍炎帝的马屁:“果然姜还是老的辣,父皇一出手,对儿臣来说天大的困难,竟然就这么简单解决了。”
炎帝扫了他一眼,没好气道:“不必言谢,你是朕的太子,朕给你些支持算什么。只要你以后少给朕惹麻烦,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好。”
言罢,炎帝把户部尚书叫到面前,仔细吩咐了军粮的事情。
户部尚书无不应允,跟王安对接好,王安再三拜谢后,离开了御书房。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杨羡上前,一脸喜色。
是人都愿意听好话,杨羡一张嘴,炎帝就知道他也要拍马屁了,脸上浮现一抹笑意:“杨爱卿?说说,喜从何来呀?”
“当然是恭喜陛下后继有人了!太子殿下实在是太优秀了,怎么老臣……以前就没发现呢?”
杨羡感叹道。
这回炎帝真觉得他小题大做了,轻叹一声:“太子不过做成了办件事罢了,还算不上多么优秀。朕在他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协理政事了。哪里像他,哼……”
炎帝对王安还是稍有不满,实在是因为王安平常摆弄的事情,很多他都看不懂,觉得王安在瞎胡闹。
杨羡一听这话,眉毛一皱,觉得有必要为太子正名。
“陛下自然是全天下最优秀的,谁让您是天子呢?不过作为您的传人,太子殿下各方面也并不逊色。”
炎帝还是摇头:“他?还各方面?一天到晚都只知道到处跑,从来不肯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能有多少东西?”
“嗯?陛下,您要是说别的,老臣还真不清楚,但您要说太子读书少,老臣第一个不同意。”
杨羡的回答让炎帝有些纳闷:“怎么,你还见太子读过书?一次还是两次?”
“启奏陛下,老臣虽然未曾亲眼见过太子读多少书,但却深知太子一定是学富五车,腹中有乾坤。”
“远的不说,就说前几日弘文馆论战,那东夷国的橘佑京等人来势汹汹,把老臣身边一众学士全都比下去了。”
“太子一到,形势立刻逆转,不光解答出来了橘佑京等人提出的所有问题,还把东夷国那群人给难住了,并且戏耍了一番!”
弘文馆的事情,炎帝在朝堂上只听了个大概,杨羡说橘佑京输不起,却也没说那天具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时好奇,炎帝干脆想问个清楚。
“杨爱卿,弘文馆之事,朕和其他几位爱卿都不在场,并不知晓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具体过程。”
“杨爱卿对太子如此赞扬,倒是勾起了朕的兴趣。那天在弘文馆,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快些细细道来。”
炎帝就是不下这命令,杨羡原本也打算说给炎帝听来着。
毕竟,弘文馆那天的论战,实在太精彩了。
在王安眼中,那不过是些后世玩烂了的脑筋急转弯,但在大炎这个时代,但在杨羡等人眼中,这些全都是剑走偏锋的巧妙智慧。
杨羡当即把弘文馆那天发生的事情,从头至尾,每一个细节都重复了一遍。
炎帝刚开始还只是饶有兴致地随便听听。
可听到后来,连他也觉得王安的回答非常耐人品味,值得细细琢磨。
杨羡说完那天的事后,众人听得还意犹未尽,几个大臣交头接耳地谈论那些脑筋急转弯的妙处。
“这东夷国提的问题真是刁钻,老臣自诩是个爱读书的,可就是我对上橘佑京,只怕也想不出正确的答案。”
“是啊,太子竟然能轻松回答如此刁钻的问题,而且每次的回答都还如此精准。实在令人惊讶。”
“想来太子殿下应该也是博览群书的,否则,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的?”
“要我说,最精彩的,还是要数太子最后给橘佑京出的题,哈哈哈,妙哉,妙哉!”
杨羡要的就是这个反应。
他这个王安的老年粉儿,说什么也要把他的偶像推荐给其他人。
见这些大臣只是听了个脑筋急转弯就激动的不得了,杨羡得意地笑了起来。
“陛下,诸位大人。太子的才学,可不止体是现在那些急转弯上!”
“殿下那一日击败了橘佑京之后,还对弘文馆的学士们指点了一番。殿下那一日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弘文馆上下,包括老臣,都对太子殿下的话钦佩不已。”
“不光如此,太子殿下还给弘文馆留下了一句足矣往下传承千百年的名句!”
杨羡的话让炎帝和众臣都更为惊讶了。
只是有才学,还真的算不上什么,读书多了,那自然知道的,懂的就会更多。
但能传承千百年的名句,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说出来的。
即便是炎帝自己,也不敢说自己说过几句足矣书写到历史书侧重,千百年流传下去的名句。
王安,一个年纪轻轻的太子……他凭什么?
“杨爱卿这是又夸大了吧?看得出来杨爱卿对太子十分喜爱,但朕以为,也要注意别把他捧得太高了。”
“人呐,被捧得越高,就越容易不知道天高地厚。”
炎帝语重心长,他可不认为王安能有什么警示名句出来。
杨羡笑了笑,直接把王安当日留下来的名句,说了出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陛下,这就是太子殿下留给我弘文馆学子的警示佳句。难道陛下不认为,此句流传开来,不足以传承千年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炎帝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众人越琢磨,也越觉得这句子比喻得巧妙至极,顿时赞不绝口。
“这真的是太子说的?”
“当然!”
杨羡右手伸进袖子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来,展开送到炎帝面前:“陛下请看,这便是太子的手书。”
炎帝看了眼王安写的字,下意识地往后轻轻仰了一下,眉宇间七分嫌弃三分不满。
“嗯……的确是那臭小子的字。”
炎帝扫了他一眼,没好气道:“不必言谢,你是朕的太子,朕给你些支持算什么。只要你以后少给朕惹麻烦,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好。”
言罢,炎帝把户部尚书叫到面前,仔细吩咐了军粮的事情。
户部尚书无不应允,跟王安对接好,王安再三拜谢后,离开了御书房。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杨羡上前,一脸喜色。
是人都愿意听好话,杨羡一张嘴,炎帝就知道他也要拍马屁了,脸上浮现一抹笑意:“杨爱卿?说说,喜从何来呀?”
“当然是恭喜陛下后继有人了!太子殿下实在是太优秀了,怎么老臣……以前就没发现呢?”
杨羡感叹道。
这回炎帝真觉得他小题大做了,轻叹一声:“太子不过做成了办件事罢了,还算不上多么优秀。朕在他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协理政事了。哪里像他,哼……”
炎帝对王安还是稍有不满,实在是因为王安平常摆弄的事情,很多他都看不懂,觉得王安在瞎胡闹。
杨羡一听这话,眉毛一皱,觉得有必要为太子正名。
“陛下自然是全天下最优秀的,谁让您是天子呢?不过作为您的传人,太子殿下各方面也并不逊色。”
炎帝还是摇头:“他?还各方面?一天到晚都只知道到处跑,从来不肯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能有多少东西?”
“嗯?陛下,您要是说别的,老臣还真不清楚,但您要说太子读书少,老臣第一个不同意。”
杨羡的回答让炎帝有些纳闷:“怎么,你还见太子读过书?一次还是两次?”
“启奏陛下,老臣虽然未曾亲眼见过太子读多少书,但却深知太子一定是学富五车,腹中有乾坤。”
“远的不说,就说前几日弘文馆论战,那东夷国的橘佑京等人来势汹汹,把老臣身边一众学士全都比下去了。”
“太子一到,形势立刻逆转,不光解答出来了橘佑京等人提出的所有问题,还把东夷国那群人给难住了,并且戏耍了一番!”
弘文馆的事情,炎帝在朝堂上只听了个大概,杨羡说橘佑京输不起,却也没说那天具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时好奇,炎帝干脆想问个清楚。
“杨爱卿,弘文馆之事,朕和其他几位爱卿都不在场,并不知晓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具体过程。”
“杨爱卿对太子如此赞扬,倒是勾起了朕的兴趣。那天在弘文馆,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快些细细道来。”
炎帝就是不下这命令,杨羡原本也打算说给炎帝听来着。
毕竟,弘文馆那天的论战,实在太精彩了。
在王安眼中,那不过是些后世玩烂了的脑筋急转弯,但在大炎这个时代,但在杨羡等人眼中,这些全都是剑走偏锋的巧妙智慧。
杨羡当即把弘文馆那天发生的事情,从头至尾,每一个细节都重复了一遍。
炎帝刚开始还只是饶有兴致地随便听听。
可听到后来,连他也觉得王安的回答非常耐人品味,值得细细琢磨。
杨羡说完那天的事后,众人听得还意犹未尽,几个大臣交头接耳地谈论那些脑筋急转弯的妙处。
“这东夷国提的问题真是刁钻,老臣自诩是个爱读书的,可就是我对上橘佑京,只怕也想不出正确的答案。”
“是啊,太子竟然能轻松回答如此刁钻的问题,而且每次的回答都还如此精准。实在令人惊讶。”
“想来太子殿下应该也是博览群书的,否则,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的?”
“要我说,最精彩的,还是要数太子最后给橘佑京出的题,哈哈哈,妙哉,妙哉!”
杨羡要的就是这个反应。
他这个王安的老年粉儿,说什么也要把他的偶像推荐给其他人。
见这些大臣只是听了个脑筋急转弯就激动的不得了,杨羡得意地笑了起来。
“陛下,诸位大人。太子的才学,可不止体是现在那些急转弯上!”
“殿下那一日击败了橘佑京之后,还对弘文馆的学士们指点了一番。殿下那一日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弘文馆上下,包括老臣,都对太子殿下的话钦佩不已。”
“不光如此,太子殿下还给弘文馆留下了一句足矣往下传承千百年的名句!”
杨羡的话让炎帝和众臣都更为惊讶了。
只是有才学,还真的算不上什么,读书多了,那自然知道的,懂的就会更多。
但能传承千百年的名句,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说出来的。
即便是炎帝自己,也不敢说自己说过几句足矣书写到历史书侧重,千百年流传下去的名句。
王安,一个年纪轻轻的太子……他凭什么?
“杨爱卿这是又夸大了吧?看得出来杨爱卿对太子十分喜爱,但朕以为,也要注意别把他捧得太高了。”
“人呐,被捧得越高,就越容易不知道天高地厚。”
炎帝语重心长,他可不认为王安能有什么警示名句出来。
杨羡笑了笑,直接把王安当日留下来的名句,说了出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陛下,这就是太子殿下留给我弘文馆学子的警示佳句。难道陛下不认为,此句流传开来,不足以传承千年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炎帝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众人越琢磨,也越觉得这句子比喻得巧妙至极,顿时赞不绝口。
“这真的是太子说的?”
“当然!”
杨羡右手伸进袖子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来,展开送到炎帝面前:“陛下请看,这便是太子的手书。”
炎帝看了眼王安写的字,下意识地往后轻轻仰了一下,眉宇间七分嫌弃三分不满。
“嗯……的确是那臭小子的字。”